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法教学教案(通用7篇)
大学语法教学教案应涵盖语法知识点、教学目标、课堂活动与评估方式,注重学生参与与实践,如何提高学习效果呢?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大学语法教学教案”,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大家吧!
大学语法教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语法中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等。
2. 让学生掌握各类特殊句式的结构特点、常见标志词,能够准确识别和分析具体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3. 通过对特殊句式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古代汉语语言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和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语法的深入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各类特殊句式的结构形式和判断方法,如判断句的多种表示形式、宾语前置句的几种类型及标志等。
结合具体文言文语境,正确理解特殊句式所表达的语义,准确进行文言文翻译。
2. 难点
一些特殊句式的形式较为隐蔽,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句子成分和词序关系才能准确判断,如某些宾语前置句省略了标志词。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的差异较大,学生在翻译时容易受现代汉语思维定式的影响,需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障碍,按照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三、教学方法
1. 实例分析法:通过大量经典文言文例句,详细分析各类特殊句式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直观感受特殊句式的运用。
2. 对比教学法:将古代汉语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突出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独特性,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 练习巩固法:安排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特殊句式的识别和翻译技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先给出几句现代汉语句子,如“他是一个好学生。”“我被老师表扬了。”然后展示对应的古代汉语句子“彼乃良生也。”“吾为夫子所嘉。”让学生对比观察,思考古代汉语句子在句式结构上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教学内容。
(二)知识讲解(25 分钟)
1. 判断句
定义: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形式:
用“者……也”表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用“……者也”表判断,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用“乃”“则”“即”“皆”“诚”“非”等副词表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梁父即楚将项燕。”“环滁皆山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 被动句
定义: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的句子。
常见形式:
用“于”表被动,如“而君幸于赵王。”(“于”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用“见”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用“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用“为”表被动,如“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用“为……所……”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用“被”表被动(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相对较少),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 宾语前置句
定义:宾语在一定条件下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的句子。
常见类型: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何”是疑问代词,作“操”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代词,作“欺”的宾语,前置)
用“之”“是”等助词将宾语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用“之”前置)“唯利是图”(“利”是“图”的宾语,用“是”前置)
4. 定语后置句
定义: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的'句子。
常见形式:
“中心语+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是定语,修饰“人”)
“中心语+之+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分别是“爪牙”“筋骨”的定语,用“之”后置)
“中心语+之+定语+者”,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定义:介词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常置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的句子。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是介宾短语,分别作“取”“青”的状语,后置)
(三)课堂练习(20 分钟)
1. 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
刘备天下枭雄。
而君幸于赵王。
何陋之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 将下列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微斯人,吾谁与归?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课堂互动与讲解(10 分钟)
