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顾 茅 庐(5篇)
【导言】此例“三 顾 茅 庐(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顾 茅 庐【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国演义》里的1篇文章---《三顾茅庐》。刘备邀请诸葛亮的那份诚意,我们也已有所体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8课(齐读课题)---《三顾茅庐》。
二、默读课文,体会“诚心诚意”
首先请同学们用心去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板书:诚心诚意)画出相关的词句。找好以后,同桌互相讨论,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三、交流体会,感受“诚心诚意”
预设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指名说理由,谈体会。
指导读书。
预设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板书:下马步行)
指名谈谈自己的体会。
预设三: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指名谈体会。(板书:轻轻敲门)
预设四: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板书:阶下等候)
指名谈体会。
指导读。
预设五:
“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指名谈体会。
“半晌”有多久?(半天)
“一个时辰”呢?(两个小时)
诸葛亮睡了半晌工夫,刘备一直恭恭敬敬地站在阶下等候了半晌;
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睡了一个时辰,刘备又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了一个时辰。
刘备这么恭恭敬敬地等候,他的诚意不言而喻了。
大半天工夫过去了,诸葛亮才悠然醒来了。
“悠然”是什么意思?
一直恭恭敬敬站在阶下等候的刘备做了什么?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与诸葛亮见面。”(板书:快步走进)
刘备是胸怀大志的明主,诸葛亮是心怀天下的奇才。他们终于见面了。这就有了隆中对,读----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屏幕出示,指名读。)
“群雄纷争”是什么意思?
有哪些乱世英雄?
是的,当时国家一片混乱,孙权独霸一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一心想光复汉室,统一中国,但却不知该怎么做,心里像塞满茅草一样,听了诸葛亮的分析、指点,刘备---(屏幕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茅塞顿开”什么意思?
从这个比喻句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诸葛亮到底何许人也?可以让刘备如此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呢?一起看一段视频。(播放卧龙吟)
看完了这段影像,你有什么感受?(要刻苦学习;景色美等。)
隆中的景色岂是一个“美”字可以概括的呀?一起来看文中的描述----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蜿蜒起伏”是什么意思?
这高低起伏的山冈像什么?(卧龙)
这卧龙其实是谁?(诸葛亮)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卧龙冈秀丽的景,其实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这个人。诸葛亮就是这条卧龙,他在等待贤明君主的召唤。再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再播放《卧龙吟》。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还是那样恭恭敬敬,诚心诚意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屏幕出示比喻句)’”
自由谈体会。
你知道诸葛亮出山后,帮刘备打过哪些仗吗?刘备为什么说得到诸葛先生如鱼得水呢?
(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草船借箭”更是巧妙。
难怪刘备说----(齐读)“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四、总结全文
刘备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在卧龙先生的辅助下,他们建立了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三顾茅庐”的故事也成为一段佳话。今天我们常用“三顾茅庐”来比喻尊重人才,诚心诚意地一再邀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三、四自然段
2、读《三国演义》。
3、仿照文中写景的方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板书:
8、三顾茅庐
下马步行
诚心诚意 轻轻敲门
阶下等候
快步走进
顾茅庐教案【第二篇】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七册的1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1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以读为本,多法并用
(一)情境导入
1、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出,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2、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卡,通过实物投影放大,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3、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卡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释题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1:刘备三次到茅庐去。
生2: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3: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到茅庐去拜访诸葛亮。
生4:桃园三结义三次拜访诸葛亮。
(以往的解题,往往是直接让学生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或者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而这次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释题。实践证明,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各种答案喷涌而出。课堂上的热闹已不是流于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体现。)
(三)赛读体会,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对话
1、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张飞叫嚷起来,他是怎么叫的,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评一评老师读得怎样?你愿意跟老师比一比吗?
