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教案【优推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绝句教案【优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绝句教案【第一篇】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诗(板书:李清照)
2、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你们搜集李清照的有关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
(学生交流资料)
3、同学们的资料很详细也很全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李清照写的这首(板书课题及古诗,学生随老师板书念)。
二:整体感知古诗
1、师范读古诗。
2、生读古诗,要读通顺流利。读熟后可读给同桌听。
3、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这首诗赞颂的是谁?
三:利用网络,理解古诗内容
(一)。理解前两行诗句。
1、自读古诗,读后从古诗中找出两个赞颂项羽的词语。
2、你找的是那两个词?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的?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人杰”和”鬼雄”的意思。)
3、前两行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找两三名学生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4、这两行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读出英雄气概)
5、现自己试读,再指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评议。
(二)。查找资料,理解后两行诗句。
1、齐读后两行诗句。
2、提问:读后你有什么疑问,最想知道什么?
(项羽是谁?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江东是什么地方?等)
师:善于提问时很好的学习习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才会学到更多的指示,这节课老师就把问题交给你们,利用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有信心吗?
3、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1)。在”百度搜索”中输入”项羽”两个字,然后点击搜索。
(2)。教师推荐选项:1.项羽;2.楚汉之争和汉朝建立;3.项羽。
(3)。自己选择一项了解有关内容。
(学生自读资料,教师巡视指导。)
(4)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把你了解到的说给同学听。
(学生交流资料)
观察资料中的项羽画像,你有什么感觉,从哪感觉到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
(5)提问:通过李清照对项羽的赞颂及刚才咱们了解到的资料,你认为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宁死不屈、不苟且偷生、有英雄气概等)
师: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绝不屈膝投降。
(6)后两行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读诗,读出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
(学生自读、同桌读、指明读,并互相评议)
四:了解写作背景体会感情。
(1)、师: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至今思项羽”,宋朝女词人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作者当时所处时代背景有直接关系,谁把课前搜集到的作者所处年代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给大家念一念?
(学生交流资料:靖康之变及写作背景。)
教师播放一段带有解说的“靖康之变”的电影资料。
(2)、师: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年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远。此时,作者在赞颂项羽,思念项羽的同时,还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学生说: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失去家园的悲痛、为国家担忧等)
(3)、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气愤、伤心等)
(4)、再度,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自读、指明读,互相评议)
(5)师:处于封建时期的李清照,虽是一名柔弱女子,而她不仅在文学上能流芳百世,同时,能有如此的英雄气节,实在令人佩服。
(6)、再读诗,读出作者报效祖国的气节。
(自读、指明读,互相评议)
(7)真正的英雄是能够激励后人的,项羽的宁死不屈与南宋统治者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的对比,《夏日绝句》一诗既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颂,又是对南宋懦夫的讽刺,更是李清照高尚民族气节的铿锵表白。
(8)在次读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可外延伸
(1)上网搜集李清照其他诗词,读一读,并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词读给同学听。
(2)教师推荐另一位绍兴女英雄——秋瑾。
课后上网查找秋瑾资料及他写的诗句。
绝句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观察1、2句和3、4
句,看看它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2)理解1、2句,重点理解“翠、青、青天”
(3)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先默读诗句,再闭眼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先小组讨论;
再全班交流。
(4)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及在颜色上的捕捉、铺设的精妙。
(5)学习3、4句,重点理解“千秋、含、泊、万里船”(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
(6)说说诗句的意思
(7)理解作者蕴涵于诗歌中的感情(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
(8)欣赏体会这首诗歌的美(以讨论形式进行)
A、色彩美:黄、翠、白、青
B、声音美:鸣
C、动静相衬美:前2句与后2句的动静相衬
D、远近搭配布局美:第一联与第二联,第三联与第四联的结合
E、寓情于景美:
二、朗读古诗,背诵。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解题《早发白帝城》
〈二〉、了解李白的
