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实用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说课稿(实用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说课稿1

关键词教材;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主体

作者简介聂琴,河南省鹤壁高级技工学校,从事机械专业理论与实习教学工作。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游标卡尺》是选自劳动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本教材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又为学习后面的知识——万能角度尺打下基础,而游标卡尺的使用又贯穿于机械专业测量工件的始终,因此,本节内容在《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技校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

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及测量方法,减少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思想目标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高素养的现代技术工人。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和技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重点的依据:游标卡尺是一种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使用来测量零件。

2.教学难点: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

难点的依据:读数原理抽象难懂,学生基础较差,不容易理解。

四、说教法

我们知道,技校培养的是理论和技能一体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在讲游标卡尺的结构中,利用游标卡尺模型及实物现场讲解,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

2.讲授法

针对本节课的难点---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应采用讲授法详细讲解,直至学生理解为止。

3.练习法

学习本节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灵活应用。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通过测量的准确性。

4.启发式教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5.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例清晰。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分钟)

由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教学录像——轴类零件的加工、检测过程,及加工过程中的测量来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采用讲练结合),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详细讲解)。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

3.学生练习(15分钟)

在讲透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读数方法的基础上,准备好一些读数图片和实测零件及游标卡尺让学生分组练习,并做好记录,最后老师检查。

4.课堂小结(3分钟)

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加深学生的记忆。另外在课堂小结中可以对本节课表现突出的小组、学生提出表扬,对有进步的小组、学生加以鼓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布置作业 习题册 2--2

6.板书设计

2--2 游标卡尺

一、游标卡尺的结构和用途 四、读数练习

1、结构 2、用途

二、游标卡尺的刻度原理(以为例) 五、游标卡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1—49/50=

三、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六、小结

说课稿2

数轴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习任务分析;

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3、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能通过数轴上点的移动说出表示点的数

三、目标分析:

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

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习应用、发展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

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1、正确画出数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首先回忆小学生学过的知识直线上用点表示数量数轴的三角形,再通过实物如:标尺、温度计等,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建立数轴的概念模型通过提问:标尺及温度计上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出数轴的方向性及数轴的原点和单位长度,上面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从而概括数轴的概念即三要素。

2、变式;从而也可归纳出数轴商店表示即,数与点的对应关系。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数轴并描述点

说明:(1),可能有不少学生会忘记正方向

(2),原点左边的数的表识会发生标反的错误。

(3),数轴上的正方向,同时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单位长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长度,不是唯一的。

(5),数轴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温度折线图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

3、正确画出数轴后,即使点在数轴上的表示,整数的表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强调一下,分数和小数的表示是这一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例题:

通过在数轴上描点:4,-2,-4,5,1/3,0

先对数进行分类,正数,零,负数,负数在0(既原点)的左边,正数在原点的右边再按整数和分数描点,通过练习巩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什么数?

p23练习中第3题为下节课的内容做下了铺垫,即数的大小比较,这里要求学生能在新排列一下,使学生能了解数轴哂纳感,负数、0、正数,之间的关系。

4、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在+3和+4之间没有正数

(2),在0和1之间没有负数

(3),在+1和+2之间有无穷个正分数

(4),在0、1、和0、2之间没有正分数

这题通过数轴的直观描述进一步说明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创新题:

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的先向左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三个单位长度,如图:

由图可以看出,到达终点是表示数1的点,画图表示一个点从数轴上原点开始,按下列条件移动两次后到达的终点,并说出它是表示什么数的点:

(1)向左移动4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

(2)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

(3)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

这是一道源于运动变化思想设计的题目,借助点在数轴上从原点开始的连续两次沿直线方向的运动后,将终点的数写出。一要认识方向,二要把握运动距离,可提高学生的运动思维,有助开动学生的变化的观念。

六、小结:

(1)归纳学习了哪些内容?

(2)归纳学习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采用探索式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所以,在教法上,不采用课本单刀直入的探索式推理方法(即先给出结论,再推理论证),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类比,使学生产生求知快乐感,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而这种处理,化难为易,抓住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数轴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数轴》。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有理数 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的重点:1)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2)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的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 教材的处理

1)通过观察温度计及师生互动表示课本第10页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

2)通过讲解数轴的概念,概括出数轴三要素,指导学生正确地画出数轴。

3)通过练习,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

4)通过课本第11页的归纳,使学生深化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技能

1)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能正确地画出数轴。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任何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2.数学思考

1)通过观察与思考,建立数轴的概念。

2)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解决问题

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4.情感态度

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

1.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有方法就要有手段进行依托,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指导

现代新教育理念认为,学习数学不应只是单调刻板的简单模仿、机械背诵与操练,而应该采用设置现实的问题情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为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强调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才能改变学生原来的那种学而无思,思而无疑,有疑不问的旧学习方式。

要达到学生主动的学习,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

学生的工具:直尺或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温度计,并填空:

℃ ℃ ℃

师生行为:老师演示课件,学生观察并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并填空,为学习数轴概念做好铺垫。

2)课本第10页问题: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师生行为:老师发问:请同学们思考: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方向、距离)?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并画出图形。老师巡堂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请最先做好的两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3)再次观察课本图、温度计,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师生行为: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组内讨论,并派代表发表意见,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容易发现正数、0和负数都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活动2学习数轴的概念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满足以下要求: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师生行为:老师讲解数轴的概念,说明画数轴说要满足的条件,并提醒学生数轴的三要素;学生观察、理解。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数轴的概念及其所需要的条件。

活动3数轴概念的应用

1)讨论下列数轴画得对错?并思考你认为画数轴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什么?

