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教案 轴对称图形教案实用5篇
【导言】此例“轴对称图形教案 轴对称图形教案实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轴对称图形教案1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师:春天到了,草绿了,花开了,游乐园里的孩子们越来越多了,看他们都在做什么,谁来把自己的发现跟大家说说?
生:小朋友们在打滑梯。
生:有的同学在坐旋转飞机。
生:还有的小朋友在放风筝,他们玩得很开心。
…………
师:大家观察得很认真,说得也很精彩。请大家看图中的这些图案,你能发现什么吗?
生:我发现,蝴蝶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蜻蜓的左右两边也是一样的。
师:是呀,蝴蝶、蜻蜓,它们的左右两边完全相同,这里就蕴藏着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与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 交流合作,理解“对称”的含义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树叶、蝴蝶、天安门。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图案,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叶子中间的梗的左右两边,线和线之间都是一样宽的。
师:(指着图片)这是叶的叶脉。树叶以叶脉所在的这条直线为界,把叶子分成了左右同样大小、同样图案的两部分。大家继续汇报。
生:我发现蝴蝶左右两个翅膀上的图案是相同的,大小也是一样。
生:我发现天安门城楼,左右两边的大小是一样的。
师:在同学们的汇报中,老师听到的最多的就是“左右大小一样”,老师想问问大家,难道用眼睛看,就能确定它们左右大小一样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最好能够折一折,再比一比,就知道左右是不是相同的了。
师:好。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我们就亲自动手折一折,比一比。请大家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的学具袋,找到这3张图片,先折一折,再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操作。)
师:谁折好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 这片树叶对折后两边一点都不差,一点缝都没有,大小一样。
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一点边都不露我们叫它重合。大家一起跟老师说叫什么?
生:重合。
师:谁还想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蝴蝶对折后两边也完全重合了。
生:我发现天安门对折后两边完全相同,也重合了。
师:树叶、蝴蝶、天安门对折后两边都完全重合了。像这样(手拿蝴蝶),沿着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
师:大家一起说一遍。
生:对称图形。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图形了,生活中什么东西是对称的?你还见过哪些对称现象的事物?
生:班级的窗户是对称的。
生:我的衣服是对称的。
师:我们只能说我们衣服的形状是对称的。
…………
师:是呀,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只要大家认真观察就能发现它的存在。
三、 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老师要剪一个红苹果,把它送给今天表现最出色的同学。可是我怎样才能很快做出一只对称的小苹果呢?你们能帮我想一个办法吗?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
生:要先把红纸对折,然后开始剪。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只有对折剪出来的苹果才是对称的。
生:还要画出苹果的图案。
师:怎么画?画出怎样的图案?
(学生交流后,汇报。)
生:在一边画,画半个苹果的图案就行了。
(师照着学生说的做。)
师(总结):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只要将一张纸对折,在一面画出想剪的图案的一半,然后沿着线剪下来,就能得到完整的图案。
师:请同学参照数学书29页例一“剪一剪”中的操作过程,试着剪出你喜欢的对称图形,也可以把自己看到过的或者想到的图案试着剪出来。
学生把作品粘到黑板上展示。
师:老师看到你们剪出这么多的对称图形,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指着小房子)这是谁剪的图形?它是对称的吗?怎么检验呢?
生:对折就知道了。
师:我们就先把它对折,然后再看折痕两边是不是对称的。
师:虽然大家剪的图形不同,但是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对折再剪,所以每一个图案的中间都留有一条折痕。它其实也有一个名字,我们把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对称轴。谁能来指指这个红苹果的对称轴呀?
师:注意看,他是怎么指的?你再来指一遍。
师:这条对称轴不仅能指出来,还能画出来呢!请仔细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用虚线,并且上下出头了。
师:对了,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画的时候要用虚线,并且上下要出头。
师:大家一起说这条直线叫什么呀?
生:对称轴。(板书。)
师:那谁来告诉老师,这件衣服的对称轴在哪呀?谁能到前面来指一指?
(学生演示。)
师:这棵树呢?
…………
师:这些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我们称它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
师:大家齐读。
四、 练习巩固
1.出示教科书29页“做一做”。
师: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蜻蜓,汽车。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它们对折后,左右两边重合了。
师:请大家画出蜻蜓和汽车的对称轴。
2.出示教科书33页第2题。
师:大家看,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用到的数字,它们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
(从0到9,这10个数字中,找出轴对称的数字。)
3.这些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请你挑出来,画上对称轴。
(教师巡视。)
师:在图形的王国里呀,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不一定只有一条,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中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手工纸折一折,看看它们有几条对称轴。
师:谁能到前面来用折纸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画出的对称轴?