3、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指名学生读,请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4、师生合作读对话,同桌合作读,体会张飞、刘备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加上一开始老师的范读就比较夸张到位,学生易于摹仿,学生自然地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四)看、议、读、悟,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动作
1、看一看:刘备究竟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请看录像。(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当吻合。)
2、议一议:欣赏完毕,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生1:离诸葛亮家很远,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敲门很轻。
生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于、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
生4:他们等了很长时间。
生5:一听到诸葛亮醒来,刘备就快步走进草堂,与他相见。
3、读一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时,请学生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刘备等人十分耐心,其实他内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刘备待人的真诚。
(五)串教比喻
课文里有三个比喻句:
1、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似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它们分布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琐,学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讲到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后,把这三个比喻句连成一串珍珠一块儿教:“刘备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如此虔诚邀请的人肯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诸葛亮出山后是怎样辅佐刘备的呢?”(教第2、3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三、课后,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课文学完了,但我在想,我们难道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知道刘备求贤若渴,待人诚心诚意,还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当时站在门外等候诸葛亮的是你,你会怎么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诚吗?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三国故事,还要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设计了以小队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举行一次班级“讲三国”故事比赛。
(可喜的是教完这篇课文,班级里几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国演义》。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课间放弃休息,捧着《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读着。在教学这一单元后面练习中的“熟记成语”时,有同学发现这八个成语(初出茅庐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给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诸葛亮形象。
教后反思:
1、“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顾 茅 庐【第三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课文体会词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生字。
对策:给予学生自读的时间。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国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吗?谁能说出《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有一节内容叫“刘玄德三顾茅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根据这一节内容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和“茅”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生字表读准生字字音,特别难读的字要注明。
(2)想想:课文讲了些什么?
2、检查
指导易读错的词语,出示:
山冈、半晌、恭恭敬敬(后鼻音)、用不着(多音字)
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3、说说文中有哪几个人?
相机读好:诸葛亮
4、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注意点评。
相机出示: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5、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相机理解——顾:拜访。 茅庐:草屋。
三、指导作业:
1、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葛:指导书写下半部分的笔画笔顺。
恭:下半部分右边的两点的摆放。
2、 完成习字册。
3、朗读课文。
8 三 顾 茅 庐(三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对策:抠住关键词句,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进行深入地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练读词语:
山冈、半晌、恭恭敬敬、诸葛亮
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2、说说“三顾茅庐”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相机出示“诚心诚意”,齐读,理解。说说这段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的?
(3)相机理解“辅助”。
(4)齐读。
(5)小结: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这种写法叫“略写”。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与刘备的话,想想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体会张飞的人物性格。
(3)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4)讨论:你认为这一段中,写张飞的表现是否多余?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来到隆中,他们看到些什么?
相机出示:他们来到隆中……景色秀丽宜人。
(2)读了这些话,你有什么想法?
(3)相机理解词语、比喻句的含义。
(4)再读课文,哪些词句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用“---”划下来。
(5)指名朗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同诸葛亮见面。”要求:让同学听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6)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刘备又是个怎样的人?
小结: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真是“诚心诚意”。
(7)齐读第三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一节,你想说什么?
相机理解: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和比喻句的含义。
(3)小结:诸葛亮雄才大略,真乃隆中之“卧龙”也。怪不得当时人们皆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5、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说说这段主要说了什么。
(2)相机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
2、谈谈自己对刘备和诸葛亮的认识。
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训斥张飞 恭敬等候 如鱼得水
8 三 顾 茅 庐(三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对策:学习例文,掌握写法。
教学准备:有关词句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默写词语
山冈、半晌、恭恭敬敬、诸葛亮
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2、通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你对刘备这个人物有什么认识?课文哪一段作了具体地描述?
二、指导背诵:
1、重点指导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交流:说说这一段的内容可以分为哪两层?(景色秀丽和拜访经过)
(1)以熟读为基础,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背诵。
(2)第二层指导时,可以抓住方位词进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三、片段指导:
1、明确要求:认真读文中描写隆中“景色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2、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朗读后分析:
(1)刘备一行来到隆中,见到哪些景物,请在景物名称下画一横线。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分别朗读写这些景物的语句。
(3)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找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
看看那里有哪些景物(能说出景物名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可相机提供范文:
我们来到义方园,只见( )的草坪周围种着( )的韭菜兰,上面开满了( )的小花,犹如( )。在园内长着几棵( )的松树,它们好像( )。松树旁的石榴树( )。不远处有一丛( )的竹子,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 )。啊,这儿的景色( )!
5、学生拟稿。
把写好的短文誊写在小作文本上。
四、作业:
抄写词语,完成有关练习。
顾 茅 庐【第四篇】
课题
8、三顾茅庐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
李娇娇
学习
内容
学习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两个多音字。
3、感知课文大意,按事情起因、经过、经过给课文分段。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两个多音字。
课前
准备
学案卡
学
习
过
程
一、知识链接:(先自己完成,在二人小组交流)
1、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最聪明的人大家知道是谁吗?
师 诸葛亮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各诸侯国都想请他出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顾茅庐》来了解诸葛亮是怎样被请出山的。(板书:三顾茅庐)
二、设问自学:(先自己完成,在二人小组交流)
1、读课题,说说“顾”、“茅庐”的意思?
2、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诸葛亮盛情难缺,答应了。
3、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姓名?诸葛亮姓啥名谁?这就是复姓我们知道的有(公孙 诸葛 司马 东郭 欧阳 令狐)
4、学生以小组自己的方法自学本课生字?