有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四〉、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2、记字形,理解词义
朝辞、白帝、彩云间、还、啼、猿、轻舟、万重山
〈五〉、理解诗句意思
1、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讨论,可以向“邻居”请教。
2、每小组汇报一句,其他小组可以补充,重点理解“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3、指名学生将诗歌大意串讲一遍,力求做到流畅通顺
〈六〉、欣赏诗歌,说说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看法
(1)景色之美
(2)作者心情的畅美
(3)节奏韵律美
(4)用词之美:彩云间、轻舟、一日还、万重山
〈七〉、指导朗读
(1)关于本诗的韵脚与押韵
(2)本诗的节奏与停顿划分
(3)学生试读,老师范读,比较点评
(4)比赛朗读
〈八〉、布置作业
绝句教案【第三篇】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鹂:又称黄鸟,雄鸟羽毛金黄色,雌鸟黄中带绿,名声婉转,栖于高枝。白鹭:羽毛雪白、双腿细长的能够捕食鱼虾的一种水鸟。千秋:千年,谓年代久远。东吴: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绝句是诗体名。绝句、律诗为唐代的今体林诗(后世称为近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这首诗以“绝句”写入诗题,又因同时有同体诗四首,所以合题为《绝句四首》,不令立体目。这首绝句为四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七言绝句每一句各写一种眼前的景物。“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本栖息高枝,此时鸣与翠柳之上,古代诗词中“于”字长被省略,如果补进去就是“鸣于翠柳”。“翠柳”表明柳叶新绿春意渐浓,黄鹂在柳叶新绿的枝头婉转的发出呖呖的声,显示了春日风光。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飞上高空,随着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机。
“窗含西岭千秋雪”,从窗框中望出去,西岭的久积未消的雪清晰可见,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样。
“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泊的是万里航行的东吴船,是驶向长江下游地区的,还是由下游驶下来的?长江虽长,航程虽远,但江上船只总是往返行驶,无论是驶来的、驶去的,都使诗人想到沿长江而下,可至中游地区的襄阳,转道可至故地洛阳;正因为如此,他系情于门前停泊的东吴船,对它产生遐想。
四句尽管都写景物,但前两句写的景物以色彩(绿柳、黄鹂、白鹭、青天)、声音(鸣、飞)、动静显示春光明丽,后两句则以静景(远景、近景)暗示动意;禽鸟在春暖时节如此活跃,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诗人的眼前景物当然不止这些,他把它们摄入诗中是有选择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这就是他的选择准则。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下简称《绝句》)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几乎人人成诵,而如何解读其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笔者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权威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的解释是这样的: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综合起来,编者还进行了如下的延伸:“万里船”从空间上讲,“千秋雪”从时间上说,诗人身居草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前两句,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后两句,雪远景,船近景。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诗中的画境是前后衔接的,即便是跳动的镜头也总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可能近、远、远、近的跳来跳去。
让我们把第三、四句联系起来分析一下吧。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太远了,以致让你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
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近、远、远、近”,而是“近、远、更远、极远”。那为什么说“东吴万里船”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高、水平,大凡观山觉得近,观水觉得远。我们站在景山上看西山,觉得很近,其实远在几十、上百里之外;而站在长江大桥上望江面,觉得远无尽头,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只不过是在那里写景,就像画家随便画一张练笔的小幅水彩一样,实在看不出什么微言大义。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诗人通过透视的原理来处理景物的远近,从而显出逼真的画境。当然,给小学生讲课,没必要讲什么透视,但也没必要讲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对和平的向往之类的微言大义,只要把整幅画面的意境给学生讲准确、讲清楚就是了。
《绝句》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
2、反复吟诵诗句结合插图,想象诗人所描绘景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再学习二首杜甫的绝句。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
唐代有两位大诗人,一位是“诗仙”李白,另一位是“诗圣”杜甫。杜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有人说他的诗作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
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特点:四句,每句字数相等,分五言、七言。
这首诗是杜甫居住他在他的成都草堂时所作,那时震撼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心境已由沉闷变得开朗,当他重返成都草堂,看到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附近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快。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事先没有拟好题目,故就用绝句这种诗歌的体裁名称作题。
二、自学古诗
1、下面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朗读两遍,注意把诗读通顺。
2、大家读得很投入,谁愿意站起来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欣赏 听听他们读得好不好?
评价:好在哪里?还有哪儿读得不够好?
