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汇集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汇集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第一篇】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
这是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1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
题目《山中访友》
作者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散文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唱和(hè)蕴(yùn)含奥(ào)秘栀(zhī)子花
宁(níng)静犬吠(fèi)湛(zhàn)蓝衬(chèn)托仪(yí)式
凝(níng)望树冠(guān)吟(yín)咏恩(ēn)泽(zé)短暂(zàn)
旋(xuán)转(zhuàn)津津(jīn)乐道雄(xióng)浑(hún)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交流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归鸟。
⑵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 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第二课时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以下的精彩句子: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感觉。暗示“山中访友”充满了好心情,同时点明了方有的时间是初夏的早晨。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朋友”间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是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它们”指落花和落叶。“仪式”指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中、一块石头的轻轻敲击”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7、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巧妙比喻,使雷雨也随作者的情感,富有了侠客与诗人的豪情逸致。
8.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恩泽”一词的含义是称帝王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这里作者将能够遮风挡雨的岩石看成是天地赐予自己的恩泽,用反问句加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流露出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感恩之情。
改为陈述句:.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都说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二、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三、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古桥
大树
山中访友(与大自然深情地对话)热爱大自然
山泉
溪流……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第二篇】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翠园中学初中部 朱碧波
( 课前放林中景色课件,创造与课文近似的意境)
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好!我是第一次来泰山,第一次来泰山,我就发现泰山人民的心情非常好!是啊,最近,全国人民的心情都 非常好!我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国家的大事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产生好心情,一个小家庭、朋友、亲戚家的事也能给我们带来好心情。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好心情的家园。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好心情的摇篮,泰山不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人心灵的好朋友。
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诗人李汉荣《山中访友》,让我们感受作品的情感美,语言美丽……
好,请同学们放松,深呼吸,让我们满怀好心情,一起走进山林……
一、理解
(一)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思想内容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大环节,整体阅读课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全文,同时完成以下任务:(1)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解,查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自行解决;(2)一边朗读,一边在这些景致“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我看着同学们个个绽开着笑脸,一双智慧的眼睛看着老师,老师很高兴,好!现在开始。
师:作者在山中究竟看到了哪些景致,访问了哪些朋友?请同学按照顺序齐声说就行了。
生: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蚂蚁,以上是有称呼的景致,没有称呼的景致:石头、落叶、小花(教师随着同学的回答放投影)
师: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
生:(古桥)朋友、(树林)知已、(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师:我们说以上这些是我们的亲戚,还有石头、落叶、小花那就是我们的朋友。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哪是在山林,这简直就是在家,这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浓浓亲情,真正如人所言:“自然是我家,我们热爱她”。
(投影:古桥朋友、树林知已、溪流妹妹……蚂蚁小弟弟(家))
师:同学们,作者早上是满怀着好心情去的,晚上又是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回的,同学们说一说这两个“好心情“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早晨他怀着快乐的心情来到山林,晚上带着山林里的物,好的心情回到家。
师:谢谢你是第一个发言的同学,你真勇敢。
生:我认为不一样。早晨他带着好奇的心情去的,回来是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回来的。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发言声音大、又很从容而且回答准确。
师:同学们,如果明天学校组织你们秋游,听到这个消息要亲近大自然了,你会睡不着觉,高兴得不得了。其实,作者何尝又不是一样呢!第一个“好心情”是抛开一切欲念,以一颗纯净的心去亲近大自然,第二个“好心情”是指作者是满载而归,与自然界神交后身心的彻底放松,对自然的亲近与赏识后的惬意和满足。
师:这两种“好心情”的确不一样。作者的这两种好心情是刚才同学们通过通读课文来理解的。
(二)朗读重点段落,进一步感知思想内容
师:为了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下面我们重点朗读第3、第4两段,同学们先听听我们深圳同学的朗读,看好朗读得怎样,然后,欣赏山东同学的朗读水平,好不好?
