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精编8篇】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对数字、图形及简单运算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呢?以下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相关内容,供大家借鉴参考,感谢支持。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3~119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3~115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回顾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正确区分平移与对称现象。
2.在操作中,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美,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数据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目标解析:
本课是总复习的第三课时,在学生对图形的运动和数据收集整理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因此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在于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更侧重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1.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辨认。
2.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图形的运动
(一)回顾整理,梳理知识。
1.关于图形的运动,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3.利用手中的图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体会区别。
(二)动手操作,沟通联系。
1.猜一猜、想一想
(1)出示:猜一猜:按照画的痕迹去剪,打开后是什么呢?
(2)出示: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怎样剪出来?先怎样折,再怎样剪?
(3)你会做风车吗?(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制作步骤)
2.剪一剪、做一做
小组四人合作,组长自己设计一个图形剪一剪,其余三人分工各选其中一种剪一剪、做一做,做完组内交流。
3.说一说,描一描
(1)在你剪的图案中,有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有,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用彩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2)全班汇报,复习对称。(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不同作品)
4.找一找,比一比
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旋转现象吗? (小花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成图形的平移;笑脸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又可以看成图形的旋转;风车则是物体的.旋转现象等。)
(三)联系生活,完善认知。
1.出示:
2.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和旋转现象吗?
3.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和对称现象,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平移和对称现象,发现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之处,沟通其与对称之间的联系,最后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沟通图形的变换与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的关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复习数据收集整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你们有的在生活中找到对称现象,有的找到了平移现象,还有的找到了旋转现象,以你们记录的第一条为准做一项调查。
(一)收集整理数据
可以怎样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举手、画正字等)
(二)记录分析数据
1.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设计统计表,记录数据。
现象对称平移旋转人数
2.分析数据
(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通过这次调查,你有什么感受?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在生活中找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一方面复习巩固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巩固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2.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巩固复习平移、旋转现象。
3.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巩固数据收集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以及整理分析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图形的运动与数据收集整理方面的知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2.小小设计师(机动)。
要求:
①画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基本图形。
②根据你画的基本图形,运用平移、旋转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③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④集体交流,展示自己设计的图案说说设计过程。(实物投影)
设计意图:复习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在交流收获中自我评价。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在创造中感受图形的变换之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3、114页总复习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计算的方法;在对比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分享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精编8篇】”,揭示课题
(一)游戏活动:
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课件依次演示:)
七八( ) ( )三十( )八十一四八( ) 54÷9=( ) 35÷( )=7 ( )÷8=9 ( )÷2=5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又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
(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1.课件出示:
(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
(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
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
(1)三道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
(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并解答。
例如:每3枝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5.说一说: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一练:
(1)出示习题:如果每枝铅笔8角,小英带了6元钱,她最多能买几枝?还剩多少钱?(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并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3)比较:60 ÷8=6(枝)……12(角) 60 ÷8=7(枝)…… 4(角)
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第一种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不能剩余12角,(因为12角里面还有1个8角,还能买一枝铅笔。)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串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复习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128-64+36 6+18÷3 48÷8×6 8×(36-29) 64-40÷8
(1)说一说:先请学生说说这些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分一分:让学生将这些算式按运算顺序进行分类。
如:第一类:128-64+36 48÷8×6
第二类:64-40÷8 6+18÷3
第三类:8×(36-29)
(3)根据分类结果分别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2.练一练:
(1)课件出示:18-6÷3 (18-6)÷3 18÷6×3 18-6×3
(2)学生计算。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先看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重点是先看运算顺序,因此在复习前出示三类不同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分类,既突出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又给学生复习混合运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结合直观图巩固对除法及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两者间的关系。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巩固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强化试商的技能。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以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的方式,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巩固,同时培养认真审题的能力。
(二)实践应用。
个图形如下排列:……第34个图形是( ),40个图形中有( )个。
2.小晨准备用一星期(7天)看完一本60页的图书,第一天看了12页,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几页?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题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不断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体会统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渗透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睡眠的好习惯。
3、通过小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统计图
教学难点:
在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奥运会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少儿频道要举行一次儿童体育比赛,可是应该赛什么呢?这可把董浩叔叔难住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
(2)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学生观察。
二、探索新知
1、导入:出示统计图,你们认识它吗?
这个统计图会说话,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数学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统计图表。(板书课题)
2、读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
①请看大屏幕,从图上你能知道或调查的是什么内容吗?你从哪知道的?
②最喜欢是什么意思?
调查项目每人只能选一个最喜欢的
③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说一说。
④学生汇报。
⑴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绳,这些词表示体育项目的名称。
⑵ 0、1、2?16,这些数表示具体“人数”,人是单位名称。
⑶每行都有16个格子,1格代表1个人,1格代表一个单位。
⑷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最喜欢某种体育项目的人数是多少?(汇报)?
