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教案【最新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阿细跳月》教案【最新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阿细跳月》教案【第一篇】

教学内容:

欣赏《阿细跳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阿细跳月》、了解彝族的音乐特点以及与他相关的风土人情,增强对祖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2、通过欣赏《阿细跳月》让学生感受乐曲欢快跳跃的节奏特点,掌握节奏“×× × × × ×× ×”。

3、能感受《阿细跳月》的基本情绪,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进行表演,并大胆的进行创编。

教学重、难点:

1、欣赏《阿细跳月》了解其音乐主题,掌握其典型节奏型。

2、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进行表演,并大胆的进行创编。

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律动导入:

学生在《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声中走进教室

师:小朋友们,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还记得吗?一起跟着唱一唱吧。

(师生一起唱)

师:彝家娃娃们能歌善舞,小朋友们,你们了解彝族吗?

二、介绍“彝族”(边欣赏图片边介绍)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的服装色彩艳丽,他们习惯佩戴很多首饰,这些首饰多是用金银及玉石做成。彝族人们个个能歌善舞,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彝族“火把节”的热闹场面。

彝族的“火把节”是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六,这天彝族人会身着盛装,白天在一起搞一些庆祝活动,夜晚围在一堆篝火周围唱歌、跳舞。

彝族的“火把节”场面?人?

三、欣赏《阿细跳月》

1、整体聆听,初步感知。

师:彝族盛大的火把节你想参加吗?我们先听听彝族火把节的音乐有什么特点。(听音乐)

师:这首曲子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说。

师总结:这首曲子热烈,欢快,感觉像过节一样,很热闹。

2、学节奏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火把节,感受这欢快的气氛。

(1)、出示节奏

5/4 ×× × × × ×× ×

(平时我们接触的大多是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而这个五四拍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常常用到它,它能够很好的体现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

(2)、学生互相讨论,互相说一说节奏(边划拍边说)

分析:我们之前学过“×”是几分音符?唱几拍?“×”呢?

那像“× × ×”的节奏我们叫它?

(引导学生说出“切分节奏”)

(3)、师生交流,拍一拍节奏

a、师:你会拍这个节奏吗?拍給旁边的同学听一听。

谁来试一试?

师:拍得好不好?(好的话给与掌声)

我们一起来拍一次。(学生拍)

b、师:很好。听老师拍一次。

(教师拍,渐强)

师:你觉得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由弱到强。(渐强)

师:再听一遍,听听是不是这个效果?

你们来试一下?

师:你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表现渐弱吗?试一试

生做。

c、师:除了我们刚刚用到的这种方式,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强弱变化?

(学生说,并做一做)

(4)、表现快慢

师:刚才我们通过强弱表现了这个节奏,下面老师加上旋律唱一唱,听!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说。

师:我们来试试!

4、再次聆听,继续感知。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刚刚我们了解了这段音乐的特点,接下来再欣赏一遍,把你听到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唱一唱、动一动。

四、创作表现

1、了解“阿细跳月”

师:这就是彝族音乐中非常有名的《阿细跳月》。你知道“跳月”是干什么吗?阿细又是什么意思呢?

(师讲“阿细跳月”的故事)

传说在很早的时候,阿细人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打了九天九夜还打不灭火,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人就不断地换着脚,或单只跳着打,大火终于扑灭了。为了庆祝胜利,大家吹起笛子、弹起三弦、拍着巴掌、摹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舞。以后每逢丰收,在明媚的月光下,阿细人就载歌载舞地庆祝。后来汉族人就给他们的这种舞蹈取名 “阿细跳月”。你们想不想学“跳月舞”?

