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4篇)
【导言】此例“高一语文教案(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一语文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1篇文言文山水游记,并且借优美景物的描写来抒发遭政治迫害却不悲观消沉,而是胸襟宽广,无往而不快乐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能真正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为了帮助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作好预习。
三、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重基础落实和能力培养。
五、课前预习:
1.认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文章,不懂的字词作好标志,上课时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有关资料,整合有关文体背景及作者苏辙的相关资料。
六、课时安排:一教时。
第四块:课后学习与作业:
1.课后再次交流预习情况及课堂笔记,整理学习卡片。
2.学习本文借景言志写法,以学校亭榭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
高一语文教案【第二篇】
设计理念
《采薇》出自《诗经》,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从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二、文本解读过程
1.导语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2.师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情况(使用多媒体),明确以下几点。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宣王时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
3.文本解读
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师生着重交流或探讨以下一些问题: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舒卷自如,《诗经》里很多诗都有这个特点。本诗共有六章,前三章迭出,后三章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结构;但前后三章有明显的变化,使整首诗较其他作品有更多的起伏变化,以便于表现更为复杂的情感。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明确: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故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具体形象了。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确:“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里首先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时光的流逝;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薇都生长得这么旺盛了,可是戍边军士还远离家乡,历久不归;既暗示了士卒滞留边关的时间之长,又很自然地带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这种有家难归的情感。这种生长变化不仅避免了单调重复,更暗示了乡愁的渐浓、渐深、渐切。所以,这极其精练的写景,同样证明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真谛。再加上,在表现时间方面,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往”一“来”,同样表明了时序的变迁,就更进一步抒写出人世沧桑之感。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明确:“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驾彼四牡,四牡骙骙”两章直接描写了战事之频繁、壮烈,既表现了战士们的威武雄壮,也展现出他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同时,也似乎暗示了思乡的深层原因:频繁惨烈的战事,更让人渴望和平,渴望故乡,渴望亲人。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晋人谢玄认为是《诗经》里最有诗意的句子。清代学者王夫之也大加赞赏,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然而从字面上却不见“乐”与“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呀!千辛万苦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哀情寄乐景,乐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抒写出极其丰富的物是人非之叹。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明确:《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
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三、延伸探究
阅读《诗经》中的《大雅常武》《大雅小明》《秦风小戎》,与《采薇》对比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 内 容 结 束 ]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第三篇】
马新桥
教学目标:整体把握课文,体味其中或喜或悲的感情。
能力要求:培养理解、领悟、欣赏、评价古代散文的能力。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作者善于捕捉生活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体味。
学法指导:梳理全文思路,领会作者情感,把握写作特点,欣赏朴实文风。
教学步骤:
一 检查背诵情况,单人背,集体背相结合。
二 检查词类活用掌握情况。
1 雨泽下注 下 名次作状语 向下
2 使不上漏 上 名词作状语 从上
3 东犬西吠 西 名词作状语 向西
4 乳二世 乳 名次作动词 用乳汁喂养
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 名词作状语 亲手
三 学习课文第5、6两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
2 学生自读自译,教师点拨,强调以下知识点:
重要词语
归: 旧指女子出嫁。
归宁:出家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后多指言语、行动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手: 名词作状语 亲手
一词多义:
或凭几学书 受制余人,先发制人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书 家书抵万金 制 因地制宜
余因得遍观群书 其制稍异于前,增其旧制
意洞手书 制彼裳衣
3 指导背诵(略)
四 整体把握课文
1 把握全文思路
1)第一段,主要写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修缮前,小轩 小、破、暗;修缮后,小轩 亮、雅、静;作者'偃仰'其中,轩前小鸟、月影相伴,充满诗情画意。
2)第二段承上启下,'多可喜'承上,'多可悲'启下。
3)第三段重点写悲,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 诸父异爨,家中一片衰败景象;继写老妪对母亲的回忆,以及我对祖母的回忆,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
