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精编教学案例【优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精编教学案例【优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第一篇】

十二、五科研教学案例 二

课题: 《汽化和液化》

北郭一中张顶晨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关于液化产生的条件及“白汽”形成的原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认识液化现象是本课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相信蒸发过程要吸热以及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到一定时,就会液化这两种现象,除了让学生做好实验外,还应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相互交流启发,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在思维上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了解探究实验过程。他们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对物理活动具有操作的兴趣;但他们易于用生活观念代替物理概念,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表现为片面性和干扰性障碍。为了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学中多让学生接触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提高从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中获得信息的辩识能力,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并加以纠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知道蒸发现象。

(2)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

(3)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

(4)知道液化现象。

(5)懂得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教学构思与设计: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观念。本节内容处在物理知识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还注重能力的培养。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蒸发和液化,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新理念:生活---物理---生活。如:从学生熟悉的晒衣服的例子中,猜测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最后又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来解释干手器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但要从现象中得出结论,还需通过实验来认识。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从中观察并分析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本节课也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物理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还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课力图体现这一点。如:“蒸发吸热”和“液化现象”由学生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索,以帮助学生逐步了解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观察和实验法。“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使学生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初步认识科学及其

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利用“坎儿井”的图片,在教学中渗透了节水的观念,使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3.采用“情境—活动”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上。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新知。同时应用媒体画面展现生活实例来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既增长知识,又培养能力,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在结尾部分采用抢答活动,不仅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还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汽化: 师:大家好,(用水笔写:“大家好”)今天看到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老师真的很开心,相信同学们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师:嗨,黑板上的几个字怎么啦?

生1:消失了。

师:到哪儿去啦?

生2:变成气体了。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板:汽化和液化〉我们将像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板)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二)引入蒸发

师:刚才大家看到黑板上的字消失了这种汽化现象就是蒸发。你能举出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吗?

生:地上的水逐渐消失。

师:很好,有没有同学会说只有夏天地上的水会干,而冬天却不会变干呢?所以,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板)

一、蒸发 1.什么叫蒸发

师:刚才黑板上先写的字更迟消失,说明什么呢?说明蒸发有快慢。下面我们就研究同种液体蒸发快慢的问题。大家请看这是一件刚洗过的湿衣服。〈情景:一件湿衣服〉

(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师:你如何让这件湿衣服尽快变干,有哪些方法呢?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生:在阳光下晒干得快,用电吹风吹。

生:拧干,摊开来。

生:挂在通风处。

生:用电熨斗熨;烘干机烘。

生:甩干后干得快。

师:非常好,刚才大家提了好多的方法让衣服更快变干,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方法进行归类,并猜测一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生:温度高低,表面积大小;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多少。

师:蒸发快慢与这些因素到底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比如要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该怎么办呢?能不能同时改变这些因素来研究它们间的关系呢?像校运会上要比赛100米的成绩,要分成甲乙丙丁组,而不让12

岁的同学和18岁的同学一起比呢?

师:那该怎么研究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讨论,再提问)

生:只让一个因素改变,而保证其他因素都不变。

师:很好,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即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变化,而控制其他因素都不变,来研究它们间的关系,现在提供给同学们的器材有:三个酒瓶盖、打火机、碘酒、滴管、硬纸片等,你该怎么设计每个研究实验的步骤呢?请大家议一议(讨论,再提问)。

生:在两个瓶盖上都滴两滴碘酒,让它们的面积一样,一个用打火机加热,一个不加热,观察哪个碘酒干得快。

师:他说的这几个因素有没有控制好,请注意用打火机加热时别让碘酒烧着了。

师:如何让表面气流不同呢?

生:用纸片扇。

师:能不能两个瓶盖靠很近扇呢?(师演示)

生:

师:如何让碘酒表面积不同呢?

生:一个瓶盖滴一滴,一个瓶盖滴两滴(或用棉签抹开)师:这样能行吗?(生齐答:不行)请再想一想该怎么办?

生:都滴两滴,一个瓶盖晃动一下让表面积更大。、师:回答得很好,现在就根据你们的设计方案开始实验。

比一比哪组同学实验完成得快,且观察得仔细。

请第一、二组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第三组研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

第四组研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

师:如果实验完成快的小组可以根据你们的兴趣再研究别的因素。

(学生实验完成后,请举手),师:同学们还可以对刚才的实验过程反思一下,你的操作步骤是否合理,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汇报)得出结论 师:很好,这组同学观察的很仔细。

(板)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快慢。

师:要加快液体蒸发可以怎么做呢?

