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实用3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沁园春长沙教案实用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沁园春长沙课件范文1
导课设计要符合教学的要求,是指课的导入必须围绕这一课的教学目的要求进行,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有助于学生在这一课中初步明确将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等等。
所谓导课要有针对性就是要针对本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及教师自身的特点去选择导课方式。导课方式的选择,最根本的还是要依据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的差别制约着导课方式的选择。
2.导课要有趣味性,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导课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保证教学的趣味性。它既是学生主动追求知识、认真学习的条件之一,又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基础。因为有趣的学习能提高教学效率。
3.导语要短小精悍
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至多五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如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就明确规定了一堂课“启”(即启发诱导、引入新课)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五分钟,这是很有道理的。
掌握了这些原则,就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几种类型能较好的搞好导入:
1.形象演示法就是对适合学生表演的篇目,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表演才能,以形象的演示导入新课。如在讲《谈笑》一课时,我让几个学生课下先预习,上课时让他们分别演示了“笑逐颜开”、“抿嘴笑”、“撇嘴笑”、“咧嘴笑”、“眉开眼笑”、“哈哈笑”、“冷笑”、“狂笑”等各种表情,其他同学分别用表示笑的词语来描述演示者的神态。我也参与其中,对表演的同学,我是“笑脸相迎”,看到精彩的表演,听到精妙的描述,我有意夸奖,“拊掌”迎合同学们的欢笑,师生都“忍俊不禁”。一时间笑声充满课堂,大家轻松地学习新课,使同学们不知不觉进入到课程要讲解的内容中,快乐地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2.创设情景法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上课时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你不妨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
再看《再别康桥》的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你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3.前后联系法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因为已有学过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很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上的词《沁园春·长沙》(高中语文第三册)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如果说一节课是一幕波澜壮阔的生动话剧,那么教师的导语就是这幕话剧的引人入胜的序幕。若教师一走上讲台,就能以新颖别致、富有情趣的语言导入新课,必然会先声夺人,立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导课有一定的方法,但无定式,而且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导课方法将会不断的涌现出来,这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沁园春长沙教案2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历时八年,终于胜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和平呼声,压倒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国绝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希望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反动而且独裁的中国,妄图凭借军事上的优势,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由于的主力部队大多集中在遥远的大西南、大西北,他为了争取调动兵力、调整部署的时间,欺骗国内外舆论和民意,在半个月内,连续三次发出电报,邀请中共中央主席到陪都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的如意算盘是:如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把发动内战的责任加在共产党身上;如果去了,他就可以借谈判之机,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政权。他心里想的是肯定不敢到重庆来。
一身系天下之安危,深入虎穴,亲赴重庆谈判;一首《沁园春・雪》,词撼山城,义取民心,震惊天下,奠定胜局。
丝毫没有谈判的诚意,根本没有料到真的会来。甚至连一个具体的谈判方案都拿不出来。而中国共产党不仅拿出了具体的谈判方案,还在军队、解放区政权等关键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国共双方代表于1945年10月10日正式签署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的“双十协定”。
10月初,在重庆谈判期间,应诗人柳亚子的一再索求,将写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书写相赠。柳亚子向来自视甚高,读罢咏雪词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尊为词坛“第一国手”。郭沫若看到题写在柳亚子纪念册上的墨迹,马上步原韵吟出一首和作。《新民报》辗转获得诗词的抄稿,率先在报上发表。随即《大公报》等报相继发表。《沁园春・雪》一经发表,即在重庆引起很大的轰动,人们争相传诵,好评如潮。柳亚子甚至将它称为“千古绝唱”。为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不惜身系天下之安危,冒险亲赴重庆谈判,他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已深深打动了社会各界,为人们所广泛称道。而《沁园春・雪》又充分展示了博大的胸襟和盖世的才华,进一步地征服了人心,使人们从及其领导的共产党身上,更多地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由的一首咏雪词,酿成一场蔚为可观又别具生面的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交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雄视古今的豪放雪词,震撼了整个山城,感染了全中国。
