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专业【优质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专业【优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p18例11和“练一练”,练习四第4-8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沟通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公式,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会用次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5米、宽4米、高4米。
(2)棱长5厘米。
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
你能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吗?怎样求它们的底面积?
2.小组讨论;如果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能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吗?怎样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如果已知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是否也能求出正方体的体积呢?怎样求?教师板书完整。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3.完成“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先计算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第2题,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利用哪个公式来计算体积?
学生各自计算,指名板演,共同评议。
三、巩固提高。
1.做练习四第5题。
学生分析后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2.做练习四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3.做练习四第7题。
读题理解题意,用方程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4、8题。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
整理与练习(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与应用的第7题。
(1)学生读题,讨论:这两个问题分别求的什么?
(2)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
集体评讲。
2.做练习与应用的第8题。
(1)学生读题,获取题中已知信息。
(2)说说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3.补充练习。
(2)一个长方体汽油桶,高分米,底面是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做这个汽油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如果每升油元,这桶汽油价值多少元?(桶的厚度忽略不计)。
以上各题,学生读题后各自练习,集体评讲。
4.完成思考题。
然后再根据它们所在的位置去数一数,算一算。
二、课堂练习小结。
三、课堂作业。
做练习与应用的第9、10题。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了解24时计时法的特征,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2.经历认识、收集、应用24时计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
3.在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中,促进思维发展。
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揭示课题 :24时计时法
1.关于24时计时法你有哪些了解?
2、.谈话交流。
a.晚上12时 谈话: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呢? 思考:这是夜里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刻称为0时。闭上眼睛想一想,时针一天正好走几圈呢?接着演示时针是怎样走的。
b.上午7时 思考:现在是几时?你在做什么?
d.晚上7时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有什么电视节目?(思想教育:关心国家大事)
e.又到晚上12时
思考:这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呢?1日=()时?
3. 怎样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刻吗?
4.反馈练习
a. 0时指什么时候?
b.上午7时,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中午12时怎么表示呢?
c.下午1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呢?
d.下午7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识记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
理解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应用使学生会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会测量或画出指定边上的高。
技能能根据三角形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情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重点。
画出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难点画出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分组准备4根不同长度的小棒。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
一、画三角形。
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三角形?(指名学生说)提问: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试试看。学生动手做,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先让学生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方法)小结:这些图形虽然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制作的方法也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
提问:三角形有几个角、几个顶点,几条边。指名学生上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
二、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全班交流:你选用了哪3根小棒围三角形,结果怎样?
板书:10、5、6行。
6、5、4行。
10、6、4不行。
10、5、4不行。
提问:任意选择的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小棒,这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设计意图。
三、认识三角形的高。
出示图,要求: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量后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条线段的长度是高。
出示一个三角形,作一条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学生练习画高。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四、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要求学生以图上的点为三角形的顶点。学生画完后实物投影展示。
第2题。
明确题目要求后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理由。
第3题。
引导学生用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3边的特征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要求一定要在适当的位置画上直角标志。
第5题。
要求学生先思考,再动手剪。全班交流,重点要从"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一特征去思考。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学生: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角、三个顶点和三条边。
学生围,教师了解学生围的情况。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作三角形的高,就是过一个顶点作底边的垂线,定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高的.长度。
补充与反思。
教案首页。
课题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课时5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对一些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观察、比较、分类。
理解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应用会把三角形进行分类。
技能能正确地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情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重点。
三角形的分类。
难点三角形的分类。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分组准备4根不同长度的小棒。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选第1号图形,指导学生说出:(1)号三角形有2个锐角和1个直角。
出示表格,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照这种样子把表格填写完整。
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这些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样分,在小组里交流。
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给于适当指导。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出示集合图,让学生试着填。
出示填好的集合图,让学生说说对它的理解。
教师小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五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
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直尺,木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三第1-4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六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再填空。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旗杆的高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硬币的厚度。
思考;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三元到丰都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汽车时速表。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30千米。
c图3;公路上的里程碑。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三、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食堂到周转房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米)。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
四、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新庄小学操场:这是新庄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两圈半是是多少?
让学生尝试算一算两圈半是多少米?然后展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400×2=800(米)800+200=1000(米)。
1000米=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1千米(公里)=1000米。
学生齐读。
想一想:从校门口大约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
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几千米?
五、做一做。
再次体验1千米的长度?
(1)三元中学操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元中学,你知道沿着它跑道走一圈时多少米吗?老师做了实地测量,是200米,那走几圈是1千米?(指名回答:5圈)。
(2)星期天,杨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校门口出发一直医院背后,大约是1千米。
(3)从校门口到向家坝铺的水泥路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4)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六、实际运用。
小帅在早锻炼,跑一圈2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后,再展示交流。
200×5=1000(米)1000米=1千米。
七、拓展训练。
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七篇】
活动过程: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拿出一个纸盒)。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教学生有顺序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这样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3.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面一样吗?
正方体、球体、三角形呢?
课题10以内连加法第11周第4-5课时。
活动内容:10以内连加法活动目标:1.学会连加法2.能够准确计算。
2+3+2=(7)。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八篇】
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分数卡片。
一、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练习相互评价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出示例题: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
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
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
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
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
注意方法的规范。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4、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交换练习。
四、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第7题,第8题。
下一篇:语文乐园教案设计(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