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教案(优推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儿垂钓》教案(优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儿垂钓》教案【第一篇】
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蓬头、垂纶、侧坐、遥招手、不应人”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时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及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怎么钓的?好玩吗?(钓鱼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钓鱼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诗人笔下的小孩儿钓鱼可是另有一番趣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小儿垂钓》。
(课件出示:小儿垂钓)跟老师一起读一读。
3、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来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同学们先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再动笔写一写,看看谁写得最美。
“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字得稍微长一点,字要站稳了,咱们一起来书空一下。
“钓”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字里面有个点。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吗?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写字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握笔姿势,拇指和十指捏住笔杆,中指轻轻的靠着,坐姿要端正,先看清楚字的写法,再工工整整的写下来。
4、释题:“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那“小儿垂钓”的意思就是小孩子钓鱼。
5、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他曾是一位手工匠却写出了千古流传的诗歌,真了不起呀!让我们带着敬意读读他的名字。
二、初读识句
1、这首小诗呀就写在书上86页,同学们赶紧翻开书第18课,听老师读读,要求听准字音。同学们勾出诗中的生字,再自己把小诗拼读两遍,遇到勾画出的生字再多读一读。
2、在这首诗歌里藏着这样几个汉字朋友呢!(出示生字“稚、侧、纶、莓。.(指名读、领读、齐读)/其中还有两个生字读音相同,你们发现了吗?齐读、自读,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造句)
3、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你们读得真准!
4、我们不光要会读,还要会写。先来看看老师怎么写,注意认真观察。师范写“映”和“侧”请同学们在生字格里描描红。(提醒坐姿,巡视,写字评价)
5、咱们现在和这些生字娃娃已经交上好朋友了,它们回到小诗里,你们还能读准确吗?看着咱们的课本,用手指着,先自己读一读,再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这些淘气的生子娃娃跑到老师的大屏幕上来了,你们还能认识他吗?指名读,他读得怎么样?齐读。
三、细读品趣。(师要领会熟练掌握的,但一定要让孩子们自己去理解感悟!时间不能太多。关键就是孩子在读中感悟诗境)
1、诗读正确了,可是,要真正地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还需要好好的读一读。一边读诗,一边看看这幅图,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一句诗里读出来的?
①图上有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你注意到了吗?
(鼓励学生说说大概内容:有一个小孩子,在学钓鱼。有一个过路的人来问路,他向人家招招手,不回答过路人,生怕吓跑了他的鱼儿。)
“蓬头”头发梳得不是很整齐。从中你品出了什么?“蓬头”中品出了淘气,一个“蓬头”,真是野趣十足呀!
②“学”不是玩,小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③“蓬头”写出了小孩的外貌,还有个词形象的写出了小孩钓鱼的姿态呢?
“侧坐”就是侧身而坐。从小孩坐的姿态看得出小孩钓鱼时怎样呀?随意的坐着,不像大人那样一本正经。一个“侧坐”,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悠闲自在!
④小孩子侧坐在哪儿了?“草映身”小孩就坐在草丛中。周围都是红花绿草。可以想象小儿垂钓之处使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
小结:同学们从一、二两行诗中体会出了小儿垂钓的种种乐趣,能把你体会到的“趣”读出来吗?边读边想形象。(齐读,分男女读。同桌一起读,一个读一个做做动作。)
⑵出示第三、第四行
①小孩正在专心致志的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大声向他问路,你是行人,你会怎么问呢?
②小孩心里又会怎么想呢?(“怕得鱼惊”一个怕字巧妙的写出了小孩当时的心情)从哪里读到的?一起来读一读。
③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他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手势?(嘘,别过来!当心吓跑了我的鱼儿)(嘘,悄悄过来,我再告诉你,别大声说话,当心吓跑了我的鱼儿)
诗里的这个小孩子儿,也和你们想得一样,所以向着问路人远远的招手,不回答他。(板书不应人)
你们这群小家伙真机灵呀!咱们一起来读读。当心别吓到你的鱼儿!
(提示小声)
孩子们,读了这首诗,你喜欢这个小孩儿吗?为什么?