⑤教师小结。
3、预测
董浩叔叔看到这个统计图,你猜他会决定举行什么比赛?为什么?
4、体会统计图的优点。
5、读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①比较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并小结。 ②读统计图并体会统计图的好处。 ③小结 ④预测。
到了2008年8月份时,猜一猜喜欢哪一项电视节目的人会更多?教师提问:到时候我们再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读奥运获金牌情况统计表(1)导入
(2)出示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3)汇报a.你知道了什么?
b.你觉得中国的`运动健儿怎么样?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小调查
1、师: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还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有多长呢?是不是有充足的睡眠呢?谁来说说看,你每天大约睡几个小时呢?(指名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了解全班同学的睡眠情况,并亲手制作统计图呢?请看书本第88页的“小调查”:课前,我们已经调查、统计了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情况,并完成了统计表。
3、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水彩笔,独立完成书本上的统计图。比一比,哪些同学完成得最快!(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并进行汇报、交流。
5、你们知道吗?一般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应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你觉得咱们班的同学是不是都有着充足的睡眠,如果没有,你想说些什么?(合理化建议)
五、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来看看,看我们还能读到些什么?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动物图片、统计图、统计表,水彩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谁最聪明?生:我最聪明!
师:大家都说自己最聪明,那今天我给分享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精编8篇】”,看小朋友们认不认识。看,它们是谁?(点击幻灯,出现动物图片,生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
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生:喜欢)谁想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动物?(指名说)
师:看来每种小动物都有人喜欢。这时候小动物们争吵起来了,小乌龟说,我很可爱,大家最喜欢我,小兔子说,我跑得快,大家喜欢我,小狗说,我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大家喜欢我,老虎说,不对不对,我是森林之王,大家最喜欢我!(边说边在黑板上贴上四种动物的卡片:小狗、小猫、小白兔和小乌龟)到底它们谁说得对?同学们最喜欢谁?大家想知道吗?
生:想!
师:我也非常想知道,那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谁最受欢迎呢?
生:用‘统计’的方法!
同学们的意见一致,---引出“统计”,并板书
二、亲历体验、探索新知
1、收集数据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要统计出喜欢的小动物的人数首先第一步应该做什么?(举手、小组统计或投票)
师:好!那我们就赶快来投票吧。请同学们拿一张纸写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名字,由组长交上来,看谁最快!(学生迅速完成投票任务)
师:同学们都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投了一票,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呢?(进行记录)
师:谁还记得我们以前用过哪些记录方法?(指名说,建议用“正”字的方法记录)好,下面谁来唱票?谁愿意做记录员?
(选一名当唱票员,4名同学到台上记录,其他同学在记录单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记录。)
师;选票已经读完了,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统计出喜欢各种小动物的人数。(学生快速统计:各种动物各有多少人喜欢)稍等
师:好,我们来一起看看黑板上的统计结果,把结果填在课件的统计表中)
师:刚才我们先投票,记录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再把结果填在这样的'表格里,这个过程就叫做统计。这样的表格跟它起了个名就叫做—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师: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统计的结果很清楚很简单的表现出来?
生:统计图。
师:对,在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小朋友们会画统计图吗?
师:(课件出示统计图)好,老师现在准备了一个统计图,大家愿意和我一起完成吗?(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让学生观察统计图中,我们来数数一列有多少个格子?(13个,刚好数字也是从0--13,那说明一个格子代表几个单位?在这里一格代表一个人。问,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格子不够!
师:那怎么办呢?
发现问题:格子不够涂,怎么办?
师:有办法吗?来,同桌的小朋友先商量一下,想好了再说,看谁的办法最好。(小组讨论问题)
学生可能的解决方法:课件演示
①在上面接着涂画
②在左边或者右边加涂几格
③一格表示两个数(师:那一格还可以表示3个数吗?4个5个可以吗?)
师生评议:哪种方法最好?(第三种)(分析说明为什么前两种方法不合适)
3、完成统计图
师:看来小朋友们真是非常聪明呀!现在你们自己来完成这个统计图好吗?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统计图方格纸,用喜欢的颜色画出统计图。(学生活动,投影展示一些同学的作品)
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解决了很多问题,我还想再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请看大屏幕(点出练习)
三、深化知识,练习巩固
1、看统计图回答问题(根据时间而定作为课堂练习或作业布置)
(1)每格代表( )人。
(2)喜欢( )的人数最多。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多名回答)
小结:小朋友们真是太聪明了!你们愿意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跟大家分享一下吗?谁来说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生:统计
师:对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统计知识,统计知识非常重要,生活中经常用到它。谁知道我们哪些地方用过统计的知识?
生1:我们订做校服的时候要统计身高。
生2:……
2、布置作业
师:你们喜欢上体育课吗?