据说诗词发表以后,震撼朝野,也十分感兴趣,连忙找来“文胆”、“内一支笔”陈布雷,问这首《沁园春》词是他作的?陈布雷点头称是。又问写得如何?陈布雷称赞道:气度不凡,真有气吞山河如虎之感,应该说是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不满意了:难道就没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陈布雷从诗学的角度如实地回答:我细细看了看,没有什么毛病。据我所知,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历史是非常精通的,填词作诗,算不得什么难事。愤然作色道: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他想复古,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他交待陈布雷:你赶紧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的“帝王思想”。更有一批御用文人奉命以和词为借口,对毛词进行“带韵而行”的毁谤。暗中要求会作诗填词的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从中选择几首意境、气势和文笔超过的,以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发表,将毛词比下去!不久,控制的《中央日报》等一批报刊,刊出以唱和为名、以相骂为实的《沁园春》30首。当陈布雷请过目时,不屑一顾地说:“你们的词,带有一股从棺材里发出来的腐臭味,怎么能和比!”在人大肆诋毁词作时,重庆的进步人士也纷纷发表和词,维护毛词,赞扬中共。第一个唱和的是郭沫若,先后和词三首。教育家黄齐生和词批判黑暗统治“天道好还,物极必反,朽木凭他怎样雕”。郭沫若撰词“何足道,纵漫天迷雾,无损晴朝”。讽刺反动派:你们再怎么饶舌,也“无损晴朝”,无损词的光辉。
没有想到的是,请到重庆,却把鸿门宴变作大舞台,让中共领衔酣畅淋漓地唱了全台的生旦净末丑大戏,让大后方的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
自从1927年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在山沟里搞马列主义18年,还没有机会与军政人员、社会贤达、各界人士近距离接触,给他提供了全方位展示文韬武略、智慧才华的机会。可以说,在重庆与相交的人,无论敌、我、友,内心深处对都是敬佩有加。随随便便一首诗词,竟然惊动山城陪都大后方,使堂堂国民政府文武大员惊慌失措、相形见绌,使千百万中国人民如沐春风甘露、欣然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讲,军事家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开场,诗家打响的人心解放战争已经高歌凯旋。
千古绝唱《沁园春・雪》,恰好生动而形象地体现了所特有的一种雪情怀、雪人格、雪心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抒写了伟人的雪情结:
雪情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胸怀远大、壮阔,有容乃大。
雪人格――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人格纯洁、高尚、勇敢、壮烈,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雪心愿――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心愿震古烁今、超俗拔群,创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民大业。
的雪情怀
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谈到平生中看到的第一场北方的雪景,那是1918年他第一次到北京时的事:“在公园里和故宫广场上,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当北海仍然结着冰的时候,我看到白梅花盛开,我看到北海的垂柳,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雪后披上冬装的树木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引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北方的雪,使不仅发思古之幽情,而且在他革命人生起步阶段留下了难得的印痕。
1920年冬,一向少雪的长沙下起了雪,天气十分寒冷。27岁的和19岁的在船山学社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仪式,从此,他们成为一对革命伴侣。雪天里,他们新事新办,没有嫁妆,没有花轿,也没有豪华的婚礼,只请毛泽民的爱人、陈昌的爱人等几个朋友吃了一顿饭,花了6元钱。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作“不作俗人之举”,彻底实行恋爱和婚姻自主自由。
1921年1月21日,隆冬的长沙城大雪初融,仍然寒气逼人。在城南潮宗街文化书社的宿舍里炉火并不大,但自元旦新民学会新年大会后这些天来,他心里却一直有一种难以平静的激情,促使他坐在书桌前,给远在大洋彼岸法国勤工俭学的挚友蔡和森复信,交换自已的建党观点。蔡和森详细阐述了建立共产党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这与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而且也有过深入思考。大雪无垠,万人空巷,使能够反复地研究思考,结果是他对于蔡和森的建党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给蔡和森回信明确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
红军时期,战事不断,的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战争诗、战场诗。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诗人斗志昂扬,自问自答: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虽然赣江风雪迷漫,但是诗人仍要率十万工农下吉安,用长缨缚苍龙。
四渡赤水期间,中央红军干部团直接参加了打土城一仗。干部团打得相当惨烈,伤亡百十来人。撤出战斗后,正是农历大年三十,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下了一夜,覆盖了山山岭岭。牺牲了那么多战友,宋任穷万分痛惜,并专门向作了汇报。皑皑白雪掩不住斑斑血痕。十分痛惜,认为干部团是能够撒豆成兵的,将来都是带兵领军的好材料,不能随便就牺牲掉了。
面对巍峨昆仑、雄壮雪山,诗词中抒写了空前绝后的伟人情怀: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作者对《沁园春・雪》写了一条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通过咏雪表达了作者的博怀、高远志趣、渊博知识,令人深刻感受到词作和作者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磅礴气势、伟大人格、坚定信念和浪漫情怀。
爱雪。他的身边工作人员李银桥、张木奇都发现有一大乐趣,那就是踩雪。一天晚上天上下起了雪,很晚才从怀仁堂开会回来。下了车,脚踏雪地,说:好,很忙嘛,需要散散步放松嘛,还有雪嘛。他高兴得很。
下雪以后,不希望把院子里边的雪扫掉,张木奇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在雪地中间扫一个十字的路,把别的雪都保存起来,不要铲除掉。在雪地上走,对于来说,雪能激发他的激情,消除身体的疲劳。1961年11月,又一次来到了杭州。他又想起了雪,进而想起了雪中的梅花。他给秘书田家英写了三张便条,弄清了“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两句诗,来自明代高启的《梅花》九首之一。自然界的雪,与的情怀,融会贯通,相映成辉。
的雪人格
雪,纯白晶莹,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不乏咏雪之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绝句。但《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却是最上乘之作。它充分展露了的诗情才智,显现了丰富、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欲与天公试比高”,为自然景物赋予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展示了人格化的雪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才有此高招!