放深圳同学朗读第4段的录音。
师:同学们,我把我的意图告诉大家:我想抛砖引玉,想听听山东同学朗读,现请推荐两位同学,一男一女分别朗读第3、4段。要求注意:朗读的语言、语调、语气、节奏、情感,在美语中进入情境。
一男同学朗读第三段,声音洪亮、音色纯美。语音刚落 ,掌声四起,非常热烈。
一女同学朗读第四段。反应与前男生一样
师:我被陶醉了,就这么一句话,好!同学们点评点评,按照朗读的要求结合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评价。
生:我觉得他们朗读非常好。因为作者在森林中认识了许多朋友,让我们仿佛到了大森林身临其境,他们读出了心中的喜悦,所以,我认为他们读得非常好。
师:你的点评很经典,刚才你抓住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进行点评。
山东的孩子真厉害,我为之倾倒,我真不想走了,要是我能成为你们的语文老师该是多么幸福啊!谢谢你老师,感谢你教出了这样好的学生。
二、赏析
(一)赏析、品味第3段人称变换之美
师:刚才,我们通过读这篇课文,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心情,美的情感是通过美的语言来表达的。请问同学,作者是如何通过美的语言表达作者喜悦的呢?这个问题很大,但是我们不要害怕,现在,我们就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赏析这篇文章美的语言。
师:美的语言表达技巧很多很多,因为时间关系,我们重点来品味这篇文章人称变换之美和比喻之美。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小环节:赏析、品味第三段人称变换之美。
师:(投影)作者“满怀好心情”是如何通过人称变换的手段来表达的?
(放人称改写后的课件)
学生将改写后的第3段与课文作比较,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将课文第3段改写人称后的一个文段,看完后进行比较,表达效果跟原文有何不同?
生:我想,课文是对古桥说的,而改写后的文段是向别人介绍这座古桥。
师:说得简洁而又准确,还有不同意见吗?或者给予补充使其说得更完整。
生:这段文字里把原文“你”改成“他”,没有把要表达的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太离谱了,太浅了,课文中“你”所表达的感情非常的充分。(台下听课老师一阵笑)
生:文章的第三段用的是第二人称“你”,作者拜访的是老朋友,肯定是与老朋友对话,感觉很亲切,改写后的文段用的是第三人称“他”,感觉不是老朋友,不亲切。
生:我认为,改写后显得文段特别繁琐,特别肤浅。课文第3段,用第二人称“你”体现亲切的思想感情。
师:课文第三段以第二人称为主,非常的亲切,就像是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在交流感情。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原文第三段有没有人称的变化,看看原文的第一句话,“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生:第一句说明非常熟悉,彼此非常了解,第二句用了第二人称“你”,说明了……
师:同学们第一句话用的是第几人称?“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故老朋友”。
生:用的是第三人称。(学生齐答)
师:这一段选用了两种人称的变换,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生:我认为第一句话用第三人称是向读者介绍古桥跟我有什么关系,然后用第二人称与古桥的对话。
师:说得很好,首先向读者介绍,我要访问的朋友,然后用第二人称与古桥交心,交流感情,这篇文章运用人称变换非常的灵活而且巧妙。同学们,如果把文章通篇变成第二人称?好不好?
生:不好!
师:“你那古桥,是我第一个要拜访的老朋友,”也可以,感情也充沛,但是,文章没有变化,都是一种人称,形式很单一。
(二)赏析、品味第5段的比喻美之。
师:刚才,我们一起赏析了人称变换之美,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小环节,赏析文章的比喻之美,现在我们一起学习第5自然段。第5段中运用了评多比喻和拟人,那么,你们喜欢第5段中的哪些比喻句?要说出喜欢的原因。
生:我喜欢“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师:你为什么喜欢?
生:因为这一句,主要描写了悬崖爷爷的外貌,还有它的心情。
师:说得好,他抓住了悬崖爷爷的外貌特征,还表现了作者喜爱悬崖爷爷的思想感情。还有吗?
生:“你好,小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这个比喻句说明山泉非常清澈,而且是突出姑娘爱美的天性。
师:英雄所见略同,我也喜欢这个比喻句,除了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理由外,还有没有其他理由?(投影:“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
生:我想这个比喻句突出了山泉的特点,加上拟人使它更加生动。
师:你真聪明,语言既精当,又抓住了精髓的东西。其实,这个比喻句抓住了两个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相似点),而且语言生动。
师:同学们,我喜欢这个比喻句,在这同学总结的基础上展开一下,将他们的理由具体化。“明镜”突出山泉明净的特点;“姐姐照镜”突出女性爱美的天性;“照出我的浑浊”突出我是从大城市里来的,不免有些浑浊。所以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
生:(齐读)“你好,山泉姐姐!你捧着一面明镜是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
2、归纳赏析比喻之美的方法。
师:刚才几位同学帮我总结得非常到位。在赏析比喻句的时候,我们要注意:(1)看它是否抓住了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事物特征)。(2)看语言是否生动形象。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喜欢的比喻句吗?
