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教学设计一等奖 复活教案设计及反思通用10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能力与实践技能,促进全面发展,如何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复活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复活教学设计一等奖

复活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渗透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范读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1)注音

髭(zī)髯(rán)鬈(quán)黝(yǒu)黑

滞(zhì)留禁锢(gù)颔(hàn)首低眉锃(zèng)亮

犀(xī)利广袤(mào)无垠尴尬(gāngà)炙(zhì)热

(2)释义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停留不动。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复活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课时:

3课时

四、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2、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1-须发

2-面部轮廓结构3-面部特征4-长相5-拜访者的态度。)

1)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2、感悟文本

精读6-9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

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第三课时

课后习题和作业的讲评

托尔斯泰生平介绍补充

复活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3

教学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范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和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安排同学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和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1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同学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和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实际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禁锢颔首低眉锃亮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

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考虑:

1.课文主要可分几局部?每局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志,并考虑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同学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局部: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沛的表示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局部

指读:找五名同学每人读一段,考虑: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身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5)访问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和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只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发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局部,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考虑: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局部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访问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和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烘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安排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标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局部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局部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1)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2)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标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如下:

(1)“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二、感悟研读文本

同学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局部,其他同学听读考虑:

1.本局部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第一局部异同点是什么?

同学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1)写犀利目光;(2)写目光蕴情丰富;(3)眼睛有威力;(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倒霉。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实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同学细加体会,讨论交流。)

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

(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同学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1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让同学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

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富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抵触,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

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教师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发明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只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重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四、质疑问难

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以讨论的方式解决,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和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身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规范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倒霉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富,以致于和家人发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六、拓展延伸

1.查阅有关资料,写1篇小优秀论文,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倒霉。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复活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4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3.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作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二、学生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 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2)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 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 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

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正音。

Yǒu zhì dùn gù xuān xī rú gān gà chì

黝黑 滞留 愚钝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尴 尬 炽热

làn gòu hàn huáng àn mào yín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sì liǔ rán quán jiá zī qióng mi zēng

酒肆 一绺 长髯 鬈发 两颊 胡髭 穹顶 蒙昧 面目可憎

bǐng zng zhòu càn àng qiào cāo

屏住 锃亮 甲胄 粲然 意趣盎然 刀鞘 粗糙

2、解释词语:(重点)

气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座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3、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1—5段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

来。作者在这里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

含蓄的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准确、

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

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

深邃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

之情。

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请用课文原句说说课文的第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

貌特征?

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面容表情:“忧郁面孔上笼罩消沉阴影,滞留着愚钝压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带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有什么不合适”;

总之,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说说其作用。(此处可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语句,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直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3、读了这一部分,你认为托尔斯泰的相貌怎么样?

托尔斯泰长相粗鄙,他多毛,浓胡须,身材矮小,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教师小结:

课文的前四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作者生动的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对客人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同时,这一段也是过渡段。

板书:

4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胡须

肖像描写〔 头发 〕抓住人物的特征

五官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完成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课前准备】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准备好有关字词的检查默写。教师准备好题目准备提问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本节

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描绘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的。

研读与赏析: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

1、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写托尔斯泰眼睛里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感情,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眼睛里透出丰富的感情;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3、在写法上,与写外貌时是否相同?为什么?(研讨与练习一)

相同点使比喻夸张联袂运用;

不同点是前者多用抑笔,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个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后者高度赞美,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揣摩品味语言

1、托尔斯泰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高尔基的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恰当的、很好的道出了托尔斯泰那

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的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拓展延伸:

研讨与练习四

参考答案要点

不矛盾。“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定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依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学生质疑

布置作业:

1、 有计划的阅读代表托尔斯泰艺术高峰的三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进一步了解这位文学泰斗的风采。

2、 完成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3、 查阅有关资料,试写1篇小论文,论题: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复活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本思想内容,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有没有因为某件事而心灰意冷过?你有没有因为什么事而堕落过?你可曾丢失过最炽热的自己?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来寻找下答案。

二、作家作品

1.了解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 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到故乡并在自己领地上做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 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 国革命的镜子”,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 国”。

2.《复活》内容介绍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 *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ji女。ji女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她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做陪审员。当他认出她时,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

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聂赫留朵夫准备和她结婚。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玛丝洛娃拒绝了他的求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3.前情回顾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4.写作背景

①时代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 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 制制度的反动本质。托尔斯泰参加了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②个人背景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他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重新审视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俄 国社会的真实图景。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 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

5.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 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三、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1)嫣然(yān) (2)斜睨(nì) (3)啰唆(luō)(suo) (4)鬈发(quán)