1. 让学生相互交流课堂练习的答案和翻译思路,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2.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分析特殊句式判断错误的原因和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进一步强调各类特殊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技巧。
(五)总结归纳(5 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总结各类句式的结构标志、判断方法和翻译要点。强调特殊句式在古代汉语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提醒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特殊句式的分析和理解,不断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六)作业布置(5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1篇未学过的文言文短文,找出其中的特殊句式,注明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同时写1篇短文分析特殊句式对理解该篇文言文文意的作用和影响。
大学语法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掌握短语的概念和类型;
2.掌握并列短语的特征及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目的之“2”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在上学期的`语法教学中,我们学习了词及词的种类,了解了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那么词和词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单位——短语(或词组)
二.讲授新课
1.2.3.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短语称为并列短语。
例如:[出示幻灯片]①报纸杂志②老师和同学③调查研究④唱歌和跳舞⑤雄伟壮丽⑥光荣而艰巨
①、②两个名词构成,表示并列的几种事物;③、④由两个动词构成,表示并列的几种动作行为;⑤、⑥由两个形容词构成,表示事物并列的几种性状。
4.注意的问题:使用并列短语,几项并列一定要恰当,否则就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改正下边几个例子中的并列短语中的并列不当的毛病:[出示幻灯片]
(1)这个商店出售食品、水果和糕点。改:这个商店出售水果和糕点等食品。
(2)晚会上表演了音乐、舞蹈和气功等文艺节目。改:晚会上表演了音乐、舞蹈和气功等节目。
(3)参加这次活动的都是共青团员和中学生。改:参加这次活动的都是共青团员,其中一部分是中学生。
三.做练习
四.布置作业:即练习
后记:练习改错时要保持句子原意。
板书设计
并列短语
短语:词和词组合起来,构成短语。
大学语法教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系统了解古代汉语语法中的实词活用现象,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2. 帮助学生掌握判断实词活用的方法,并能准确分析具体文言文中实词活用的类型及意义。
3. 通过练习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语法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各种实词活用类型的概念理解,如名词作状语的多种形式、动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的区别等。
结合具体文言文语句,准确判断实词活用情况并解释其在语境中的意义。
2. 难点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语义理解上的细微差别,以及在复杂句子结构中对活用实词的精准分析。
引导学生从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角度去理解实词活用现象,避免以现代汉语思维生硬套解。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系统讲解实词活用的各类知识要点,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分析说明。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争议或较难理解的活用实例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3.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实词活用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几句含有实词活用现象的古代文言文句子,如“沛公军霸上”“渔人甚异之”“项伯杀人,臣活之”,让学生尝试翻译并思考其中某些字词的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常规用法不同,从而引出古代汉语实词活用这一教学主题。
(二)知识讲解(25 分钟)
1. 名词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当名词在句子中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且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时,即为名词用作动词。例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原本是名词“刀刃”,在此处表示“用刀杀”的动作。判断方法可从句子结构、与前后字词的搭配关系等方面入手。
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动词前起修饰作用,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状态等。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分别表示“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其类型有时间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方位名词作状语(“南取汉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等。
2. 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在句子中如果带了宾语或者处于谓语的位置且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时,就活用为动词。比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和“远”,分别表示“亲近”“疏远”,由形容词变为动词。
3. 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使……活”,即“救了他的命”。
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意为“使……变绿”。
名词使动用法:较为少见,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是“使……为王”的意思。
