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琵琶行教案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琵琶行教案1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月光

一、白居易其人其事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间,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吊白居易》是由唐宣宗李忱所创作。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和对其诗的喜爱,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诗中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童子解吟”“胡儿能唱”蕴涵深意:其诗所知人多,所晓域广,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圆润悦耳。作者没有直接说他的诗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唐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叛军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诗人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琵琶行》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巧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和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本文将赏析其中别致的月光描写。

二、《琵琶行》中别致的月光描写

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深情的月光

秋风萧瑟,深夜送客,多么凄凉,情何以堪。作者只说“别时茫茫江浸月”,把无限的别情寄于无边的月光。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与失落感。

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如醉的月光

作者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先是直接描写,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皓月当空,秋水如银,唯有琵琶的泛音在寂静的夜色中飘荡。听者已经如痴如醉,飘然世外,音乐魅力尽显。

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冷清的月光

琵琶行教案2

高中语文教材中《琵琶行》一文,论者多多。多从琵琶女或者抒情主人公的角度分析,且不乏真知灼见。而本文拟从小小道具入手,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琵琶行》一诗写于元和十一年,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所作。写诗人夜闻琵琶之声,借琵琶女的精彩演奏和她令人欷的命运感慨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苦楚和悲慨。

诗前有序:“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诗人先自叙被贬经历,可见,此次贬谪对诗人内心造成的伤痛。且又遭遇异乡送客,心情之惨淡可想而知。在这时,琵琶第一次出场,仅有其声,不见其器。

这是一只能演奏京都之音的琵琶。贬谪之地忽闻“京音”,不啻是对此时的诗人最大的心理安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什么呢?

琵琶作为我国传统乐器,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琵琶都是主要的演奏乐器。而此时此夜,如此的琵琶声意味着什么呢?

在“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浔阳城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连基本的音乐都听不到,哪想此时传来京都之琵琶音。暗示了这是一只从京都流落于此的琵琶;它本应出现在京都的歌舞酒宴之上,弹奏着欢快之曲。但它没有,而是出现在了远离京都的“浔阳江头”。

在“枫叶荻花秋瑟瑟”“茫茫江浸月”的萧瑟秋夜里,一只琵琶在浔阳江头演奏着京都之声,它本不应出现在此时此地,但它出现了,暗示着这还是一只夜未眠的琵琶,弹奏之人心事重重,难以入眠。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琵琶第二次出场,不闻其声,唯见其形。这是一个琵琶别抱的女子。

我们从道具的角度来分析“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不是一个正确使用琵琶的姿势。琵琶在这里起到了一个遮挡的作用。这不是琵琶应有的作用。但这样的细节,恰恰反映了弹奏者心中充满哀伤、命运多舛的心理,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

因此,琵琶在这里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揭示了弹奏者的心理。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描写琵琶之音的经典段落。白居易化虚为实,形象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演奏琵琶的过程,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琵琶演奏之高妙。

从道具的角度来分析,任何道具都必须达到“物尽其用”,做不到这一点,道具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出现的道具必然有用,这是道具使用的规律。

在阅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们显然会被诗人的描述所打动,而且会很容易忽视道具所具有的暗示作用。这样高水平的演奏,显示出演奏者不是一般的琵琶手。而如此高水平的演奏者,又怎么会出现在远离京都的秋夜浔阳江头呢?

这一部分表面上描写的是琵琶之音,实则是将琵琶的道具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琵琶作为道具,体现了它作为乐器的最高价值,即演奏出高超的音乐。琵琶此时做到了。而如果我们此时能够通过琵琶作为道具的使用,领会演奏琵琶之人,就能明白诗人“于无人处写人”的极高境界了。

因此,琵琶在这里起到了暗示人物形象的作用。

接下来琵琶女自叙身世,曾经年少成名,“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曾经风华绝代,“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曾经万人瞩目,“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可如今“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如今“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从道具的角度分析,当人物出场时,道具就隐退到幕后了。此部分亦然。我们透过琵琶女的回忆,便能追寻到幕后道具起到的作用。

从琵琶女的少年成名一直到江口守空船,曾经陪伴她的人都不在身边了,即使是丈夫,也因为“重利轻离别”而时常不在身边。那么,唯一陪伴她的是谁呢?答案是琵琶。

琵琶作为道具一直是她的随身之物。她演奏琵琶之时,能再现年少之辉煌,能感触如今之哀伤。琵琶在此起到了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可见,即使没有琵琶女的自述,单凭琵琶之声,诗人便有远离京都、始觉贬谪的苦闷了。“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当琵琶之声再次演奏之时,打动了当时所有的人,但感触最深的要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人自己了。

《琵琶行》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神,是超越了琵琶作为道具本身的一种人生的感慨,写出了所有遭遇过挫折的人的共同的心理需求。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诸名句照亮自己挫折的人生时,是不是得到了些许的安慰呢?