① 师生行为: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老师进行总结,并概括数轴

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反思,使学生认识数轴的三要素。

2)画数轴

画数轴的步骤:1.画直线;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师生行为: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 +2 -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解:点A表示-2;点B表示2;点C表示0;点D表示-1。

师生行为:观看课件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自己所画的数轴上完成,再由老师演示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活动4数轴概念的深化

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 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 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 右 边,与原点的距离是 a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 左 边,与原点的距离是 a 个单位长度。

师生行为: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活动5巩固数轴的概念

课堂练习:

1)课本第12页的练习1、2题

2)强化练习(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师生行为:学生练习,老师巡堂、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课本第17页习题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说课稿3

大家好!我是来自马塘镇热水小学的胡学婉。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说说我的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1.说教材

《说说我的家》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课。教材主要通过说说我的家庭成员及家庭成员与亲属关系,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2.说教学思路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此次教学活动,使每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我首先以歌曲《我爱我的家》引入主题,和学生展开三个小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观看、讨论家庭合影;交流、讨论填写好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问卷调查表”;多媒体展示“小华家的故事”。通过这些小活动,使学生逐渐学会交流、学会讨论,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情况,感受“家爱”,从而使学生“爱家”的情感得以升华,懂得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爱”。其次,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歌曲《家庭礼貌称呼歌》,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边听边学。最后,学生通过填写爱心卡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激发学生情怀。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目标:

3.1.1 懂得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爱的重要性,学会以恰当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关心。

3.1.2 学习用家庭小调查的方法,了解现在的家庭和过去的家庭,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带来的变化。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展示家庭合影、家庭情况小调查、讨论评价等活动来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

3.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3.3.1 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3.3.2 以“爱”为主线,培养孩子们从“小爱”到“大爱”,即从爱父母爱家庭开始,进而到爱祖国、爱人民。

4.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情况和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家的概念,体会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5.说教法及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了谈话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讨论学习法。这些教法和学法都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6.说教学手段

6.1 我和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家庭合影。

6.2 填写好教材17页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和教师分发的“问卷调查表”。

6.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6.4 准备爱心卡。

7.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以学生对家的“爱”作为教学的情感线索,以学生对家的感受和理解来展现亲情。设计了欣赏歌曲,期待亲情;展示照片,再现亲情;调查问卷,探究亲情;学会关爱,增进亲情;填写爱心卡,升华亲情这五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具体谈谈这五个教学环节:

7.1 欣赏歌曲,期待亲情。我根据学生喜爱音乐的特点,课堂一开始就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在学生跟着轻声哼唱的同时,出示本课的学习内容——《说说我的家》。这样设计的意图,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愉悦、温馨的情感氛围,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自己的家,为下一步学习内容产生期待。

7.2 展示照片,再现亲情。

7.2.1 展示老师的家庭合影,介绍老师的家,讲述照片中的家庭故事。这样做目的是亲近学生,和学生一起分享家的“爱”。

7.2.2 学生拿出自己的家庭照片,与身边的同学交流。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运用照片,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唤醒学生“爱”的意识,体会亲情中“爱”的份量。

7.3 问卷调查,探究亲情。课前我让学生调查自己现在的家庭成员情况,调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祖父祖母等老一辈的人,他们像自己一样大的时候,家庭情况和你们现在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课堂上先请学生将自己课前的调查情况在小组中交流,接着在班级中汇报。比如有的学生会说:“那时爷爷生活非常艰苦,连饭都吃不饱”;有的学生会说:“那时没有电灯、电扇,爸爸只有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做作业”;“夏天炎热,蚊子又特别多,当时又买不起蚊香,奶奶只好在旁边为爸爸驱赶蚊子”等等。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问卷调查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调查中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带来的变化,共同感悟出: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但亲情永远不变。

7.4 学会关爱,增进亲情。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回归生活是课程的基本目标。我联系实际,深入学生的家庭生活,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步骤:

7.4.1 看一看。多媒体展示:“小华的家的故事”。请学生看一看,说说图中小华一家人在做什么?从中体会到怎样的亲情?(第一至第四幅图:一家人一起做事、吃饭、看电视、玩游戏,其乐融融!第五幅图:小华闹别扭,爸爸给他耐心讲道理。第六幅图:妈妈病了,全家都很着急)。通过看图文解说,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浓浓的亲情。

7.4.2 议一议。(1)、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爱吗?(2)、在家,“我”能感受到爷爷奶奶的爱吗?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讨论和分析,让学生真正懂得:即使家庭生活中有些烦恼和困难,哪怕是误解和矛盾,但不管怎样,大家总要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惦记,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7.4.3 听一听。通过播放歌曲《家庭礼貌称呼歌》,让学生知道家庭成员与亲属关系及称呼。

7.4.4 说一说。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称呼。我通过谈话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相互提问,相互学习,从而实现生生互动。

7.4.5 做一做。引导学生完成教材18页的练习题,巩固新知识。

7.5 填写“爱心卡”,升华亲情。这时学生爱家的感情已空前高涨,内心有许多话都想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我把课前准备好的爱心卡发给学生,让他们在爱心卡写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想对您说:…… ”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再请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心声。对写得好的及时鼓励、表扬。

在孩子们沉醉于浓浓亲情之时,我适时进行总结,用饱含深情的话说:“同学们,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温馨的港湾。爸爸妈妈用心血、汗水培育了我们,我们爱他们!同时党和国家又给了我们这么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爱社会上每一个善良的人!”

20 2319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