注意七言绝句的2、2、3节奏。
齐读
3、读诗一定要读出诗的韵味来,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我们一起来听听。
边听边想象,这首诗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听着这充满感情的诵读,我们仿佛也来到了杜甫的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贴图)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5、这美丽的春景,杜甫只用了短短的28个字就描绘出来了,我们真该好好地品味品味,再读边想象诗中的美景。
三、理解诗意
1、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不知同学们能否结合插图初步理解它的意思,如果你已经读懂了,不妨把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小问题,考考你的同伴,如果你还没读懂,那请你结合这幅图试着读懂它,实在弄不懂可以提出来请教别人。
2、交流:都读懂了吗?还有问题要提出来的?
(1)(理解1、2句)
指导用欢快的语调来读
(2)诗人用词精练,仅仅两句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你能找到诗中描写色彩的词吗?
(黄、翠、白、青)
同学们,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这色彩鲜明的文字写出春天景物独特鲜明的色彩特征,使我们读诗时,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你能不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来描述眼前的美景。老师给你提供这样一个句式,当然你也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来说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天空;
柳树 ;黄鹂 ;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理解3、4句
“千秋”指时间长久,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理解“含”,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西岭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可以理解为镶嵌 。
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仿佛在镶嵌在窗柜里的一幅画,多美啊,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泊:停靠。
“万里”指路途遥远,万里船:从遥远的地方航行来的船只。
商船能从遥远的东吴沿着长江穿过三峡到达杜甫草堂前的岷江,一路畅通说明了什么?
杜甫看到这样的景象心情怎样?
让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读好这一句。
现在能不能把这两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诗人推开窗户,向远处看,只见 ,低头看近处,又见 。此时诗人的心情 。
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理解了诗的大意,体会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读这首诗。
诵读着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想象着美丽的春景,你们的心情怎样?
四、背诵古诗(配乐)
杜甫不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还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这也许就是杜甫的魅力吧,让我们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飞回唐朝,飞到杜甫的草堂去看一看。只见大诗人杜甫正坐在草堂的窗前,欣赏着迷人的春色,屋外杨柳依依,呈现出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微风习来,柳枝随风飘舞。显得格外婀娜多姿,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声。一群白鹭排成一行在湛蓝的天空中飞翔,好象要与青天相接。看着看着,诗人又把眼光转向窗外巍峨的西岭,皑皑白雪终年不化,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横亘西部。忽然他把目光投向门前的岷江,沿河停泊着许多商船,这些船只是来自遥远的东吴,啊,天下总算太平了,想到这儿,杜甫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背诵)
五、拓展学习
杜甫的绝句是一组诗,这只是其中的第三首,老师还收集了另外两首
《绝句》(其一)《绝句》(其二)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自选一首学习、交流、汇报。
六、推荐阅读
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三首绝句,都是描写春天美景的。其实杜甫的诗歌内容相当广泛,现存的1400多首诗中,大多是描写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风貌和他个人的生活遭遇,深刻地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建议同学们课后再去找几首杜甫的诗来读读,如《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更深入地了解杜甫这个伟大的诗人,更深刻地理解杜甫诗歌的内涵。
绝句教案【第五篇】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含义,认真观察并用语言表述。
2、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投影仪、幼儿用书第2册、挂图四幅、有关录音带、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挂图,用美丽的画面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画面上有什么?它们分别在什么地方?(逐幅画出示,请幼儿试着讲述上面有什么。也可打乱顺序请幼儿理解后排序。)
教师在幼儿充分讲述的基础上加以小节并引出古诗,引导幼儿理解古诗内容及含义。
(1)请幼儿想一想这幅画画的是哪首古诗,请会的幼儿朗诵一下
(2)与幼儿一起分析诗的结构这首诗共有几句,每一句有几个字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提问这句诗主要是描写的是什么?鸣翠柳是什么意思?
小结:柳树上长出了翠绿的新叶,两个黄鹂在枝头欢乐的唱歌。
(4)用同样方式让幼儿自由讲述其他三幅图,教师小结引出古诗中的句子,并对较难理解的字进行解释。
二、放录音完整欣赏、朗读古诗《绝句》,充分感受诗的韵律美和和意境美。
三、教师利用课件简单介绍诗人杜甫和写这首诗的背景,激发幼儿创编诗的欲望。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他看到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心情非常激动,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古诗。以后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到外面旅游时,看到我们祖国的美好山河,也可以试着编首诗。只要不断努力,等你们长大了,也许有名的诗人就会在你们中间出现。
四、指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朗诵古诗,表现出诗人的欢快心情!
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