4)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5)五、六两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怀念之情。
2 体味作者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项脊轩志》一文,作者表达了或喜或悲的思想感情,关于这一点,可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分析,教师点拨。
具体点拨如下:
喜: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主人则偃仰啸歌,怡然自得,喜自然而生。
悲:祖母去世,慈母隔逝,爱妻早亡,岂不悲哉?悲是本文的主要基调。作者的悲又是比较复杂的,南阁子明亮、清静、雅致,在如此美妙的环境中,曾经慈母'一致',问寒问暖曾经大母言辞爱怜,喃喃自语,以手阖门及持象笏至,殷勤期望;曾经爱妻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何等亲爱、缠绵。而如今枇杷亭亭如盖,物是人非,此情此景,人何以堪!伤心处,作者是'长号不自禁'。美好的往事都已化作云烟,成为幻影,作者对此如何不泪垂!悲,在所难免。
3 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师生共同品味总结,让学生谈最能触动自己的语句。
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作者写来富有诗情,风景这边独好,小鸟时来啄食,更添生活气息。
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了了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
再如,对祖母的描写,通过言辞、喃喃自语、持象笏至等细节,把祖母对孙儿的关心、疼爱、期待之情,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
此外,还有妻来轩中的往事,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都很感人。
五 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准备1篇以人物为中心的说话稿,要求通过一两件小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气质,在记叙中反映出你对人物的印象及情感。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项脊轩志》课外语段阅读练习
课外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曾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而属巡盐御史袁淳论瑞及慈溪知县霍与瑕,与瑕,尚书韬子,亦抗直不谄懋卿者也。时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
注:台--指御史台。橐--袋子。
1.对下列四句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 靖:安定。
B.令老仆艺蔬自给。 艺:种植。
C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屈:竭,尽,引伸为结束,完结。
D.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抗:刚正不屈。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甲 ①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②时瑞已擢嘉兴通判
乙 ①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②而属巡盐御史袁淳论瑞及慈溪知县霍与瑕
A.甲组两加点的字意思相同,乙组两加点的字意思也相同。
B.甲组两加点的字意思不同,乙组两加点的字意思也不同。
C.甲组两加点的字意思不同,乙组两加点的字意思相同。
D.甲组两加点的字意思相同,乙组两加点的字意思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举乡试,入都。 乡试:明清两朝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考试,叫乡试,考中的叫“贡生”。
都:都城。
B.即伏阙上《平黎策》。 伏阙:拜伏在宫门外面,阙即宫门。
C.署南平教谕。 教谕:县学校的学官。
D.供具甚薄。 供具:供设酒席的器具。此外借指供应的物品。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
A.刚才胡公巡察所部地区,命令所经过的地方不要声张。
B.刚才胡公巡察所部地区,命令所经过的地方不要准备礼物办宴会招待。
C.刚才胡公巡察所部地区,命令所经过的地方不要办礼物准备宴会招待。
D.刚才胡公率领所部地区,命令所经过的地方不要办东西准备宴会招待。
5.纳入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
A.交纳到淳安县的钱库,并把这件事以极快的速度告诉宗宪,宗宪没有什么理由治海瑞的罪。
B.把他关进监狱,并把这件事以极快的速度告诉宗宪,宗宪没有怪罪海瑞。
C.交纳到淳安县的钱库,并把这件事以极快的速度告诉宗宪,宗宪没有罪。
D.把他关进监狱,并把这件事以极快的速度告诉宗宪,宗宪没有什么理由治海瑞的罪。
6.①识者壮之。 ②坐谪兴国州判官( )
A.①认识他的人认为他英勇。 ②因为这事被贬为兴国州通判。
B.①有见识的人很赞赏海瑞的胆力。②因为这事被贬为兴国州通判。
C.①认识他的人很欣赏他的强壮。 ②因为这事被贬为兴国州通判。
D.①有见识的人很欣赏他的胆力。 ②因受牵连被贬为兴国州通判。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海瑞不事权贵、刚直不阿的品格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2分)
①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
②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
③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④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⑤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⑥时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A.①②⑤⑥ B.②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
8.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段文字介绍了海瑞的出身及早年经历,突出其不事权贵的刚直性情。
B.海瑞的生活俭朴,对己严格要求,是其优秀品格的一个方面。
C.海瑞蔑视权贵,也遭到权贵们的迫害,胡宗宪、鄢懋卿对海瑞的排挤就是一个证明。
D.这段文字,对海瑞的出身及早年经历的介绍极其简略,只列举了几件事,但读者对海瑞却有了一个总的印象。
参考答案
《项脊轩志》知识点汇编
1、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 以当南日(“当”通“挡”)
2、古今异义 室仅方丈(一丈见方)
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垣墙(筑墙)②客逾庖而宴(吃饭)③吾家读书久不效(取得效果)④乳二世(用乳汁喂养)⑤执此以朝(上朝) ⑥垣墙(围绕)。
形容词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许多事)
动词作名词 比去(离开的时候)
名词作状语 ①雨泽下注(朝下)②使不上漏(从上)③前辟四窗(在前方,此指在北面)④小鸟时来啄食;时至轩中(时时)⑤东犬西吠(朝西)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⑦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⑧内外多置小门(在里里外外)