2、学跳基本舞步

左、右、左、蹬、蹬

右、左、右、蹬、蹬

(学会后跟着旋律跳一跳)

3、舞蹈欣赏

师: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段《阿细跳月》,看看他们有什么好动作?我们一起跟着跳一跳。

4、师生随乐舞蹈

师:他们跳得好开心,我们也一起来。

师:火把节没有篝火可不行,老师这有几把扇子,我想请几个小朋友来用扇子表现篝火(边说边做动作)

老师这还准备了铃鼓,谁来敲响我们节日的鼓点?(边说边敲铃鼓)

我们其他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圆来跳“跳月舞”。

(师生同乐)

5、小结

学生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阿细跳月》教案【第二篇】

活动目标

1、欣赏乐曲“阿细跳月”片段,发现并尝试表现乐曲的节拍特点。

2、引起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兴趣。

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是对外出观摩课的修改,原活动将对音乐的听辨、肢体动作的表现、集体舞放在一次中进行,量大而无法做透。分析素材后我认为,对音乐的听辨对幼儿较有挑战,需要组织一次活动帮助解决难点,因此设计本次活动。

“阿细跳月”是一首彝族名曲,通过倾听、分析乐曲特点,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少数民族不同于汉族的风情,引起了解各民族的兴趣,推动主题的发展。

环境与材料

自制ppt

活动过程

一、倾听发现

1、第一次听前:今天我带来一首好听的曲子。

听后讨论:听到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前:这首曲子不但好听,还有很多特别的地方,请你找一找。

听后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

1、第三次听前启发引导:以前我们听过两拍子、三拍子的音乐,这首曲子是几拍子的?

听后讨论

提升:这是一首五拍子的音乐,很特别。

倾听一小段,试着找找节拍。

2、第四次听前启发引导:五拍里也藏着一个小秘密。

听后讨论

提升:五拍又分成前面3拍和后面2拍……(用幼儿的发现提升)

再次倾听,尝试用拍膝+拍手的方法表现

二、倾听表现

要求:前三拍拍膝,后两拍自主创编动作

幼儿可与同伴协商

激趣:后两拍“嘿嘿”

三、欣赏总结

1、这首曲子藏着这么多特别的地方,它的名字也很特别,叫”阿细跳月”,是一首少数民族的。曲子。阿细是一种称呼,阿细人生活在我们中国的云南,这个少数民族叫彝族。彝族喜欢在月光下围成一个大圆圈,绕着篝火跳舞,所以就有了这首曲子“阿细跳月”。

2、欣赏教师的示范

附动作:由五拍组合成“三步弦”(双臂左右摆动、换脚跳三步,按节拍击掌的同时空中蹬两脚)

自我反思

本次活动对幼儿是有挑战的,尤其是在倾听方面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从活动现场效果来看,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能感受并发现乐曲的特点,最终达成活动目标,但花费的时间较长,可见幼儿在音乐欣赏方面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关注培养。但幼儿对此类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一方面是音乐的特殊性对他们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活动的设计也能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本活动的开展是比较有价值的。

《阿细跳月》教案【第三篇】

教学内容:

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1、欣赏男女领与混声四部合唱《阿细跳月》

2、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表现音乐情绪。

3、学跳彝族“跳月舞”。

4、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聆听《阿细跳月》、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增强对学习祖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知识目标:

1、过欣赏男女领与混声四部合唱《阿细跳月》让学生感受歌曲悠扬的风格。

2、过课前探究活动,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

能力目标:

1、通过学跳彝族“跳月舞”,培养学生用动作表现音乐情绪的能力。

2、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跳彝族“跳月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师:(穿上彝族服装,在《阿细跳月》音乐片断中舞蹈,进入教室。)

生:(观看)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这身装束是哪个民族的服饰吗?

生:(彝族)

3、师: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彝族人又分了几个支系,其中有一支彝族人叫阿细人。(板书:阿细)

传说在很早的`时候,阿细人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打了九天九夜还打不灭火,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人就不断地换着脚,或单只跳着打,大火终于扑灭了。为了庆祝胜利,大家吹起笛子、弹起三弦、拍着巴掌、摹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舞。以后每逢丰收,在明媚的月光下,阿细人就载歌载舞地庆祝。后来汉族人就给他们的这种舞蹈取名“阿细跳月”。

刚才老师跳的就是阿细人的“跳月舞”。我放的歌曲叫“阿细跳月”。

二、欣赏“男女领与混声四部合唱《阿细跳月》”,感受歌曲悠扬婉转的彝族民歌风格

(一)初听歌曲,辨别演唱形式。

1、师:同学们,让我们完整地聆听歌曲《阿细跳月》。(放录音,出示歌单)

生:(聆听歌曲)

2、师:歌曲是什么演唱形式?

