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教案(优质5篇)
【前瞻】此例由阿拉题库网友“荣誉”精心整理编辑的“化学键教案(优质5篇)”优秀文档,以便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吧!
化学键说课稿【第一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1.教学资料: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资料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资料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供给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过程,学生首先要明白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化学反应及本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资料——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资料——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构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研究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本事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过对典型化合物构成的分析,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含义,进而认识化学键的含义
(2)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3)明白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重组
(4)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化合物的构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经过对氯化钠生成过程的实验观察和微观想象,产生探究欲望
(2)了解模型方法在解决化学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构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经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构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教学重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和概念。
难点:共价键的构成及共价键的极性,化学键的概念。
确立依据: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教材处理
本节资料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离子键和共价键;第二课时: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本节课进行第一课时教学。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资料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进取思考的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异常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能够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经过动画、模型等帮忙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资料及教学过程:
引入:用两块不一样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新课教学:
(投影):钠原子遇到氯原子发生变化的`示意图。
(启发思考):学生们经过初中物理的学习明白,带同种电荷的粒子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粒子相吸引。请学生们根据钠离子与氯离子的结构分析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经典作用力的产生原因。
(结论):
1、离子间作用力:吸引和排斥;
2、离子键定义:人们把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离子键
(过渡):我们明白,原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只是最外层电子(价电子)数发生了变化,所以科学上为了表示化合物的构成引入了电子式。
请学生们自我阅读课本,思考电子式的构成要素,如何用电子式来表示化合物的构成。
(投影):
1、常见元素的电子式
2、氯化钠构成过程的电子式
3、已知钾原子与钠原子类似,溴原子与氯原子类似,请写出溴化钾构成过程的电子式。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本事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本事。
(设问):根据离子键的特点,请学生们研究哪些元素结合时会构成离子键》
(投影)构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展示)一瓶氯化钠溶液,请学生分析溶液中有哪些微粒?(Na+、Cl-、H2O)
(过渡)那么氯化氢是如何构成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投影)
二、共价键
(动画演示):氯化氢构成过程。
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电子式表示氢气、氯气和氯化氢分子的构成。请一位学生描述氯气分子的构成。培养学生自学本事和流畅的表达思想的本事。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用几个不一样层次、有发散性的练习,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资料,从练习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第二篇】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内容,重点复习离
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形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学生知道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学生复习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对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分析得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形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对比进行教学,通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对比,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习导入:在复习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通过以上的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面的原子有所区分
(4)“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说课稿 说课稿高中化学【第三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谈一谈个人对这节课的理解。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猜想、验证、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的关系。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感受“变与不变”、“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体验互助合作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通过观察、比较后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与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有:多媒体课件、每位学生二张长方形纸、两张圆形纸。
本课的教学力求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的状况。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学情,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发展创新为宗旨,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材料,采用引导探究、引导合作、引导发现、组织讨论、组织练习等教法。精心组织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努力使课堂多一些自主、少一些包办;多一些民主、少一些权威,实现教学为学服务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其强烈。因此,当学生对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等于六分之三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奥秘时,没有把现成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是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在新知教学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引导体验、组织讨论等方法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创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讨论中明理、合作中成功、质疑中发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得到满足。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生在写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加以验证,这一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配合下,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例题教学环节,我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法,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从而学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数,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我还采用组织练习法,当然以上这些教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我将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本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合作交流法、自学尝试法等。
1、学生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得出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等于六分之三后,小组合作找出几组像这样大小相等的分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了能写出大小相等的分数,必然会产生对那组等式进行观察的愿望,从中有所发现。之后学生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运用折纸、等多种方法证明自己写出的那组分数大小相等,他们在尝试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最后学生交流在写数过程中的发现,最后在讨论中明理,揭示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不同的分数,并尝试完成做一做,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
口技说课课件【第四篇】
口技说课课件
一、教材: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系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现作用,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3、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教材重、难点词语积累,掌握正、侧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法及学法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发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讲、议结合。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电视、影碟机(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录音机。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诵读法,把握内容,体会口技表演的精妙。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四、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口技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一般都是用嘴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有的模仿鸟鸣,有的模仿火车,有的'模仿乐器。现代著名的口技演员洛桑(已故)最擅长模仿表演各种乐器。(课前已放《洛桑学艺》)我们观看时,是怎么知道它非常精彩的?
