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精编教案(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音乐课》精编教案(精选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音乐课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欣赏高胡、古筝三重奏《春天来了》,聆听音乐主题,能够理解音乐要素在表达音乐结构形象中的作用。

2.感受高胡、古筝的明亮音色所带来的春天气息。

3.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民歌与民族器乐曲的关联,激发学生热爱民歌与民族器乐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欣赏《春天来了》,对音乐主题进行聆听与分析,能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2、通过欣赏,让学生理解民歌与民族器乐曲的相互关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请学生念大屏幕的“春”。(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描述春天姑娘们采茶的民歌。)

一、导入(切入点:节拍、节奏、呼应)

听歌曲《采茶扑蝶》,谈感受。(喜悦之情、活泼、欢快、热闹的气氛)

⑴问这首民歌是几拍子?(2拍子)

⑵练习2拍子韵律 X 0 ︳X 0 ‖ (力度对比——拍手、拍桌子)

⑶学生打节拍,老师用la唱前两句。(表现采茶形象)

⑷老师再唱两句,学生感受2拍子律动。

⑸曲子中出现一个节奏,使歌曲更活跃了。

老师圈出 X ︳ X ︳,学生用da唱节奏

拍手律动X 0 ︳X 0 ︳

⑹师生合作:师唱la,生念 X

⑺听原唱,生唱la呼应。

男女生分两组唱la,老师指挥

男女生向里侧身对唱

最后一句合唱。

二、介绍雷雨声作品《春天来了》

雷雨声的这部作品中就运用了刚才的福建民歌《采茶扑蝶》。

三、新课教学

(一)主题A

主题A-a

1.首听(体会细腻、丰富的美)(注意三个变化:倚音、弱音、复调)

⑴《春天来了》这部作品就是运用《采茶扑蝶》作为主要的音乐元素。

⑵这段音乐和刚才的'民歌有何不同?

人声和器乐的区别,并且说出器乐名称。简介古筝和高胡。

2.再听,有好听的地方请同学们举手、挥手或眼神告诉老师。

(下面三段看学生反应而定。)

A-a-1(速度慢到快、倚音)

⑴(听一听)开头发生了什么变化?

速度:由慢到快,学生跟琴唱曲谱,用la唱,对比变化。(更生动)

⑵(再听)除了速度变化,还有什么变化?

老师弹琴,学生跟唱,强调前倚音。(更俏皮)

6 76 5 65 ︳3 5 76 5 ︳76 5 6 ︳

A-a-2(复调)

⑴(首听)这段音乐一直用高胡演奏主题旋律的吗?(古筝)

⑵(再听)高胡在做什么?(悠扬、舒展的旋律线条)

古筝是跳跃的还是悠扬的?(跳跃、活泼)

⑶(三听)两种乐器互相融合、互相交织、互相走到一起去了,别有一番风味。

A-a-3(弱起节奏)

⑴唱“beng”模拟高胡跳弓的节奏(前两句)

06 05 ︳ 05 05 ︳05 6 ︳06 05 ︳06 02 ︳02 3 ︳

⑵合作练习:男生——堂舌

女生——beng

主题A-b(体会春的悠扬、妩媚。切入点:长音张力、古筝补充)

民歌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旋律感觉相近,更富于生机。

1 6 1 2 ︳3 - ︳5 3 2 1 6 1 ︳2 - ︳

A-b-高胡

⑴(首听)雷雨声是怎样运用这个旋律来表现春天的?现在的春天是怎样的?

(妩媚、妖娆、宽广的美,慢板)

⑵(再听)体会高胡的演奏,师生一起听音乐空手拉高胡(用手势强调长音)。

(体会长音的张力,每个音拉得很牢的感觉)

A-b-古筝

⑴(首听)除了高胡的长音演奏,古筝也起到补充。(老师手势表现古筝)

⑵(再听)学生模仿弹古筝。

春天生机盎然,充满了活力妩媚的美,这样够了吗?不,它还充满浪漫色彩,老师唱一段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月亮出来亮旺旺亮旺旺,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两句,这是什么味道呢?(幸福、甜美)。

乐曲中作了很大的变化,听B段。

(二)主题B(切入点:线型谱)

B-1

1.(首听)体会美感。

2.(再听)老师划线型谱,强调长音和回旋音的交替出现,使曲子更生动了。

3.(三听)学生看着空手划。

B-华彩

高胡可以把鸟叫声表现得如此惟妙惟肖,把春天各种美都呈现在我们眼前,难怪外国友人会说“再来一个春天”。

四、完整聆听

《春天来了》的素材来自民歌《采茶扑蝶》和《小河淌水》,完整聆听。

五、总结

我们知道,由民歌原素创作而成的器乐曲还有很多,如:《茉莉花》《阿细跳月》《快乐的啰嗦》《赛马》《苗岭的早晨》,所以说,民歌是民族器乐曲创作的源泉。(《苗岭的早晨》音乐中结束)

音乐课的教案【第二篇】

第一单元:《长城歌谣》

第一课时

课题:《长城放鸽》课型:歌曲教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依据《长城放鸽》的节奏、旋律特点,理解歌曲的情绪,并用热情、欢快、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听多唱的方法强化学生的音准概念。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切分节奏:教具: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以聆听前奏导入。学生聆听歌曲前奏。

