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精编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中数学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大全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100t+120()千米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t-120()千米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100t+120t+120×(-)=220t-60
100t-120()=100t-120t-120×(-)=-20t+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120t-60③
-120()=-120+60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思路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范例学习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71页习题第2、3、5、8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初中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2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
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
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有理数除法运算、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联系性、相互转化性。
(四)美育渗透点
把小学算术里的乘法法则推广到有理数范围内,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精心构思启发导语并及时点拨,使学生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2.学生学法:通过练习探索新知→归纳除法法则→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除法法则的灵活运用和倒数的概念。
2.难点:有理数除法确定商的符号后,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
3.疑点:对零不能作除数与零没有倒数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彩粉笔。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归纳除法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这节我们应该学习,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同小学算术中除法一样—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必须以学好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为基础学习。(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倒数。
(出示投影1)
4×=1;×()=1;×()=1;
0×()=1;-4×()=1;×()=1.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题目。
教法说明在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地做出这几个题目,在题目的选择上,注意了数的全面性,即有正数、0、负数,又有整数、分数,在数的变化中,让学生回忆、体会出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问:两个数乘积是1,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师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题目0×()=1得出0乘以任何数都不得1,0没有倒数。
师:引入负数后,乘积是1的两个负数也互为倒数,如-4与,与互为倒数,即的倒数是。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题目,怎样求整数、分数、小数的倒数?
教法说明教师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思考,循序渐进地引出,对于有理数也有倒数是。对于怎样求整数、分数、小数的倒数,学生还很难总结出方法,提出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下组练习。
(出示投影2)
求下列各数的倒数:
(1);(2);(3);
(4);(5)-5;(6)1.
学生活动:通过思考口答这6小题,讨论后得出,求整数的倒数是用1除以它,求分数的倒数是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求小数的倒数必须先化成分数再求。
2.
计算:8÷(-4).
计算:8×()=?(-2)
∴8÷(-4)=8×().
再尝试:-16÷(-2)=?-16×()=?
师:根据以上题目,你能说出怎样计算吗?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讨论。(一个学生回答)
师强调后板书:
[板书]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亲自演算和教师的引导,对有理数除法法则及字母表示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教师放手让学生总结法则,尤其是字母表示,训练学生的归纳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在黑板上出示例题。
计算(1)(-36)÷9,(2)()÷().
学生尝试做此题目。
(出示投影3)
1.计算:
(1)(-18)÷6;(2)(-63)÷(-7);(3)(-36)÷6;
(4)1÷(-9);(5)0÷(-8);(6)16÷(-3).
2.计算:
(1)()÷();(2)(-)÷;
(3)()÷();(4)÷(-1).
学生活动:1题让学生抢答,教师用复合胶片显示结果。2题在练习本上演示,两个同学板演(教师订正).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中两个题目都是对的直接应用。1题是整数,利用口答形式训练学生速算能力。2题是小数、分数略有难度,要求学生自行演算,加强运算的准确性,2题(2)小题必须把小数都化成分数再转化成乘法来计算。
提出问题:(1)两数相除,商的符号怎样确定,商的绝对值呢?(2)0不能做除数,0做被除数时商是多少?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1—2个同学回答。
[板书]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3
一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1
左和右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认识自己身上的左右位置。
2、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知道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3、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辨析,实践活动,能说出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4、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从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过渡到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师:在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小朋友们放松一下,请大家听一段音乐。
师:刚才我们跳舞的时候,出现了两个方位词,小朋友听出来了么?(左和右)
师:对!今天我们将学习有关左与右的知识。
出示课题:左和右(注意左、右的写法)
二、共同探讨,获取新知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这个小朋友在吃饭,你们能告诉老师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拿调羹的是右手,拿碗的是左手)。
师:你们平时习惯用哪只手拿调羹的?请举起这只手。(学生举手)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人和你们一样习惯用这只手拿调羹,我们就称这只手为右手(贴上粘纸“右”)。所以和右手同方向的这一边就叫做右边,这只脚就是右脚。
师:这只手是右手,那另一只手就是左手(贴上粘纸“左”)。所以和左手同方向的这一边就叫做左边,这只脚就是左脚。
师:我们现在能分清楚左手、右手,左脚、右脚。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左与右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师:我们小朋友已经学会区分左右了,接着老师请小朋友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是:听口令做动作。
左拍拍、又拍拍,
向左看、向右看,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双手举起来,耶。
师:小朋友真聪明,现在老师这里有些图片。图片上面是我们小朋友身上的某些部分,你知道它们是左边还是右边吗?
小结:将自身的位置调整到与照片中的位置相同,再判断。
2、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以自我为参照中心左与右的位置关系。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来了很多老师,他们对你们不是很熟悉,你们能帮陈老师介绍一下自己的同学吗?不过在介绍之前老师也对小朋友们提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要告诉我:我的左边是谁?我的右边是谁。(学生介绍)
师:(请一名学生的左边同学站起来)
3、认识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的左与右
(1)、出示P47的题1
师:小朋友们介绍得真不错,你们已经认识了左与右,我们现在到大街上去瞧一瞧!