(5)擤鼻涕(xǐng) (6)窘态(jiǒng) (7)踱步(duó)

2.解释词语

(1)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2)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形容接连不断。

(3)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含贬义。

(4)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5)鄙夷不屑:指轻视;看不起。

(6)水火不容: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后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

(二)初读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划分层次结构

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原谅,但被拒绝。

高 潮(44-58段):玛斯洛娃经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他恢复本性。

四、研读课文

活动1:人物分析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通过描写来塑造的。描写分为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和侧面描写(以他人言行反映人物,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分析具体语段,来共同鉴赏小说当中(所出现的)人物的特点。

(一)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刻画聂赫留朵夫的?

1.①(p65,第4、5段)“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析: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想到玛丝洛娃的遭遇,自己有着深深的负疚感,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一段很长的距离,不知道玛丝洛娃还能不能接受自己,因此一时不知道如何称呼。

②(p65,第12段)“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析:借助心理、神态、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如今的悲惨境遇,其内心的深深愧疚与负罪感。

2.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是一个忏悔贵族。

聂赫留朵夫他最开始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大学时是一个健康、阳光、真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 *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思想和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他信奉斯宾塞“正义不容许土地私有”的理论,把继承自父亲的土地送给了农民。他真挚地爱着姑母家半养女半婢女的玛丝洛娃。当时,聂赫留朵夫内心迸发出来的对玛丝洛娃的爱情,具有一种纯洁的和富于诗意的特点。作者之所以要叙述聂赫留朵夫这种高尚的感情,不仅为了描写主人公以后的堕落,而且是为了描写他身上所固有的人的品质,这种品质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在他整个生活过程中。第二阶段是放纵情 欲、走向堕落。受习惯观念以及违背真与美原则的那种日常生活榜样的影响,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和渺小。他和当时一般的贵族青年一样接受日常生活、学校的教育。他靠着继承母亲的田产过着奢侈的寄生生活,对异性的纯洁的爱情消退了,而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的工具”。他与同事争夺情 妇,与有夫之妇通*,并且还在自己那个圈子里通行的道德准则的怂恿下,诱 *了玛丝洛娃。按作者的说法,这是‘动物的人’压倒了“精神的人”的阶段。小说还较为充分地展示了主人公灵魂深处两种矛盾的感情的冲突:真正的爱和*欲、希望玛丝洛娃幸福和渴求肉 欲的享乐。小说强调了生活中“通行的”、“习惯的”东西对他的影响。当他厌恶自己的不洁欲 望时,“应该像大家那样去做才对”的声音很快压倒了那点善良的念头,于是,很自然地滑下了堕落的泥坑。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法庭上与玛丝洛娃重逢后,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深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苏醒。他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他为玛丝洛娃四处奔走,还按“真理的原则”’处理家庭财产,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这时,按作者的观点看,“精神的人”战胜了“动物的人”,聂赫留朵夫走向了灵魂的“复活”。聂赫留朵夫由忏悔走向复活的过程,就是人性由失落到复归的过程,也即改恶从善,善战胜恶,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不过,小说的具体描写又告诉人们,聂赫留朵夫的转变,是他在不断地接触现实,认识“通行的”“习惯的”生活的恶,并经过内心的沖突反抗,最终放弃他原先奉行的观点与准则的过程。这既是他人的品质复活的过程,也是他转变贵族立场,走向人民的过程。这种转变具有现实的根据,也富有教育意义。但聂赫留朵夫服后信教「勿以爆力抗恶)的不抵抗主义,使他俨然成了“托尔斯泰主义”的化身,这反而失去了形象的真实性。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的形象,他身上表现了作者自己世界观的矛盾,具有自传性。)

(二)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玛斯洛娃的?

1.①(p66,第27段)“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析:从这幅玛丝洛娃的肖像看,那“特别有神”的眼睛,依然保存着昔日玛丝洛娃的纯真;而那“苍白而微肿的脸”,以及那“一圈圈飘在额上”的鬈发,便显出她长期受侮辱迫 害和堕落过的痕迹;还有那双乌黑发亮而带点斜睨的眼睛,则隐含着她对社会的不满和蔑视。这样写,既符合她过去的经历,又表现了她现时的身份;不但使读者如见其人,而且还可以通过她的外表,窥见她的灵魂。