4. 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用法:是指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认为……奇异”。
名词意动用法:把宾语当作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友”,分别是“以……为侣”“以……为友”。
(三)课堂练习(20 分钟)
1. 指出下列句子中实词活用的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 翻译下列含有实词活用的句子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四)课堂讨论与答疑(10 分钟)
1. 针对课堂练习中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探讨不同的理解和分析思路。
2.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答疑,进一步强调实词活用判断和理解的要点,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进行重点辨析。
(五)总结归纳(5 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古代汉语实词活用的主要类型,包括名词、形容词的活用以及使动、意动用法等,总结各类活用的判断依据和常见形式,强调实词活用在古代文言文阅读和理解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多留意、多分析实词活用现象,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六)作业布置(5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1篇古代文言文经典篇目(如《论语》《孟子》中的篇章),找出其中至少 5 处实词活用现象,注明活用类型并解释其意义,然后写1篇短文总结自己对实词活用现象在该篇文章中的理解和体会。
大学语法教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清晰掌握现代汉语句子的主要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了解它们的定义、特点和语法功能。
准确理解现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主要词性的概念、分类和语法特征。
能够正确分析句子中各成分与词性之间的关系,构建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句子进行成分分析的能力,能够准确划分句子成分,理解句子的语义结构。
提高学生运用词性知识正确遣词造句的能力,避免词性误用等语法错误,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增强学生对复杂句子的理解能力,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语法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到现代汉语语法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句子成分的划分依据和方法,尤其是定语、状语、补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和语义修饰关系。
各类词性的辨别标准,如名词与动词、形容词与副词的区分,以及常用虚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的用法特点。
动词与宾语、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搭配关系,以及句子成分的省略与残缺现象的分析。
2. 教学难点
复杂句子中多重定语、多重状语的语序排列问题,以及句子成分的嵌套与修饰关系的理解。
一些兼类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判断,如“在”“和”“的”等词的多种用法分析。
引导学生在实际写作和口语表达中自觉运用语法知识,克服母语习惯带来的语法错误。
三、教学方法
1. 实例分析法:通过大量的现代汉语句子实例,直观地展示句子成分和词性的特点及用法。
2. 练习巩固法:布置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如句子成分划分、词性判断、病句修改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对知识的掌握。
3. 小组讨论法:针对一些有争议或较难理解的语法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相互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 分钟)
在黑板上写出一个简单的句子:“同学们在教室里认真地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思考这个句子表达了什么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从而引出句子成分的概念。
(二)句子成分(20 分钟)
1. 主语:
定义: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者“什么”。
特点:通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
举例:“小鸟飞。”(“小鸟”是主语)“他是个好学生。”(“他”是主语)
让学生分析“美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的主语。
2. 谓语:
定义: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说明主语“做什么”“怎么样”或者“是什么”。
特点: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
举例:“太阳升起来了。”(“升起来”是谓语)“她很漂亮。”(“很漂亮”是谓语)
让学生分析“孩子们快乐地玩耍。”的谓语。
3. 宾语:
定义:宾语是动词的支配对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
特点: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
举例:“我读书。”(“书”是宾语)“他喜欢她。”(“她”是宾语)
让学生分析“我们热爱伟大的祖国。”的宾语。
4. 定语:
定义: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特点:一般由形容词、名词、代词、数量词等充当,常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
举例:“红色的花朵盛开了。”(“红色”是定语修饰“花朵”)“那个女孩很漂亮。”(“那个”是定语修饰“女孩”)
让学生分析“一本有趣的故事书放在桌子上。”的定语。
5. 状语:
定义:状语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特点:常由副词、介词短语、时间名词、处所名词等充当,一般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
举例:“他慢慢地走。”(“慢慢地”是状语修饰“走”)“在教室里,同学们安静地学习。”(“在教室里”“安静地”是状语)
让学生分析“昨天晚上,他高兴地告诉我一个好消息。”的状语。
6. 补语:
定义: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