(喜欢,因为这个小孩很可爱)(板书天真可爱)
3、现在我们再来读整首诗,注意读出其中的情趣来。
4、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趣。
四、再读巩固、试背诵:
1、咱们刚才学会了按照咱们理解到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感情读出来。
2、古人吟诗是自我陶醉的体现,吟的时候喜欢摇头晃脑。同学们在吟诗的时候,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一读。
3、不仅可以这样读,咱们还可以把它编到歌曲里,唱出来。老师改了一个想不想听听?下课以后同学们也可以把诗歌当成歌词,编进你们喜欢的歌曲里。
4、现在老师想要考考大家,会背这首诗了吗?一起来试一试。
看来咱们班的同学们个个聪明能干,掌声送给自己!
五、古诗拓展
1、学习了《小儿垂钓》这首古诗,大家都陶醉在了童趣之中,其实古诗中写童趣的诗还不少,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两首诗。
村居
高鼎
草长鹰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请同桌两个小朋友共同选择一首古诗好好的读读,体会体会诗中小朋友快乐的心情。
六、作业。
诗歌学习完了,给同学们留一个作业: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诵:把这首古诗学着古人的样子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板书:18.小儿垂钓
稚侧
蓬头侧坐
天真可爱
遥招手不应人
《小儿垂钓》教案【第二篇】
星辰实验学校 周伟华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21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
(出示两首古诗)
生1: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生2:我想因为都是写的小孩子,所以编辑老师把他们放在一起了。
师:对,是这样的原因,今天我们就要同时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的诗。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二、读诗。
师:这两首诗大家都预习了,那这两位作者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吗?
生1:我来介绍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诗。白居易写的诗常常读给小孩和老奶奶听,所以他写的诗通俗易懂。
生2:白居易一生为官清正廉明,杭州西湖的白堤就是他在任时所建造的。
生3:胡令能是唐代诗人。小时侯家里很穷,但是他仍然用功读书。其中,我们知道的有四首诗比较有名。)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老师出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胡令能:唐代诗人,其诗富有生活气息,真切自然,有四首诗流传至今。)
(生齐读)
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习一下吧。
(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 中间给“得”、 “应”两个多音字正音,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齐读。)
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为什么?
生1:这两首诗的节奏不一样,因为一首是一行五个字的诗,一首是一行七个字的诗。
生2:我知道一行五个字的诗叫五言诗,一行七个字的诗就叫七言诗。
师:你们懂的真多,对,它们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你们看,这两首诗都是四行,这样的古诗就叫绝句。《池上》就是五言绝句,简称五绝,那么《小儿垂钓》呢?
生(齐):简称七绝。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
师: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分别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且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师:拿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池上》?
生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根据学生所读,用粉笔在黑板上给诗做上记号)
生2: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这种节奏读得也可以,但老师提醒你,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声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大家一起来练读一下。
(生齐读,注意到了怎样运气。)
师:对,这样听起来感觉很好。这首诗还有其他节奏吗?
生:没有了。
师:那谁来给大家读读《小儿垂钓》?
生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生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同学们刚才诵读的节奏都是可以的,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诵读两首古诗,并且再次提醒大家声断气连。
(学生能够各自用心有节奏地练读。)
师: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样读有趣吗?
(学生摇摇头看着老师)
师:老师想出一个办法,可以让你读诗有趣一些。你们看——
(师拍手读诗,生跟着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这样读有趣一些吧?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读诗?
生1:我想用一边跺脚一边读诗的方式来读。
(学生一边跺脚一边读,其他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
生2:我想一边拍桌子一边读。
(学生一边害羞地拍桌一边读,其他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边拍边跟着读。)
生3:我想一边打响指一边读。
(老师和同学们帮助他一边打响指一边读。)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几种方式,非常好,但是都是一个人读的,可不可以采用两个人一起合作的方式呢?比如,你们最喜欢的拍手游戏,也可以边玩边读诗呀,我们一起来!
(学生兴奋地两两组合,边拍手边读诗,兴致勃发!)
……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把读诗变得有趣,现在,你们就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把这两首诗都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兴致勃勃地用跺脚、拍桌子、拍腿、两人拍手……等形式诵读两首诗)
(老师在学生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指名读。)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手舞之,足蹈之,摇头晃脑,你们觉得这样读诗读得有趣吗?
生(齐):有趣极了!
师:那以后,你们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让学古诗变得轻松有趣好不好?
