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8篇】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培养学生对数字的认知,掌握基本的加减法,理解简单的数学概念,激发学习兴趣,能否轻松愉快地进行数学学习呢?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以谈话的形式开始。师生相互介绍,老师简单介绍本校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消除陌生、胆怯的心理,对学校、老师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
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二)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三)数身边的事物
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案示例
乘车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车
2+1+4=7 7—3+2=6 6—3—3=0
教案点评: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98101页 学看整时。
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
2、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学会认读整时,感受时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学 具:自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老师要求你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制作一个钟表的模型,经过老师的检查,发现你们每个人都做得很漂亮!那老师还想问问,你们的家里有没有真的钟表?它有什么用啊?
2、生自由回答。(可能会说:看时间用)
3、师:在你的生活中,都什么时候需要看看时间啊?
4、生自由回答。(可能会说:上学时、看动画片时等等)
5、师:除了在家里,你还在哪里见到过钟表?
6、生自由回答。(电信局的楼顶上、火车站的大厅里等等)
7、师:看来钟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有用!今天我们就来《学看钟表》。(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发散、联想到哪些场所、什么场合用到时间,充分交流对时间的了解和认识,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感受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时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学看整时
1、认时钟表面。
①、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许多钟表朋友来和我们一起上课。(课件演示各种钟表图片) 它们虽然穿的衣服都不一样,但在它们身上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课件演示:钟表面)
②、师:钟面上都有什么?(生自由发言,可能会说:有12个数字、时针和分针,师随着学生发言引导小结)
③、师:每个钟面上都有12个数字,我们按着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一数,好吗?(生数)你们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生自由发言)
师:钟面上的12个数字,每个数字都表示一个时刻。1代表1时,就是我们平时说的1点,1时是数学语言,在数学课上我们要用数学语言来表达。2呢、3、4、(师指钟面说几个数字)
④、师:钟面上有两个表针,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课件辅助演示)跟着老师再认一遍,短的是?长的是?
注:③④的引导顺序要随学生的发言调整。
2、学看整时。
①、师:那你能告诉老师现在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学生很可能会说出3时,师课件辅助演示)
师:为什么是3时?你是怎么想的?(生自由发言)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或你真有想法!)时针指着3,分针指着12就表示3时。(要训练孩子说完整话: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②、师课件依次出示三个钟面:7时、10时、8时
师:你能把话说完整吗?
生1: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2就是7时。
生2:时针指着10,分针指着12就是10时。
生3: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就是8时。
③、师课件同时出示三个钟面:我们把3时、7时、8时、10时这样的时刻叫做整时。(板书:3时 7时 8时 整时)
⑤、师:同学们,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整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自己想好了,可以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设计意图:整时的判定对于学生而言不是很难,通过对四个钟面整时的判断,加上日常生活中的积累,这里设置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⑥、小结:整时的时候分针总是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试一试:(学生利用手中学具拨出整时)
①、活动要求:一组拨1时,二组拨2时,三组拨3时
②、生活动
③、反馈。(让其他组的学生作判断)
4、数字符号表示法:
①、(课件演示电子表、手机、电视屏幕上的时刻):你见过这样的时间显示吗?(师指课件:这是几时?)这也是一种时刻的表示方法。
②、(课件出示7时、10时、8时)7时还可以写成7:00,也读作七时
③、同样的方法写出10时、8时。
三、巩固练习
1、快乐的一天:
①、师引:有一个小朋友也上一年级了,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天,看看他是怎么度过的,好吗?
②、学生边回答边课件反馈。
2、过1小时是几时?
3、为什么都是10时而小朋友做的事却不一样?
四、数学文化
古代计时工具
一年级上册数学总教案最新5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他们计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连加、连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口算:20+50= 3+2+4=
10+80= 8-5-2=
70-30= 4+1+3=
90-30= 10-3-6=
30+70= 8-6-2=
师:你们在做连加、连减题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做的?(从左到右)如果题目中的数变大了,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的连加。板书:30+20+40=
(1)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30、20和40这三部分合并起来)
问:你会算吗?
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谁和他想得不一样?
(先算30加20等于50,再算50加40等于90.)
(想:3加2加4等于几,就是几十。)
2、教学例2的连减。板书:80-50-20=
(1)师:这道连减的题目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从80里面去掉50这部分,再去掉20那部分或从80里面去掉50和20这两部分)
问:怎么算?(学生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先算80减50等于30,再算30减20等于10.)
