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通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第一篇】

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由形象识记转为意义识记,能借助教科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展开较丰富的想象来理解诗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过去的经验,自主合作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评论(0)新设计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题

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送元二)

3、如何理解“使”?(生说:出使)出使哪儿?(生说:安西)

4、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对王维的了解,然后师出示王维的简介)

过渡:同学们对王维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

(2)谁愿意把这首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读古诗,悟诗情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看诗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多读几遍,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体会清新明朗。

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儿?(渭城)

4、谁能通过读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诉大家?(出示第一二句)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读出美景。

5、同学们读的真好!可是这么美得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6、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师相机评价:

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

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舍不得,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啊!)

7、过渡:是呀!他们心中都装有“别”字,(依依惜别)就是因为他们想着离别,虽有良辰美景却无心留恋。所以读第一二句时,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不仅要读出没,还要读出他们的离别愁绪,,语调要低沉些,舒缓些)

(二)学习后两句

1、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之间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安西)

2、要经过哪儿?(阳关)阳关在哪儿?

渭城到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啊!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大屏幕展示图片)

3、元二即将远行了,好友分别。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大家想想。

4、学生思考、汇报,师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的深厚情谊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生1: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才相见,我会想你的。你路上要注意安全,保重身体啊!(真不愧是好朋友)

生2:元二你一走,什么时候再见啊,记得要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要荒漠,一个人影也没,你可要多带些干粮和水。(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啊!)

5、过渡:所以王维劝元二(出示后两句)生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因为(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两次)

6、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更尽、故人,谁理解了?(生答师点拨)

7、这两句诗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生说诗意)

过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相见。王维对好友的情谊都浸透在这浓浓的酒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

8、这杯酒喝下了吗?(喝了)顺势引导学生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浇愁的酒,再次引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感情朗读醉诗境

已数不清这是多少杯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乐声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课件出示)配乐读

四、激情背诵

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再现离别之情吧!(学生练读、赛读达到背诵)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这浩瀚的唐诗宋词中,像这样送别朋友或思念亲人的名篇佳作还有很多,你还知道那些这样的诗词?课下搜集,咱在课外活动搞个送别诗朗读赛。

板书

20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王维送元二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教学理念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在教学本诗文时,我们四年级组把翻转课堂的理念加入到教学的设计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前置性学习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则起到引领和引导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句意,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在悟诗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诗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让学生学会变换体裁根据课文编写故事。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明诗意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古诗教学中的第二首,《送元二使安西》。通过仔细地预习,老师相信同学们无论是对于作者或者是诗意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掌握,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相互检查一下吧。

板书: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七、课件支持

大屏幕出示本课古诗内容

学生举手试读,齐读全诗。

师:同学们的确认真预习了,读的比较准确。现在,老师再考考大家对古诗的理解,试着填一填这个题:

八、课件支持

问题

1、()送()去()

指名试着回答。

根据学生所填和前置性学习单的问题反馈,老师总结大家的问题并出示在大屏幕上:

2、什么时间送别?

3、在哪里送别?

4、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

5、安西在哪里?

同学们请再读古诗试着回答一下这些问题。

学生再读古诗,试着回答问题,从这个环节中检查学生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现在老师也有一个疑问,想问问大家,请大家帮我解答。

问:王维为何在送别时要作一首送别诗呢?

学生试着回答:

生一:因为王维很珍惜和元二的情谊,很舍不得他,才会做这首诗。

生二:因为王维想借着这首诗表达对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是喜欢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板书:送别诗

二、悟诗情

1、师:再回头看看我们这首诗,诗中的`送别之味你是从哪里品出来的呢?

生试着说

出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更尽”是什么意思?

B、为什么要劝元二再喝一杯?

C、若你是王维你会对元二说什么话来劝他呢?

2、语言训练:

课件出示:

A、元兄啊!还记得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的快乐时光吗?可现在我们就要分别了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学生试着说一说:

元兄啊!。

引读诗句: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接读诗句)

B、同学们,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元二是被派去安西工干的,说一说你从哪一个字中看也来是工干的呢?

生:“使”

师:谁来解释一下“使”是什么意思?

生补充资料:“出使”:派遣使臣;接受使命出访外国或长驻国外。

师:既然如此,我们在劝元二的喝酒的时候还能说什么样的话呢?——祝福的语气。

元兄啊!。

引读诗句: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接读诗句)

C、是啊!出使之路,路途艰险,前路充满了未知,在这里,王维对这位老朋友出使之事也有一些担忧呀!谁来说一说,他在担忧什么?

学生试说:

①前往的环境如何?

②年纪大了,以后有可能不会再相见。

元兄啊!。

引读诗句: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接读诗句)

3、师: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许多的未知布满前路。

元兄啊!。

引读诗句: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接读诗句)

4、师:古人好友之间的真挚情感让我们动容,诗中除了作者的劝酒之举还有哪些内容让我们感受到了别离的伤愁呢?

生试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从这两行诗中的哪些内容你感受到了别离呢?

生试答:生一、从下雨的环境中,我感觉到了诗人别离时的不舍;

生二、从诗中的“柳”字,我发现它和“留”的字音是相同的;

师:说的太准确了,从这两种事物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不舍的情绪,而这样,把人物的心情融化在这具体的事物中的写法就叫——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内化写法拓展训练

师:绵绵的不舍之情都在这雨中、柳枝中表露无疑,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如此动情,那么让我们试着用我们手中的画笔和轻触着纸面的笔端,把藏在诗中的这动人一幕表现出来吧!

练习(一)、用画笔在前置性学习单中画出诗中之景;

练习(二)、在文包诗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语言编出藏在诗中的故事,请用如下开头;

清晨的渭城,被蒙蒙的晨雨湿润了土地,……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发言,相机进行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以景衬情

依依惜别之情

这样简洁明了,体现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设计总结

总之,本课的设计主要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材讲解:

《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六组的首篇课文。这一组员以“人间真情”为专题,目的是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绪,领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而本文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生动地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聚诗句,培育对祖国诗歌的酷好之情。教学的重面应该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内容的根本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领会作者的思惟情绪。

教学目标:

1、有情绪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领会朋友之间的深厚交情。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酷好之情,培育课外主动积聚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爱好。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学过或积聚过的几首送别诗。

2.揭露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诗人的质料和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

3.初读本课两首古诗,读准字音,大致了解两首诗的异同。

二、精读诗歌,深切理解。

(一)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

1.板书诗题,自读古诗。弄清诗中谁送谁,谁别谁,明白送别时的主客之分,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2.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白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质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交情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经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东西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面切磋的题目。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交情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其余深情作好铺垫。

(面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要害处”,有一语道破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富厚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发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面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妙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5)引导朗诵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畅所欲言,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领会诗人仁立凝看远帆的情景。

(2)领会李白目送风帆远往时间之长,对朋友情绪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领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引导朗诵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演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朗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面拨学生如何读出平铺直叙,触发学生深切领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领会,果而多样化的反复朗读,是培育语感的殊途同归。)

五、回保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融合的表达方式。

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领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爱好。

总评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面,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轻易。李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面,相机引导,教学风格清新明快。经过解题,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经过品析文眼、俪句,揣摩领会诗人的思惟情绪,境中悟情;经过量种朗读方式,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培育语感。“导”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导”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导”在要害词句的赏析中,“导”在平铺直叙的朗诵中,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第四篇】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 。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 ,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 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 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 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 齐读一二句诗。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 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 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 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 出示课件。

⑥、 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 品酒

v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v 指导朗读。

⑧ 、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 齐读三四句诗。

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 (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风骨学生的读诗量。

20 4938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