师: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真多,真热闹啊!我们在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过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板书)
(2)、出示P47的题2
师:小丁丁想过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请个别同学回答。
(4)、出示P47的题3
师:这时,小巧也准备过马路。那么,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独立完成后核对。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左与右”,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左与右。比如上课时,我们举右手;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走。如今世博会就要在上海举行了,我们要遵守世博礼仪,其中有一条就规定,乘坐自动扶梯时,要左行右立。只有遵守世博礼仪,我们才是讲文明的小公民。
三、通过游戏,巩固新知
1、说一说。
师:小丁丁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来到了文具柜台。呵!那么多玩具,挑选什么呢?妈妈规定只能买一样,并且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出它的左、右邻居各是谁。小朋友,如果你是小丁丁胖,你会怎么说呢?其他小朋友能根据他的说法,猜出他想买的是什么吗?
2、摆一摆。
(1)师: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边,把铅笔摆在文具盒的右边,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边,把橡皮摆在学具盒的左边。
(2)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几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几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3、跳一跳
出示:《分清左右》:向左拍拍,向右拍拍,向左拍拍,向右拍拍,左手跳舞,右手跳舞,左手、右手分得清楚。
板书:左与右
过马路,要安全,
先看左,再看右。
一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2
教学目标:
1、从数铅笔的具体情境中认识百以内的数,体验数量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2、会数、会读百以内的数,还能根据一定的规律数数。
3、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数数、读数。
教学难点:
有规律的数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1、小朋友刚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大家都到长辈那儿拜年,你在春节里有什么收获吗?
2、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礼物要送给大家,看……(出示铅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呢?
二、数数、读数
1、我们来数一数,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2、学生活动:
(1)一支一支地数、两支两支地数、五支五支地数。
(2)把10支捆成一捆,一捆一捆地数。
明确10个十是100。
(3)活动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不同的形式数)
3、圈一圈,数一数。(第2页)并说说是怎么数的。
4、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
5、读数、拨数。
师写出一个数,生读,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说说是怎么拨的,表示什么。如43,十位上拨4,表示4个十;各位上拨3,表示3个一。
三、练一练
1、数数(顺数、倒数)
2、看谁数得快。(第3页)
主要让学生明白十个十个数的方法。
3、接力赛。(第3页)
四、课外活动
数一数自己小组同学的铅笔一共有几支。
一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3
教学目标:
1、通过“数豆子”的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在“数豆子”的操作活动中体会物体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3、会写百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的活动理解位值意义。
教学难点:
位值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出示一杯豆子(内装28粒)。
2、请学生估计一下有多少粒。
3、师生共同先数10粒放入另一杯子中,再估计一下。
4、谁估计得比较正确呢?为什么?我们来数一数吧。
二、数豆子
1、指名几生来数,其他学生跟着数。
(用不同的方法数)
三、知识学习
1、智慧老人:这个数怎么拨?怎么写?
2、学生试一试,说说怎么拨,怎么写。(每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在纸上写,再指名拨、写)
3、小组合作:说说这个数的各数位上数的意义。
4、汇报交流。
5、小结: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
6、摆一摆。摆出26根小棒,说说是怎么摆的。
7、讨论:22的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8、交流。
四、巩固练习
1、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并说说意义。(第4页)
2、填空(第5页)
补充:根据老师的表述写数。如:6个十和3个一是。
3、看计数器写数。(第3题)
4、写门牌号,理解序数的意义。(第4题)
5、游戏:抓小棒,先估计有多少根,再数一数,说一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一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4
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 (2)3x(x+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 解方程:
(1)=0 (2)x(x-2)+x-2=0 (3)5x2-2x-14=x2-2x+34 (4)(x-1)2=(3-2x)2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
A.(x-3)(x-5)=10×2,∴x-3=10,x-5=2,∴x1=13,x2=7
B.(2-5x)+(5x-2)2=0,∴(5x-2)(5x-3)=0,∴x1=25,x2=35
C.(x+2)2+4x=0,∴x1=2,x2=-2
=x,两边同除以x,得x=1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 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6,8,10,11
元一次方程组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
难点: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_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_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_了2人。设男生x人,_人。方程如何表示?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_2人且男_40人。设该班男生x人,_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象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y=3,x+y=200,
2x-3=7,3x+4y=3
y+z=5,x=y+10,
2y+1=5,4x-y2=2
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x=1;x=-2;x=;-x=
y=0;y=2;y=1;y=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x+y=0的解。
2x+3y=2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x=0是方程组x-b=y的解,求a,b的值。
y=+2a=2y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3x+y=8的解。
2x+3y=10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提炼方法:列表尝试法。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概念,列表尝试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_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上一篇:体育课教案精编4篇
下一篇: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优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