(想:8减5再减2等于几,就是几十)
3、比较:整十数的连加、连减与10以内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各组进行汇报。
(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到右,不同的是计数单位,10以内的连加、连减是以“一”为单位的',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是以“十”为单位的。)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
口算:2+5+1= 9-4-3= 1+3+4= 8-2-6=
20+50+10= 90-40-30= 10+30+40= 80-20-60=
请一位女生代表做第1行,一位男生代表做第2行,女生和男生交错进行,其他同学做裁判。
问男生代表: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因为每组题相加减的数是一样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所以第2行不用算,根据女生算的结果推想一下就可以了。)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50页的第4题。
3、应用问题
(1)有50个花生,大猴吃掉30个,小猴吃掉10,还剩多少个?
师:请你帮小猴算一算。
订正:你是怎样算的?
(2)同学们前年栽了30棵树,去年栽的和前年同样多,今年又栽了50棵,三年一共栽了多少棵?
师:你会解答吗?请你试着做一做。
订正:你是怎样想的?
4、出示图片“填一填”
把10、20、30、40、50填在圆圈里,使
每条直线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板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本单元教学11~20各数,内容分三段编排。
11~20各数的直观认识
直观认识十,初步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直观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
认、读11~20各数。
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
11~20各数的意义
从形象到抽象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写11~20各数。
比较数的大小。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用对十几的认识思考计算方法。
通过计算加深对十几的认识。
11~20各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些数都是两位数,分别是1个十和几个一或2个十合成的数,学生理解这一点是有难度的。因此,教材先联系小棒直观表示这些数的含义,再利用计数器分析各个数的组成,形成数的概念。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起深入理解数的意义的作用。
1.在摆小棒活动中初步认识一和十,初步体会十几和20。
第78页例题首先教学计数单位十,接着教学12的含义,然后教学其他十几的数和20。小棒是不可缺少的教具和学具。
(1) 10根小棒捆成一捆形象地展示了一和十的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教材要求学生数数、捆捆、填填、读读,联系直观体会这个关系,包括什么是1个一、什么是10个一、什么是1个十以及为什么说10个一是1个十等内容。要让学生一边捆小棒一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考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反复进行几次,逐渐建立十的概念。
(2) 十几都是1个十和若干个一合成的数。集中精力认识12,再向其他各数展开,是高效率的教学设计。怎样摆12根小棒是挑战性的问题,为了看得很清楚摆成1捆加2根。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有条件这样摆。如果出现别的摆法,可以通过比较使其改变。只要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2的意义。
(3) 向其他数展开分两个层次,先是其他十几的数,再是20。展开时的学习活动有数一数认一认和摆一摆。数要看着书上的图,其中的1捆不必数,它是10根。零散的小棒要数,再和10根合起来。认就是看小棒图下面的数,各个数里左边的1相对于1捆小棒,右边的几相对于几根小棒,这样的数读作十几。摆是再现十几的意义,不要看着书摆。可以教师说数,如13,学生摆1捆和3根小棒。经过多次数和摆,发现1捆小棒是十几的相同点,一根根小棒是不同点,概括地感受十几的意义。
教学20,先出现1捆和10根小棒图,再出现2捆小棒图,让学生经历得出20的过程。看着左边的图,学生会主动去数没有捆起来的小棒,于是产生认知矛盾1捆和10根小棒合起来是多少?进而又想到办法把10根小棒也捆成1捆。这样,就把左图变成了右图,得出了20。教材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个十是20,初步理解20的意义。
2.在小棒表示的数算珠表示数写出数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数位,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整数采用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数位和位值都是计数法的要素,也是重要的基础知识。第80页例题在教学写数的时候,让学生初步体验数位和位值,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计数器是根据十进制计数原理设计制作的教具,在它上面能表示数位,表达位值思想,能帮助学生在理解数的组成基础上写数和读数。
(1) 把小棒和计数器的杆对应,使小棒表示的数过渡到计数器的算珠表示的数。图中左边1捆小棒的下面是计数器的一根杆,1捆小棒表示1个十,在这根杆上拨1粒珠也表示1个十;右边的小棒下面是计数器的另一根杆,几根小棒表示几个一,在这根杆上拨几粒珠也表示几个一。把小棒表示的数过渡到计数器上,让学生体会计数器上的个和十的意思。尤其是11这个数,计数器的两根杆上都是1粒珠,它们分别表示1个十和1个一,有利于学生区分个和十,体会不同位上的数有不同的计数单位。
(2) 对照计数器的算珠写数,十位上1粒珠,在这一位上写1;个位上几粒珠,在这一位上写几。写的数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十几。像这样教学写数,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教学20,让学生明白个位上是0。小棒图只有2捆,没有零散的小棒。所以,计数器的个位上不拨珠。写数时,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写0表示这一位上一个也没有,突出了2个十是20。
