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教案优推4篇

圆圆 分享 时间: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探讨边塞生活的孤独与豪情,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思考,如何理解其中的深意呢?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凉州词》教案相关范文,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凉州词》教案

《凉州词》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自古以来,长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长江的诗句我们就学过不少,谁愿意来展示一下,来一两句。(请三个学生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题目是——凉州词。(板书)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很多诗人都曾经以此为题。不信吗?那我们一起去网络中看一看。(师亲自查询演示:输入“凉州词”)你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诗人王之涣、王翰、张籍都曾写过此同名诗歌。其中王翰的这首也很有名,同学们也都很熟悉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凉州词的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涣。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两位学生读,然后齐读)

二、感悟诗意,品位诗情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这句诗)

1、这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呢?你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这些特点?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预设:

(1)黄河:雄伟壮观从“远上”“白云间”进行体会

(在学生说的过程当中,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黄河、白云)

(2)孤城(不是孤城,而是城):联系上下行的诗句想一想,它指的是哪座城?(玉门关)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玉门关吗?那了解这个地方吗?这下我们都遇到难题了,怎么办呢?(利用网络)

学生查找:有关玉门关的资料(文字介绍、图片)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板书)

你还能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玉门关的特点?(一片、万仞山:片,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在学生说的过程当中,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城、山)

师:的确,“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那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这句诗呢?(指名读,齐读)

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学习第一句诗就是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进行理解,下面这句希望同学们也能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诗的第一句都是诗人对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而我们都知道,诗人写诗往往都喜欢借景来——抒情。那它究竟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课件出示)

(1)这句诗中你觉得哪些词难以理解,提出来?(生说,再查阅资料,汇报时提醒学生用一句话汇报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点)

预设:

羌笛:文中的注释里就有,同学们,注释也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

(2)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两三个学生说)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3)这句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怨)

(4)那么,战士们,究竟是怨还是不怨呢?如果怨,他们怨什么?如果不怨,他们又为什么不怨呢?展开讨论

师:的确,战士们是有怨的,他们思念家乡的亲人,盼望能早日回家,可是,他们也知道自己是一名驻守边防的战士,有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因此他们的这种悲伤的哀怨中还带着为国捐躯的壮烈,是悲而不失其壮。

谁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句诗?(指名读,齐读)

(5)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豪迈的、誓死保家卫国的将士们。面对这些,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写下了这首诗,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知识延伸

1、师:事实上,描写黄河的诗句除了我们今天课本内的学的还有很多,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仍然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

生:查找描写黄河的诗句。(诗句直接抄在书上进行反馈)

师:你看,合理利用网络来学习语文,我们不仅学到了课本上关于黄河的诗句,还了解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看来,合理地利用网络,收获真是不少啊)

2、师: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凉州词》一样,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反映战争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请同学们课后进行查找。

《凉州词》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朗读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热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势。

教学重点

感悟体会,朗读展示。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2、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诗 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凉州词,盛唐流行的曲调名,不是诗题。

2、学生自读古诗。

3、简介作者。

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善写边塞诗,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诗;齐读。

三、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读感悟“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

2、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王之涣曾有“黄河入海流”句,李白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句,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比,你觉得有何不同?

4、请站起来!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这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课件: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米,残垣高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3、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4、回读该两行。

生齐读。

师小结: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竞像一条丝带逶迤飞上云端,高耸的山越下,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前两行,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环境的荒凉,为后文刻画人物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冷清寂寞的城中会有谁呢?心情又如何呢?(三)、齐读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解词。课件出示: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柳”又有“丝(思)长”之特点。

度:越过2、谈谈自己对这两行诗的理解。

3、征人有怨吗?怨什么?(怨柳不发芽)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生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夜里,春风不到,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出的怨情是强烈的。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 课件出示:读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着战争尽早结束,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4、为什么又何须怨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怨无用。慷慨悲壮。战士们尽管思念家乡和亲人,乡愁难禁,但为国戍边,责任重大,一想到此,就又生出一股豪情。何必怨呢?悲而不失其壮,正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也是盛唐的声音。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首诗!

四、朗读背诵,拓展积累。

1、自由朗读。

2、指名背诵。

3、齐背。

4、抄写这首诗。课件展示:这首诗被人们� 让我们欣赏欣赏。同时用自己喜欢的字体抄写这首诗,还可以默写。

五、推荐阅读王翰《凉州词》。

六、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

板书:凉州词

王之涣

《凉州词》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分析这首诗。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杨柳”是双关语,既是音乐的曲调,又是现实的杨柳。“怨”和“杨柳”联系在一起,既是《折杨柳》的曲子中有哀怨(本来是离别的哀怨,引申为思乡的哀怨),又是埋怨杨柳不发青。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是对大自然的无可奈何,又是对自己征戍命运的。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显然不是客观的事实,玉门关外,也有春夏秋冬,但是在戍边的战士感觉中,这个荒寒的地方是没有春天的。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凉州词》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凉州词》的生字新词。

2、理解《凉州词》,诗句的意思,体会将士门的豪情壮志。

3、有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了解诗意。

1、歌曲《精忠报国》的歌词:“狼烟起江山北望……让四方来贺。”这歌声唱出了多少边塞将士忠魂埋他乡,却誓死精忠报国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雄浑苍凉的边塞诗——王翰的《凉州词》。(出示课题,齐读)

2、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3、指名读。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预习。

2、小组讨论古诗的意思。

3、集体反馈对诗句的理解。

(1)重点词语的理解:

葡萄 美酒 夜光杯 琵琶 沙场 卧

(2)诗句的意思: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几人是活着回来的。

4、指导朗读。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教师:下面一边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指名反馈: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

3、出示挂图,感受战士出征的画面。

4、讨论:从最后两行的诗句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将士门的豪情)

5、教师小结: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即使战死疆场有怎样。于是,将士门举起酒杯: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几人是活着回来的。生动地表现出将士们为国战斗,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四、直到朗读。

五、课堂小结。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1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守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阅读其它边塞诗。

20 38786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