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案【参考5篇】
【导言】此例“《孤独之旅》教案【参考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孤独之旅教案【第一篇】
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的心理“长大”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的故事。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
1.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品味“孤独”,体验“成长”的感受。
一、新课导入
(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同学们,正如歌词所表达的,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ɡ)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ǐyǔ) 觅食(mì)
撩逗(liáo)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驱除:赶走,除掉。
茫然:
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
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②机灵。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197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交流点拨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故事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炼,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二)深层探究
1.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路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2.人物赏析
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1)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交流点拨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D.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E.他们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F.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G.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J.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鸭下蛋了!
杜小康心理的变化: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2)根据故事情节,你能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吗?
交流点拨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恐慌——坚强
(3)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点拨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4)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语句是什么?
交流点拨题目概括了主人公放鸭生活的全过程,“孤独”渗透于他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对杜小康来说,“孤独”有以下含义:
①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自然环境中,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③对未来的恐惧。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一段“孤独之旅”。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句子是:“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5)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交流点拨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的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写父亲和鸭子,对塑造杜小康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杜小康失学后,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慰藉;在风雨中他维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牧鸭的结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作“鸭下蛋了”的惊喜。
3.品读诗歌,感悟课文的主题。
苦难的经历并不是我们
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
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贫穷,贫穷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关键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去改变贫穷,改变自己的劣势
这才是最重要的。
——洪战辉
交流点拨
①体现了人的力量:人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取得胜利走向成熟。
②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孤独”是重要的一笔。
③人要战胜大自然,更重要的是战胜自我。
④青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要躲避困难,努力赢取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三)语言品析
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交流点拨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细致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读了课文后,你有哪些感悟?(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全班共同交流)
交流示例一:我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的力量:人能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并且使自己在与困难的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示例二:我认为这篇小说启示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战胜了自己,就能战胜一切。
示例三:我觉得,困难是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当遭遇困难时,要勇敢面对,绝不能逃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战胜困难,同时也会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拥有一份自豪感与成长感。
孤独之旅教案【第二篇】
教材分析: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知识目标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课前放歌曲:《隐形的翅膀》)谈一谈对这首歌的感受
生: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风风雨雨,贵在有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不经历风雨曾能见彩虹。
生:历经磨难终能成功的一生才是精彩的一生。
人生旅途并非事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尝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是在这样的锻造中丰满成熟起来的。
导入课题: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历经困难和挫折,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比你们还小三四岁的孩子,也经历了一场特殊的磨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主人公杜小康进行一次零距离的孤独旅行。
首先请同学们敞开知识的背包,收获旅行路上的第一笔财富。请看预习检测(齐读下面的生字词)。
一、读准划线字的拼音
杜雍和一缕狗吠肥硕
撅断旧茬戳破撩逗
二、理解划线词语的含义
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
生: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的表现了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
师: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学修养是很深的。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曹文轩。
三、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农村。197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教授。著有多种学术著作,长篇小说有《草房子》、《红瓦》、《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四、整体感悟:《孤独之旅》这篇文章就选自长篇小说有《草房子》。它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故事?自读课文,梳理课文概括归纳故事情节:请用“谁怎么样,干什么”的方式。
生总结概括: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来到芦苇荡,过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杜小康在暴风雨之中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长大了。
五、寻读课文美点,深入鉴赏
曹文轩的作品不仅给我们精神的力量,还给与我们战胜自我的勇气,他是一位下定决心要用从前少年的故事来感动今天孩子的作家,的确文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片断,请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
并说说为什么令你感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你所找出的语句用心体会环境描写的精彩之处及作用。
生:如第21段“傍晚……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种环境给人极大的压力,一个“涌”字、一个“围”字足以烘托杜小康胆怯的心理。
生:如33段“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面对……,再面对这一缕炊烟。”景物不再那样显得死气沉沉、陌生,有了些灵性的东西。所以,杜小康的心“就不再忽然的恐慌起来”。
生:还有第47段“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这样的景物当然会使杜小康心情轻松、愉悦,加上鸭又找到了,他欣慰,他显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生:还有描写暴风雨到来时的环境描写那一段,渲染了暴风雨来临时的紧张气氛。能烘托杜小康找鸭的艰难,为下文杜小康的长大成熟作铺垫。
师: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大声流利地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读到这儿感觉怎样?
生43:很害怕,很紧张。
生44:还很担心杜小康的鸭会遭遇危险。
师:这种环境还能为杜小康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使他变得勇敢、坚强。
谁能找出杜小康发现鸭下蛋后的反应。请读出来。
生:“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师:要读出什么感情?
激动、惊喜、兴奋!
师:请其他同学再读一遍。
(生读)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能感受到杜小康历经苦难后终有收获时的激动心情。
师: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生:历经风雨的鸭子成熟了,杜小康也长成熟了。
师: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和孤独有什么联系?
生: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就表现了主人公杜小康孤独的心理。
师:同学们能找出表现了主人公杜小康孤独的句子来吗?