生: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我先横着折一条,再竖着折一条,一共两条。
生: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我先横着折一条,再竖着折一条,然后斜着折又有两条,一共4条。
师: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称轴都不只一条,快让我们继续开动脑筋,来看看圆形共有几条对称轴。
师:你能找出圆形有几条对称轴吗?
生:(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圆,进行演示)老师,折也折不完。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呢?(课件展示。)
生:无数条。
师:对,圆形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师: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不是。
五、 欣赏教科书31页的“生活中的数学”
师:同学们,剪纸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下面这些美丽的剪纸中,有一些图案是轴对称的,轴对称图形以其特有的对称美,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和谐的美感,让我们一起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吧!(电脑配乐。)
六、归纳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希望你们留心观察、勇于探索,寻找到更多美丽的事物。
反思:
1.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我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图创设了“到游乐园游玩”的情境,在动听的旋律、唯美的画面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畅游游乐园的欢悦与美好。学生在熟知的情境中感受到对称事物的存在,激发对新知识的探究热情,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动手操作,深刻体验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动一遍。”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玩”中学(折一折树叶、蝴蝶、天安门,再比一比左右两边的大小;剪出喜欢的对称图形),在“做”中思(怎样剪一个左右对称的苹果;想一想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在丰富的体验中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3.精心点拨,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关注到学生不同的表现。面对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我总是鼓励他们说出自己最真实、最自然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尝试的学习品质。如:在观察树叶、蝴蝶、天安门的特点的时候,学生用比较白话的语言来表述。在我的补充下学生知道:树叶中间的这条线是它的叶脉,是叶脉把树叶分成了左右两部分,并且这两部分一样大。教师这样适时地引导,找到新知识的切入点,为下面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4.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结合本课的知识,我精心地挑选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开阔视野,发展思维。第一题,是对本课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个考察。第二题,是本课知识的迁移,从对轴对称图形的挑选到具体的数字的挑选,有一定的难度。第三题,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能否灵活运用的考查。
在本节课的结尾部分是让学生欣赏中国的剪纸艺术。各种素材的剪纸,配上古典的轻音乐,不仅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而且渗透了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教育。
不足:
小学数学二年级轴对称图形教案2
一、教学内容:
P68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
2、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三、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各色彩纸。
四、教学重难点:
能够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听小故事)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当学生说出两边一样时,再出现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象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图形,
这里还有一些对称图形,还有一些剪出来的。(飞机、鱼、龟)
2、动手剪对称图形
(讨论怎样才能剪出对称图形)
a、师示范剪对称图形
(一张长方形的纸,并对折,画出一半的形状,剪下来,打开,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它是对称图形吗?
b、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画一画、剪一剪,剪出一个自已喜欢的对称图形)
c、学生展示自已剪的对称图形
(三)认识对称轴
认识对称轴(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你能不能给这条折痕取一个名字?)对称轴(师画虚线)
(四)巩固练习
1、欣赏对称图形(你能列举生活上的对称图形吗?)
2、P68(做一做)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小鱼的对称轴在那)对称轴有横的、还有竖的)
3、P70第2题(4人小组)折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来。
4、P70第3题,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总结: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习到了什么?