(3) 实物图、算珠图和写出的数三者结合,理解数的组成,体会数的意义。在直观认识11~20各数的时候,对照小棒已经知道十几都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数;在计数器表示数的时候,又把对十几的直观认识反映到算珠上;写数的时候,突出了先写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再写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一。以这些经验为基础,教材出现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的叙述,引导学生比较抽象地体会数的组成,从而深一步理解数的意义。例题把写出18和它的组成留给学生完成,再通过想想做做第1、4题的填空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4) 11~20共十个数,例题里写了四个数,其余大部分都在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20这个数既在例题教学,又在习题中反复练,因为它是认数的一个难点。第1题与第3题的思路是反向的,前一题观察算珠体会数的组成,写出相应的数,是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后一题把数的组成用算珠表示,是抽象到形象的活动。目的是一致的,即帮助学生加强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5) 比较数的大小,是为了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想想做做第6题里设计了十几的数和10相比、两个十几的数相比、十几的数和20相比,十几的数和一位数相比等各种情况。在比较时的思考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如从1起逐个数数,11排在10的后面,所以11比10大。又如19只有1个十和9个一,不满2个十,所以19比20小。其实各种思考都没有离开数的组成,即使从小到大地数数,也在每次增加1个一。因此,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组织交流,引导他们从数的组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应用十几的数概念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例题示意图的盒子里有10个果冻,盒子外面有5个果冻,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分别是10和几相加与相应的减法。安排这些口算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十几;二是为教学进位加法作准备。
教材让学生写出这些题的得数,给他们利用数概念进行思考的机会。如10+5是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15-10是从1个十和5个一里去掉1个十。这样的思考先在图画直观的帮助下进行,再离开图�
4.培养数感。
在认、读、写11~20各数的教学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数感。
(1) 抓抓、估估、数数。第79页第1题和第4题,通过操作和观察体验十几。抓一把小棒要先感觉一下再数,知道根数后再把小棒抓住,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类似地,要在观察中估计,数出草莓和伞的数量后再看图,体会怎样合理地估计。教学时不能疏忽第二次抓、第二次看,这是发展数感的最佳时机。
(2) 数数、看看、比比。第79页第6题分别数10张、20张纸,看看有多厚,让学生通过厚度体会张数。如果分别用手摸摸厚度并对两次的厚度进行比较,效果会更好。
(3) 排数序、找关系。第81页第5题在直线下面的框里填数,整理10~20的顺序。看着直线上的数思考18接近10还是20,并作出解释,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关系。第83页第3题依据大了小了等信息调整思考,培养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敏感程度,这是数感的表现。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2、 培养学生上下、前后的空间观念。
3、 使学生能对上下、前后的位置加以准确的判断。
4、 让学生了解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教学难点:对学生上下、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山羊老师想教同学们画一张笑脸,看,上面缺少什么?
(课件出示)
师:我们应该把眼睛画在鼻子的什么地方?
我们应该把嘴巴画在鼻子的什么地方?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上下前后”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教学新知:
(一)、教学上下
1、出示课件:主题图
(1)师:看图上有什么?(生口答:有,汽车、火车和轮船)
师:仔细思考一下:用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来描述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板书:
(2)师:我先看汽车和火车的位置关系。
(3)课件出示:火车和轮船
师:谁在上面?谁在下面?
师:谁来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吗?
师指图讲解:有生说:“火车在轮船的下面”师及时追问:“下面吗?”
师小结:火车对于汽车来说,火车在汽车的下面,火车对于轮船来说,火车在轮船的上面,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为什么呢?
师指图讲解后小结:我们以后在说上下的位置关系时也要说它在谁的上面,它在谁的下面。
2、师:我们看一看教室里,你能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吗?
2、把数学课本放在先放在课桌上面,练习本放在课本的上面,铅笔盒放在练习本的上面,同位互相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交流。
3、前、后
(1)、过渡:师:我们刚才认识了上下两个位置关系,在我们生活中,不光存在着上下两个位置关系,还有其他的位置关系。
(2)找“前后”的活动。
(老师请3位小朋友站起来。)像他们三个人的位置关系还能用上下来表示吗?
师: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
师:谁能用“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说一句话吗?
师指生站起,问:她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师:同位两个互相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生活动。
(3)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谁来说说小汽车、卡车、客车它们三者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三、巩固练习
1、 森林运动会(课件演示)
(1)、比赛开始了,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
(2)小兔的前面有谁?小兔的后面有谁?
师:他前面说的有点问题,谁来给他补充完整。
师:谁得了冠军?
2、 课件出示:卡丁车比赛:
2、卡丁车比赛开始了
(1)1号车在( )号车的前面,在( )号车的后面。
(2)1号车排第( );
5号车在( )号车的后面,(及时鼓励学生)
在( )号的前面。
3、 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
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在学习中也不要骄傲,要像小乌龟一样认真学习。
师:比赛开始了,谁来说一说兔子和乌龟的位置关系?
师:它俩的位置关系除了用“前后”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看它们在爬山。
师:下山了,谁来说一说乌龟和兔子的位置关系?