生:(男女领与混声合唱)

(二)复听歌曲,感受旋律特点。

1、师:歌曲旋律是平稳的还是婉转起伏的呢?速度怎样?请你边听边用手势划旋律线条。(再放录音,复听歌曲。)

生:(边听边画旋律线条)

2、师歌曲旋律行进特点是怎样的?速度怎样?)

生:(答:婉转起伏、较慢)

(三)再听歌曲,分析歌词,理解歌曲的情感

1、师:歌词是歌曲的重要部分。歌曲《阿细跳月》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呢?请你们随音乐自由读读歌词,体会体会。

生:(赞颂丰收)

3、师:听着这首歌,你产生了哪些联想?

生:麦田金黄,阿细人民收获着果实,心情舒畅。

三、小组交流课前的探究成果,了解彝族风土人情

1、师:欣赏了彝族音乐,你们想不想更多地去了解彝族?

生:想

2、师:你们分组在课前已经上网查询了资料、请教了家长。下面,就来交流一下吧。

生:(分组交流:住房、服饰、生活习惯等)

3、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彝族人民是怎样跳月的?我请大家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观看跳月舞。(放录像)

生:想。(观看录像)

四、学跳“跳月舞”,用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

1、师:你们想跳月吗?

生:想

2、师:好,老师教你们几个简单的动作。(示范)

生:(学动作)

3、师:今天让我们也来当一回阿细,去和自己的好朋友跳跳彝族舞,

生:(随音乐跳舞)

《阿细跳月》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的

1、 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2、 能听辨乐曲中各种音色的变化,较熟练地演唱主题旋律。

3、 了解相关的民俗风情,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钢琴

学具:准备一些报纸或其它自制乐器的材料

教学重点

重点是让学生能感受彝族乐曲的风格特征,较熟练地演唱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

难点是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并自己或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创作、表演。

教学课时1 课 时

教学方法

1、教法:

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直观教学法、聆听法、讲述法、唱奏法、谈话法、诗画舞结合法进行教学,力求做到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注意配合老师积极活动。利用模唱法、聆听法、练习法、比较法、讨论法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学到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也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节奏律动

教师: 今天我们要一起外出,请跟上老师的节拍,可不要掉队呀!

拍 × ×× ×× ×× ×

合 右左 右左 右左 右

念: 走 快点 快点 快点 走

(合:拍手 右:右手拍腿 左:左手拍腿 )

学生:模仿拍节奏

教师:走的节奏是什么样的?

学生:部分学生起来走动,拍出走的节奏:

× × × × ×……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拍出5/4拍的节拍的重音。

> >

× × × × × × × × × ×

教师:哎!这边还真有同学掉队了,于是呼喊学生:

×× × × × ×× ×

等等 我 呀 嗨 快跟 上

(呼) (应)

学生: 模仿拍节奏

二、导入

1、 欣赏《阿细跳月》片段.

教师:请大家根据下面这段音乐,判断我们要去的地方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是什么因素会使你产生这种联想?(播放音乐)

学生:音乐欢快、热烈,使人联想到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节奏感强、富于动感,与舞曲有关……

教师:我们将要去彝族山寨参加他们的篝火晚会,先请大家将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2、 讨论交流

(1) 彝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等省,有十几个支系。阿细是居住在云南境内的彝族支系。

(2) 火把节是彝族(西南少数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 “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播放彝族“跳月”的音乐。)并了解基本舞步。

三、授新课

1、 板书:《阿细跳月》。

2、 完整欣赏《阿细跳月》。(播放音乐)

3、 讨论归纳:

教师:你们能找出刚才所练习过的节奏吗?

学生:节奏(1)是引子部分的节奏型并以固定低音的形式经常出现在伴奏声部。(听相关部分内容)节奏(3)是旋律的节奏型。(出示节奏谱)

5/4 ×× × × × ×× ×|

教师:节奏(2)是5/4拍的固定节拍,也是跳月这种舞蹈风格的独特之所在。

4、分析、练唱。

教师:我们一起来哼唱一下主旋律。(唱)

1=G 5/4

你们能将它的主要特点归纳出来吗?

学生:旋律主要由5、1、3三个音组成,每句的句末相同。

练唱旋律:

5 1 3 1 3 5 2 1 |… …

(师) (生)

教师:还有补充吗?

