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蒲公英》(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中班语言《蒲公英》(精编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班语言《蒲公英》1

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蒲公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的教学设计,摒弃了对课文内容作烦琐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领悟课文,表达个性化的见解,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设计特色]

整合语文教学的多维目标,引导学生以“我要把家安在(          ),因为(                      )。”为话题,作为读书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开展一系列的以读书为主要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大胆表述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及设计说明]

一、初读课文,感知“种子”。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点击课件,播放歌曲《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随着音乐的旋律,屏幕上先是出现蒲公英花瓣落了,花托长出了洁白的小绒球的动画,再出现与歌词“小伞儿带着我飞翔,飞翔,飞翔……”相吻合的画面。

歌曲播放结束后,问一问学生:知道这首歌曲吗?你看到了什么?由此揭示文题。

2、设置互动情境,引导学生初读全文。

师:看看课文题目,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蒲公英的有关故事。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读完后汇报:你读懂了什么?在读书过程中,要借助课文后的生字表读准生字;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相机作好引导和必要的点拨,不能越俎代庖,应当以学生的发言为主。学生的发言和读书,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相关课文内容的复述。汇报结束后,对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间展开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4、同桌的小朋友互相倾听读全文,在听读过程中互相检查字音并正音。

5、出示生字卡片,内容为课文中出现的12个生字。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把记住的字和学习小伙伴交流,并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自主学会的生字最多。

6、让学生以读书的方式来汇报识字的情况,及时针对出现的各种错误引导学生间展开评价,要求读通读顺,与此同时,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过程中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全文,并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文中蒲公英种子的两种不同命运。)

二、研读课文,感受“种子”。

1、自读。读前设境: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让我们借助语文文字,走近蒲公英的种子,认真读、仔细想。

点击课件,出示:我要把家安在(         )因为(              )。想一想:你将要把家安在哪里?为什么?边读边用笔划划、写写,标出自己喜欢的内容,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生自读,师巡视、指导。)

2、交流。

(1)师: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相信你们的发言会很精彩。蒲公英的种子们,你想要把家安在哪里呢?

(2)生交流。

操作提示:课文的情节很简单,学生的发言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把家安在泥土里,是听太阳公公的话的;一是把家安在沙漠和湖泊里,是没有听太阳公公话的。在交流过程中,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能将这两点意思说出,而是要借助这一读书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打开一扇解读文本的窗口,并由此展开一次次对文本的解读。

(2)交流过程中,由于文本解读的选择权在学生那一边,所以制作的课件应是开放的,即蒲公英的种子分别落在沙漠、湖泊、泥土里三个模块并列,学生交流到哪个模块,则哪个模块出现,内有与该模块相应的文字、图片、音乐,供交流时使用。

(3)组织交流操作提示:

a、视学生回答情况,点击课件相机出示课文中相关语句,引导学生展开研读。

b、每个模块交流结束后,让学生再次用“我要把家安在(          ),因为(        )。”的句式练习说话,既表达个性化的选择,又表达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例如,在“泥土”这个模块,通过研读、交流,可能使原来没想把家安在“泥土”的同学,改变了主意,想把家安在泥土里;又如,在“沙漠”模块,学生可能说出:我要把家安在沙漠,因为那里金光闪闪,我到那里去准备变成百万富翁。

c、在学生说出想把家具体安在哪里的理由后,让学生再次读书,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找出理由,以此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潜心会文,然后再组织交流汇报,并在交流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以达到读中感悟、读中内化,读中积累的目的。

d、各模块研读要点及朗读指导:

(1)“泥土”模块

选择把家安在“泥土”的理由有:太阳公公的嘱咐;落在沙漠和湖泊里的种子的悲剧结局;落在泥土里的茁壮成长的事实。

朗读指导:太阳公公的话要读得语重心长,可通过“嘱咐”、“只有……才……”等词表达出来;落在“沙漠”和“湖泊”的种子的结局的语言要读出一种惋惜,抓住“早已干死”、“早已淹死”等词;落在“泥土”的种子的“茁壮成长”要读得自豪、肯定,可抓住““茁壮成长”“竞相开放”、“装点”等词;回答太阳公公的话要读出坚决的语气,可抓住“大声”、“放心”、“一定”等词语

(2)“沙漠”模块

选择把家安在“沙漠”的理由有:泥土里黑黑的,太丑了;沙漠金光闪闪,有数不尽的宝贝。

朗读指导:读出对泥土的轻视,可抓住感叹号来读;读出对财富的向往,可抓住 “金光闪闪”、“数不尽”、“准会”、“百万富翁”等词语读。

(3)“湖泊”模块

选择把家安在“湖泊”的理由有:湖泊能给“我”带来欢乐。可抓住“波光粼粼”、“一定”进行朗读指导。

(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设计者旨在借助精心搭建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平台,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主动积极地读书、感悟,学生在这个环节里最多的活动就是理解地读、体验地读、欣赏地读,并在渐入佳境地读的过程中,大胆地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见解。)

三、品读课文,评价“种子”。

1、师:蒲公英的种子在风的传播下,有的落在金光灿灿的沙漠里,有的落在波光粼粼的湖泊里,还有的落在黑黝黝的泥土里。现在,如果让你们重当一次蒲公英的种子,再来一次选择,你会怎样选择呢?

2、生分小组自由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在引导全班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感悟不能定位在“听话就行,不听话的就要吃头”上,要使学生感悟到:“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在大胆发表自己的个性化阅读见解的基础上,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交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让源于文本的正确的价值观渗入学生心田。)

四、演读课文,体验“种子”。

借助音乐设置的情况,让学生在情境中分角色演读课文。

(让学生充分运用前面读书实践中的收获,在演读中进一步深化课堂上的阅读感悟,内化文本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中班语言《蒲公英》2

教学《蒲公英》这一课时,我尝试着用自己对“先学后教”这一模式的理解进行了教学。在课堂上,我提出了三个学习目标:

1、读熟课文。

2、学会生字。

3、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结合这三个学习目标,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三次“先学后教”。第一次,读熟课文,要做到“三读”,即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第二次,学会生字,要做到“三会”,即会读、会写、会用。第三次,知道课文主要内容,要做到“三回答”,即课文主要写谁?干什么?结果怎样?就这样,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我组织课堂教学也条理清晰,但也有让我深思之处:这样的目标展示,好像缺了点儿什么。课下仔细想想,在看看“先学后教”的模式,才发现原来缺少了学法的指导,怪不得课上一部分后进生在学习时,除了反复读课文,就没做些什么了。我想今后的每次“先学后教”在组织时,不但要有目标,还不能没有方法的指导。

中班语言《蒲公英》3

《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同。从而告戒人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有这样两个设计理念:

⒈以教材文本为依据,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在“对话”“感受”“体验”以及“兴趣、习惯和语感培养”中加以具体落实;

⒉教师只须做适当提示、巧妙点拨,简要总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脚手架”。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当课堂的主角。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反映孩子比较热烈的,但是在对于一些问题的研究上,可能我要求过深或引导不够,学生的回答总在几个方面打转,花了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扩展,导致最后的教学环节时间紧缺,没有能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进行充分的说话表达学生对蒲公英种子出现不同结果的想法。

20 1535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