三、交流释疑(先自己完成,在四人小组交流)
1、(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重点理解“半晌”“青翠欲滴”“茅塞顿开”等词语的意思
统一中国 蜿蜒起伏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半晌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如鱼得水 辅助 邀请
重点提醒两个多音字,多音字“着”“塞”
2、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3、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事情发展情形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略写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没有见着。这一部分简要交代事情:两次拜访,都未见着。同时必须重视的是刘备拜访的态度和目的:诚心诚意,辅助自己。这一部分也为第三次拜访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具体叙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层次分明地展开:先写出发之前。突出了关羽、张飞和刘备的不同态度,显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为下文具体描写作了铺垫。其次写见面之前。隆中的优美自然景色映衬了诸葛亮的高雅不俗;接着写刘备在半里多远处“下马步行”,适值诸葛亮午睡未醒更不敢惊动,继而是阶下等候满含恭敬,最后才堂见面,这儿环环连接,突出了刘备的求贤谦恭之态。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叙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亲密之情和敬重之意,反映了刘备贤才的正确认识好真诚态度。这一部分其实不是“三顾茅庐”的直接体现,却是带来的良好效应,所以不宜详写,略作点染就顺势收篇了。
四、巩固提升(先自己完成,在四人小组交流)
《目标练习》知识达标 1、 看拼音 写词语
五、拓展延伸(先自己完成,在四人小组交流)
《目标练习》中
1、写出下例词语的反义词
2、搭配词语
板书
8.三顾茅庐
茅 葛 恭
两次 未见着
求贤谦恭
真诚态度
教学
反思
顾 茅 庐【第五篇】
班 级 四(1) 上课教师 谈俊 教学时间 教学课题 《三顾茅庐》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改写方式,对比较阅读初步感知; 2、读懂文中关键人物刘备的品质和用心; 3、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表现诸葛亮是人才的景色描写的手法; 难点:了解刘备不仅是尊重人才的好领导,还是关心兄弟的好大哥; 设计理念 合理且有分寸地利用《三国演义》对应的原文,适当还原《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几位人物的刻画。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一、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顾茅庐》。(打开书43页) 提示学生看43页下的一行小字,指名读:根据《三国演义》有关内容改写。(你们注意这一行字了吗?) 师:同学们,这一行字很多人忽略了。只要在课本上出现的文字,我们作为读者都不应该视而不见。这节课我们就从这行字开始。(ppt出示) 《三国演义》(ppt出示书籍)我们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第一课时的开始我相信你们的老师一定和你们聊过了,我们不展开了。 有关内容是什么意思?有特别的三国迷知道吗?我解释一下:对照题目“三顾茅庐”(ppt出示图画)这篇课文在《三国演义》中的有关内容基本是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ppt出示),但对照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在《三国演义》中的有关内容基本是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ppt出示),为什么这么说?我有依据,(ppt出示)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的第一句话就是“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提问:课文中哪一句话与《三国演义》中的这句话对应?(打开书)指名答。(ppt出示第一自然段) 这两句话意思接近,但文字不同。这就是——(指着“根据《三国演义》有关内容改写”。)改写。我们初步探讨一个问题:经典作品的改写的问题。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读懂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你们发现改写的问题了吗? 朗读提示: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 指名回答。(没有关羽的描写) 师:原文中是有的,此处也改写了。这是“减”。(板书:改写 减)至于关羽怎么不同意,说的什么,我们尊重课文,先不讲了。言如其人,我们看看张飞怎么说的,(出示:“嚷”)说了什么。(张飞的话放大) 谁来读读张飞的话。指名读。 提问:张飞是个怎样的人?最准确的概括是他的结拜大哥刘备说的。(不懂尊重人才)(尊重人才红色标出放大) 过渡:刘备尊重人才吗?(板书:尊重人才)自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用圆圈圈出关键词语。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哪些句子说明刘备刘玄德尊重人才?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哪些词语是重点词?