学生:结构归整、匀称,由四个乐句组成,每句的节奏相同……

5、听音乐分声部拍节奏

5/4 × ×× ×× ×× × |

×× × × × ×× ×|

× × × × × |

6、讨论

教师:你们注意到音乐中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相同的?

学生:旋律是不断反复,而演奏的乐器经常变换。

教师:能听出什么乐器在演奏吗?

学生:有二胡、竹笛……有时是一件乐器在演奏,有时是很多乐器一起演奏。

(老师就学生不熟悉的乐器音色如:笙、高胡与二胡的区别等进行讲解和比较,使学生能分辨民族乐队中几种主要乐器的音色)

7、完整欣赏《阿细跳月》(播放课件)

教师:下面我们将再一次地欣赏这首作品。在听的过程中,请你们用自制的乐器共同来参与模拟演奏,可准备一些报纸或其他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同时请1-2名同学出来,记录出各种乐器演奏时所表现的`顺序。

8、讨论检查学生记录的结果,出示结构图(电脑课件)

引 竹 合 弹 二 高 笙 竹 弹 合 竹 合 尾

子 笛 奏 拨 胡 胡 笛 拨 奏 笛 奏 声

教师:乐曲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联想到不同的舞蹈场景、不同的舞姿、不同年龄的人……

教师:你们还能注意到音乐中其他的变化吗?

学生:后部分渐快、渐强,将乐曲推向高潮。

9、归纳。

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是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根据彝族民间歌舞“跳月”的素材编写创作的。旋律素材简洁,节奏富于动感。作品采用固定主题多次变化重复的结构,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对比,表现了“跳月”时欢快、热烈的歌舞场面。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形式的《阿细跳月》。

(播放课件――音频、合唱和视频,学生看彝族人舞蹈并学跳基本动作)

四、创作表演

教师:我们再次听到的将是由你们自己设计并担任表演的《阿细跳月》,请你们自己组合,分小组讨论、设计、练习。

1、 小组活动(老师分别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和设计活动)

2、 各小组表演。

五、 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共欣赏了哪几种形式的“跳月”?

学生:有阿细人自己跳的“跳月”,有舞蹈《阿细跳月》有器乐曲《阿细跳月》,有合唱《阿细跳月》,还有我们自己表演的《阿细跳月》。

教师:这几种“跳月”各有哪些特点?

学生:1、彝族人的“跳月”是大家一起跳,音乐比较简单。

2、舞台上的“跳月”是经过加工的艺术作品,服饰鲜艳,舞蹈动作是经过设计的。

3、乐队演奏的“跳月”是通过不同的音响来表现的,它需要我们根据音乐进行联想……

教师:这节课使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你们自己来进行总结、提问和评价。

(学生活动,师做点评)

教师:音乐是人们认识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跳月”是阿细人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也随着《阿细跳月》走进了彝族山寨。现在就让我们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播放音乐,师生一起随着音乐“跳月”,在欢快的歌舞中结束课)

以语言节奏律动,让学生感受5/4拍的节拍规律和掌握乐曲中两种典型的彝族乐曲节奏型,为欣赏乐曲做好铺垫。

(本课难点)

让学生在简单的走路中掌握难点。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联想,归纳出对《阿细跳月》主旋律的总体印象。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内容,为教学创设意境,使学生能“走进”彝族山寨,了解相关的民俗风情。

通过听、辨、忆、分析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阿细跳月》的主旋律及其主要特征。这也是本课欣赏教学的一个重点。

师生用接龙的方式练唱主旋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旋律的认识。

(重点)

学生分成三组,以节奏律动参与欣赏,使之能熟记音乐的旋律。使学生对彝族旋律的典型节奏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结构及音色、织体的变化,培养学生横向与纵向的听辨能力。

让学生“加入”到乐队中更进一步的关注各种音色的变化和它的表现作用。

启发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

关注力度、速度的变化。

(课堂延伸)

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主要的表现手法。

(难点)

拓宽视野,让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阿细跳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生自己总结、评价所学的内容。

首尾呼应

附板书设计:

节奏训练

拍× ×× ×× ×× ×

合 右左 右左 右左 右

念: 走 快点 快点 快点 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等 我 呀 嗨 快跟 上

(呼) (应)

