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案【优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蜀相》教案【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蜀相教学设计【第一篇】
学情分析:
有一定的诗歌分析能力,能够自主赏析一些较简单的诗歌,掌握一定基础的写作手法等。
内容分析:
讲解诗歌,感受情感态度,学习炼字题解读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正确把握诗歌情感。
3、情感与态度: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情感态度。
理解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诗歌的“炼字”题型解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朗读法、点拨法
知识点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材,第一单元自主赏析第14页。
教学类型: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以一副对联导入课文。
二、 知人论世,知世论事。PPT显示知人论世意思,然后出现作者简介,随画面讲解,并介绍写作背景。
三、 诵读课文。配音朗读,学生齐读。
四、 逐句分析写作手法,情感态度。
首联,丞相——诸葛亮,亲近仰慕之情。锦官城——成都,柏森森,表现出历史的悠久和寂寞荒凉之感。
颔联,两个字沟通了情与景的联系,实现了诗意的逆转。分析“自”和“空”的妙处。自——青草自绿,无人光顾。空——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表现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无处泼洒,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以乐景衬哀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颈联,了解诸葛亮一生功绩。
尾联,抒发主要思想感情,其中的“英雄”指的是千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壮士,尤指如作者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的人,隐含了坐着的感时伤乱之情。
五、 炼字。将颔联中的两个字提炼出来,重点讲解炼字题的做法,及考试时的应用。
六、 总结。总结整首诗歌情感。
七、 作业。背诵整首诗歌。
《蜀相》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的
1.注重诵读,体会古诗意境
2.通过诵读,加深对古诗的了解
3.培养对古诗的喜爱情感
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主。教师适当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主旨,体会意境,并指导背诵。
教学用时
一课时
《蜀相》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用散文式的。语言描述“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激发学生想象,总结环境特点。
然后教读这三句诗,告诉学生这描绘的是一个人的长眠之地,这个人是蜀相——诸葛亮。
二。朗读并理解这首诗
1.教师范读《蜀相》,学生诵读。
2.要学生根据《出师表》,简单谈谈后人眼中的诸葛亮。
读诗,找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它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勋。
3.进一步要学生谈谈想象中的诸葛亮墓地。
4.强调“丞相祠堂何处寻”,要学生发现问题。
5.品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讨论理解上一问题。
感叹人世沧桑,诗人杜甫表达了对诸葛亮永远的崇敬赞佩及深深的缅怀惋惜。
三。多种形式朗读,指导背诵。
《蜀相》优秀教学设计【第三篇】
单元目标
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包含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诵读中掌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联曰: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提问:这幅对联陈述了谁的事迹?
学生:诸葛亮。
教师: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有关于诸葛亮的一首诗——《蜀相》。
二、预习检查
杜甫,字( ),自号( ),唐代最伟大的诗人,被称为( )。其诗展示了唐代由( )转入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 )题材,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批判( )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的同情。诗的内容写实,风格( ),其作品有( )。个人有“致君尧舜上”“( )”的理想。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1、全班齐读。
2、划分节奏再齐读。
3、听音频,自由读。
4、个别朗读。
(二)掌握这首诗歌的内容(学生用自己的话翻译这首诗歌)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独自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白白地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四、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在反复朗读全诗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1、首联中有没有人物参与,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这个字有没有其他的深意?开头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小组合作探究,五分钟)
提示: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内讨论,派代表起来回答。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现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寻”有仰慕之意、热爱之情。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庄严肃穆的环境。
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
二是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根据仇兆鳌《杜诗详注》一书中《段注》记载:“《儒林公议》曰:‘成都先主庙侧,有诸葛侯祠,祠前有大柏,系孔明手植,围数丈,唐相段文昌有诗刻存焉’”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找出以下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字并体会情感。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3)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品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说说哪两个字运用的最传神?为什么?
提示: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内讨论,派代表起来回答。
明确自 空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以乐景来反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3、颈联和尾联中塑造了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提示: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内讨论,派代表起来回答。
分析: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开——指帮助刘备开国 济——辅佐刘禅继位
出师未捷——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天下计:雄才大略 老臣心:忠心报国 身先死:鞠躬尽瘁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明确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忠心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失败英雄形象
知人论世
结合自己曾经学过杜甫的作品和对其人的了解,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如果让你用“一个( ) 的杜甫”概括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1)一个 的杜甫。因为
(2)一个 的杜甫。因为
(3)一个 的杜甫。因为
(4)一个 的杜甫。因为
插入时代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明确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五、拓展训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六、课堂总结
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将诸葛亮形象投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
七、作业:P15
1、探究讨论第一题的第1、3小题
2、探究讨论第三题
《蜀相》优秀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和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上一篇:因式分解教案实用4篇
下一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优秀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