特点: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介词短语等充当,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举例:“他跑得很快。”(“很快”是补语补充说明“跑”的程度)“我吃饱了。”(“饱”是补语补充说明“吃”的结果)
让学生分析“她笑得眼泪都出来了。”的补语。
(三)词性(20 分钟)
1. 名词:
定义: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的名称。
分类:专有名词(如“鲁迅”“北京”)、普通名词(如“学生”“桌子”“思想”)、集合名词(如“人群”“书籍”)、抽象名词(如“友谊”“道德”)。
语法特征:一般能受数量词修饰,在句子中常作主语、宾语等。
举例:“苹果是一种水果。”(“苹果”是名词作主语)“我喜欢这本书。”(“书”是名词作宾语)
让学生判断“爱情是美好的。”中“爱情”的词性并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2. 动词:
定义: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分类:及物动词(如“吃”“打”“爱”)、不及物动词(如“跑”“飞”“休息”)、心理动词(如“想”“喜欢”“害怕”)、能愿动词(如“能”“会”“可以”)、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
语法特征:能受副词修饰,多数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除外),在句子中常作谓语。
举例:“他吃了一个苹果。”(“吃”是及物动词作谓语)“小鸟飞了。”(“飞”是不及物动词作谓语)
让学生分析“我想去北京。”中动词的种类和作用。
3. 形容词:
定义: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
分类:性质形容词(如“大”“小”“高”“矮”“美丽”“丑陋”)、状态形容词(如“雪白”“漆黑”“红彤彤”)。
语法特征: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在句子中常作定语、谓语、补语等。
举例:“美丽的花朵盛开了。”(“美丽”是形容词作定语)“她很漂亮。”(“漂亮”是形容词作谓语)“他说得很清楚。”(“清楚”是形容词作补语)
让学生判断“这件衣服很时尚。”中“时尚”的词性并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4. 副词:
定义: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程度、语气等。
分类:时间副词(如“已经”“刚刚”“马上”)、频率副词(如“常常”“偶尔”“总是”)、范围副词(如“都”“只”“仅仅”)、程度副词(如“很”“非常”“太”)、语气副词(如“难道”“也许”“一定”)。
语法特征: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定语、宾语等。
举例:“他已经走了。”(“已经”是时间副词作状语修饰“走”)“她非常漂亮。”(“非常”是程度副词作状语修饰“漂亮”)
让学生分析“他大概明天会来。”中副词的种类和作用。
5. 代词:
定义: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
分类:人称代词(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指示代词(如“这”“那”“这些”“那些”)、疑问代词(如“谁”“什么”“哪里”“为什么”)。
语法特征:在句子中可作主语、宾语、定语等。
大学语法教学教案 篇5
一、教学情况
1、所用教材: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语言技能类 汉语教程 第一册(下)杨寄洲 主编
2、教授对象:人文系一年级学生
3、课程类型:语法
4、教学时间:一课时
5、参考资料: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语言技能类 汉语教程 第一册(下)杨寄洲 主编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语法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语气助词“了”,时量补语的用法和区别,能够正确使用语法点,规范汉语学习用语的准确性与精确度。
三、教学方法
使用简单的汉语及基本的英语作为媒介语,尽量使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语法的讲解,使语法教学顺利展开。语言尽量幽默,肢体动作表达到位,尽可能安排足够的时间讲解练习,巩固学习。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作为语气助词的用法及语气助词“了”在表示动作的完成时的用法。
2、时量补语的用法。
五、教学过程
时量补语指的是表达动作或状态持续的.时间。询问时要说:“多长时间?”例如:“一会儿、一分钟、一刻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半天、一天、一个星期、半个月、一个月、半年、一年等。
1 动词不带宾语时,主语+动+时量补语
1)、他 【在清迈】 工作﹤了﹥ 两年。
(他是主语,工作是动语,两年是时量补语,起补充说明工作持续的时间长度的作用)
2)、他 【在越南】 生活﹤了﹥ 5个月。
(他是主语,生活是动语,5个月是时量补语,起补充说明生活这个动作持续的长度的作用)
3)、我 【每天都坚持】 锻炼 一个小时。
(我是主语,锻炼是动语,一个小时是时量补语,起补充说明锻炼的时间长度的作用)
2 动词带宾语(或动词是离合词)时,要重复动词,主语+动语+宾语+动语+(了)+时量补语
1)、他(主语)游(动语)泳(宾语)游(动语)了一个下午(时量补语)。
2)、他(主)学(动)汉语(宾)学(动)了 两个多月了(时量补语)。
3)、我(主)睡(动)觉(宾)睡(动)了 八个小时(时量补语)。
3 宾语是人称代词,宾语+时量补语
1)、我等了你(宾)一个下午。
2)、我养鸡(宾)十五年了
4 宾语不是人称代词时,动词+时量补语+宾语(和宾语之间可加“的”)
1)、A、你看了多长时间的电视?
B、我看(动)了三个小时(时量补语)(的)电视(宾语)。
2)、A、你学了几年的汉语?
B、我学(动)了一年(时量补语)(的)汉语(宾)。
5 动词后边有了,句末还有了,表示动作仍在进行。
1)、他学了一年汉语。(可能不学了)他学了一年汉语了。(现在还可能在学)
2)、他在北京住了两年。(现在不在北京住了)他在北京住了两年了。(现在还在北京住)
6 巩固练习
1)朗读下面短文并指出文中一共出现多少个时量补语。
我来泰国七个多月了,觉得清迈的天气很好,人也很热情。跟泰国人相处了几个月,我发现自己的泰语进步了很多,每天的生活也安排的很充实。平时每天上完三个小时的课,我就会去图书馆看一个下午的书,到了下午五点就去体育馆跳一个半小时的健美操,之后回宿舍休息半个钟头,再去洗澡。晚上看了两个小时电视就去睡觉。这样的生活舒服了。我想在这里多住几个月,可是妈妈说:“七个多月见不到女儿的面了,很想念”。所以为了见到妈妈,我只能提前回国了。
2 写五个带时量补语的句子,分别按照以上5个语法点的内容书写。
3 运用时量补语写一段小短文,要求句子中带时量补语不少于7个。(120字以内)
六、总结
语法是连词成句,表达句意的纽带。只有学好语法,我们才能正确掌握语言的表达,才算真正学好一问外语。虽然语法的学习过程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但却是必不可是的。决不能因为语法很难掌握,就对语法产生畏惧。我们要坚定学习的决心,努力加强语法的学习与训练,脚踏实地的学好中文,学好语法。
七、布置作业:
复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练习,同学之间要运用所学的语法点,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把理论学习上升到实践中。