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 师:应该说,这三处基本与原文意思接近。但还是有问题的,细心的你发现了吗:刘备刘玄德是“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他的兄弟会乖乖地在门口休息?此处(指着板书“减”)“减”去了什么? 指名答。(对,少了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的描写) 出示: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 师:你们觉得这一段改写特别是“减”的做法好不好? 学生交流。 师:确实,让张飞的形象少了许多鲜活,更加没有反衬出他们大哥一代英雄礼贤下士的气度。 四、刘备尊重人才,你认为在他看来他三顾茅庐请的诸葛亮是人才吗? 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用波浪线画出。 指名回答。 (ppt出示)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解释“茅塞顿开”、 “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用一个成语概括是“拨云见日”
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像鱼儿得到水一样” 用一个成语概括是“如鱼得水”。指导朗读。 文中还有两处,一处在第三自然段。(提示)大家发现没有第三自然段,我们有一处没有分析到,但这一处在文中似乎很重要,因为课后就有与之相关的习题。这一处很含蓄。 (ppt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指名读。 能不能把别的地方的山冈也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指名回答。 此处景色中有什么?“山” 、“松”、“水”、“竹”。这些暗指了诸葛亮的什么? (提示)填空 孔子曰:仁者乐( ),智者乐( )。 ( ),( ),梅,被称之为“岁寒三友”。 梅、兰、(竹)、菊被称之为“四君子” 师:现在,我们知道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是有选择的,是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暗指诸葛亮是才德兼备的人。如果,写其他植物就没有这个效果了。所以,这一段景色描写不是简单的写景。 ppt出示课后习题: 如果,这样套用这样普通的句式写话,是没有太大的意思的。但是,将写景与其他结合对我们同学来讲用难的了。我的建议这条题目我们可以不做,留待以后思考。你们同意吗? 师:这段描写似乎很好,不然课后习题不会让大家仿写。在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中有没有这段景色描写呢? 师:很遗憾,我通读了几遍。在第三十八回没有任何与之有关的景色描写。这是改写的另一种形式是:加。你认为这个加的改写怎样?好吗? 出示这三句话,指名读。 师:(ppt出示)这两处突出诸葛是人才,其实是侧面的,(ppt出示)这一处是含蓄的,之前我讲了文中还有一处是正面的,真真正正、的的确确能反映出诸葛亮是个人才。你能找到吗? 找不到也不怪大家,经过改写后,这一处还真很不好找。 (ppt出示)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师:此处改写用了30个字。而《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中这一段描写用了多少字呢?1179个字。(ppt出示)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 师:你认为此处把1179个字改成30个字的改写好吗?学生交流。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在我们的课文中这么一改写只有一个主角:刘备。,但是,我们要知道,真正的三国中“三顾茅庐”有两个主角:第一男主角刘备,最佳男主角诸葛。作者罗贯中在隆中对后是这么评价的:(ppt出示) 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但,我们改写后的课文“三顾茅庐”主角只有一个刘备,诸葛亮变成了男配角。这一“减”使诸葛智者的形象大受影响。当然,改写者可能也顾虑四年级学生读不懂这一段隆中对,但也不能这么该啊!我们在这儿时间关系不细读这一段最能表现诸葛智慧的文字了。建议大家读原著吧! 五、探讨刘备对结拜兄弟的一番苦心。 师:从本文看,诸葛亮为什么出山辅助刘备呢?学生交流。(因为刘备尊重人才) 师:从本文看,诸葛亮知道刘备是一个尊重人才的好领导吗? (ppt出示之前说明刘备尊重人才的句子)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逐一提问):诸葛亮知道刘备离他家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吗? 诸葛亮知道刘备敲门是轻轻的? 诸葛亮知道刘备是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的? 小结:那诸葛亮为什么出山辅助刘备不是因为知道刘备尊重人才或被刘备尊重人才的举动感动了那么回事,那么简单了。这个问题要弄明白,我的建议是(ppt出示书籍)阅读《三国演义》。今天不做讨论。 我们讨论的是:既然诸葛亮看不到刘备这些尊重人才的动作,听不到刘备这些尊重人才的语言,刘备还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说刘备这么做是做给谁看的? 学生交流(只有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看到了) 为什么刘备把尊重人才的举动做给张飞、关羽看呢?学生交流 师:要成大事、做大英雄一定要有气度、胸襟、雅量。刘备之所以从一个卖草鞋的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英雄,无疑是有气度、有胸襟、有雅量的。而他的两个结拜兄弟有许多的优点,但是却有性格、品质上致命的缺陷:缺少气度、胸襟狭窄、雅量不够。他们的大哥刘备无疑是知道的并且希望他们能在自己的帮助下该过来。如果仔细读过三国的人知道关羽、张飞之死,就更能明白大哥刘备的一番苦心了。刘备是一个好领导:尊重人才。