师: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希望蒸发快些,可有时又尽量使蒸发慢些。师:(图片、录像片段)日常生活中为了让蔬菜保鲜,人们常将蔬菜用保鲜袋包起来并放入冰箱。这是采用了哪些方式来减慢水分的蒸发呢?

师:大家知道我国是个水资源紧张的国家,画面上谁能想象这里曾经是黄河的河道?在酷热的新疆,为了减慢水的蒸发,人们利用埋于地下很深的暗渠道输水--坎儿井。坎儿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尽管如此我国西部地区仍然严重缺水,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可见水是多么重要的资源,同学们一定要从小树立节水意识。

(四)蒸发吸热

师:除了水能蒸发外,各种液体都能蒸发。液体蒸发过程还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个“乙醚蒸发”的实验,大家猜一猜,随着乙醚的蒸发,将会发生什么现象?(播发录像)

生:可能乙醚会消失„„„„

〈现象〉:烧杯与泡沫块粘在一块儿,并且杯底的水结冰了。

生:哇!

师:为什么杯底水会结冰呢?想要知道原因吗?请同学们用棉签沾些酒清擦在你的手上,说出你的感觉。(感到凉)接下来再跟老师一起按实验步骤一步步来做个有趣的实验。(教师边演示,学生边做)[学生实验]:(1)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在室温下观察示数是否相同?

(2)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酒精中,观察示数有否不同?

(3)再将这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并与空气中的那支温度计相比较,观察示数有何不同?

结论:液体蒸发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

简单分析“杯底水结冰”的原因:因为乙醚蒸发时要从周围吸热,使水的温度降低达到凝固点而结冰。

师:生活中有蒸发吸热的现象吗?在坐的同学有会游泳的吗?说说当你刚从游泳池上岸时,有什么感觉?

生:游泳上岸感到凉,因为身上的水在蒸发时要从身体吸热,使体表温度降低感到凉。

(五)液化

师:回答得很好,生活中还有许多蒸发的现象,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蒸发应用的实例,下节课来汇报。关于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现象的研究,我们下节课专题讨论。刚才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

[演示]:电热棒烧开水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杯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导管口附近这段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是水蒸气 〈引导学生观察〉:在导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汽”,同学们看到的“白汽”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会呼“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

[学生探索实验2]:

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

2.将汤勺的背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有否变化?

学生讨论原因:第一次是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勺子凝结成的小水珠;第二次勺子温度较高,水蒸气不会凝结成小水珠。

结论:(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

师:请同学们来分析刚才看到的“白汽”是怎么形成的。

生:„„„„

师:教室的空气中也有许多水蒸气,同学们能不能让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呢?请同学们回去做一做。

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家中浴室的镜子在洗完澡后都会变模糊?

师: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生活中有没有应用液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师:关于气体液化的其他知识希望同学们回去自学课本并进入“相关知识链接”详细了解,下节课来汇报。

(六)学生抢答

师:画面中的现象你会解释吗?

1.湿手在干手器下,一会儿手上的水就不见了。

2.夏天从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这是饮料瓶被冻裂而渗漏吗?

3.装水的纸锅可以烧水,当水烧开时,纸锅却不会燃烧。

4.喝开水烫嘴时,常向水面吹气并用两个杯子来回倒水。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观察了解本节所学的蒸发、液化知识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并说出自然界中存在的液化现象。

2.自学液化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真正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如:在“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本节课中采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的主要是文字、画面、录像等能够交互式处理的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捷、和谐、方便、环保。课前我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如:“乙醚蒸发”、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湿手在干手器下很快变干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实验室通风橱拍摄的“乙醚蒸发”这段录像,不仅环保,而且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一次次达到高潮。

当然,在教学中由于容量大,老师担心上不完课,有时也表现出太心急,不能让学生充分思考。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物理优秀教学案例【第二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颂,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六、引导阅读理解

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

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八、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 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

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第三篇】

1、我县课后服务经费专户尚未开通。

2、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主管部门职责尚未落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t解答相关的问题。

2、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功的概念是什么?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4、说出功的公式及单位二、新课教学

一、复习

1、功的概念:

2、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功:W=Fs单位:J焦耳二、新课导入

1、建筑工地上要把几百块砖送到楼顶,无论是人工搬运还是起重机搬运,对砖块做的功是相同的,但是时间不同,可见做功有快慢之分。

2、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1)完成相同的功,比较所以时间

(2)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5、功率的概念: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6、功率的公式及单位