大学语法教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让学生系统了解古代汉语中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的结构特点和常见形式。
能够准确识别各类特殊句式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运用,并理解其语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特殊句式知识进行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增强学生对古代汉语语法结构的分析能力,提升其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水平。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语法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汉语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判断句的多种表示形式,如“……者,……也”“……,……也”“……者,……”等,以及用“乃”“则”“即”等副词表判断的情况。
被动句的类型,包括“于”字表被动、“见”字表被动、“见……于……”“为”字表被动、“为……所……”等结构。
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常见情形,如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用“之”或“是”提宾等。
2. 教学难点
准确区分各类特殊句式在复杂语境中的运用,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的变形或混合使用。
帮助学生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合理调整特殊句式的语序,使译文通顺自然。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系统讲解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理论知识,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分析。
2.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文言文句子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知识,提高识别和翻译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争议或较难理解的特殊句式例句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 分钟)
选取一段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言文片段,如《论语》中的“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让学生尝试翻译,并思考其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地方,从而引出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话题。
(二)判断句(10 分钟)
1. 讲解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2. 介绍判断句的常见形式:
“……者,……也”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也”式,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者,……”式,如“粟者,民之所种。”
用“乃”“则”“即”“皆”“诚”等副词表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梁父即楚将项燕。”“环滁皆山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 举例分析:
例句:“亚父者,范增也。”翻译:“亚父就是范增。”
让学生分析“夫战,勇气也。”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三)被动句(10 分钟)
1. 讲解被动句的概念: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即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2. 介绍被动句的类型:
“于”字表被动,如“而君幸于赵王。”(而您被赵王宠幸。)
“见”字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
“见……于……”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
“为”字表被动,如“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自己死了,国家灭亡,被天下人嘲笑。)
“为……所……”式,如“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俘虏。)
3. 举例分析:
例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翻译:“吴广一向爱护众人,士兵大多愿意被他所用。”
让学生分析“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四)宾语前置句(15 分钟)
1. 讲解宾语前置句的几种情况: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不欺骗我啊!)代词“余”作动词“欺”的宾语前置。
用“之”或“是”提宾,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唯利是图”(只贪图利益)。
2. 举例分析:
例句:“沛公安在?”翻译:“沛公在哪里?”
让学生分析“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五)定语后置句与状语后置句(10 分钟)
1. 定语后置句:
讲解定语后置句的概念: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的句子。
常见形式:“中心语+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中心语+之+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劲的筋骨。)“中心语+之+定语+者”,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敲击发出铿然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
举例分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2. 状语后置句:
讲解状语后置句的概念: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而在古代汉语中,有些状语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这种句式称为状语后置句,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句。