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的《口技》是清代的口技表演者模仿的一场火灾过程中发出的各种声音。看口技表演者的表演是不是一场精彩的演出。
(二)放《口技》录音磁带,听准读音,并掌握节奏。学生自渎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三)讨论学习,了解大意。(学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可利用工具书。)自由组合讨论,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原则。
(四)合作探究
1、找梦出每个场景中口技人模仿的各种声音(及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2、找出表演者所用的道具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3、观众的反应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火场百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感受
表演精彩→善=复杂的内容+简单的道具+热烈的反应=妙
(五)质疑问难
作者为什么能描写的这样成功?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反应正面:精彩复杂的内容;侧面:简单的道具、观众的热烈
(六)复读课文:品味、升化。
(七)拓展延伸
1、举出生活中所看到的最精彩的表演。
2、模仿写作:用正面与侧面结合方法描写人物或场景。
(八)作业(略)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课件【第五篇】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课件
一、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的运动。掌握好本节课,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习万有引力定律需要以牛顿运动定律和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知识为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3.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学会科学的分析归纳方法;
2、培养对已有规律的猜想和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 2.通过航天飞船介绍,激发学生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
通过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历史,引出开普勒三大定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结合牛顿的猜想,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推广,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然后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和已知的定律,让学生探究推导万有引力的表达式。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最后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等,并适当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整个过程希望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掌握万有引力定律。方法是:通过介绍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行星运动所需要的力,让学生对此进行猜想,通过月-地检验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内容,加深对定律的理解。强调牛顿归纳出所有有质量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
四、教法 阅读思考、猜想假设、分析推理、事实验证、总结归纳、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等。
在设计本节教学知识目标时定位并不高,只要求学生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条件,知道卡文迪许实验的巧妙构思,学会直接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运用网络搜索、组织信息以及交流表达,认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经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认识建立物理模型、合理简化、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等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宇宙的奥秘,以牛顿的重大发现为载体了解科学发展史,感悟科学先驱的探索精神,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科学观。通过发现万有引力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和艰苦性。这样设计教学目标也是为了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培养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选择了以学生课题研究小组为单位选择课题,共同研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模式。研究课题设置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作了扩展,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由于学生刚开始尝试这种学习方式会遇到困难,我们对学生准备过程给予了较严密的监控和实施指导。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也是对师生互动学习的一种尝试。
五、教学程序设计: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作为教师,不应该只关心学生学习的成果,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给学生以情感的震撼,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过程中获得科学研究的能力。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同时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往往不满足于课本的知识介绍,本课中的介绍知识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完成。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 第一环节:
通过回顾上节课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作用,结合月球的绕地运动、地球上的重力作用等,提出这些作用是否都遵循同一种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第二环节:
通过推算月球上物体的加速度和月球运动向心加速度的对比,即月地检验。得出二者所受的力遵循同一种规律,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并结合的猜想,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第三环节:
引导学生重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过程。
第四环节: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适用条件和特性。
第五环节: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用Flash模拟扭秤实验,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些应用。
本节课在课前将学生分组,做一定的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搜集第谷、开普勒、牛顿和卡文迪许四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对科学做出的贡献。在引入新课阶段,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播放视频,对宇宙、“勇气号”和“嫦娥一号”等进行大致的介绍,并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课前准备的科学家的事迹,通过对古人研究过程的回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成果,由学生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传说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展开猜想,互相交流,并与科学家的猜想作对比,增强他们的信心。再对牛顿的猜想的分析,并将此猜想进一步大胆推广,认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万有引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学会建立物理模型,进行合理简化,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等研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和演示相应的Flash动画,验证万有引力定律,以此来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
上一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