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优质15篇】
通过荷叶母亲的故事,展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强调亲情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荷叶母亲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荷叶母亲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意境。
四、理解内容。
1、释词。
锁:锁住,笼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
聊:姑且。
2、古文今译。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载着梧桐的深院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之中,更显得孤寂冷漠。剪也剪不断,越理越凌乱,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这真是)一种痛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
3、概括上下片内容。
五、欣赏诗歌。
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独”字。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亡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
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
亡国之君的孤独寂寞。
六、写作特点。
用字准确,寓意深刻。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寞”“深”“锁”。
七、小结课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荷叶母亲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在诵读中理解体会文中浓浓的母爱,学习把握借物喻人的手法。
3、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会文中浓浓的母爱,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2、联系生活,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孟郊《游子吟》。
(二)作家作品介绍:学生先介绍,教师作补充小结。
(三)生字词积累,检查预习情况。
(四)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五)思考探究:
1、课文重点写莲花,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赏莲?
2、文中写到作者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红莲的样子和作者当时的心情各是怎样的?
3、文章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点明主旨,深化感情)。
4、写作手法归纳:借物喻人。
(六)联系生活,体验亲情。
1、欣赏歌曲《母亲》,回想和母亲的点点滴滴。
2、欣赏汶川大地震中的几幅图片,体验母爱深情。
3、发挥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母亲啊!您是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冰心诗集《繁星》、《春水》,并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以《妈妈,我想对你》为题目写1篇作文,500字左右。
高水凤。
荷叶母亲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2、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学习重点:
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课前学习:
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有疑问的字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请同学们欣赏歌曲《手牵手》,然后说说歌曲中“手牵手”表达什么意思。
欣赏,激趣。
2
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握握手。今天就通过我们的合作来学习课文《一双手》。
二、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放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一双的手。
朗读,感知。
2(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同学们,就让我们来仔细品读这一双手。
归纳,说出。
三、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出示问题:请你围绕“本文所写的手有什么特点?怎样写的?”两个问题认真读书、圈点批注。
2、组织学生展示所批注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就圈点批注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评论。(用实物投影)。
3、教师把自己的批注内容展示出来。(侧重如何多角度的写手这一难点内容。)。
圈点批注。
展示,评价。
记录,归纳。
2
1、出示两则资料,请同学们说感受,引导学生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介绍两个人物:杨利伟;钟南山。并出示颁奖词。请同学们借鉴着写一段话。
3、引导学生交流写的习作。(教师注意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
谈论。
朗读,写作。
交流,评价。
四、总结本课。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
讨论总结本堂课学习的得失,提出以后语文学习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
1、仔细观察母亲的手,写1篇小作文。
2、就本文写作的一个方面,为本文写一段“总评”。
荷叶母亲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情感。
3.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美,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
2.学习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其内在感情基调。
课时安排:
2课时(此为第1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写乡愁的有关诗句。
2.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入新课。
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故乡的云》。
荷叶母亲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篇5
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龙口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任常伦(屏显图片)。当日寇的铁蹄,给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痕,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其中有任常伦这样拿起枪杆子的抗争,也有拿笔杆子的抗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颗倔强抗争的灵魂,走近身陷日寇囹圄的戴望舒。看文弱的他,怎样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听诗人的他,怎样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曲——游子吟。(屏显:听游子吟)。
一、听游子吟。
1、首先,请允许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也请同学们用心倾听诗人蕴含的情感。(在音乐声中范读。)。
2、(谢谢同学们鼓励的掌声。)对老师的朗读,请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请同学们激情地,大声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自己读自己的。请珍视你的朗读体验。开始!
3、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很有激情。老师要补充一点戴望舒的资料:戴望舒,民国四大才子之一,被称为“抒情才子”。(屏显:戴望舒,民国四大才子之一,抒情才子,《民国四才子》张红萍著)。
下面,我们就要品一品这位“抒情才子”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也要学一学这位“抒情才子”怎样来抒情。
(屏显:品才子情)。
二、品才子情。
(一)我们从字面可以看出,诗人摸索到的内容有这些:
(板书:摸索屏显:摸索这一角那一角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那辽远的一角)。
老师想知道:红色字体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北到南)。
你能看出什么呢?(中国大部分国土沦陷。)。
(二)老师还想知道:通过这些内容,透过诗的字里行间,你看出诗人还摸索到了什么呢?(板书:摸索)。
让我们再次和这首诗的语言亲密接触,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分享,最后请每个小组将你们小组的一个最佳答案派一位代表写在黑板上“摸索”二字的周围。老师讲清楚了吗?开始!