常见形式:“动词+于(或“乎”“以”等)+宾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青。)“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举例分析:“具告以事。”翻译:“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
(六)课堂练习(15 分钟)
给出一系列包含各类特殊句式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被动句)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定语后置句)
“赵氏求救于齐。”(状语后置句)
(七)课堂总结(5 分钟)
回顾古代汉语中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的结构特点、常见形式及翻译要点。
强调特殊句式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文言文作品,加深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八)课后作业(5 分钟)
让学生在《史记》中选取1篇文言文短文,找出其中的特殊句式,并进行翻译和分析,形成书面作业,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大学语法教学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以讲解“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为主。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比字句的基本结构,理解透彻。
2、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字句。
3、充分理解并掌握比字句的衍生用法,完成课上练习题。
三、教学重难点:
比字句中程度副词的添加位置,数量词的添加位置和比字句的句型转换。
四、教学方法:
主要按照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的原则来进行。
归纳法:先举出一些例子,再总结语法规则。化繁为简的解释法:比较句的格式用公式表述。练习方法:机械性练习、对比性练习、排差性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组织教学,课堂问好。
2、通过对于比字句在汉语中的地位和介绍来导入比字句的理论性课堂教学:
“比较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体现在语言中就是比较的范畴。比较范畴在人类语言中具有普遍性,是语言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汉语当然不例外。
“比”字句是汉语中表达比较的典型句式。”
(二)具体教学
1、提出比字句的概念:比字句指有“比”字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句子。如“甲比乙好”。其中心语是谓词或谓词短语,用来表示甲乙两物或两事在数量,性质,程度的差别,又叫差比句。
再通过具体的例句来说明:
例如,甲山比乙山高一些。
甲比乙有经验得多。
阿哥的心比蜜还甜。
你比我睡得晚得多。
2 具体分析比字句的基本结构:“比”字句是指表示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在性质、程度上的差别或高低(也可以用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的比较)的一种格式,用介词“比”引出比较的对象,用谓语表示比较的结果,“比”与其宾语在句中作状语。并且通过例句来分析:
她比我大三岁。
他比我高。
我身体比以前好得多了。
3、讲比字句的结构类型公式化: 基本格式:A比B+C 并且通过例句来分析
这棵树(A)比那棵树(B)高(C)。
这个班的学生(A)比那个班(B)的学生多(C)。巩固分析比字句格式成分:“比”字句的基本格式是A比B+C 其中A被称为比较项,B被称为被比较项,C被称为结论项,比被称为标记项。一个典型的“比”字句通常来说都要具备以上四个因素。
4、通过图表的方式来具体记忆格式:
5、分析比字句衍生出的三种简单结构:
由“比+被比较的人和事物”构成介词词组,放在形容词或以形容词为中心意义的述补词组前,有三种基本结构。
1)形容词充当谓语的“比”字句 讲解其构成:
A(主语)+比B(状语)+形容词(谓语)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我比你高。
我比你大。
我的书包比你的书包新。
你家的小狗比我家的小狗可爱。
她的裙子比我妹妹的裙子漂亮。
提问学生分析结构如:我-主语
比 你-状语
高(谓语)
2)动词短语充当谓语的比字句 讲解其构成:
A+比B+动词+得+形容词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并分析成分:
我(A)比你(B)说(动词)得快(形容词)。
我比你吃得多。
我的妈妈比我的爸爸起得早。
这个城市比那个城市发展得快。
她的妹妹比她长得高。3)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比字句 讲解其构成:
A+比B+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动词+得+形容词 举例分析说明:
我 比 你 英语 说 得 好。
我比你汉字写得快。
我比你汉字写得漂亮。
6、再次深入衍生介绍比字句后面加数量词成分的用法
通过图表来介绍说明:
并且应用于例句中:
他的房间比我的大一点儿。
弟弟比妹妹大三岁。
强调说明这种用法的规则即:数量词语放在形容词后,补充说明数量,不能放在形容词前。
通过辨析题巩固用法:
他的房间比我的两平方米大。
他的房间比我的大两平方米。
第一个句子是错误的因为数量词不可以放在形容词前面。
第二句是正确的。
7、介绍动词后面有宾语的两种方式: 通过例句来说明两种方式的不同: 她骑自行车骑得比我快多了。(重叠动词)她自行车骑得比我快多了。(宾语提前)
同时指出容易犯的问题即:表示在哪方面比较的动词或比较其结果的形容词不能省掉。通过辨析题的练习来分析: 他自行车比我快多了。他自行车骑得比我多了。
这两句话都是错误的 第一句省略了动词
第二句省略了形容词,在哪方面比较的动词或者比较的结果形容词是不能省略的。
8、比字句衍生的两种稍微复杂的并且可以互相转换的形式: (1)A
比
B
动作性动词+补语
例句: 我比
他
写汉字
写得好
小蒙
比
大脚
穿裙子
好看的多 这种句式在语序上还能转变为
(2)A+动宾短语+“比B”+状态补语
我写汉字
比他
写得好
小蒙 穿裙子
比大脚 好看的多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转换方法: 他比我做生意做得好。
可以转换为:
他做生意比我做得好。
9、比字句使用条件限制:
(1)比较的一项内容一般不能省略,被比的一项相同的内容常常可以省掉。
他的房间比我的房间大。
可以省略为:他的房间比我的大。不可以说成他的比我的房间大。
(2)表示比较差距大时,“比”字句中不能使用程度副词“很”、“最”、“非常”、“极”等。如果要说明比较的双方差别很大,应该说“比......得多”或“比......多了”等。例如:
我的汉语比他很差。
改为我的汉语比他差。/我的汉语比他差很多。
他的房间比我的小。/他的房间比我的小多了。他的房间比我的非常小。但是,表示程度“进一步”的意义时,介词结构后面、谓词前面,还可以用表示比较程度的副词“更”、“还”、“还要”等作补语,表示程度更进一层。如: 她比我更胖。姐姐比我还笨。
我的汉语比他很差。
我的汉语比他还差。
他的房间比我的还要小。他的房间比我的非常小。
10,、布置作业
每人结合身边的事用比字句造句,每人五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