WP=t

P――功率W――功t――时间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7、例题讲解P668、推导式P=Fv注意:(1)力大小不变(2)速度不变

二、练习

略(四)小结(五)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

2、功率

1、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1)做功相同,比较时间大小

(2)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3、概念:功与时间之比

4、定义式:P=W/t

W―功―Jt―时间―s

5、推导式:P=Fv注意:

(1)力大小不变

(2)速度不变

P―功率―W

复习目标

1.能说出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能阐明弹力的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知道其原理。

3.知道重力概念、方向,能说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记住G=mg。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1.自学指导:阅读本章教材,完成“中考新突破”54、55页“考点解读”部分。(15分钟)

2.学生自学

3.教师精讲与点拨:(5分钟)

二、典型事例,抽取规律(25分钟)

考点一:力及其作用效果

例1: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

练习1: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A.桨对水的推力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人对船的推力D.水对桨的推力

考点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例2: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练习1: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考点三:重力:

例3: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_之比,约等于___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_____N.

练习1: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

练习2: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C.物体将失去质量D.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面

三、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为全面贯彻落实xxx、xxx《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XX学校迅速成立学校“双减”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召开教师会议,分析解读政策文件,凝聚全体思想共识,制定落实方案,并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确保全员参与,保障落实。

“双减”政策想要真正见效,关键还在于要守好学校这个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将这块主阵地做大做强。第一要“守住课堂”,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守住课堂就是守住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植根课堂“学足学好”。第二要“把住作业”,即高质量作业管理,切实减轻过重负担,让“双减”真正落地。第三落实好“课后服务”,提升延时质量。第四开展丰富活动,增强健康体魄。

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共【第四篇】

篇1: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磁感应强度》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感应强度b的物理意义。

2、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1、通过对电场的研究方法类比探究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2、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电流及长度的关系。

3、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 徐军

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节的重点。

三、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回忆在学习电场强度时的探究方法。

四、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办代替。

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得到磁场的探究方法,即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来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小磁针的北极受力来规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但是因为小磁针有南极和北极,而不是磁单极子,两极受力会平衡,所以无法通过小磁针受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磁场对电流元的作用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五、教学手段

蹄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金属杆、导线、铁架台、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如下表所示,填充电场中内容,并猜测磁场中填充内容:

(二)引入新课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

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能否从小磁针受力的情况来研究?

同学分析讨论后结果:不能。因为小磁针不会单独存在一个磁极,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所受合力为零,因此无法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确定磁场的强弱。

研究电场时我们通过试探电荷受到的力与电量的比值定义电场强度。在物理学中,把很短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i与导线长度l的乘积il叫做电流元。但要使导线中有电流,就要把它连接到电源上,所以孤立的电流元是不存在的。

实验结果发现:

磁感应强度(板书)

即 b=f/il 说明:如果导线很短很短,b就是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t=1 n/am d、方向:磁感应强度是矢量。

一些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见教材p84表)

(四)小结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即 b=f/il t=1 n/am d、方向:磁感应强度是矢量。

(五)板书(内容与小结相同)

(六)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磁感应强度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通电导线受磁场力大的地方磁感应强度一定大 b.通电导线在磁感应强度大的地方受力一定大

c.放在匀强磁场中各处的通电导线,受力大小和方向处处相同

d.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跟放在磁场中的通电导线受力的大小和方向无关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磁场中某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就是通以电流i、长为l的一小段导线放在该处时所受磁场力f与i、l的乘积的比值

b.一小段通电导线放在某处不受磁场力作用,则该处一定没有磁场

c.一小段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a处时受磁场力比放在b处大,则a处磁感应强度比b处的磁感应强度大 d.因为b =f/il,所以某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与放在该处的通电小段导线il乘积成反比-2

七、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即:学生通过类比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实验测量──分析数据──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对磁感应强度的理解。这一探究过程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重点: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

篇2: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中学物理教学方案设计

山西师范大学物信学院 0904管驹

2012年5月13日星期日

气化和液化》 课题: 《汽化和液化》

课本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学习任务分析:本课讲述的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关于液化产生的条件及“白汽”形成的原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认识液化现象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特征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他们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对物理活动具有操作的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因果关系的认识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概括性的认识兴趣。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形式,热忠于讨论、归纳、分析、争辩等思维活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探究和讨论的风气较浓厚。但他们易于用生活观念代替物理概念,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表现为凝固性、片面性和干扰性障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5)懂得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设计说明: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观念。本节内容处在物理知识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