(预计答案:悲伤、悲愤、耻辱、希望、信心。)。
荷叶母亲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篇6
《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1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1篇贮满诗意的美文。文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
文章结构小巧,全篇只有四段文字,大约有一千二百字。这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而是通过梅雨潭的绿绿的潭水,抒写作者之情。所以,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起笔突兀,却点了题,使读者对本文抒写的中心一目了然。“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写瀑布的飞流直泻,飞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雨潭的奇异、可爱的潭水;写梅雨亭,正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雨潭。这都在为下文着意刻画梅雨潭的“绿”作好铺垫。所以,作者没有详细地描述游览的经过,而只是顺着游历的足迹,对瀑布、对梅雨亭作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在描写梅雨亭与瀑布的中间,插入了这样两句话:“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既交代了出游的时节,也从那“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中,扣紧“绿”字,时时与文章要描写的中心相照应。最后,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一语骤然刹笔,仍然归结到“绿”字上,与开头相映照。起笔不凡,收束利索。结尾与开头的不同处,只加了“不禁”二字,却是传神之笔。经过作者的一番描绘,连读者也“不禁”要为梅雨潭的绿所惊诧。
“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作者象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和的神光了。”“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色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象水乳那样难分解了。作者通过比喻不仅描绘了潭水静态的美,“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托着的裙幅,……”随着作者的笔触,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指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作者甚至把她想象为“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想拍她、抚她、亲她,别致地把她叫做“女儿绿”,感情柔美到了极点。那明艳多姿的画面,那逸趣横生的情怀,多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绿》一文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不仅在于它形象地描绘了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洋溢的那一种浓郁的诗味。它不仅具有诗的构思,诗的结构,更有诗的情感,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可以说做到了以诗为文,文中有诗。而后三者,即真挚充沛的情感,大胆丰富的想象,生动传神的语言,我认为是构成《绿》的诗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绿》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绿》虽是1篇写景散文,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他对祖国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对梅雨潭景物的细致刻画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写得细腻生动,又具有绵密深厚、真挚清幽的情致,抒写出“作者心灵的歌声”,从而使全文充满着诗情画意。同时,作者这种情感的抒发并不象奔腾的长江大河,一泄千里,直抒胸臆,而是在构思上采用了欲擒故纵,欲抑先扬的笔法。先以“惊诧”一词道出对梅雨潭的绿的总体感受,也象征着作者要追捉、探究梅雨潭胜景的内在驱力。然后,通过拟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围环境的立体画卷。
在《绿》一文中,作者还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将读者带入如诗似画般的艺术境界,也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真挚充沛地情感,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朱自清先生在语言上颇有造诣。其散文语言多用口语,简洁朴素,平易自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加工,注重创辞炼字,努力以生动而传神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于朴素之中见风华,达到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
《绿》的语言就很有代表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美感特征:绘画美、动态美、音乐美。
绘画美,体现在作者描写山间瀑布,只用了一句话“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以一个“镶”字描绘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既准确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体感。动态美,作者写梅雨亭的形象是“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个“踞”字,气势尽出,一个“浮”字,神态毕现,一“踞”一“浮”,化静为动,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音乐美,《绿》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明朗、和谐的旋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能使读者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产生“既能悦耳,又可赏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荷叶母亲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篇7
1、能比较本单元4篇课文的不同点,并说出每篇文章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2、能用“吟哦讽诵”的方法来读悟课文。
3、能继续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重点品味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并分析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
4、能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进行阅读,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5、能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提高欣赏自然、品味自然的审美能力。
精、略读课文安排。
精读第22、23课。略读第24、25课。
课时安排。
共12课时:第22课——3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
第23课——2课时诵读欣赏——2课时。
第24课——1课时写作、讲评——2课时。
第25课——1课时单元总结——1课时。
第22课绿。
第一课时。
1、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说出文章所描写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2、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的空白处写批注。
3、用“吟哦讽诵”的方法来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感悟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圈点勾画各种符号的具体作用。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2、点评精要。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好本文的示范批注。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一块:
走近朱自清。
组织学生了解与本文有关的作家作品: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
荷叶母亲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篇8
1、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读畅文句,领会课文大意。
(2)、把握课文感情基调,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多种方式读来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验诗歌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体味诗歌思想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并能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作业。
(1)、字词音义的标注。
(2)、查找作者冰心材料。
(3)、查找文体“散文诗”材料。
(4)、搜集有关母爱的语句。
2、课前练笔:把你母亲最让你感动的点滴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母亲是鲜花旁的叶子;母亲,是大海上的帆船;母亲,是灵魂的真谛。母爱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
生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生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生3:世界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师:是的,一次回眸,一个抚摸,每一个平凡的动作都会牵动为人子女的情思,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
二、读与感。
1、检查预习作业(同桌交流查看)。
2、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概括作者对莲的情感态度。?