生:“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已无一户人家”“惟一的炊烟”
“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
六、拓展迁移: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把背包中的知识梳理一下,创造性地写一个环境描写的片断。
总结文章:通过杜小康的孤独旅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生: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生: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生: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七、布置作业:
刚才同学的交流,渲染了自己或喜或悲的心声。旅途中,我时时想起傅雷的一句话,“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同学们,人生之旅中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最重要的是不要熄灭了理想之灯。
杜小康的理想之灯燃起来了,每个读者都为他欢欣鼓舞。电影中告诉我,更加不幸的是:后来杜小康的父亲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独自一人挑起家庭的全部重担……杜小康的未来会怎样呢?发挥你的想象为杜小康的未来设计一条道路。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一、初步体会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教学的重点)
二、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
[基本理念]
紧扣本单元和小说的主题,立足大语文,彰显语文味,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文教育的回归。
[教学思路]
①、课前发放课文材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预习,自行解决阅读障碍;
②、由歌词导入新课,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小说三要素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③、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读研读,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④、联系学生自身,有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课内外文学的积累赏析来品味孤独,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勇敢的面对孤独。
[教学流程]
(课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文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张雨生的歌曲《大海》。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来。)
一、玩味歌词,导入新课:
“生活处处皆语文”(幻灯片文字),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时不在。前几天听同学们唱歌,我发现有两句歌词耐人寻味——“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看幻灯,点名学生唱这两句)……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而在众多的考验当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即是:人,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这是哲学上存在论的探险(徐妍语)。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由时下流行的歌曲SHE的《不想长大》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设疑激趣,整体感知:
1、小说写了谁的孤独之旅?(板书:杜小康)
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段孤独之旅呢?(研读第一段,品味词语“竟”“忽然”“只好”。)
2、假如让你不上学,跟着自己的父亲去谋生,你愿意吗?(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生活体验)
杜小康愿意跟着父亲去放鸭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找出关键句子)
过渡:课文第48段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这个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杜小康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考验才体会到自己长大了呢?让我们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设计说明]: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设疑,由小说的情节要素入手,整体把握文本。设疑时采用连续性的发问,注重思维的连贯性;设置悬念,深入文本,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
三、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1、请看大屏幕(点击幻灯片),这是一副来自课本里的插图,谁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或者说明一下它?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谁能猜出杜小康当时的心情?(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茫然、恐慌、孤独等等)
[设计说明]:采用直观式教学,以课文的插图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深入学习文本做好铺垫。
2、据学生的回答追问,进行文本细读:
追问: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语句吗?课文是怎样表现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独的?(让学生划出相应的段落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的品味推敲揣摩语言)
A、茫然——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写,更换人称朗读,采用第一人称朗读,让学学生谈“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并相互评价。
B、恐慌——齐声朗读第21自然段:
提问:⑴、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较生动?这些词语能否更换?
(“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⑵、更换人称朗读、体验。说说为什么描写芦苇荡。(以景衬情,衬托杜内心的恐慌)
C、孤独——研读第29—33段,读读议议,说说杜小康的孤独体现在哪里?
……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修辞、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言语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笔者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通过变换人称的朗诵体验、推敲文中字词句、填补语言的空白等手段,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3、看到杜小康如此的茫然无助、孤独无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将会怎样安慰他?请几名同学说说。
点拨:最好能够用一首诗歌来劝慰一下他,想一想咱们学过的诗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齐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设计说明]: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此,笔者秉承“大语文”的教育理念,由文本出发联系生活进行假设,让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学以致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过渡:(教师幽默风趣的,手指大屏幕)看!杜小康听到我们声情并茂的“劝慰”,感动得都哭了。他有没有哭?
4、从文中看,杜小康在什么情况下哭的?(经历了暴风雨,在暴风雨中找回鸭子之后)
过渡: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暴风雨?在暴风雨中他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
▲文本细读: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36自然段和46段。
提问:⑴、课文是从那几个角度描写暴风雨的?(视觉、听觉)试找出相关句子。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和拟人)有何妙处?(分析“歇斯底里”一词)
⑶、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反衬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
⑷、暴风雨过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你能说明白吗?(委屈;激动;战胜了暴风雨的考验,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5、教师小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因为杜小康忍受了孤独,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才学会了坚强,完成了这段“孤独之旅”。我们相信杜小康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强稳重,因为情感上的寂寞、生活上的无助、环境中的恐慌和对未来的茫然等诸多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的雕刻着他的灵魂。
板书设计:孤独之旅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独——→磨难——→坚强
↓
成长之旅
拓展延伸,品味孤独:
1、其实,有许多成功的人物,都曾经经受过孤独?想一想,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多少经受孤独的人物形象呢?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略作反思。
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教学设计立足大语文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张孝纯语)。笔者认为,有限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抓住文本,放眼课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语言资料,并加以积累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笔者紧扣“成长”和“孤独”角度进行教学立意,从学生喜爱的歌曲入课,设计了“换位思考的体验”、“劝慰式的口语表达”、“孤独形象的举例”、“孤独心曲的倾诉”等衔接自然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课堂教学彰显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语)。鉴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将学生有语言、文体的层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层面。笔者抓住了小说文体的特点,由人物形象、环境细节描写入手,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小说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气息,从而感受到浓郁的语文味。当然,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为此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但是由于笔者朗读水平的缺陷,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二、细读赏析
1、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人物形象分析:
杜小康是一个______________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体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孤独之旅教案【第五篇】
一、主题和题目含义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语文教案-孤独之旅。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二、结构内容
这篇小说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写杜小康放鸭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小木船赶着鸭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写杜小康及其父亲在芦苇荡放鸭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至结尾)写杜小康在放鸭时所遭受的磨难,尤其是寻找失散的鸭子给自己带来的磨难和自己的成长体验——长大了,坚强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三、文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一部分第9小节,第11~12小节,第20小节,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3~24小节,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二部分第9小节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20小节,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孤独之旅》。
四、细腻的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一部分第10小节,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0小节,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二部分第2~4小节,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11、16~19小节,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20小节,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上一篇:母亲节主题班会教案(精选4篇)
下一篇:初中地理教案最新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