少年时代对的人格养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是他那像雪一般内心纯洁的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这就是慈母在心目中的形象。学习效仿母亲,下雨天不去抢收自家的谷子,而是先收邻居毛四阿婆的粮食;下雪天宁肯自己挨冻却将身上的衣服脱给衣着单薄破烂的路人。说明母亲的品行人格对少年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到长沙读书期间,经常进行冷水浴,春夏秋冬四季坚持不辍。同学看到他在井边赤膊冲凉,毫不在意刺骨的寒风和冰冷的雨雪,诧异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边把皮肤擦得泛红,边答道:“冷水浴既可以锻炼意志毅力,又可以练习猛烈与无畏。只要有决心和恒心,就能坚持下去,不感到难了。”这时的雪,又成了磨练他意志、毅力的东西了。
青年还在大雪纷飞的时候,一个人静立在旷野平地,任凭满天雪花飘落,听任思绪无限飞扬。他还有意在校外野地踏雪而行,风餐露宿,以锻炼自己强壮的体质和无畏的胆力。“梅花欢喜漫天雪”,可以从中一见端倪。长沙的橘子洲头,岳麓峰顶,爱晚亭下,白鹤泉边,常常成为和他的同学相邀露宿的地方。当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这些爱国的热血青年围坐在一起,高谈阔论,抒感,议论时事人生,心忧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或者评书读报,交流近来学习心得。到深夜,才各自找一个相距较远的地方,露宿到天明,再互相唤醒,跑回学校去上课。这种活动,即使在寒气逼人、霜意浓重、风雪逼人的季节,也时常坚持进行。
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时候,从秋到冬,日复一日地坚持到图书馆去读书,从不间断一天。在风雪纷飞的严冬季节,看书坐久了,脚冻得发痛,他除了活动活动两脚,仍然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书本上。这是学习生活中收获最大、很值得纪念的半年。后来他向友人叙述这段难忘的记忆时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它替我打好了文化的基础。但我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
跨越大雪山,对长征红军来说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过了大渡河,又要翻越海拔4900多米的终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的夹金山。早晨,喝完一碗热气腾腾的辣椒汤,身穿夹衣夹裤,手持木棍,沿着又陡又滑的雪路,向山顶攀登。他把马让给伤病员和体弱的女同志使用,并且说:“多有一个同志爬过雪山,就为革命多保存了一份力量!”走到半山,气候骤变,冰雹劈头打来。他拉着战士的手前进,鼓励大家低着头走,千万不要撒开手!
随后,从毛儿盖越过草地,这是红军长征途中最艰苦的历程。一望无际的草原,杂草下到处是积水,有些地方数十里水深及膝,犹如泽国。每日雨雪纷飞,乌烟瘴气,满目凄凉。越是往草地中心走,困难就越严重。夜晚露营时,更是寒冷难忍,大家只得挤在一起,背靠背取暖。经过几天的行军后,粮食吃光了,战士们只好沿路找野菜充饥,有时甚至嚼草根,吃牛皮。但是,红军个个都是英雄汉,他们忍受着寒冷、饥饿的折磨,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坚持每天按计划的路程前进。经过7天艰苦努力,右路军在的领导下,战胜了严寒饥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人迹罕至、气候变化无常的茫茫草地。写下了那首红军壮举的经典绝唱《七律・长征》,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人格形象。
臧克家说:“这是一首雪的赞歌,这是一幅祖国壮丽山河的画卷;这是一首历史人物的诗品,这是一首革命英雄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高歌。”
1962年,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在69岁生日那一天,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七律・冬云》一诗,以言志,以励人: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是人格和心声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显示了独立不倚的英雄本色。
他写了一生中惟一的民歌体的杂言诗,称颂“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试看天下谁能敌”。
不仅在歌颂八连官兵,更在构想和塑造他心目中的共产主义新人形象和崭新境界,“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
的雪心愿
1936年2月,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黄河东征。在清涧县袁家沟,一晚无眠,伏在小桌上,凭借如豆的烛光,谋划着红军东征的战略部署。一大早,天降瑞雪,袁家沟的山岭笼罩在皑皑白雪之中。工作了一夜的信步走出窑洞,远远望去,高原似蜡象奔驰,山峦似银蛇起舞,一泻千里的滔滔黄河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于是一首著名的《沁园春・雪》在诗人的笔下流淌而出。
1945年10月初,在重庆谈判期间,应诗人柳亚子的一再索求,书写《沁园春・雪》相赠。《新民报》辗转获得诗词的抄稿,率先在报上发表。随即《大公报》等报相继发表。《沁园春・雪》一经发表,即在重庆引起很大轰动,“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雄视古今的豪放词句震撼了整个山城,感染了全中国。
山城召开座谈会,诗人臧克家发问:“这么顽固,争取团结、民主、进步,办得到吗?”回答说:“雪山草地都过来了,没有争取不到的事情!”这两句话,给人们增加了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一首《卜算子・咏梅》,是晚年诗词的代表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飞雪迎春,是诗人的心愿。
为湖南几位老友周世钊、李达、乐天宇、周谷城等人的盛情厚意所感,特地赋诗一首《七律・答友人》,诗中借用湘南优美动听的神话传说,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描绘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演化成斑竹一枝,红霞万朵,表达了对牺牲烈士和亲人的怀念,抒发了对故乡人民的深挚关怀和对三湘四水的美好祝福。对于故乡的现实和未来,充满了赞美和希望。他赋诗祈盼: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沁园春长沙课件范文3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备课;高中语文
备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初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在这一重要环节上,《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问题》一书曾提出了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几个错误做法,认为它们是“备课中的缺失”。针对这些缺失,笔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首篇课文《沁园春·长沙》为例,看看名师郑晓龙是如何避免缺失,展现备课艺术的。