生:我喜欢:“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这个比喻句写出了瀑布雄浑,从高处往下泻的壮观景象。
生:我和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一样,可以看出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我也喜欢这一句,比喻男高音那浑厚的声音,这个比喻非常形象。
3、分角色朗读第5段,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比喻之美。
师:你们俩的文学功底可不错啊!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种喜悦之情分角色地朗读第5段,请六位同学分别朗读,在朗读之前,商讨一下,怎样才能朗读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师:请毛遂自荐,谁拜访山泉姐姐!谁去拜访溪流妹妹?谁去拜访白云大嫂?谁去拜访瀑布 大哥?谁去拜访悬崖爷爷?谁去拜访云雀弟弟?
(有六位同学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准备朗读。)
师:你们六位同学代表你们班最高水平,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请开始。
(六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当一生学生朗读白云大嫂时)你真是天空的好女儿,温柔多情。
师:请六位同学坐下,感谢你们精彩的表演,请结合刚才赏析的比喻句之美,来点评。
生:朗读悬崖爷爷的同学非常好,悬崖爷爷德高望重的形象,朗读出来了。
生:朗读白云大嫂的角色非常好,她将白云大嫂温柔、多情的性格朗读出来了。
生:我觉得瀑布大哥朗读非常好,读出瀑布大哥的气势。
生:我觉得我读得非常出色,我把云雀弟弟活泼的天性朗读得淋离尽致。
师:我非常欣赏你的自赏,是一个自信的人,生活就需要这种精神。刚才这位同学评价自己朗读得好,把云雀弟弟的那种活泼,欢快,纯洁性格朗读出来了,确实不错。
师:刚才这一环节,同学都表演得非常精彩,每个同学都在朱老师的心目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一定要把同学们精彩的表现告诉我所教的深圳的同学,让他们向你们学习。好不好!
三、运用
(一)观看泰山特色
师:以上,我们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我们又通过赏析美的语言,来进一步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入这节课的第三大环节。
师:一提到泰山,你们就会为之自豪,因为你们是泰山的儿女,今天,我来到泰山脚下,想听到你们对泰山的介绍,同学们,先请看画面。
师:请同学们先看银幕上播放的泰山风景画,然后以“泰山访友”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1、模仿第3段,分别用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指代同一景物;
2、争取运用一个贴切又生动的比喻;
3、字数不限;
(二)交流点评
师:现在请同学们交 流自己的写作且相互段点评,先请这个同学。
师:这位同学所写的第一句话,第三人称运用非常好,现在要跟悬崖爷爷交流思想感情,你用的是第几人称?“他”(三人称)。好好修改一下。你的语言功底不错。
生:“那座悬崖是我第一个拜访的老朋友,他使我的心开阔,站在上面,我仿佛觉到很渺小。”
师:同学们看看,这位同学所写的这段怎么样?
生:就是没有把第三人称运用进去。
师:第二人称运用得很好、很好,对吧!你跟(迎客松爷爷)瀑布哥哥交流感情很成功,怎么把前面改成第三人称,还有吗?
生:“那座山峰是我要拜访的老朋友,看!雄伟壮观,悬前瀑布流水汀咚,树木丛生,百草茂盛,云海迷茫,不正是泰山的写照吗?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永不褪色,让我看到了您的壮观和美丽。
师:你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生:唯有一点遗憾的是,第二人称运用得不够巧妙。
师:就是这一点点遗憾,第二人称运用得不够。当然,我们的作品可以是百花齐放,各具风格,可以用第二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看你表达的需要。不过,我们的练习就是要体现人称变换之美这一特色。
(三)结课
师:刚才,你们所表达的句句都是情,声声都是景,你们仿佛把我带到了泰山顶上,令我心驰神往,我明天一定要登上泰山,一览众山,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我的心情非常的好,谢谢你们,感谢同学非常好的合作,我想接你们去深圳作客,我欢迎你们!