②(p67,第43段)“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析:此句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③(p69,第64段)“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析:这一段运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她“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这身上哪里还有她原来那种纯真、朴素的影子,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2.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ji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 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她的生活经历是通过描写她同社会现实的基本冲突的角度展现出来的。她的“复活”主要不是像聂赫留朵夫那样通过抛弃原有的贵族阶级固有的利己主义劣根性来完成的,而是通过纠正她在病态社会里所染上的恶习来完成的;主要不是通过认识恶的危害性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认识善的存在的可能性、树立对善的信念来实现的。

玛丝洛娃原先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她最初对人的态度上的明显变化,是在了解到聂赫留朵夫的卑鄙之后。她没把这种欺骗与卑鄙看作是一种孤立的、偶然的现象,而是当作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实。她受骗之后被人赶走,孤䒷伶仃之下常常受人欺凌,丧失了做人的尊严,这一切都强化了她对人的最初认识,而对善、对上帝的信念开始动摇,对恶的存在与力量也深信无疑。她所体验到的痛苦越多,就越相信所发生的事的必然性。在环境的影响、逼迫下,她沦为ji女,而且逐渐养成了一些新的生存观念和处世“哲学”她不仅不再对自己的职业和习惯感到丑恶,而且还不无自觉地认同了它们,把原本令人厌恶和感到可怕的东西看作正常的。所以,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监狱里看到她时,感到她天性中天真活泼的人性的东西己不见了,“要知道,这个女人已经死了”不过,聂赫留朵夫还是决心用自己的行动去“唤醒她的灵魂”,虽然他感到这样做困难非常大。

然而,当他第二次在监狱中见到她并提出与她结婚时,她愤怒地斥骂了他,发泄了压在心底的满腔痛苦。这种愤怒的爆发是玛丝洛娃精神转变的第一个征兆,它意味着她的那些新观念和处世准则已开始松动,她的被麻木了的心灵开始复苏。她在聂赫留朵夫的行为中重新看到了人身上的善,恢复了从前有过的信念,心灵的复苏使她又对自己曾经习惯了的生活产生厌恶感,并决心做一个新人。玛丝洛娃内心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却又不接受他提出的结婚请求,因为她觉得这不会给他带来幸福。她拒绝他的爱,同他为了拯救她而提出与她结婚一样,都是为对方而牺牲自己。作者认为,这种富于自我牺牲的爱是人类感情的形式。这说明玛丝洛娃也开始复活了。聂赫留朵夫的行为对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起了重要作用。在去西伯利亚的途中,革命者高尚情操的影响是她走向复活的关键环节。如果说聂赫留朵夫曾把她当作享乐的工具,而后则把她作为拯救和保护的对象的话,那么,革命者则把她当作个受尽苦难而天性中有许多优秀品质的人,互相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后一种情形使玛丝洛娃更易于接受。与这些“好得出奇”的革命者相处,她感到自己看见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天地。她竭力想做一个无愧于他们的人,做一个与他们一样为别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人,于是她内心有了对新生活的热切渴望。玛丝洛娃获得了新生,她的精神最终彻底复活了。这种复活是有深刻的生活依据的。)

活动2:情感升华

1.有人认为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对玛丝洛娃真诚的忏悔,是灵魂的清洗、道德的完善;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利用救赎玛丝洛娃来寻求内心的安宁。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观点一)我认为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真诚的忏悔,是灵魂的清洗、道德的完善。

聂赫留朵夫曾是贵族阶层中放浪不羁的一员,在那个腐朽的阶层,欺骗、伤害底层女性不过是他们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然而,当玛丝洛娃陌生又熟悉的苍白面容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良心,在巨大的羞惭之下,他意识到这个凄惨女子这些年遭遇的侮辱和迫 害,都是他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本身就是聂赫留朵夫道德的复苏、人性的觉醒,他甚至想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即使明知“极其困难”,他还是“不带丝毫私心”地“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这种选择正是他毫不苟且地弃绝自己的阶层,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清洗的表现,符合《复活》弘扬人性、颂扬道德的觉醒主题。

(观点二)我认为聂赫留朵夫的赎罪只是在寻求内心的安宁。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法庭上重逢,当年那个热情、单纯、美好的姑娘沦落如斯,她的巨大变化与悲惨遭遇令人心惊,而这一切聂赫留朵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产生愧悔与良心的不安是人之常情,不能上升到道德完善的高度。同时,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救赎也并非全无私心的,他不止一次地想到自己,顾虑自身利益被损害。如在狱中初会面时,聂赫留朵夫没有顾及玛丝洛娃回忆往事的精神痛苦,只是急切地想要求得她的原谅。又如,在玛丝洛娃索要金钱时,他也曾担心她会无休止地勒 索,因而产生动摇,“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想过给她钱后“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在课文节选部分,聂赫留朵夫面对自己的罪过,只是在物质损失和内心安宁间做了选择,忽视他赎罪行为的真实动机而上升到灵魂清洗和道德完善的高度,缺乏足够的证据,过于牵强。