琵琶行教案3

关键词:新媒体 新技术 深度融合 教学案例 《琵琶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25-02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时代已经进入全新而开放的时代,进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语文科目的教育者,在二十几年的从教生涯中,我感受着这样的时代对语文教育领域的冲击与开拓,我震撼于这样的时代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是老师通过无休止的讲解来换取学生微薄的不可确定的收获。而是利用网络上无尽的资源共享,通过音乐、画面、视频等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以视觉、听觉和老师语言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从而最大化地了丰富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并助推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最终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同时在不同的新媒体、新技术的支持下,我们的授课与检测手段也变得更丰富、更便捷,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从而使语文教学的理解、欣赏、应用和检测都变得更真实、更有效,这就为我们实现“真语文、大语文”教学目标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下面我通过《琵琶行》的授课案例来具体陈述我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起来,最终实现了语文课堂的创新与发展这个教学效果。

一、多媒w资源在备课环节中的应用

当我对《琵琶行》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与体悟后,我进入了实践性的备课阶段――

1.首先我在网络和原有的视频库里反复寻找和筛选《琵琶行》的朗诵视频,在选用视频的时候,我既要考虑朗读者的音质与发音效果,又要考虑视频提供的画面与语境相契合性。经过再三的斟酌选择我找到了自己满意的朗诵视频。

2.接下来,我想到作为以文字来描摹音乐的千古绝唱的《琵琶行》,理应有一首以它为主题的琵琶曲存在,于是我就在百度上输入各种关键词来寻找这样的曲子,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旋律深情而又优美琵琶曲――《琵琶语》。我反复听,反复感受,总觉得要给学生欣赏这首曲子,没有文字的引导,他们未必能真的理解诗人与琵琶女的那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情感意蕴,于是我又在视频资源里输入各种关键词寻找与《琵琶语》相契合的歌唱视频,在若干的尝试过后我终于寻找到了由歌唱家吴春燕演唱的《琵琶语》视频,歌词内容是“风儿轻 尘烟散去心空镜 转眼又是春来时 细思忖 忽闻琵琶声 绵绵思语到天明 几番起落动我情 诉不尽 叹黄昏 丝线切切乱我心 却欲向天问 问询世事苍茫谁注定 终难了这浮沉 何必问 浊酒一杯自天真 今续断弦 轻拨弄一曲且为梦中人”。通过歌词与视频的融合欣赏,学生可以直接地领悟到诗歌的情感基调。

3.在准备好《琵琶行》的朗诵视频和音乐歌词视频后,接下来我要准备的当然是关于《琵琶行》的琵琶演奏视频了。因为有了前两次搜寻的经验,我很快在百度视频里找到了由吴玉霞弹奏的名为《诉》的视频。

4.在备课环节中,我充分应用网络媒体资源,为《琵琶行》的讲授与欣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我就将这些资源巧妙融入整体的PPT制作程序中。

二、白板功能在预习与欣赏环节中的应用

1.白板功能在知识学习与识记抽考中的应用

授课的第一环节我利用PPT导入白板的功能,将相关内容导入白板,利用白板内容和学生一起回顾白居易其人其事,利用白板中加粗毛笔的功能用红色给学生在白板演示画面上强调勾画白居易作为新乐府运用的倡导者的相关知识点,以此增加学生的认知意识,同时我利用白板的计时和幕布功能及时抽考学生的记忆效果。然后应用白板中头像点名的方式抽考了学生的背诵情况。从上课的一开始我们的课堂就在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上突破了过去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模式,虽然同样是教学中应有的作者简介文学常识识记和诗歌内容背诵环节,由于有了信息技术的介入,教师教法考法灵活多样,学生学法丰富多彩,老师做的寓教于乐,学生达到寓学于乐,教与学的快乐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拉开了课堂的教学帷幕。