轴对称图形教案3
一、基于教学实践,把握学生认知特点
1.由感知现象到体会特征
教材先是引导学生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借助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旗帜升起、螺旋桨转动等,以及建筑、植物(如枫叶)、动物(如蝴蝶)等物体为学生认识平移、旋转、对称提供丰富的素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折纸、转风车、照镜子等获得诸如平移、旋转、对称等的体验,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交流等活动,初步感知变换现象,整体感受变换现象的特征。教材接着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主要是学习在方格纸内进行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操作,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过程和方法,侧重于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正迁移作用,由感知现象到体会特征。
2.从单一变换到综合应用
但凡涉及到“图形与变换”的章节,教师都会让学生欣赏一些漂亮的图案、并思考图案的形成,然后启发学生尝试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的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图案。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灵活应用平移、旋转或对称设计、制作图案。这一方面是数学应用与审美、手工融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另一方面是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3.与其他内容的联系
变换与图形的认识有密切的关系,如平行四边形是直接运用平移变换得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可以利用直尺和三角板平行移动检验,体会图形变换的特征。
变换与图形的度量也很有关系,小学阶段中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用到了平移和旋转的思想。
而以上这些联系都是隐性的,只有先从整体把握,然后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动态联系。
二、渗透数学理念,突破教学难点
对于“图形与变换”的教学难点,一方面要注重理解“图形与变换”内容的数学内涵,另一方面要注重“图形与变换”和相关知识的联系。
1.注重理解“图形与变换”内容的数学内涵
一是理解变换。如果一个平面图形的每一个点。都对应于该平面内某个新图形的一个点。并且新图形中的每一个点只对应于原图形中的一个点,这样的对应就叫做变换。几何变换中最重要的是全等变换与相似变换,在小学数学中主要引进了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轴对称变换。这三种变换都是全等变换。
二是理解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轴对称变换。如果原图形中任意一个点到新图形中相对应点的连线,方向相同,长度相等,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平移变换,简称平移。也就是说。平移的基本特征是图形移动前后“每一点与它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或者重合),并且相等”。显然,确定平移变换需要两个要素,即方向和距离。
如果新图形中的每个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一个点绕着一个固定点(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相等角度得到的,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旋转变换,简称旋转。也就是说,旋转的基本特征是图形旋转前后“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并且各组对应点与旋转中连线的夹角都等于旋转的角度”。显然,确定旋转变换需要三个要素,即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
对称是一个许多学科都在使用的名词,小学数学讨论的仅限于图形的对称。而且仅指平面图形关于一条直线的对称。如连接新图形与原图形中每一组对应点的线段都和同一条直线垂直且被该直线平分,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轴对称变换,每组对应点互为对称点。垂直平分对称点所连线段的直线叫做对称轴。一个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作以它的一半为基础,经过轴对称变换而成的。可以用更通俗的语言对轴对称图形做出直观的描述:将一个图形对折。如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叫做对称轴。
三是理解平移变换、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的联系。首先,这三种变换都能保持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发生变化。这是它们最主要的共同点。其次。如果连续进行两次轴对称变换,那么一般当两条对称轴平行时,这两次轴对称变换的最后结果相当于一次平移变换,平移的方向与对称轴垂直,平移的距离为两条对称轴之间距离的2倍。简略地说,两次翻折(对称轴互相平行)相当于一次平移。当两条对称轴相交时。那么这两次轴对称变换的最后结果相当于一次旋转变换,旋转中心为对称轴交点,旋转角度为两条对称轴夹角的2倍。简略地说,两次翻折(对称轴相交)相当于一次旋转。
四是注重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变换的特征。学生对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并不是从概念中获得的,而是在相关具体情境的感悟中和动手实践与操作的体验中体会变换的特征。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有价值的情境活动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变换特征。
五是注重在变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图形变换”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图形的变换是一种既直观又抽象的知识,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要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它确非易事。因此在图形与变换的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在操作、思考和语言表达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在研究平移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进行描述。鼓励学生通过动作或符号来模拟、表征物体的运动方式,并有意识地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一开始可以让学生动手移一移,或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接着,教师应鼓励学生逐步脱离实物操作和直观演示,让学生尝试“在头脑中平移”,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2.注重“图形与变换”和相关知识的联系
一是从变换角度认识图形。在认识图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变换,动态直观地刻画图形的属性。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在认识他们的特征时可以通过平移、旋转、对称的变换,清晰直观地发现图形隐含着的特点。
二是从变换的角度理解度量。小学阶段,在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时刻都能感受到变换的重要作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会用到拼凑、割补等多种推导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实质是图形的变换。
三、加强教学反思,优化课堂生成
教学反思的过程不但可以使教师夯实业务素质、积累教研素材,而且还可以优化课堂生成。为此,笔者对“图形与变换”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注意到图形变换对认识图形、理解度量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学习“图形与变换”这部分内容,可以提高对图形的认识能力。教师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初步研究,认识到教材对“图形与变换”这个领域的安排层次是从感性直观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本质认识,从对静止状态的认识发展到对运动状态的认识的,还能发现“图形与变换”与“图形的认识”、“测量”之间的关系虽然是隐性的,但联系又是紧密的。
图形的变换不仅为学生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有助于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为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提供了方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感知、操作技术及由此发展起来的几何直觉、空间观念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轴对称图形教案4
“对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教学”轴对称”的知识。整节课,设计了五个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并且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对称美。
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动手剪剪,在剪一剪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点,对对称、对称图形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第二个活动,设计的是让学生“找一找”,在各种图形事物中找一找那些是对称图形,那些不是对称图形?在找的同时,感悟到对称图形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对称,到处都有对称的事物。
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对称轴,进一步理解对称及对称图形的特点,接着,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和五角星,让学生找对称轴,由于可找很多条对称轴,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物体有不同的对称轴,感觉到对称的奥妙。
第四个活动,在学生了解了对称及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跟着图片一起欣赏各种对称物体、图形。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对称及对称图形在课堂上进行抽象、概括后,又回到现实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同时,进行了美的熏陶。
第五个活动,是对学生学习的课外延伸,让学生设计一个对称图形,打扮我们的教室,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整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开发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能力较差,也就是说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因此,对于对称的概念及特点,我是从直观的,而且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所发现的,也顺应了现代教学观念,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出来,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小学生所学的数学都是生活中数学的抽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采用以生活为源,给学生创造条件。学生学习的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剪的窗花是用于装饰环境的;欣赏的内容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体现了一种观念,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目标:
1、通过剪一剪的实际操作,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主要特点。
2、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能正确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到对称轴。
3、通过剪、画\说找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空间想象能力。
4、通过对实物及相关图片的欣赏,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对称美。
课前准备:每生准备二张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猜图形。
1、出示一组轴对称的图形,请同学猜一猜,完整的是什么?