其一,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确定教学目标,是开展成功的教学设计与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一个文本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怎样才算清楚?除了需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外,还必须考虑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在上位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例如教授《沁园春·长沙》,在分析学情与文本定位的基础上,就可以基本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准确默写;
2.感受本词的意象意境,理解鉴赏本词情景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鉴赏意象选择、着色及意境营造的技巧;
2.鉴赏本词炼字炼句的妙处;
3.写出感想,积淀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理解本词中抒发的革命豪情;
2.思考并树立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这样的一份教学目标,既考虑了学情,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三维目标清楚明白。它们又分别体现了普通高中课程的五大目标,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目标设定准确,为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其二,忽视教学起点
任何课堂都有自己的“起点”,而“起点”的选择应该遵循什么?是教材的起点内容,还是自身的经验储备?我们在教学起点上往往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的情况,其实学情分析才应该是我们备课的起点,而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起点才是恰当的课堂教学的起点。只有分析好学情,才能建构适合学生的知识支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对学习者的分析一般应包含分析学生语文学习的准备状态,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知识结构的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习风格及其对语文学习的影响,甚至还要预测学生语文学习未来的发展水平。
其三,注重预设,忽视生成
备课,年轻的教师总认为备的越多越好,设计得越完美越好。殊不知备课最讲究的就是考虑周到,留有余地。在备课时,考虑一定要全面周到,尽可能将课堂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包括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困惑,会出什么状况,会从哪些角度去思考,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等等,必要时甚至写出教学过程中应该说的每一句话,推算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但周到的考虑不能扼杀教学的生成,教学设计方案中所写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能全部予以表现,必须留出必要的空间,让学生去发挥、去创造。因此,教师在周到的设计中还要讲究弹性,包括教学目标的弹性,教学内容的弹性,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讨论。在文本解读方面,更要留出甚至制造空白点(不确定点)让学生去填补。总之,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应当在考虑周全的基础上,呈现弹性化、开放性的特点。
其四,重教而不重学
备课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不光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更要注意学习方式的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学习方法指导的设计。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有一定的学习方法为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必须考虑并主动加强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大到一个系统,有的小到一个点。教师都需要悉心揣摩,认真把握,并在备课中多方思考,精心设计。当然,设计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通过点拨指导,促成学生快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下面是郑老师所选用的教法、学法及其说明:
1.朗读背诵。通过朗读理解,记忆在心,求得基本的收获。
2.想象描述。画面不能复活心中,再现眼前,就不能感受深刻、理解深入。听来的毕竟隔一层,自己心到神知,说出来,写出来,才能更有效地沉淀积蓄成营养。
3.引领示范。空泛教条地鉴赏,只能得到虚飘的印象;教给方法,做出示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才能养成习惯,提升能力。
郑老师的课堂,学法重于教法,无论是朗读背诵,还是引领示范,形式朴实无华,却体现了诗词诵读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鉴赏中教师引导的必要性。但教师只是引领,而不强牵。郑老师选择的信息描述法,注重个性化阅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且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毫无疑问,这三大方法为本教学设计的实效性提供了保证。
最后我想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引用的克拉斯诺达尔斯克市历史教师的一句话作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以此与正在埋头备课的各位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郑晓龙,张茂娥。《备教策略》.《语文教学通讯》
[2]欧阳芬,谭立义。《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问题》.吉林大学出版社
[3]《语文课堂教学准备技能》.网络文章。道客巴巴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案例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