2.白板播放朗诵视频实现视觉与听觉共享应用

进行完课前预习环节后,我们的课堂进入视频欣赏阶段,首先我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地欣赏白板中的视频朗读画面。从视觉和听觉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与体味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从感性角度初步欣赏诗歌的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欣赏诗歌画面的唯美意境。欣赏完白板中显示的第一遍朗诵视频后,我要求学生开始欣赏第二遍,这次我要求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跟着朗诵者去朗诵并用笔在课文中标记好 朗诵者声音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的变化。从而实现以声带情的教学目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个资源有声有色地完成了我们的朗读教学。达到情感与技术的高度融合。

3.白板中音乐与歌词视频欣赏引导学生体味男女主人公惺惺相惜之情

在学生对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有了一定的感悟的基础上,我的教学重点转到对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相识”这一发自灵魂的至情之语的理解上,学生将歌词内容和吴春燕老师的深情演唱结合起来真切地体悟出诗人与琵琶女悲苦命运契合与共鸣,将诗中文字转化成同病相怜者之间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如果我们这堂课的教学没有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它的丰富性与情感体验的深刻性是怎么都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4.学生通过白板观看吴玉霞女士琵琶弹奏《琵琶行》视频

因为学生通过充分的预习和背诵,对诗歌内容已经非常熟悉,学生对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这段话有了字面上的理解,但是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效果,所以当学生观看琵琶弹奏视频的时候,他们就能够形象地理解了“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动作情感表述,也深深体悟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曼妙变化,更明晰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高超的演奏技艺。也通过弹奏者的神情变化感受到琵琶女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内心孤楚与伤悲。如果没有弹奏视频的辅助,学生无法体味为什么当“四弦一曲如裂帛”后会出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江上情境。我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止一次讲过《琵琶行》这首诗,在过去的传统教学的模式下,诗歌所有的魅力都只能通过我的语言文字的分析来实现,尽管丰富多彩,但是与这样的教学效果来媲美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因为当有种种具体可感你的视频来相比,所有的语言都应该退出来,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三、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的应用

在整个授课环节,我应用导课设问的方式将问题展示在白板上,学生通过白板清晰明了地阅读这六个问题:

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2、用七言如何概况各情节内容?

3、歌中描写情感的句子有哪些?分别表达怎样的情感?

4、诗歌中共有几次音乐描写?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

5、诗人与琵琶女的“同是天涯沦落人”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6、诗人与琵琶女的艺术形象是如何的?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白板提供的六个问题,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这三个环节完成学生翻转学习活动,最后我针对学生对以上几个题的讨论和回答情况,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讲解和总结。这个阶段,我不是用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的方式来分析这些问题,而是将导入白板的PPT内容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了逐层的分析和总结。学生通过白板的画面简洁明了地对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记忆。这鲜明清楚地显现出新媒体新技术在语文授课过程中的优势――直观、丰富、省时……

我利用白板翻页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导课设问中的所有问题。原来需要两课时来完成的内容现在一节课就完成了,原来花费在写板书的时间现在可以更好地利用在对内容的讲解和分析上来。因此,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上课大大提高了授课效率。

四、Seewo link与手机希沃授课助手的连接使用使白板授课变得更灵活更方便

手机希沃授课助手的使用,使教师的授课形式更为自由灵活,教师可以拿着手机在教室四处走动,能非常方便地一边讲课一边看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而不是简单地站在讲台上点翻白板内容,老师可以根据飞屏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分析。可以说这样的新媒体新技术的授课优势是令人兴奋的。它可以有效地将授课与展示,授课与检查,授课与交流结合起来,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是丰富而生动的。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单纯讲课学生学习的授课气氛。

五、利用微视频技术高效完成课后作业讲解

琵琶行教案4

本文意在通过对中原弦索乐乐器组合的历时与共时的结合考察,通过乐器这一作为音乐艺术的物质载体的发生、发展、演变历程,以及呈现出的鲜明阶段性风格特征,揭示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变迁、乐种的繁盛与兴衰,探究中原弦索乐的艺术特征、音乐风格以及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作为独奏乐器的中原弦索

中原弦索乐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宫廷音乐,最初是对弦索乐器琵琶的指称。唐代元棋(779-831)在《连昌宫词》中有:“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的诗句,从“弦索”出现的场域—“宫词”以及起压场、压轴的“定场”演奏来看,当时的“弦索”音乐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为很多民间俗乐所不能企及,且受到统治阶级的喜爱,出现了如贺怀智等杰出的演奏家。从“连昌宫”旧址位于河南宜阳县的事实可以推断当时的弦索音乐在中原一带有着高度的发展。