师:下课!同学再见!
生:老师再见!
(全休同学围着老师签名留念,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翠园初中)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第三篇】
师: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诗人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让我们感受作品的情感美,语言美……
师:首先搞个小调查吧,读懂了吗?咱们举个手吧!(大都举手)
师:有的没敢举,是没读懂?还是……?
师:有什么读不懂的?(指出一名同学)你没有读懂?你说说为什么没读懂?
生:有些段落,她写得比较抽象,所以有地方,有些段落比较难理解。
师:一会儿把你难理解的提出来大家研究,好不好?
师:我提个问题,究竟1篇文章读懂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读懂了?你说吧!
生:文章写了什么,能够大体说出它的内容来。
师:很好,请坐。1篇文章怎样才算读懂了?它写了什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好,这是第一个标准,还有没有呢?(一生举手)
师:好,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师:作者的写作背景,就是说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咱们等一会儿来研究吧。还有什么标准呢?
师:怎么才算读懂呢?这儿做一下补充,是不是还要研究一下他是怎么写的呀?比如写作上的技巧、方法等等。
刚才同学们说了,第一,写了什么;第二,为什么写;第三,怎么写的。还有一点是不是该研究一下,同学们没有谈到,我做点儿补充,我们是不是还得把字认识一下,这是最起码的吧,词要读懂吧?
生:有一个“犬吠”。
师:你原来不大认识,是不是?
生:我查了一下它的注音和意思。
师:注音和意思是什么呀?
生:读fèi,狗叫声。
师:很好!别的同学还有吗?
生:“德高望重”是什么意思?
生:品德高尚,名望很高。
师:还有没有?
生:“波光明灭”是什么意思?
师:哪一位同学帮忙解答一下?
生:是波光忽明忽暗的意思。
师:我也查了一些字词,考考大家。文中有一词“逝川”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时间的流失。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全程伴读》上有解释。
师:真会学习!他通过查找资料也能获得答案,老师要查词典才知道。这个同学真聪明!你说说资料上对“逝川”还有那些补充解释?
生:这个词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站在河边说:时间就像这流逝的河流,不舍昼夜的向东流去。
师:我们读1篇文章前就是要把字词弄懂。查生难字词的时候,既要弄清楚它本来的意思,还要看这个词在语言运用当中,它又是什么意思。就词解词很难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1篇文章怎样才算读懂了。现在我们归纳一下。应该把我刚才补充的这一点放在第一位,弄懂生难字词。以后我们读文章就这样读,然后再弄清楚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怎样写的。这样,基本上就算读懂了。注意,我这儿说的是“基本上”,也就是说,还有一些东西要加进去。怎么才算读懂了?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是1篇自读课文,文章的意思、内容大家是不难理解的,那么我教给同学们什么呢?教给同学们一种阅读态度,一种体验。那么,我们怎么读1篇文章才能读进去?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弄懂它的意思写法之外,真正读进去还有一点就是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自己”呢?从文章当中读到引起自己共鸣的一个词,一段话,某个内容,把自己放进去。“读出自己”是“学习”,是“欣赏”,是“联想”,这个很重要。同时还要“读出问题”,1篇文章我们真正读懂了以后,问题会越来越多,没有读懂就不会有问题。我们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推敲,要推敲字词句,这是“研究”,是“质疑”,即使名家名篇也可以提出问题和他探讨,乃至“批判”。我们今天就要以这种态度来学习这篇课文。好了,我说得够多了,现在该同学们说了。
你们课前已经预习过,现在想请同学们找出你最喜欢的某一段,某一句与大家交流一下,注意要“读出自己”。
生:我喜欢文中对景物的称呼如:(古桥)朋友、(树林)知已、(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师:刚才我们说读懂的一个标准是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这位同学已经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以上这些就是我们的亲戚,还有他没提到的石头、落叶、小花就是我们的朋友,你们说是吗?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哪是在山林,这简直就是在家,这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浓浓亲情,真正如人所言:“自然是我家,我们热爱她”。
生:我喜欢“我靠在一棵树上……我真的变成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我喜欢的原因是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由此我还想到,老师和我们的关系,老师把所有的时间和经历都化在我们身上,根植于学生中间,把每一位学生当自己的儿女,倾注了所有的情和爱。”
(语音刚落,掌声四起,非常热烈。)
师:(点一名学生问)为什么鼓掌?