师:乌龟取得了胜利,我们在学习中,也要想办法发挥自己的优点,才能学习进步。
4、 课件出示书橱
师问:书在洋娃娃的哪面?杯子在篮球的哪面?台灯在什么的上面?
5、 课件出示书橱:
猜一猜:淘气的前面有5个小朋友,后面有4个
师讲解。
6、 观察教室图片,说一说教室内的课桌和讲桌的位置关系。
7、 师站学生前面,和学生相向,让学生说说师生的位置关系,指出:以后在说前后的时候,要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8、 学生相对互相说一说。
9、 黑板的上面是什么,(灯)谁来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想象一下,我们上面有什么?
我们下面有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上下前后?你学会了吗
人教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介绍教室
(一)创设情景
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学习,一定对教室很熟悉,今天淘气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和我们一起学习,谁愿意给淘气介绍一下我们的教室?
(二)介绍教室
1.学生介绍教室中有什么物品。
2.这样介绍淘气只知道我们的教室中有什么东西,你能用我们所学过知识来介绍吗?
3.谁愿意到前面给淘气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
4.刚才两位同学介绍的一样吗?为什么?
5.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6.小结:你们面对面坐着,因为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在叙述中前、后、左、右的位置也就正好相反。
二、活动二:介绍去学校各个专业教室的路线和各个专业教室
1.淘气现在想到我们的各个专业教室去参观,你能说说怎么才能到各个专业教室吗?
2.出示图片:学校示意图
3.学生介绍专业教室的所在位置。
4.淘气想到自然教室去参观,你能说说应该怎样走才能到那吗?
5.学生选择任意一个专业教室说路线。
三、活动三:游戏
1.淘气:同学们,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来做游戏吗?全班一起做“文明操”。
2.看卡片指方向。
学生看卡片做动作。(卡片为:前、后、上、下、左、右、空白7张。学生看到卡片后将手指指向相应的位置。速度由快到慢。)
3.听口令反指方向。
规则:手指指向与淘气的口令相反的位置。
四、活动四:介绍自己的房间
1.我已经了解了你们的学校,还没有了解你的房间呢?请你介绍一下。
2.学生任意介绍自己房间物品所摆放的位置。
教案点评:
这节课中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通过“淘气与我们一起上课,参观校园”这一情景贯穿全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和不同的角度中进一步感知位置、确定位置,不断体验探究位置与顺序。对有关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和运用。位置的相对性是本课中的重点、难点,巧妙的创设情景,设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进一步感受体验前后变化的相对性。让学生体会位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同学们合作交流中合理判断推理出位置的顺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本课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活动性于一体,有效的进行教学,突破难点。本节课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上好一节复习课作了一些尝试。
探究活动
听口令指方向
游戏目的
1.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游戏过程
1.教师将学生平均分成两组,面对面站成两横排。
2.教师站在两队学生的中间。
3.教师发出口令,如“左”“右”“上”“下”等等。
4.学生根据教师的口令指方向。
游戏说明
1.将学生分成面对面的两队,一是使学生体会位置的相对性;二是增加游戏的难度。
教师也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同向的`几组。
2.指错方向的学生可以为大家表演节目,然后继续活动;也可以将其淘汰,等待下次机会。
营救队员
游戏目的
1.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会前、后、左、右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游戏过程
1.教师在操场上画一个比较大的方格图,方格图中标有两条行进的路线。
2.教师将学生平均分成两组,每组选出一名指挥官,剩下的人再平均分成两组,一组在方格的左面,作为被营救的队员,另外一组在方格图的右面,作为营救队员。
3.营救队员的眼睛用手帕蒙上,在指挥官的指挥下顺着路线前进,如指挥官说:“向前走两步”“向左三步”……营救队员根据命令前进。
4.每次只能营救一名队员归队。
5.最早将队员全部营救归队的小组获得冠军。
游戏说明
1.走错方向视为一次营救失败,队员必须出局。后面的队员继续活动。
2.前进路线的难度要适合学生。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材第二册P10页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准备:
1、复习十几组成
2、拍手组成。
3、创设情景
出示:过年的'主题图
过年你们去过年货市场吗?你门看看新年的游园会里都有些什么?你们能从中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二、探究交流:
1、从图里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你会解答吗?
2、整理算式
15-9=14-9= 12-9=
观察这几道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3、大家就一起来研究十几减9
4、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1)分组探究
(2)汇报成果
三、自主练习,巩固方法,体验成功:
1、出示百果树,你想吃什么就摘什么果子
(果子后面是算式)
2、交流经验
你能把算的快的小秘密告诉大家,让小朋友们共同进步吗?
3、出示:迷宫路线图!
比一比谁能最快回到家!
学生试算
展示学生作品。
上一篇:小学语文备课教案(精彩8篇)
下一篇:二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精彩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