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天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天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小学四年级语文《练习三》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明月与“我”相伴。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首诗。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要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如“竹”(zhú)、“篁”(huáng)、“啸”(xiāo)。
(2)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合理想像图意,②补画第2幅图,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指导看图,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他们取名。(小刚、小红、小明)
(2)组织讨论:三幅图(1、3、4)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①小刚拿着照相机在走路,后面的事情吸引了他,使他转过头去;③小刚用相机拍下了刚才的情景;④小刚把洗好的照片拿给小红和小明看,他们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3)继续讨论:第2幅图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小刚拍下的照片)
(4)这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题目:《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5)分组讨论:小刚拍下了什么照片,他们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3.练习。
(1)每个小组派代表站起来汇报他们的想像。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白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第二篇】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三)读课文,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二)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2课《跳水》,请大家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边叙述边板书课题:
(板书:《跳水》)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设疑,展开想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深入课文之中,由要我学自然变成我要学。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中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用符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
(三)分段、概括段意。
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事情发展的过程,初步认识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
谁来谈一谈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各是什么?
(起因:水手们取乐猴子,猴子十分放肆;发展: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高潮:孩子走上高最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赶猴子。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艘、撕是平舌音,要注意读准。)除生字外,还有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如:龇应读z9。龇牙易读成c9y2,这是错误的。
桅应读w6i。易读成w7i。
即应读j0,不能读成j@。
唬应读成轻声hu。
3.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环游:环绕地球旅游。
风平浪花静:指江、河、湖、海等水面上没有风,没有浪,十分平静。
模仿:按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去做。
放肆:言行轻率,毫无顾忌。
开心:①心情快乐舒畅;②戏弄别人,使自已高兴。
桅杆:船舶甲板上竖立的高杆,用于挂帆或信号、装置无线、支持观测台等。吓唬:恐吓;使害怕。
灵巧:灵活而巧妙。
龇牙咧嘴: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龇:(牙齿)露在外边。咧:嘴角向两边延伸。本课用来形容大猴子做怪相的样子。
摇摇晃晃:摇摆不定。
瞄准:对〔〕准目标,使射出或扔出的东西命中目标。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纵身: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
4.形近字组词:
艘(五艘)撕(撕碎)
搜(搜集)嘶(嘶哑)
瞄(瞄准)桅(桅杆)
描(描绘)脆(干脆)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环游周游
缓缓慢慢
庄严庄重
沉痛悲痛
矫健强健
身躯身体
哭泣抽噎
慈祥慈爱
面庞面容
反义词:
焦急耐心
幸福痛苦
慈祥威严
醒悟迷惑
放肆规矩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小组的同学相互解答,质疑问难。如果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建构执著的主题
(一)师生交流,揭题并质疑。
(二)学生初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检查学生初读情况。相机指导难写的生字。
(四)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1.质疑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重要手段。文题中是文章的题眼,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引导学生抓住文题质疑有助于学生直奔文章的重点。 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引导学生在默读中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概括能力。
二、细读,洞察执著的内心
(一)生自主学习课文,要求
1、边读边划,找出文中体现青年人特别的句子,把它划下来;
2、边读边写,写出对句子理解与感受。
(二)反馈汇报,相机指导
1、观察中感受一份专注
重点指导句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并请其他同学补充。
(2)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明白“呆呆地”与“静静地”的含义
(3)关注“老是”,引出他长期观察的句子“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通过对句子中三个时间词的引读,让学生体会青年对鱼的喜欢是逐层深入的,进一步体会到神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1.抓住“呆呆”与“静静”这两个神态描写的词语,让学生体会青年看鱼的认真。2.学生对青年的那份认真体会得并不深,只体会在一种“喜欢”的程度,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从“一整天、每个星期天、一年”中,逐层深入体会青年对鱼的痴迷与沉醉。
2、品读中展现高超的画技
重点指导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理解“工笔细描”与“挥笔速写”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妙用及青年的画技高超。
(3)学生想象青年在画画时的其他动作,从动作描写中体会其品质。
(4)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进一步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运用体悟与内化,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区别两种不同的技法,再让学生联系文本进一步了解两种技法。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仅从表面了解这两个动词的含义,而且体会出它的表达效果。
3、读写中体会一种境界
重点指导句子“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当时人们议论的情境,把它写下来,注意运用神态、动作等的方法进行描写。
(2)全班反馈交流,并在引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深入体会其画技高超。
(3)品味“融”字,体会青年爱鱼到达深层次的境界。
设计意图:1.双引号的作用是本单元“我的发现”中提出来,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其意思。教学中以“特别”为切入点,原因之一是青年在看鱼、画鱼、谈鱼中处处体现其特别之处;原因之二是以其作为切入点,随着对青年特别之处体会的深入,“特别”中带双引号的意义也润物无声般地让学生理解了。2.读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基于文章是通过侧面描写进一步烘托青年忘我投入,另外,体会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也是重要的,因此,小练点就能体现出能力的迁移。
三、提升,追寻执著的根源
(一)结合青年所做的事,让学生谈谈懂得了什么。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
2、把描写聋哑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抄了下来
设计意图:1.本环节在于让学生在体会青年人勤奋、专注的基础上,联系其活实际,畅谈自身的体会,内心青年的品质。2.作业的布置有助于积累人物描写的好词佳句,为单元习作做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谈话交流,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对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感悟。
二、思考。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课文。
从作者的角度理解课文,了解其情感的变化,体会他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好词佳句。
五、拓展阅读。
进一步体会人物执著的追求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有韵味地朗读、背诵课文1-5行。
2、看柱石,说出每一行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历届古代人的思想和事理,能结合实际说出对我们的启发意义。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重点处文字文稿等)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三字经》的有关资料;了解课本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古人教子事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出处解题意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了解《三字经》的相关知识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18课《三字经》板书:18《三字经》 (齐读)师: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三字经》有哪些了解呢?(指明说) 《三字经》:我国旧时的启蒙教材,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全书1140个字,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均用三个字为一节的韵文写成,读来琅琅上口,教材选取了开头的120个字,分成10行。板书:(节选)
2、情景导入。
师:《三字经》既是古时候的启蒙教材,就让我们想象一下那时候的私塾老先生是怎样教学生读的呢?