三、解诗。
师:这两首诗我们都会读了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生:不,我们还要知道诗的意思。
师:对,我们还要了解诗中写了什么。你们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吗?
生1:我们可以查字典 和一些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生2:我们可以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书上都配了图画。
生3:我知道我们的《同步拓展训练》上有诗的全部解释,读了就知道意思了。
生4:实在弄不懂的还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现在就用这些方法试一试自己理解诗意,再把你从诗中读懂的意思讲给你的同桌听,如果有问题同桌讨论,两个人都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
(老师在教室内巡视。为学生解决困惑的地方。没有发现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四、品诗。
(一)品读《池上》。
师:两首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但仅仅懂得诗意还远远不够,因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情,让我们来细细拼读这些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先来品读《池上》这首诗。都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
生:我会画上一个小孩,一条小船,还有白莲,一些浮萍。
师:老师根据你们所说的景物,把这首诗改了改,(出示“ 娃撑艇 偷白莲 不解藏 一道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感觉你改得更简单了,但意思没有改变。
生2:我感觉你改的比原来的诗更简洁,但意思好象更清楚了,让人一读就知道诗中写了什么。
师:是呀,老师给诗减了一下肥,这就叫把诗读瘦了。字数少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却更大了。现在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闭上眼睛……
情景创设:(幽雅的古筝曲轻柔地响起——老师轻轻地描述:
一个夏日的清晨,几朵白云悠闲地飘浮在瓦蓝瓦蓝的天空,初升的太阳明媚地照耀着大地,湖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清风,满池的荷花开的格外娇艳……
同学们,这美丽的情景你们看到了吗?这是一池怎样的荷花?这个小娃娃又是怎样偷采白莲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美美地写下来。
生:(在音乐声中尽情想像,静静地描写。)
师:同学们可以放下你手中的笔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生1: 盛夏,那些荷花在水面上娇艳地开放着,一阵微风吹过,清香扑鼻而来。在碧绿的荷叶的衬托下,荷花是那样的迷人。它们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开放,给人以纯洁雅致的感觉。这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啊!
生2:碧空如洗,艳阳高照,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位五六岁的小孩划着小船在偷采白莲,他迅速采了几个,准备回家。小艇从池塘上划过,形成一条“池上小道”。小娃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生3:夏日炎炎,池塘里盛开着清香诱人的荷花。娇滴滴的,这真是一个阳光快乐的早晨。看,那边的绿色身影是个小孩儿,他禁不住荷花的清香,莲蓬的香甜,偷偷地采了好几朵荷花,然后撑着小艇快速离开。他越划越远。可是他不知道身后绿绿的浮萍一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生4:
……
师:同学们你们真会想象,在你们的笔下,我感觉白居易写的《池上》仿佛变成了一副活的画向我们走来。此时,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生1:我看到了一个调皮又非常可爱的小男孩,他偷偷地采了莲蓬回来,他真勇敢。
生2:这个小男孩偷采白莲可能是为了品尝里面的莲子,可是大人又不肯让他一个人去,他只好偷偷地去,我觉得他很机灵,是个小调皮。
生3:我看到了一个天真的小男孩,他想到去偷白莲,可是不知道怎样让自己的踪迹藏起来。
师:如果他知道偷了莲蓬还会藏了踪迹,你们还觉得他有这么可爱吗?
生:那就会觉得他是个有心计的孩子了,不那么可爱了。
师:是呀,正因为他的天真无邪,才会偷采莲蓬而不解藏踪迹啊!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那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诵读《池上》)
(二)、品读《小儿垂钓》。
师:诗中有画,诗中有情。刚才大家用手中的笔再现了《池上》这幅画,现在我们再细细品读《小儿垂钓》,展开想象,然后,你们试着用表演,让这幅画活起来,好不好?
生(兴奋地):好!
(各自读诗以后,同桌互演)
师:哪一组同学为大家来表演?
师:(学生表演了一遍以后,老师采访那个“小儿”):请问,你不说话却摆摆手是什么意思?
生:我正在钓鱼,摇手表示我不知道,请他快走,不要影响我钓鱼。
(另一组学生上台表演)
师:请问,你先摇摇手,后来又向他招招手是什么意思?