4、特殊句式 判断句(1)“……也”式: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妪,先大母婢也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2)“……为……”式:轩东故尝为厨(3)无标志式此吾祖大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被动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无标志式)
宾语前置 ①令人长号不自禁(“自禁”,禁自,禁止自己)②又北向(“北向”,向北,朝北)
介词结构后置①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种)②然余居于此(在这里居住)③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④而母立于兹(在这里站过)⑤室西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⑥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⑦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不同)⑧何竟日默默在此(在这里不作声)。
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词语
号:háo 阖:hé,关闭 枇杷:pípá 扃牖:jiōng yǒu 楯:shǔn 爨:cuàn
婢:bì 得:得到 日:阳光
稍:稍微 影:日光 先是:这以前
迨:及,等到 庖:厨房 凡:共
尝:曾经 每:经常 兹:这,此
以:用 过:探望 大类:很像
比:及,等到 顷之:音节助词 尝:曾经
归:旧指女子出嫁 且:那么 制:形式,规制
盖:伞 或:或者 殆:表揣测,大概
故:以前 去:离开 竟日:整天
二、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 (一,整体)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日过午已昏 (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
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年)
三、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 (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 (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 (探望,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 (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但,连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 (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 (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对,介词)
以
以当南日 (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 (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 (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 (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 (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 (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 (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 (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 (阳光,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形容词)
四、通假字
垣墙,以当南日 (“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
垣墙: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 (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4. 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 周,使围住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如: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主语“余”)
2) ()借书满架(省主语“余”)
3) 吾儿,()久不见若影 (省主语“吾”)
4) 使()不上漏(省兼语“之”)
5) 明月()半墙(省谓语“照”)
6)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省介词“于”)
7) 垣墙()(省介词“于”)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下列各句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词(粗体)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如: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
5) 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不同)
高一语文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李贺虚构的仙境有着怎样的寄托。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以自学、讨论为主,诵读训练贯穿始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
(二)作者简介:
李贺一生位卑职冷,病贫交迫,深感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死
生问题纠结于心。诗作虽情绪低沉,然想像新奇,境界辽阔,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三)品读鉴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并作点评。(要求:从字音、节奏、停顿、感情等方面入手。)
3、学生放声朗读,揣摩感受;也可相互之间交流心得。
4、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这是一首游仙诗,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
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
(2)作者的想象思路是怎样的?
诗共十二句,分成三个部分。开头二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结末二句则是仙人俯视尘寰所见的情景。前者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后者又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庭的景象,陆续展示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主体部分四幅画面。
学生描绘后教师归纳:
画面之一:月宫里的桂树花枝招展,香气袭人。
画面之二:秦妃当窗眺望晓色。
画面之三:神奇的耕牧图景。
画面之四:穿着艳丽服装的仙女,漫步青洲,寻芳拾翠。
问: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瑰丽境界的?
