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最新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教案【第一篇】

2、火的使用的作用: 取暖。,照明,驱赶野兽,,吃上熟食减少疾病增强体质。

北京人 山顶洞人

约70万年前-----20万年前生活。 在北京西南周口店 约18000年前。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具备人的基本体质特征,保留一些猿类的特点。前额低平,眉骨突出,嘴巴前伸牙齿粗大。 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能打制石器(称为 旧石器) 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

使用天然火 人工取火

把兽皮用骨针制作衣服

有衣服,装饰品,产生了爱美的要求

过着群居生活 过着群居生活,已进入了氏族公社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二篇】

一、教材分析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同时水稻生产又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们应该利用各自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二、内容分析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2)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说明水稻生产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协调人地关系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学习重难点和重点:

重点: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难点: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学法指导

运用资料、地图、图片以及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将分析方法灵活运用到其他水稻生产区。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阐述情境:晓明想出国旅游,可不知道去哪里好。旅行社给了他几组图片,其中这些图片吸引了晓明。下面我们和晓明一起来欣赏这组图片。

PPT显示图片:通过欣赏,我们知道晓明被湄公河优美的风景吸引了。晓明决定,趁五一假期的时候去湄公河平原旅游一趟。那谁能讲一讲,在这些图片中你们都看到哪些相同的元素?学生寻找答案并回答:水。教师引导:通过图片给我们的第一直觉是湄公河平原水多。那下面我们就跟着晓明一起出发了。

新课教学

1.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情境1:请同学们帮助晓明找找他要去的湄公河平原在哪里?

学生活动:教师PPT出示图3-1和图3-2,让学生观察地图和总结归纳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教师小结并板书: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地跨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

2.稻作生产的条件

情境2:来到湄公河平原的某个国家,晓明发现当地农民种植了非常多的水稻,好奇的晓明立马展开了探究,到底有哪些条件让这个地方种植这么多的水稻呢?请同学们也一起来探究一下在湄公河平水适合种植水稻的条件吧。

学生活动:教师出示地图,学生观察并归纳总结适合发展稻作生产的条件。

教师小结并板书:2、稻作生产的条件:①地形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②受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水网密布,灌溉方便;③地处热带,高温无霜,光照充足。

3.水稻生产的流程

情境3:探究了湄公河平原适合水稻生产的条件,明白了水稻是湄公河平原主要的农作物后,晓明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水稻生产的流程。于是,晓明就向当地的农民们请教。

学生活动:观看PPT图片,回答问题:看了流程图,你水水稻生产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从学生回答中引入)我们看到每个环节都要投入大量的劳动。而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重要靠什么来完成呢?(人力劳动)

由此可以看出,水稻生产是怎样的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以人工劳作为主的传统农业)。

学生活动:大家仔细看了农民插秧或收割的姿势了吗?谁来模仿一下?并谈谈感受。

教师:结合古诗,总结我们要在实际生活中热爱劳动,珍惜粮食。

教师:这种精耕细作的以人工劳作为主的稻作生产对当地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记?)

4.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种稻作生产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留下了哪些印记?

学生活动:学生自学课本并完成表格。

教师:学生探究结束后进行讲解。

5.教师总结:自然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的生产生活要适应自然环境。不同区域人们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世界因为不同而美丽。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生存的自然条件不同,各地的人们都要根据各自区域的特点来选择发展道路,因地制宜的开展生产。

所以,我们面对世界上不同的民风民俗、社会风尚、生产方式时,要尊重不同,认同差异。

6.课外拓展:思考:水稻生产对我们当地人民生活有哪些影响?

寻找稻作文化的印记:

住:住农田边 、屋顶坡形等

用:用稻草结绳、稻杆作燃料

行:田间小路(“阡陌纵横”)

食:米饭、米酒、粽子、汤团

民俗民风:拔河比赛 、划龙舟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地图上的比例尺;学会运用比例尺公式进行换算;理解大、小比例尺地图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征。

2、掌握地图上的图例与注记;

3、掌握读图的步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换算和常见图例记忆。

2、教学难点:大比例尺、小比例尺及地理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特征差异。

三、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市(县)图或镇(街道)图。

四、教学过程

(一)比例尺(缩尺)图上距离

1、表示公式:比例尺=实地距离

2、三种表示形式:

(1)线段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10KM)

0 10 20 30KM

(2)文字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十千米

(3)数字式:1:1000000或1/1000000;(1百万分之一)。

3、比例尺的分类:

(1)大比例尺:大于1:200000(二十万分之一);范围小,图详细;(学校图)

(2)中比例尺:1:20万~100万分之一(一百万分之一);(市、县图)

(3)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一百万分之一);范围大、图简单(国家图、世界图)。

(二)总结:比例尺越大,图中范围越小,图详细;

比例尺越小,图中范围越小,图简单。

(三)图例、注记;

1、图例:为了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画在地图上,人们设计的一系列的符号叫图例。

2、注记: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四)小结

1、让学生归纳这两节课学习了哪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归纳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最基本的语言,也称地图的三要素。但地图的语言十分丰富,除所讲的以外,还有地形图中的等高线、等深线、气候图中的等降水量线等等,我们今后在学习中逐步加以了解。

2、随堂练习:

《填图册》第一页1~2,第二页2。

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教案【第四篇】

3、原始农耕文化遗存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约7000年前 生活在今天浙江余姚河姆渡。属于长江流域。我国南方留下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 6000多年前 生活在今天陕西西安半坡。属于黄河流域。我国北方留下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

①使用骨,木,石质工具。(石器经过磨制,被称为“新石器”)②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③饲养水牛,猪和狗等。④利用简陋的小船采集,打鱼,渔猎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⑤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 ①最早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用石铲,石刀从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②饲养猪狗牛羊鸡等,经营原始的畜牧业。③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改善了生活。④能制造各式各样的陶器,取水的尖底瓶独具特色,彩陶美观实用。⑤住在半地穴房子里。

20 376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