2.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还注重能力的培养。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蒸发和液化,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新理念:生活---物理---生活。如:从学生熟悉的晒衣服的例子中,猜测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最后又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来解释干手器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但要从现象中得出结论,还需通过实验来认识。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从中观察并分析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本节课也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物理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还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课力图体现这一点。如:“蒸发吸热”和“液化现象”由学生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索,以帮助学生逐步了解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观察和实验法。“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使学生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3.采用“情境—活动”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上。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新知。同时应用媒体画面展现生活实例来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既增长知识,又培养能力,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手段自制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信息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汽化:

师:大家好,很荣幸能来到美丽的大连(用水写“大连”),我来自福建著名的武夷山脚下,欢迎大家到武夷做客(用酒精写“武夷)。

师:嗨,黑板上的几个字怎么啦?

师:到哪儿去啦?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引入蒸发

1.什么叫蒸发

师:刚才黑板上先写的字更迟消失,说明什么呢?说明蒸发有快慢。下面我们就研究同种液体蒸发快慢的问题。

(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师:你如何让这件湿衣服尽快变干,有哪些方法呢?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师:非常好,刚才大家提了好多的方法让衣服更快变干,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方法进行归类,并猜测一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师:那该怎么研究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师:能不能两个瓶盖靠很近扇呢?(师演示)

生:不能

师:如何让碘酒表面积不同呢?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就根据你们的设计方案开始实验。

第三组研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

第四组研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

(学生实验完成后,请举手),师:同学们还可以对刚才的实验过程反思一下,你的操作步骤是否合理,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汇报)得出结论

师:要加快液体蒸发可以怎么做呢?

生:??

师:大家知道我国是个水资源紧张的国家,画面上谁能想象这里曾经是黄河的河道?在酷热的新疆,为了减慢水的蒸发,人们利用埋于地下很深的暗渠道输水--坎儿井。坎儿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尽管如此我国西部地区仍然严重缺水,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四)蒸发吸热

生:可能乙醚会消失

师:为什么杯底水会结冰呢?想要知道原因吗?请同学们用棉签沾些酒清擦在你的手上,说出你的感觉。[学生实验]:(1)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在室温下观察示数是否相同?

(2)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酒精中,观察示数有否不同?

(3)再将这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并与空气中的那支温度计相比较,观察示数有何不同?

简单分析“杯底水结冰”的原因:因为乙醚蒸发时要从周围吸热,使水的温

师:生活中有蒸发吸热的现象吗?在坐的同学有会游泳的吗?说说当你刚从游泳池上岸时,有什么感觉?

(五)液化

师:回答得很好,生活中还有许多蒸发的现象,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蒸发应用的实例,下节课来汇报。

[演示]:电热棒烧开水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杯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导管口附近这段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是水蒸气

[学生探索实验2]:

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 2.将汤勺的背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有否变化?

生:

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家中浴室的镜子在洗完澡后都会变模糊?

师: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生活中有没有应用液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六)学生抢答

师:画面中的现象你会解释吗?

2.夏天从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这是饮料瓶被冻裂而渗漏吗?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观察了解本节所学的蒸发、液化知识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并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

本节课中采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的主要是文字、画面、录像等能够交互式处理的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捷、和谐、方便、环保。

篇3: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化曲为直,用直解曲 ——《平抛运动》教学案例

黎城一中 刘黎明

案例背景:《平抛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的内容。平抛运动作为高中阶段研究的两种典型曲线运动中的一种,它是学生第一次用所学过的直线运动的知识来处理曲线运动的问题,体会分析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经历应用这种方法来探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学习过程,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将曲线运动的问题化为直线运动的问题。

预设思路:本节课采用演示、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体会是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等效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案例描述: [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及研究曲线运动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物体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做曲线运动?

师: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进行新课]

一、抛体运动与平抛运动

师:阅读教材,理解什么是平抛运动?举出生活中物体做平抛动

将一张小纸团水平抛出,小纸团的运动能否看成是平

抛运动?为什么?

出的纸团的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通过对纸团运动的分析,理解平抛运动的条件――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

线,我们如何研究这个曲线运动的规律呢?根据物体

做平抛运动的条件,对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能否作出猜

测?