答:上述各个互不连缀,然而却显得和谐统一的画面,都以仙人活动为主体,以屋宇、花草、龙凤等等为陪衬,突出天上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以与人世相对比。诗人巧妙地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因而显得深刻隽永,而又有生气灌注。
(四)归纳主题
诗人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显然有所寄托。诗人心怀壮志而生不逢时,宝贵的青春年华被白白的浪费了,故怨恨不已。诗作曲折地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当时社会和个人境遇的不满。
(五)作业
1、熟练背诵本专题各个篇目。2、课后完成“积累与应用”及相关练习。
鉴赏资料: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
诗共十二句,分成三个部分。开头两句写天河。天河,绚烂多姿,逗人遐想,引导他由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天河在转动,回荡着的流星,泛起缕缕银光。星云似水,沿着“河床”流淌,凝神谛听,仿佛潺潺有声。这些是诗人站在地面上仰望星空的所见所感,写实之中揉有一些虚构成分,显示了想象的生发过程。
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庭的景象,陆续展示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画面之一是:月宫里的桂树花枝招展,香气袭人。仙女们正在采摘桂花,把它装进香囊,挂在衣带上。“花未落”意即“花不落”。仙树不枯,仙花不落,它与尘世的“馨香易销歇,繁华会枯槁”形成鲜明的比照。画面之二是:秦妃当窗眺望晓色。秦妃即弄玉,相传为秦穆公的女儿,嫁给了萧史,学会吹箫。一天,夫妻二人“同随凤飞去”,成了神仙。此时,晨光熹微,弄玉正卷起窗帘,观赏窗外的晨景。窗前的梧桐树上立着一只小巧的青凤。它显然就是当年引导他们夫妇升天的那只神鸟。弄玉升天已有一千余年,而红颜未老。那青凤也娇小如故。时间的推移,没有在她(它)们身上留下任何痕迹,这是天庭的神奇之处。然而,天宫岁月也并非毫无变化。它有晨昏之别,仙人也有夙兴夜寐的生活习惯,这些又似与人世无异。画面之三是神奇的耕牧图景。仙人王子晋吹着细长的笙管,驱使神龙翻耕烟云,播种瑶草,多么悠闲自在!画面之四是:穿着艳丽服装的仙女,漫步青洲,寻芳拾翠。青洲是传说中的仙洲,山川秀丽,林木繁密,始终保持着春天的景色。来这儿踏青的仙女,采摘兰花,指顾言谈,十分舒畅。上述各个互不连缀,然而却显得和谐统一的画面,都以仙人活动为主体,以屋宇、花草、龙凤等等为陪衬,突出天上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以与人世相对比。这正是诗歌的命意所在。
人间怎样呢?末两句用雄浑的笔墨作了概略的点染。在青洲寻芳拾翠的仙女,偶然俯首观望,指点说:羲和驾着日车奔驰,时间过得飞快,东海三神山周遭的海水新近又干了,变成陆地,扬起尘土来了。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沧海变桑田”。诗人借助具体的形象,表现了尘世变化之大和变化之速。对比之下,天上那种春光永驻、红颜不老的状况,就显得特别可贵。
这是一首游仙诗。李贺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显然有所寄托。诗人心怀壮志而生不逢时,宝贵的青春年华被白白地浪费了,这叫他怎不愤恨不已?“逝将去女,适彼乐士。”(《诗经·魏风·硕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不满的曲折表现。
这首诗想象富丽,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诗人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种种新奇瑰丽的幻境来。诗中所提到的人物和铺叙的某些情节,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内容。但诗人又借助于想象,把它们加以改造,使之更加具体鲜明,也更加新奇美丽。象“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不仅使王子吹的笙有形可见,而且鲜明地展示了“龙耕”的美妙境界。这是诗人幻想的产物,却又是某种实体的反照。诗人写子虚乌有的幻境,实际是把世间的人情物态涂上神奇的色彩。例如兰桂芬芳,与人间无异;而桂花不落,兰花常开,却又是天上特有的景象;仙妾采香,秦妃卷帘,她们的神情举止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仙妾采摘的是月宫里不落的桂花,秦妃身边有娇小的青凤相伴,而且她(它)们都永不衰老,这又充满神话色彩。诗人运用这种手法,巧妙地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因而显得深刻隽永,而又有生气灌注。这首诗,全诗十二句,句句都有物象可见,诗人用精心选择的动词把某些物象联系起来,使之构成情节,并且分别组合为六个不同的画面。它们虽无明显的连缀迹象,但彼此色调谐和,气韵相通。这种“合而若离,离而实合”的结构方式显得异常奇妙。
诗歌首尾起落较大。开头二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结末二句则是仙人俯视尘寰所见的情景。前者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后者又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
诗的题目是《天上谣》,“谣,声逍遥也。”意即用韵比较自由,声音富于变化,吟诵起来,轻快优美。这首诗的脚韵换了三次,平仄交互,时清时浊。各句平仄的排列有的整饬,有的参差错落,变化颇大,这种于参差中见整饬的韵律安排,显得雄峻铿锵。
上一篇:安全教育的教案(精选4篇)
下一篇:小学一年级教案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