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汇总4篇
【导言】此例“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汇总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知识与能力目标: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教学重点
(1)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2)通感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
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课文导入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
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1.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2..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美点寻踪
(1)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
(2)用词句美、语言美。
(3)情感很美。
总结: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
问题(1):①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
②: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节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配乐朗诵,动画欣赏随文入境,营造美的氛围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但学生互动稍显不足。
第二课时
1.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生谈感受
2.出示写月的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及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明确月色是难写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样写月色的
3、美读五六段配乐《月光》
4.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
5、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以流水作比,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2)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壮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6.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升”替代“浮”(替换法)
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泻”--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为何用画不用印?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3)“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画面美: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
7.写景技巧: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的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态,一种摄人心魄的意境
讨论第6节
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以树为着眼点,由远及近,写出了杨柳、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1)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关于动静: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化静为动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以动衬静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静);荷波、荷韵(动)动静结合、
(4).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5).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板书: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6).衬托手法:单写月光单调,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7).出示五六段知识结构图示
(8).总结画面美: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5.教师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情!
6.总结:
画面--美丽气氛--宁静格调--雅致
7.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相宜、巧用修辞、炼字、衬托、巧用叠词效果;浓淡相宜
8.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
段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
9.作业:
收集写月的诗句,背诵4到6段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第二篇】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_ǐ)浔阳(_ún)枫叶(fēng)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红绡(_iāo)钿头银蓖(diàn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年长色衰——(女性面容)遂命酒——(摆上酒宴)使快弹数曲——(畅快)感斯人言——(被感动)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歌以赠之——(作歌)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第三篇】
一、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二、研习第四段:
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第四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本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
第四段文言知识点归纳:
(1)实词
神明自得:人的智慧圣心备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小步为“跬”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
(2)虚词
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圣心备焉:语气助词
(3)词类活用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2、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4)古今异义(古/今)
1、用心一也:因为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
2、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
3、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5)特殊句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式
练:翻译句子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
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第四篇】
一、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二、师生共同分析、欣赏: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D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5、小结: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三、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上一篇:学生课堂礼仪教案(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