生:摇摇手是叫他不要吵,影响我钓鱼,我招招手是想让他走近一些,我可以轻声地告诉他。
师:哦,你真是个好心的孩子。同学们,此时,你从他们的表演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儿?
生1:我看到了一个专心致志学钓鱼的小孩子。
生2:我看到了一个很认真钓鱼又心地善良的孩子,他肯热心帮助别人。
师:你们喜欢这个小儿吗?带着这份喜爱之情,诵读这首诗。
(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小结:《池上》和《小儿垂钓》分别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两个知道偷采白莲却不知道隐藏自己踪迹以及小小年纪学钓鱼的农家小儿,问问自己,你更喜欢哪个小儿?为什么?
生1:我喜欢《池上》里的小儿,我认为童年就应该像他那样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生2:我也喜欢《池上》里的小儿,我不喜欢死板板只会读书的孩子,像他那样划船采莲,多么幸福的童年啊,可惜,我们做不到。
生3:我也喜欢《小儿垂钓》里的小儿,他那么专心地做一件事,心地善良,我喜欢他。
……
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那个小儿,想把他们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吗?那就有感情地背诵下来。
五、拓展。
师:喜欢他们不仅可以背,还可以唱。大家听——(老师出示《小星星》和《铃儿响叮当》的伴奏曲,轻松欢快的旋律,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大家把诗填进去唱。
学生们高兴地唱了起来。
师:古诗中还有许多写小儿的诗,都描绘了他们的天真烂漫,老师搜集了几句,读一读。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袁枚 《所见》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师:下课后,你们也去搜集描写儿童的诗句,用我们今天学古诗的方法去读、去想象、去唱。
小儿垂钓【第三篇】
设计理念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了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促进学生发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感悟诗,并大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a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大致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借助图画,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时的专心致志的可爱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 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谜语、图片,引入新课
1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猜猜这是什么水上动物: 周身鳞甲耀眼明, 浑身上下冷冰冰, 有翅寸步不能飞, 没脚五湖四海行。(打一水上动物)
2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鱼)喜欢吃鱼吗?
3有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呢?怎样才能钓到鱼?(最好让鱼竿长一些……)(不让鱼知道有人要捉它,钓鱼还要有耐心,不能三心二意……)(评:你真能干,懂得的钓鱼知识真多。)
4老师这里有一幅图,你能看出是谁在干什么吗?(一个小孩在河边钓鱼,一个老伯伯跟他打招呼,小孩摆摆手。)
5你能看出是什么时候的事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是古代的事情,从服装上看出来的。)
6那时候有一位诗人叫胡令能,他看到这一情景,颇有感触,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释题
1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钓”就是“钓鱼”。
2指导读好课题:谁再来读课题,“垂钓”正音。“钓”是生字,一起再来读一读,并书空“钓”; 3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小孩是怎样钓鱼的呢?他钓到鱼了吗?在哪儿钓鱼?)
4好,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读读吧!
三、初读古诗,认识生词
1我们先来听听课文录音吧!
2再自己读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戴红帽子的字(生字表里的字)多读几遍。
3再读古诗,注意读通诗句。
4同桌互相抽读,检查字音,纠正读音,并做上符号。
5孩子们是不是都会读了,老师来考考你们(检查读音)。
(1)抽生读字。(谁来领读,如果他读对了,就跟着他读三遍。)
(2)去掉音节你还会读吗?这些词语娃娃你也认识吗?(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遥远、不应人)(开火车读)
(3)把生字、词语送回家,你还有信心读准他们的字音吗?抽学生读句子,正音。
(4)齐读古诗。过渡句:孩子们真能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但把字音读准了,还把句子读通顺了。真不简单!
四、朗读古诗,感受诗意,学习两个同音字“应、映”
1再读读课文,图文对照读,看看能读懂什么,将不懂的词句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质疑:大家通过图文对照读,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遥、不应人……)
3(前两句诗)边读诗句边看图理解并学习生字“映”。
(1)看图理解“蓬头、稚子、垂纶”:头发散乱的小孩学钓鱼。
(2)谁来读这一句?一个不愿意梳理头发的孩子来学钓鱼,说明兴趣很大,怎样读?再读(把字音读准)。
(3)小孩是怎样坐在河边学钓鱼的?(侧坐)用身体语言理解“侧坐”。看图理解“草映身”。 “映”是生字,读,正音。 给“映”找朋友并读词语:倒映、放映、映照、映山红。 用“倒映”说句话,并读句子:①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②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 怎样记?(用加一加方法记),书空。师范写“映”,生描红,临摹。 (4)小孩是怎样坐在河边学钓鱼的?连起来说一说。
(5)谁来读这一句?边读边看图,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抽生读—正音—齐读。
4(后两句诗)边读诗句边看图并学习生字“应”。
(1)谁来读这两句?