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来研究,将平抛运动分解

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直线运动,分别研究

竖直方向:物体只受到重力作用且初速为零,与以前

师:作出科学猜想,然后验证猜想,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①介绍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②介绍实验做法:

因弹簧片c受到小锤d的打击,c向

前推动小钢球具有水平初速度,使a 做平抛运动,同时(强调)松开小钢..球b,使b从孔中自由落下,做自由

落体运动。生:

1、请学生代表做实验,用不同的力来

击打c.师:提醒学生观察现象

1、a球和b球落地的先后(提醒学生注意用耳朵听

2、用力大小不同时,a球运动的水平距离有什么不

生: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1、无论a球的水平速度大小如何,它总是与b球同

3、a球水平初速度的大小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

师:帮助总结、点评实验结论:物体在做平抛运动的过程中,沿

强调:物体在空中运行的时间只与抛出点距离地面的高

三、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

师:提出问题:水平方向的分运动又如何研究呢?

生:思考:物体初速度沿水平方向且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根据

牛顿第一定律水平方向的分运动可能为匀速直线运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掌握实验探究的思路。

师生互动,得出结论:水平方向的分运动为匀速直线

四.平抛运动的规律:

1、位移规律:

既然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那么: 水平方向上的位移:x?v0t 竖直方向上的位移:y?gt2 所以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在t

轨迹方程:

由x?v0t可得t?11x1x,代入y?gt2?y?g()2?2x2 22v02v0v0 所以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2、速度规律:

水平分速度:vx?v0 竖直分速度:vy?gt t

时刻平抛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vt? 设vt与v0夹角为β,则tan?? 五.实例探究 vyvx?gt v0 一架飞机在距地面500m的高处,以80m/s的水平速度飞行,为了使救

援物资准确投中地面目标,飞行员应该在距目标水平距离多远的地方投出物资?(不计空气阻力,g?10m/s2)

gt2得t?1 2??10s 设投出物资处距目标的水平距离为s,由于物资在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则s?v0t?80?10m?800m

[课后作业] 练习

案例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平抛运动为什么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教材己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提供了许多课程资源。做好演示实验和分析好闪光照片是关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实验事实出发,观察现象、初步分析、进行猜想、实验研究、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篇4: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材分析

2、无论是前一节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还是本节的楞次定律,首先它们都是电磁感应这一事物本身属性的一个放映,客观存在且发展变化。

3、教材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学情分析

3、本节课是规律的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面对新现象,新问题,且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学生有浓厚的探究欲望,为其思维的发散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c)通过实验现象的直观比较,进一步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仍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情:在实验设计,操作过程中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参与:养成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哲学思考:能够用因果关系和矛盾论的辨正观点认识楞次定律;

重点难点

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

问:大家是否注意到,不同的切割方向,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不同的。

1、教师启发,完成电流方向的指示设计

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感应电流的方向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什么呢?

师:如何指示呢?有那些实验器材可以被我们所利用?

生: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能力得到了体现,导致学习热情高涨)

师:该设计怎样的电路来查明电流方向与电表接线柱,或者是电流方向与二极管发光的关系?

生:(同学之间交流,共同完成设计,对不同的结果给予适当的可行性评价)

师:(从同学的设计中,找到最佳合理设计)如图所示:

2、教师主导,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和数据收集

师:假如让你来研究被污染河水的治理方案,那你第一步要做什么?

生:取来样品分析

师:我们要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接下来该干什么呢?

生:连接闭合回路,让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流,并用相应的仪器来指示 师:可以设计那些方案来实现呢?

生:(交流互动,依据电磁感应现象,可能性最大的两种设计如下图所示)

师:请大家利用小组内的器材,选择一种电路,连接器材并完成实验结果记录(两种方案,设计两种学案)

(在这一环节,需要学生注意磁极的方向和螺线管的环绕方向)

师:(多媒体结果显示)

教师启发:根据实验结果,你能直接说出感应电流的方向由那些因素决定吗?我们知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回路种形成感应电流,而感应电流本身也能产生磁场,我们能否通过一个“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把引起磁通量变化的磁场和感应电流的方向联系起来?

3、师生共同分析,从个性中找出共性,总结规律

(先由小组汇报的结果,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教师引导: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师:请大家总结一下,磁通量的变化存在几种情况?

生:两种,增加和减少

师:我们来看,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削弱”磁通量的增加;

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弥补”磁通量的减少;通俗的讲,磁通量增加不行,磁通量减少也不行,用一句话可以怎样来描述呢?

多媒体显示:

“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三、课堂小结,楞次定律的哲学思考

师:这对矛盾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生: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相反;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

δφ

教学后记

1、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篇5: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

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物理优秀教学案例【第五篇】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做了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四、依靠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20 27388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