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充分利用情境图上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

(2)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播放北京2008年奥运会影像资料,以及颁奖欢庆场面,激发学生热情,然后出示第17页情境图。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俄罗斯多几枚金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36-23=

①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②汇报交流。

③归纳算法

A各小组代表上台板演。

B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

C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反馈练习。

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独立完成后,指定2名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二、积累运用

(1)集体完成练习三第1题。

(2)合作完成练习三第2题。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四、总结提升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36-23=13

3 6 3 6 3 6

- 2 3 → - 2 3 → - 2 3

3 1 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篇】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篇】

教学内容课本第 39-40 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小调查: [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

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 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媒体播放)

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 学习新知

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

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

3、尝试记录

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引出统计表格。(出示表格)

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

种 类

辆数(辆)

小轿车

10

公交车

8

卡车

11

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

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

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

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

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交流反馈。

师:通过统计可以了解许多需要的信息。

三、经历过程 巩固新知

统计最爱吃的食物。

开小火车进行汇报,整理数据,将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学习单)

反馈交流。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四、课堂总结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外,还有一种图也可以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利用excel生成最喜欢的食物统计图。(机动)

师:这样的统计图看上去比统计表怎么样?(更直观、数据更明显)想不想一起学习怎么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引出课题。

出示:三角形 正方形 长方形

提问:你认识这几个图形吗?

指三角形,问:为什么把这个图形叫做三角形?请同学指一指三角形的角。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有角吗?指出来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红领巾、手绢、三角板等,它们都有角吗?

教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题。

二、新课

1、出示课本主题图。

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

从校园里你看到了什么?

提问:做操学生伸开的两臂、足球场的边线、三角板的两边、老爷爷拿的剪刀都组成了什么?(角)

提问: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你从图上还能看出什么地方有角吗?

2、认识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

(1) 课件出示实物。

提问:从张开的剪刀,吸管,自来水的水龙头,你能看出哪些地方有角吗?

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作出肯定,并在课件中抽象出角。

(2)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活动角,并把它拉成不同的角。

提问:这里面有角吗?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征?(角的各部分名称)

范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由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边组成的。(板书:画角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指出其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告诉学生:指角时,必须从顶点开始向斜线方向指。

(3) 教师演示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边的长短有没有变化?

小结:角的大小发生变化,边的长短没变,说明角的大小与边长没关系。

(4) 折一折。

请同学拿出一张纸,师生共同动手折角,对照自己折的角指出顶点和两条边。鼓励同学你能折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角吗?

可折大小不同的角,再一次证实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5)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表面上有角。

3、学画角。

(1) 看书本例2,你知道怎样画角吗?

(2) 讨论怎样画角?

教师说明:画角的过程(边说边演示)。

第一步:先点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

第二步:从这个顶点出发画一条直线。(实际上应叫射线)

第三步:再从这个顶点出发,向不同方向再画一条直线。然后标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3) 学生动手画角,画完后标明角的各部分明称。

三、练习

1、P42练习八N1

教师说明:一个角必须有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的边,第2图有一条边,另一是弯曲的线;第三幅图两条相连的地方不是一个“点”而是弯曲的线,所以它们不是角。

2、N2

范 教师说明:数角时,指角的动作要准确,最好标出角的符号。

3、N3 可以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

4、 P43 N7 先让学生找出各个图形中分别有几个角,教师加以指点提示,注意重叠的角和对着的角。

20 206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