(2)出示课件问:当小男孩正在专心钓鱼的时候,路人走来向他大声提问,小男孩是怎么做的? (3)(摆手)读第三句。他回答了吗?(没有)再读,正音。
(4)过路的人向他问路,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摆手不让过路人靠近,为什么这么做?从哪里看出他怕把鱼吓 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路人的脚步声、问话声、小孩的回答声。)“应”是什么意思?(回答) “应”是生字,与“映”同音,读,正音。 给 “应”找朋友并读词:对应、反应、应答、应用题。(“应”是多音字,组词:应该、应当) “应”什么结构,怎样记?书空。师范写“应”,生描红、临摹。
(5)抽生读第四句,正音,男女赛读,齐读。 师小结:小孩既怕老伯伯的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的回答声把鱼吓跑,他一门心思用在了钓鱼上,你觉 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可爱的孩子。(聪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6)指导学生看图朗读这两句,读出小男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样子来。
5指导有感情朗读古诗。
(1)再听录音:让我们来夸一夸这个孩子吧!这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读一、二句诗。 (2)这真是一个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的孩子。读三、四句诗。 (3)读全诗。
五、指导背诵 (1)看录像:这孩子初学钓鱼多么认真、多么专心致志啊!让我们带着感情背诵这首诗好吗? (2)根据板书背。
六、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识记字形:课文还有四个生字(钓、遥、路、侧),让我们来记住它们吧。出示四个生字,这四个生字娃娃各有各的样子,你对哪个生字娃娃的印象最深刻?是怎么记的?说给大家听听。
2扩词:哪些孩子愿意帮其中的生字娃娃找好朋友?
3指导写字,观察田字格里的字描描写写,重点指导“应”、“映”、“遥”。
4选字填空练习: 应映 对(应)倒(映)(应)答放(映) (映)照反(应)(映)山红(应)用题 附:板书设计 样子 姿势 神态 表现专心致志
小儿垂钓【第四篇】
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侧坐莓苔草映身”的感觉,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遥招手,怕鱼惊”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偷”,诗外有着“打”,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偷“,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这里,我觉得这两首诗也是为我们大人而写,也是为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而写。我们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写着孩子们的童年事,记录着他们的顽皮,记录着他们的享受,课堂中也能够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读给学生听,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有利于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了。
《小儿垂钓》教案【第五篇】
作者:连江县第二实验小学 林宁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4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出处:连江县第二实验小学 作者:林宁
案例:
师:我们再看看插图,联系“侧坐莓苔草映身”这句话,想一想,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老师,图画错了!旁边的草并没有遮住孩子身上。应该在孩子的身边再画一些草。
生:不对,是写错了!要写“身映草”才对。
师:是写错了,还是画错了?还是有其他原因?请大家开动脑筋,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有没有不赞成画错了,也不赞成写错了的同学——说给大家听听?
生:过路人看孩子时可以说“草映身”。
生:从旁边的路上看孩子,也可以说“草映身”。
师:真聪明!观察的多认真,真会动脑筋,想得多有道理,其他的同学再看看图,对不对呢?
评析:
《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应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疑难问题。本课中,我启发学生:“想一想,有什么新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质疑。学生有了新发现:是文字错了,还是插图错了?插图中的“草映身”看不出。一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我就进一步启发,让学生讨论,发散思维是探究的主要形式,学生们七嘴八舌,抒发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从发现问题到问题得到解决,学生思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训练。教材的编排意图,插图的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其究竟,方会获得新知。可以说,生疑是探究的开始,解疑是探究的过程,答疑则是探究的成果。因此,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好“配角”,要起好“主导作用”,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中,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性,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上一篇:课本剧《跟踪台风的卫星》精编4篇
下一篇:《寻隐者不遇》教案【参考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