生:喜欢。
师:在“跑步”“跳绳”“游泳”这几项体育活动中你最喜欢哪一项呢?下去以后大家自己做一个调查。
最喜欢的体育运动
把你今天学到的“统计”的知识回到家里与家长分享。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激趣导入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老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老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2、揭示课题:
板出: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
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1、识复式统计表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老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老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2、填写复式统计表
老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老师:从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参加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兔?
老师:参加只数最多?参加只数最少?
老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5、结:(略)
三、应用、拓展
1、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
老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老师:那我们来统计小兔、小狗的跑步成绩。小兔、小狗参加跑步成绩情况统计表
老师:我们先来看看小兔、小狗1000米跑所用的时间,那同学可要记好,你还想知道小牛和小猫的成绩吗?
老师:那我们在这个表再添上两行,同学们会填吗?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一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
2.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或画出整厘米长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纸条、作业纸、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
① 老师和学生比高矮,让学生体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必须量一量。
② 用喜欢的工具测量课桌面的长,让学生体会要想得到统一、准确的测量结果。必须用尺子来测量。
③ 指出:尺的种类有很多(出示学生尺、钢尺、卷尺、米尺……并逐一介绍名称),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学生尺。
2.出示学生尺,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讨论)
① 交流:尺上有数;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线;有字母“cm”。
② 讲解: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今天老师就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① 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② 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③ 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在直尺上,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④ 小结:学生尺上相邻的两个数对应的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① 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② 取出宽是1厘米的硬纸条,提问:用这张纸条的宽和1厘米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一样长)那么这根纸条的宽是多少呢?(1厘米)
要求:用拇指和食指把纸条轻轻夹住,再把纸条轻轻抽出,仔细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保持不动,再举起手来互相看一看。
③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用硬纸条插进去校正一下。
④ 举例: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长(或宽)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师:小朋友已经找到了很多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也知道了1厘米就是尺上两个相邻数之间的长度。那么2厘米就是尺上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3厘米、5厘米、8厘米?
4.测量物体长度
① 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几厘米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量的是什么?有多长?你怎么知道的?
② 师:小朋友已经会看图说出物体的长度了,那么你们会用尺量出物体的长度吗?
试着量一量刚才那根纸条的长是几厘米。
教师询问不同的答案,学生用实物投影仪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逐一讲评。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③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现在请大家用这个方法来量一量自己手掌的宽和一指的长。
5.用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 提出要求: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② 交流画法,并明确:一般从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4。
③ 练一练: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画好后,同桌交换测量检验。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如果请你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一下黑板较长边的长度,你觉得怎么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根据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找、画出对称轴。
教学难点:
找、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白纸各一张。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预设:
对称图形
对折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听项老师说我们班的小朋友手很巧,昨天老师布置了请小朋友们剪一样东西,请你把带来的东西拿出来,比比谁的最美。
1、收集资料
收集课前学生的'剪纸
小朋友们,把你们带来的剪纸拿出来
(收集部分学生的作品,对称图形)
2、欣赏
你觉得这些图形美吗?美在哪?
为什么觉得这些图形美,你发现了藏在它们中间的秘密了吗?
二、体验探究
1、对称图形的特征
(1)观察两边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A、发现中间都有一条痕迹
如果我们沿着这条折痕折一下,会怎么样呢?
B、两边的图形都是一样的
确定吗?有什么办法让大家都能明白吗?
(2)学生上台折一折,将两边的图形大小进行对比
两边图形的大小一样,我们就说他们是完全重合
(3)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揭题:对称图形
(4)判断:你剪的图形是对称图形吗?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5)小结:你觉得对称图形是怎么样的?
2、对称轴
(1)观察这些对称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这些对称图形中,都有一条折痕,他把对称图形分成了两边完全相同的部分,我们就把他叫做对称轴。
(2)观察:这条线怎么样?(比较直)
(3)画对称轴
我们就用虚线来画出这条对称轴师示范
3、创造图形
(1)如果给你一张纸,怎么做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2)动手剪一剪并画出一个对称轴
(3)展示学生的作品说说你剪的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
4、判断
还有些图形也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对称图形,你们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告诉他们吗?
(1)做一做: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如果是,画出对称轴,想一想,对称轴是直的,它该用什么画?
(2)学生在书上完成
(3)汇报
五角星有几条对称轴?
三、拓展深化
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对称图形?
2、出示对折后的图形,猜一猜展开后是什么
A、Y、日、甲、0、8
3、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猜一猜,有几条对称轴?
想知道自己猜的对不对,有什么办法验证?
4、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分别用纸片折一折三个图形的对称轴
5、展示
(1)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分别在哪?可以怎么折?
长方形的对角线为什么不是对称轴?
(2)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3)圆:有几条对称轴?你是怎么知道的?
(4)思考:一个对称图形最少有几条对称轴?最多呢?
四、欣赏
今天我们认识了漂亮的对称图形,让我们一起到美丽的对称世界去看一看吧!
五、小结
今天你学得开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