生:读的有感情,说的也挺美。
师:我被陶醉了,就这么一段话,好!同学们再点评点评,按照朗读的要求结合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评价。
生:我觉得他们朗读非常好。因为作者在森林中认识了许多朋友,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他读出了心中的喜悦,所以,我认为他读得非常好。
师:你的点评很经典,刚才你抓住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进行点评。
师:这位同学读的语言、语调、语气、节奏、情感把握的都很好,声音洪亮、音色纯美。并能联系自己的体验感受谈感悟,他读出了自己,把自己放进去了,进行了联想,想象。
生:我喜欢课文开头“不骑车,不邀伙伴,也不带什么礼物……”作者去访问他的朋友,带着他愉快的心情去的,不像我们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才去。
师:这位同学也读出了他自己。也能联系生活谈自己的感悟,给他鼓掌。
师:文章开头说带着好心情去的,文末说带着好心情回的,同学们说一说这两个“好心情”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早晨他怀着快乐的心情来到山林,晚上带着山林里的物,好的心情回到家。
生:我认为不一样。早晨他带着好奇的心情去的,回来是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回来的。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声音大又很从容而且回答准确。
师:同学们,如果明天学校组织你们秋游,听到这个消息要亲近大自然了,你会睡不着觉,高兴得不得了。其实,作者何尝又不是一样呢!第一个“好心情”是抛开一切杂念,以一颗纯净的心去亲近大自然,第二个“好心情”是指作者是满载而归,与自然界神交后身心的彻底放松,对自然的亲近与赏识后的惬意和满足。
师:这两种“好心情”的确不一样。作者的这两种好心情是刚才同学们通过读课文来理解的。
生:我喜欢第三段“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这段用第二人称写出了古桥的无私奉献和坚韧。从这段我还读出我们这些青少年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因为“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写的是时间过的很快。
(又是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为什么鼓掌?点评一下!
生:他读出了自己,读出了时间的宝贵和古桥的坚韧。
师:你的点评很好,简明扼要。现在我提个问题:刚才大家提到人称是第二人称,如果换为第三人称好不好?
生:不好!
师:我们一起用第三人称读一遍。
生(齐读):“德高望重的古桥,他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他累了吗?……。”
师:有什么感觉?
生:我想,课文是对古桥说的,而改写后的文段是向别人介绍这座古桥。
师:说得简洁而又准确,还有不同意见吗?或者给予补充使其说得更完整。
生:这段文字里把原文“你”改成“他”,没有把要表达的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太离谱了,太浅了,课文中“你”所表达的感情非常的充分。
生:文章的第三段用的是第二人称“你”,作者拜访的是老朋友,肯定是与老朋友对话,感觉很亲切,改写后的文段用的是第三人称“他”,感觉不是老朋友,不亲切。
生:如果改为第三人称,读起来就没有第二人称亲切,好象在向他人介绍古桥一样,距离远了。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给这段加个小标题怎么加?
生:古桥。
生:德高望重的古桥。
生:珍惜时间。
师:哪一个好?
生(齐)德高望重的古桥。
师:就拟德高望重的古桥吧!
生:老师,我提个问题:课文在写老柏树时,提到雷阵雨,如果打雷,还能到树下避雨吗?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好,他读出了问题,指出了作者的不足,这就叫“读出问题”,如果不仔细研究是提不出这样的问题的。大家要向他学习!请给这位同学热烈的掌声!(一阵激烈的掌声)
师:这篇文章的比喻非常美,现在我们一起学习第5自然段。第5段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你喜欢哪一句,并告诉我们为什么。
生:我喜欢“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师:你为什么喜欢?
生:因为这一句,主要描写了悬崖爷爷的外貌,还有它的心情。
师:说得好,他抓住了悬崖爷爷的外貌特征,还表现了作者喜爱悬崖爷爷的思想感情。还有吗?
生:“你好,小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这个比喻句说明山泉非常清澈,而且是突出姑娘爱美的天性。
师:英雄所见略同,我也喜欢这个比喻句,除了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理由外,还有没有其他理由?