刘备也是一个好大哥:帮助兄弟。(板书)你们同意吗? 指名分自然段读全文。 师:同学们,刘备是一个尊重人才的好领导,一个帮助兄弟的好大哥,三顾茅庐是一个好故事,《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出示作业1:阅读《三国演义》,如果有关时间和阅读能力的问题,可以先读第三十七回和第三十八回。 出示作业2,比较阅读。本篇课文这样一个加加减减的改写有一些不足,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比较阅读是一件非常有好处的阅读方式。建议大家以读书小组或班级读书会的形式读下列作品: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草船借箭》也是根据《三国演义》有关内容改写的,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三课《林冲棒打洪教头》、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三打白骨精》找到,这篇课文都是根据名著有关内容改写的,不妨对比读读。你可以三选一,兴趣浓的,能力强的都读一读。 本文的讲解是离不开《三国演义》 的,课文下的一行小字可以使我名正言顺地引入《三国演义》。 改写对于本文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再加上本文的改写还是问题多多的,与《三国演义》有比较大的出入。老师有责任正确引导,不过注意分寸与选择。 这一段原文的插入基于两个原因:1、不难读懂;2、反衬和强化了刘备的形象,也使课文中比较暗淡的张飞形象鲜亮了不少;3、这一段比较有趣,能激发学生对原文的兴趣。 怎样让学生明白课文选景是有特定含义的?用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降低了一些难度,这些题目本身也是一个暗示,特别我在小结中有意反问:可不可以在隆中山冈那儿种牡丹花、油菜花?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这不必讲得太深。 对习题的否定本意也是促发学生思考,不惟书,读死书,有一定怀疑精神。 这一段虽然出示了原文,但是没有涉及内容的学习,只是进行一个数字上的对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课文改写过大,以至于改变原意了。 这一段话也是给课文留点面子,不能简单否定和彻底否定。学生对课文的质疑还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有限度地进行。 刘备还是一个好大哥,这不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难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和对《三国演义》的研读。 这两项作业不是突然地,是在前面步步导入地基础上自然而然的作业。我认为每一项作业都应该是这样的,不能将文本研读与作业训练割裂开。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删去了很多精彩的描写,显然这种文本的教学是有违《三国演义》的原意的。学生读此文本是不能准确解读刘备、诸葛亮这两个主要的任务的。我试图还原“三顾茅庐”的真相,因而将《三国演义》与之有关的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的部分内容引入课堂,当然这种引入我在预设阶段就注意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新的学习内容,掌握一个分寸。从最后的教学实践来看,效果是达到了。 相关类似的课文学到结束一般会安排一个阅读推荐,本文也不例外,但如何使推荐水到渠成、顺其自然是我在预设阶段着重考虑的问题。不能在结尾处简单地出示,因而,在整个教学中步步渗透,结尾处浓墨渲染是我的想法。从最后学生的神情、动作来看学生是有阅读原文的欲望的。 当然,从整个课堂来看,教师我过于强势,牵引过多,学生主体性凸显得不够,如何这样的文本教学中师生教学相长是我必须要注意的。 教学案例及分析 师:从本文看,诸葛亮知道刘备是一个尊重人才的好领导吗? 师(逐一提问):诸葛亮知道刘备离他家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吗? 诸葛亮知道刘备敲门是轻轻的? 诸葛亮知道刘备是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的? 小结:那诸葛亮为什么出山辅助刘备不是因为知道刘备尊重人才或被刘备尊重人才的举动感动了那么回事,那么简单了。这个问题要弄明白,我的建议是(ppt出示书籍)阅读《三国演义》。今天不做讨论。 我们讨论的是:既然诸葛亮看不到刘备这些尊重人才的动作,听不到刘备这些尊重人才的语言,刘备还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说刘备这么做是做给谁看的? 学生交流(只有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看到了) 为什么刘备把尊重人才的举动做给张飞、关羽看呢?学生交流 师:要成大事、做大英雄一定要有气度、胸襟、雅量。刘备之所以从一个卖草鞋的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英雄,无疑是有气度、有胸襟、有雅量的。而他的两个结拜兄弟有许多的优点,但是却有性格、品质上致命的缺陷:缺少气度、胸襟狭窄、雅量不够。他们的大哥刘备无疑是知道的并且希望他们能在自己的帮助下该过来。如果仔细读过三国的人知道关羽、张飞之死,就更能明白大哥刘备的一番苦心了。刘备是一个好领导:尊重人才。刘备也是一个好大哥:帮助兄弟。(板书)你们同意吗? 在此教学设计中,教师我对文本的解读是刘备既是一个好领导,也是一个好大哥。虽然,本文并不明显,但是也有所反应。从整本书来看,这样的形象才是刘备完整的形象。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具体到本文而言,还是要以生为本,尊重文本,适可而止,点到为止。 备 注 1、填写内容字体均为宋体字,课题字号为小二号,其余为小四号,单倍行距。 2、填写完毕请自行保存,打印输出一份上交存档,纸型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