2、播放歌曲录音范唱。学生聆听歌曲录音范唱。

3、教师提问: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4、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二、歌曲教学

1、出示曲谱

2、听琴试唱歌谱。

3、有感情的读歌词。

4、装词。

5、完整演唱。

6、师生小结。

三、下课小结

第二课时

课题:《长城谣》课型:歌曲教学 教学重难点:歌曲教学,歌曲中的切分节奏:教具: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习音乐要素的知识的重要性,了解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2、有重点地简述节奏和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并作必要的'解释和提问。

(二)欣赏音乐作品《长城谣》

1、导言:运用节奏和旋律要素,感受不同节奏的组合和旋律线的进行,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不同情感。

2、播放歌曲录音后,请学习讲述歌曲表达的基本情感(悲愤,感情深切)。

3、再次播放歌曲欣赏,提出分析作品曲式结构,旋律线进行的要求。

4、请学生作分析作品的具体回答。

5、教师小结:

(三)学唱歌曲《长城谣》

(四)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分析和比较

(五)教学总结

音乐要素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不同的节奏结合和旋律的进行,表达情感是不一样的。学习音乐要素,了解其在音乐中的表现手法,会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音乐,并从中得到更多美的享受。

第三课时

课题:《孟姜女哭长城》课时:第3课时课型:歌曲教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学习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并以欣赏和学唱声乐作品《长城谣》入手,指导学生运用节奏和旋律知识体会和感受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感性体验和理性知识相结合,教学重点:歌曲教学,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切分节奏,教具: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导课: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孟姜女,感受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吧。

二、歌曲教学

(1)、请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2)随录音哼唱江苏民歌《孟姜女》片段,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提问:《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这种旋律发展手法叫什么?

三、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提问: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

四、提问: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五、提醒学生注意每句的落音,进一步认识、探究“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

六、师生共同归纳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音乐课教案【第三篇】

活动目标:

1、 通过培养节奏感,激发幼儿对音乐课的兴趣。

2、 幼儿能够听辨声音的长短,能感知四分音符的节奏。

3、 初步培养初步的音乐能力。

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钢琴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听教师弹钢琴《来了一群小鸭子》进教室,

幼儿模仿小鸭子的动作,坐在小椅子上,准备上课。

(二)基本部分:

1、 发生练习:

1 2 3 4 5 6 5—/ 5 4 3 2 1 3 1—//

小鸭 子们 起 得 早,太阳 公公 咪 咪 笑。

2、出示玩具下鸭子,“今天我要上幼儿园去了,真开心。”

X X X X X X X X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小朋友们,你们学学我的声音叫好吗?”幼儿随下鸭子按节拍边走动,边叫嘎嘎嘎嘎 嘎嘎嘎嘎……

3、 小鸭子看见老师有礼貌的问X X X X X X X X

嘎 嘎 嘎 嘎 老 师 你 好

“小朋友们你们也是有礼貌的好孩子,问老师好,好吗?”

X X X X X X X X

老 师 你 好 老 师 你 好

4、 小鸭子玩汽车:听,小鸭子说什么?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嘎 嘎 嘎 嘎 我 玩 汽 车 嘎 嘎 嘎 嘎 我 真 开 心

“小朋友,和小鸭子一起把小鸭子说过的话告诉老师好吗?”幼儿随下鸭子按节拍说出。

5、 用此方法,下鸭子可以换不同的玩具,如皮球,积木,风车……幼儿随下鸭一起练习四分音符的语言节奏。

6、 同时,也可以把小鸭替换魏小狗,小猫等其他动物代替,练习四分音符。

(三)、结束部分:

幼儿一起齐唱《来了一群小鸭子》离开小椅子。

幼儿园小班音乐课教案【第四篇】

活动目的:

1、喜欢表演,发展听音乐做动作的能力。

2、愉快地参与游戏,提高分辨颜色的能力。

3、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活动准备: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初步学会演唱歌曲。准备红、黄、蓝色的蘑菇头饰及花环。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共同复习歌曲,熟悉歌曲旋律。

2、教师讲解游戏玩法:每名幼儿按意愿自取头饰与花环,分别扮演蘑菇与小朋友。扮演蘑菇的幼儿唱第一段歌曲并自由表演,唱完"迷路了",自由找地方蹲下不动。扮演小朋友的幼儿第二段歌曲并自由表演,唱到"一个一个抱着蘑菇--"时,找到与自己花环相同颜色的"蘑菇"友好的手拉手或抱在一起,搭肩等,快乐地"回家"去。

3、教师强调注意事项:鼓励孩子要听音乐边唱边表演;唱到一个一个抱着蘑菇时候,扮演小朋友的孩子要找到相同颜色的蘑菇;

4、活动结束复习《小燕子》学燕子飞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在孩子们的自由作画时间了,老师巡回指导,发现较好或有自己创意的孩子就进行及时表扬,孩子们互相学习,很好的完成了作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设计了有趣的教学用具和游戏设计,整个活动,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初浅的社会经验,体验绘画的快乐。

20 320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