师:诗言志,诗传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生1、母亲对子女的爱,因为荷叶荫蔽红莲。
生2、子女对母爱的赞颂,从文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可以看出。
师:这两位同学能通过自己的感悟,走进作者的心里,表现很好。
(2)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们概述的不足。
3、再读课文(男女交叉朗读,个人自由朗读等方式),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三、读与思。
(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荷叶母亲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篇9
2、通过品读分析,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3、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领悟母爱的伟大。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领悟母爱的伟大。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诗歌导入: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听教师朗诵,进入新课学习。
二、读“荷”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自主梳理生字词。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4、学生齐声合乐朗读课文。
三、品“荷”悟情。
1、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
烦闷——不适意、徘徊——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感动。
2、具体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3、分析荷叶与母亲的关系,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a、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哪怕是弱不禁风,在保护自己的儿女时,也会表现出她的勇敢!生命中有许多不幸,可是母爱能把这些轻轻抹去!)。
b、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1、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2、品读文本,体悟情感变化的原因。
3、结合重点语句的品析和背景资料的引入,感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4、深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荷叶母亲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篇10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难点:
1、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2、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二、整体把握。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三、研读赏析。
四、拓展延伸。
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同:都是表现父亲的文章,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
异:《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则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五、自由提问。
荷叶母亲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篇11
1、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
2、能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3、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核心知识。
课文学习。
明确:作者借助词典,诠释“成功”,就成功定义中的“预期”作了说明。人的预期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因而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所以作者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去谈。“预期”不能不说,但是也无法多说,因为“无法界定”,所以有理由不去谈它。但是从作者从下文对“天赋”的分析来看,文章还是谈了“预期”的。作者声明是“大题小做”,既然是“小做”,就可以择其要点而不及其他。然后以自己的治学经验,就这一个论题,用一个公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2、作者如何看待“天资”的?
荷叶母亲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篇12
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自主学习与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浪之歌)。
一、课文导入。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二、朗读感知。
朗读全文,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
集体朗读和自由朗读相结合。
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散文诗不严格压韵,段落间换韵):
第一节:人、近(邻韵)、分;。
第二节:晨、盟、中、吟、吻(多为邻韵);。
第三节:拗、躁,心;。
第四节:他、下。
三、感知课文的内涵。
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无限的忠诚。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外,还具有浪的特点。如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
四、问题探究。
确实如此。这也正是散文诗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替换“纵使”,在语义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符合规范。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义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联系在一起,凸现出诗人一种类似我们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完成校本作业。
荷叶母亲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篇13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8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9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院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适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选自《冰心文集》)。
〔评析〕。
这是1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荷叶母亲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篇14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韵译】。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磻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荷叶母亲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篇15
1.教材的地位及本课的特点。
《荷叶母亲》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讲述了在各种状态下发生的与亲情有关的故事,表现出的都是一种浓浓的亲情。《荷叶母亲》是冰心1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文章借景写人,以花喻人,赞颂母亲的爱,母女的情。形式新颖,思路清晰,内容浅显易懂,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本文又是一首散文诗,朗读是学生感受课文的最好方法,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在朗读上多下功夫,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简单的诗歌创作及鉴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用自己的语言去歌颂母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上一篇:水中探宝大班教案【最新18篇】
下一篇:表内除法复习教案【优秀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