生:我想这个比喻句突出了山泉的特点,加上拟人使它更加生动。
师:你真聪明,语言既精当,又抓住了精髓的东西。其实,这个比喻句抓住了两个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相似点),而且语言生动。
师:同学们,我也喜欢这个比喻句, “明镜”突出山泉明净的特点;“姐姐照镜”突出女性爱美的天性;“照出我的浑浊”突出我是从大城市里来的,不免有些浑浊。所以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
生:(齐读)“你好,山泉姐姐!你捧着一面明镜是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
师:刚才几位同学说得很精彩。我要提醒你们在赏析比喻句的时候,要注意:(1)看它是否抓住了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事物特征)。(2)看语言是否生动形象。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喜欢的比喻句吗?
生:我喜欢:“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这个比喻句写出了瀑布雄浑,从高处往下泻的壮观景象。
生:我和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一样,可以看出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我也喜欢这一句,比喻男高音那浑厚的声音,这个比喻非常形象。
师:(看表,时间要到了)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知道了这篇文章怎样写没有?
生:通过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师:写文章,首要的是人的思想,也就是心里想写,其次才是如何写,怎样写的问题。
结束语: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多么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珍贵,最重要的是端正、净化我们的心态与意向。同学们我们也不妨试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一定也能感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学习和生活。
今天就上到这,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教后记: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两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
2、 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读书要把自己放进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从文章当中读到引起自己共鸣的一个词,一段话,某个内容,把自己放进去。学习欣赏联想。1篇文章真正读懂了以后,问题会越来越多,没有读懂就不会有问题。我们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推敲,要推敲字词句,研究质疑。即使名家名篇也可以提出问题和他探讨,乃至“批判”。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态度,一种阅读体验,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读出欢喜,读出眼泪,读出爱恨。在弄懂字词后思考这篇文章谈了几个问题,或说了件什么事情;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主要说了几层意思?前前后后是怎样的关系?也就是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问题。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第四篇】
[内容] 精讲第五自然段。
[过程] 分四个环节:感情朗读、品析句子、体会写法、仿写片段。
一、 感情朗读:
要求: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朗读,读得亲切、热情,象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争取当堂会背诵)
朗读方式:自由读、比赛读、单人读、齐读。
气氛高涨,效果不错。
二、品析语言:
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喜欢?
学生A:我喜欢“喂,淘气的云雀,你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这一句,抓住了云雀的特点,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云雀很单纯。
学生B:我补充,还写出了云雀的乐观。
老师:很棒,见解独到。
学生C:我喜欢“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瀑布、男高音,多有气势呀!也是拟人的修辞方法。
学生D:我喜欢“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读了这一句,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
学生E:“挺拔的身躯”还写出了悬崖很高。
……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几乎没有我说的机会)
学生F:老师,这一段的每一种景物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老师:总结的很好,这就是写法上的特征。
三、体会写法:
老师:同学们再认真地读一读,看这一段在写法上除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齐答):排比。
学生G:还有,是第二人称的写法。
老师:你真会读书。
老师:有什么好处?
学生A:读起来有气势。
学生H :第二人称读起来亲切。
老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现在我们就仿照本段的写法写出你走进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四、仿写片段:
前三个环节进行都很顺利,到了仿写时,学生有点不知所措,开始交头接耳。正在这时飞进来两只麻雀,在教室里东飞西撞,怎么也出不去,学生倒显得很活跃,我当时看着学生的表情是又好笑又好气,我想不能急,看情况再说,大约有五分中,我走上了讲台,这时的学生猛醒过来,都看着我,似乎在等待一场暴风雨的到来,我看了看同学们,然后看着小麻雀,笑着说:“你好,淘气的小麻雀,你盘旋低飞,是留恋我们六一班学生吗?”话音刚落,同学们不约而同的“哇”了一声,然后又不约而同的说:“就是。”便动笔写起来。这时的教室很静,我巡视着,看写的差不多了,便让小组交流推荐,然后在班上朗读。
听着学生的习作,我很激动,他们的想象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意料。其中一位同学写到:
静静的夜空哪一个不是我的朋友?你好,圆圆的月亮,你捧一个圆盘,是设宴招待我吗?你好,调皮的小星星,你眨着眼睛,是与我逗乐吗?你好,北斗七星,你拿一把大勺,是要把银河水洒向大地吗?
(在掌声中我们结束了这一课)
上一篇:劳动课教案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