2、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3、揭示答案。看你猜得对不对,谜底马上揭晓。
4、看这些图,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了解轴对称图形的一般特点,对称轴的两边完全一样。
理解对称轴及对称图形的含义。
5、假如要判断一张纸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你怎么判断?
二、找一找,画一画。
1、请你归归类。
小组讨论:哪些是哪些不是,为什么?
2、小组反馈交流。
三、欣赏。
1、你能带着今天学的知识来欣赏吗?
2、欣赏完了,你想说什么?
四、找生活中的对称。
1、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称的图形、物体,你能说一说吗?
2、马老师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你能帮马老师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倒影的图片。
五、剪一剪。
1、想设计一些对称图形吗?来打扮我们的教室。
想一想,打算怎么剪?
小学数学二年级轴对称图形教案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教学等。
学生:白纸、彩纸、剪刀、颜料、钉子板等学习材料一份。
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课前交流:从“玩”这一话题引入,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有点担心。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担心什么吗?其实老师是担心我们六(1)班的同学不会“玩”。你们会不会玩?老师这有一张白纸,说一说你会玩什么? 想知道我会怎么玩这张纸呢?先把这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任意的撕下一块。虽然任意,但撕得还是挺认真的。你们会不会像老师这样玩呢?每人都有机会,不妨请大家也来玩一玩。)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如果我们把这些看做一个个图形的话,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板书:轴对称图形
刚才同学们给这些图形一个名称,关于他们的特点我们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这些图形除了左右两边一样外,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对折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我想了解一下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折一折。
既然这样的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都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用“轴对称图形”这个名称合适不合适?为什么合适?说说你的理由。1. 结合学生的撕纸作品,
2.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
3.抽象出这类*面图形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对折后,折痕两侧完全重叠),师生共同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 从“轴”字出发,
5. 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6. 并通过说一说、指
7. 一指
8. 画一画,
9.深入认识对称轴,
10. 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
11. 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对称轴通常用点画线来表示。在自己的作品上也画上一条对称轴。对折以后,折痕的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你们能不能很快的说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2. 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3. 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
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
大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
引导学生理解一般三角形的“非对称性”及等腰(边)三角形的“对称性”,并由此类推到梯形、*行四边形等。
根据活动经验,判断如下三个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
判断**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判断交通标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写下正确的图案标志的序号。
交流:剩下的图案为什么不是轴对称的。
想象: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左半边,想象它的另一半,并判断给出的是什么图案。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引导学生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一些素材,自己想办法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
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创作过程,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教师相机进行相关资源的分享。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洗礼。
轴对称图形
张齐华出一张纸。
如果是你的话,怎么玩?
生:我们折飞机
生:我会折青蛙,
生:我们折出星星
生:我会把这张纸剪成窗花。
师:先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撕下一块。会玩吗?大家玩一玩。
学生撕纸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如果我们这些纸看作一个个图形的话?大家看一看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你们有没有发现共同的地方?
生:左右两边都相同。
生:我认为它们轴对称图形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词儿的?
生: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板书课题。
师:在深入的观察,左右大小就是一样的吗?
生:我认为形状也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面积也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把它叠在一起的,会重合。
师: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动手试一试。
师: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