当时的弦索音乐是否有乐队的组合形式,其演奏的形式又是怎么样呢?我们可以从与元棋同时代的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找到一些踪迹,该诗历来被认为是描写当时琵琶演奏艺术的典范之作。其中关于琵琶演奏的场面描写,从“转轴拨弦”到“曲终收拨当心画”的整个过程都在刻画琵琶的独奏艺术,从各种技巧“轻拢慢捻抹复挑”到完整的乐曲“初为霓裳后六么”,可以看到负有弦索声名的琵琶演奏是一种独奏的、纯器乐的演奏形式。

由此可以认为,唐代的中原弦索(琵琶)音乐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能力,这成为其立足宫廷与达官贵人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涌现出的一批批杰出演奏家①及习学者②,也促进了弦索(琵琶)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从文献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弦索(琵琶)音乐已经可以演奏如《霓裳》《六么》等宫廷法曲的代表曲目,足见其艺术风格的“高雅”,弦索音乐已经具有了较之民间其他乐器或器乐“风雅”的社会和文化认同,这也奠定了弦索乐作为“雅乐”的坚实基础。

二、作为合奏的中原弦索

宋代是市民文化繁盛时期,与此相应的一系列市民音乐文化形式也相继出现,这些艺术形式大多以演唱为特色,内容多为具有情节性、戏剧性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表现形式清新脱俗、深人大众的喜爱。其中曲艺的诸宫调、鼓子词、陶真、崖词等,戏曲的杂剧、南戏等以演唱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形式逐渐成为社会文艺的主流。

以宋代流传范围较广、艺术影响较大的诸宫调的伴奏乐器为例,杨荫浏先生考证其主要伴奏乐器为鼓、板、笛3种,鼓子词则更是因为用鼓伴奏演唱而得名。而作为戏曲形式的杂剧、南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其演奏者被称为“把色”。由此可以看出,弦索乐器在代表市民文化的艺术形式中失去了其独占鳌头的位置。

而传统的以弦索为主的乐器演奏形式,一方面以宫廷雅乐的身份存在于教坊大乐之中,另一方面以文人雅士创作的艺术歌曲—曲子形式存在。据杨荫浏先生考证,北宋的教坊乐队中仍以有弦索乐器琵琶为主,但同时也出现了筝、笙摸琴等弦索乐器,吹管乐器以笛类、华案、笙箫作为补充,打击乐器的拍板和各类的鼓占据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杨先生统计出数据—琵琶50面、仗鼓20。面、拍板10串、笙摸 2座,由此可见,弦索类乐器和打击乐器占据着整个乐队的主要地位。在吹管乐器的统计中,杨先生的结论是“件数不详,但估计起来,部队中所使用的人数是不少的。”由杨先生的结论可以推断,吹管类乐器缺失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吹管类乐器在教坊大乐中使用数量少、作用不突出,忽略不计;其二,文献缺失造成统计的困难。根据杨先生对军乐考察的推论结果,我们更倾向于前者的推断,认为此时吹管类乐器在宫廷音乐中的作用不如弦索乐器重要。

“曲子”作为宋代文人音乐的一个代表形式,其脱胎于民歌,是根据已有民歌的曲调进行填词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曲子创作的繁荣,直接推动了曲(词)牌的产生和发展,为后世音乐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曲子的文辞雅致,伴奏乐器多以琵琶、鼓板为主,其创作和听赏成为当时有闲阶层的首选娱乐方式。

市民音乐的勃兴,直接推动了宋代社会其他民间乐器的繁荣,尤其是吹管乐器的笛箫、华案,拉弦乐器的稽琴,弹拨乐器的筝以及打击乐器的鼓板,这些乐器多出现在市民喜爱的新兴音乐形式中,特别是在各类曲艺、戏曲音乐的伴奏中充当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之前在宫廷或贵族音乐生活中担任重要角色的弦索乐器琵琶,则依旧在统治阶级享用的宫廷音乐—教坊大曲中频繁使用,在文人阶层的把玩创作的曲子中担任重要的角色。这就是宋代音乐生活中乐器的发展情况,促成其格局变化的是代表市民音乐的俗乐器的作用日益凸显,逐渐在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中承担起越来越重的地位。

20 599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