投影:图片(老先生教学生图)文字(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名读——带全班演示一下想一想:老先生这样读有什么好处?
小结:
1、让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美。
2、有利于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师:结合你刚才悟到的特点,再来读读前两行文字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范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1篇古文,三字为一韵,读来琅琅上口,但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远,与现代文读法差别很大,初次接触,学生不免有些茫然,不知道该怎样朗读,为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先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相关知识,认识这是古时候的启蒙教材,在边观察私塾先生图片,便想象老先生一手捻胡须,一手拿书教学生诵读的情景,既激趣,又能引发学生联系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想象、体会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情景,达到参与学习的目的。)
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
1、读准字音
师:这篇文章的多音字较多,为让大家读得更准确,我们先来读读这些文字投影:窦燕山择邻处教知道教五子弟于长非所宜跟老师一起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导诵读全文
师:把这些文字送入课文,便体会读法,便练习学生展示:每人一行―老师纠错―学生跟读(设计意图:文中多音字、易读错字很多,学生除度,会手足无措,设计老师范读的目的是给学生正确的导向,降低朗读的难度,使学生有兴趣探究学习,并为规范朗读打下基础)
3、逐字、句,翻译理解
师:针对古文,要想知道他讲述的道理和文章的内容,就要把他翻译过来,请同学们想一想,翻译古文有哪些方法?板书:看注释查字典问老师同学交流上网查找师:请你们运用、选择其中的一些方法,自己翻译1-5行文字自译后,合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每一行文字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划上?号。全班汇报交流要求:先读-再译-其他同学认真听,提出不懂问题-同学、老师解答。一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名翻译-同学提问-解答-相机出示
投影:习相远
A、学习、伏羲、练习
B、受环境影响
C、习惯、习性
D、姓习礼仪
师:这是老师在古汉语词典中查到的解释,请你判断一下,在“习相远“中应该选哪一种解释,为什么?在“习礼仪“中应该选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小结:
古文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同,我们就该象这样“刨根问底”,逐字去理解。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知道古文翻译应先看注释,初知大意,再根据大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别其中某一个字的意思,明确相同的字,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促学生思考。)二行:苟不教性乃迁教知道贵以专指名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相机理解苟:如果乃:就迁:变化道:方法、规律贵:可贵以:认为、以为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三行:西孟母择邻处字不学断机杼理解“择邻处”相机投影:《孟母三迁》图片音乐(学生或老师讲故事)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 (教育孟子专心学习)理解“断机杼”
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这块不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问什么要这样做?(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小结:“孟母择邻、断机杼”这两个事例,验证了上一行文字中的那三个字所蕴含的道理呢?板书:贵以专请你把2、3两行文字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四行、窦燕山有一方教五子名俱扬相机理解: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扬:传播
小结:
无论孟母还是窦禹均,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又是在讲那三个字的含义?板书:有义方五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生译-师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引导体会:家长的过错(实际上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育子女,还要选择好的方法。)老师的怠惰:(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懒、漫不经心、不负责任。)
小节:这句话讲了为人父母、老师的一种责任板书:师长的责任教育严格指名串讲前五行的意思。 (设计意图:针对2-5行文字,采用了以学生译-提问-师生互答-讲故事助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课堂是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学会质疑,学会解疑,深入文字,获悉答案。)
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
1、引导诵、背前五行文字出示投影:前五行文字指名带着你的体会诵读背诵:自由练习三个字中去掉其中两个,同桌练习背诵每行各剩开头一个字,指名背一齐配乐背诵。
2、积累、应用师:这节课,我们不但领会了古人的思想和事理,还做到了背诵,但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毕竟不是孟母、窦禹均,老师也不同于孔子那样的大教育家,对于他们责任重的“贵以专、有义方”教育严格中的“度”把我不一定很好,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学生不理解的事例,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边看边思考:站在同龄人、朋友的位置上,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放录像:事例
A、教师严格要求,让我学会了游泳
B、我迷恋电脑,妈妈严加控制
C、考试成绩不理想,爸爸严厉批评学生在音乐声中思考指名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事例和道理)
师:我替他们谢谢你们!
3、总结学法
师: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一下,我们是则养学习这几行文字的
归纳板书:读译解诵背用
作业:
请同学们用今天这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课下自己学习课文的6-10行文字,准备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又一次感悟,对语言文字韵味的深层品味。背诵意在积累,两环节同时又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再次回顾,结合录像)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英语教案(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