《阿细跳月》

典型节奏:

5/4××× × × ×× ×|

听音乐分声部拍节奏:

5/4× ×× ×× ×× × |

××× × × ×× × |

× × × × × |

《阿细跳月》教案【第五篇】

活动目标:

1、欣赏民族音乐,感受歌曲的欢快。

2、通过集体舞蹈,感受五拍子曲风,并用肢体表现后两拍。

3、认识民族乐器葫芦丝,并用道具进行模拟表演。

4、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铃鼓、葫芦丝图片、沙锤

活动重难点:

掌握歌曲的五拍子曲风。

后两拍肢体创编与演奏。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嫦娥在吴刚和玉兔的帮助下,终于拿到了解药,准备回到地面上,这时地面上的人们为了欢迎嫦娥,准备了一场篝火晚会。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去看看篝火晚会的情景吧!

二、音乐活动

(一)音乐律动

1、全体围坐,教师带领幼儿拍腿感应固定拍,并于每小节最后两拍拍手。

2、提问:你觉得这首乐曲给你什么感觉?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

引导幼儿观察拍了几下腿,拍了几下手?从而感受五拍子的组合模式(3+2)。

3、教师提问:除了拍腿之外,还可以在哪些肢体拍出后两拍的节奏?(拍肩、拍头等)

4、请幼儿配合音乐试一试。

(二)集体舞

1、教师带领幼儿跳集体舞,感受五拍子曲风。

(1)教师示范彝族舞的基本动作,与后两拍瞪脚。

(2)幼儿原地感受,学跳彝族舞。

(3)全体幼儿围圈站立,一起学跳彝族舞。

2、幼儿两人一组表演。

(1)两位老师示范动作:一人拿铃鼓,另一人在后两拍拍铃鼓。

(2)幼儿自愿结组,尝试跳双人舞。

(三)模拟乐器演奏

1、教师出示葫芦丝的图片,幼儿认识其外形,聆听音乐中葫芦丝的音色,并模拟吹奏。

2、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持沙锤和打棒,伴随音乐进行演奏。

沙锤模拟葫芦丝吹奏,打棒演奏后两拍。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是嫦娥奔月这个单元的最后一首曲子,活动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五拍子乐曲的曲风特点。

通过近一阶段在活动中的了解,我知道孩子们之前很少接触过这种类型的音乐,稳定节奏感虽有所增强,但仍然有一小部分幼儿还是不能很准确的演奏出歌(乐)曲的固定拍,所以对于这次活动,我是有些顾虑和担心的:感受五拍子乐曲,会不会对于我班的幼儿有点难?

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目标和重难点,在第一次欣赏音乐的时候,我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前三拍和后两拍的不同,故意用了拍三下腿和拍两下手的肢体动作,以为这样孩子们就可以更清晰的。区分出乐曲3+2的节奏特点,更准确的感受后两拍。(北京老师来视导的时候曾经说过:孩子们第一次感受乐曲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拍手的动作,因为这样会影响孩子们对音乐的整体感受。)

在接下来的欣赏中,我也是担心孩子们不能准确的感受,所以一边听音乐,我一边数着1、2、3、4、5,让孩子们知道数到4和5的时候,是要拍手做动作的。(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们的动作和乐曲完全脱离了,孩子们虽然会数着数拍出后两拍,但在之后听音乐做动作的环节,又乱了。)

在舞蹈创编的环节,我一直是按照教案中的进度在带着孩子们跳集体舞、双人舞,但是效果也不是很好。一方面孩子只要一起来活动,常规仍然会有点乱;另一方面是他们对五拍子乐曲的曲风根本就没有掌握,所以做起动作来也就无法准确的表现音乐了。

改进措施:

1、在第一次欣赏音乐的时候,尽量不用拍手的动作,而是让孩子们更完整的感受乐曲。

2、所有的活动都要和音乐结合在一起,脱离了音乐,就不是音乐活动了,奥尔夫活动虽然是玩儿,但最后还是要回归到音乐的本身上去。

3、要根据孩子的现有水平和临时的表现,及时调整活动的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照设计好的教案上。孩子们做起来有困难的地方,就可以换一种方式,最终也可以实现目标。

20 2972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