2.结合节选部分,谈谈“复活”的含义。

析:“复活”的含义:一是聂赫留朵夫良心、道德上的复活,二是预示着玛丝洛娃以后精神上的复活。

《复活》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主要是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经常在较量。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人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兽性的人统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沉睡了。他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以及后来的七八年,便是兽性的人统治着他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诱 *了玛丝洛娃,并将她抛弃,而使她沦落到后来的悲惨地步。直到在法庭上巧遇玛丝洛娃,回想当年,抚今追昔,良心发现,精神的人苏醒了,渐渐战胜兽性的人,精神的人终于复活了。

五、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述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见面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 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 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表达了作者对“道德自我完善”精神在改造人与社会中的作用的肯定与认可。

六、写作特点

1.生动的细节描写

(p65,4、5段)刚与玛丝洛娃开始交谈时,聂赫留朵夫在称呼她“你”“您”间犹豫不决;(p68,54、55段)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聂赫留朵夫流露出窘态。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

2.独特的讽刺手法

所谓“独特”,是指列夫·托尔斯泰的讽刺是不露声名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如(p68,第57段):“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3.突出的心理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如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的身份见到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时,列夫.托尔斯泰写道(p67,第44段):“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往下,就进入对往事的回忆。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想起他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这段心理描写既为后来聂赫留朵夫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埋下伏笔,又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七、补充资料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和有深度。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复活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6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分享,进一步理解聂赫留多夫和玛丝洛娃等人物形象。

2:深入探究托尔斯泰笔下“复活”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通过两个多月的阅读,我们一起读完了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巨著《复活》,大家也把自己的读后感都交上来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分享一下我们的阅读收获。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二、百家争鸣

课前我们下发的学案上,我选取了王振飞和尹佳宁两位同学的读后感,并且在后面附上了几个思考题。相信大家对这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给大家7分钟的时间,小组内交流讨论,之后我们找几个代表来展示。我们期待同学们的精彩发言。

图片

好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注意:每人对其他同学发言内容做好记录,如关键词,发言的角度等,可以对其反驳或补充。哪位同学先来?

三、 上下求索

1,通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都认识到了小说中聂赫留多夫和玛丝洛娃都完成了自己的复活,那么两个人的复活有什么异同点呢?请大家仔细思考,将答案写在学案上。

圣人超度众生,凡人拯救自我。

永远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所以才能不断地忏悔。

2,思考你读过的其他文学作品,还有没有经历过“复活”的人物形象?请举出一两个并作简要分析。

图片

耶稣

童话:睡美人、白雪公主

《红与黑》:于连

《悲惨世界》:冉·阿让

《警察与赞美诗》:流浪汉苏比

凤凰涅槃

《牡丹亭》:杜丽娘

《活着》:富贵

《倚天屠龙记》:金毛狮王谢逊

……

图片

爱的复活:睡美人、白雪公主、杜丽娘

汤显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能与死,死而不能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负罪感的复活:于连、冉·阿让、流浪汉苏比、富贵、谢逊等等

童话里,王子吻了睡美人,美人复活了;本书中, 聂赫留朵夫在做陪审员时重遇了卡秋莎,为了救赎自己,醒了过来,他复活了。可见,使人复活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两种是:“吻”或者当头一棒,它们分别对应爱或者罪恶感;一个借助外力,一个靠自我觉醒;吻不常有,而罪恶感人人都有;借助外力的复活能否长久我不得而知,而我倒是从《复活》中看见了自我觉醒的复活能充满活力,生生不息。

3,你认为托尔斯泰的“复活”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几个简单的词概括一下。

参考:宗教、负罪感、自我完善、自我反省、自我认知、自我觉醒等等

四、拓展延伸

图片

托尔斯泰的“逃向苍天”

被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的托尔斯泰,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也经历了自己生命的一次复活。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托尔斯泰对社会矛盾认识的深化,他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并且开始厌弃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最终,他于1910年10月28日逃离了自己的庄园,11月7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托尔斯泰晚年与自己早年的贵族生活发生了决裂。这一决裂正是托尔斯泰世界观改变、认清社会现实和自我罪恶、自我觉醒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托尔斯泰不仅在《复活》这部小说中完成了聂赫留多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物形象的复活,在其晚年也完成了自己灵魂的复活。尽管,托翁所指出的这条复活之路有其局限性,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托尔斯泰以其犀利的目光认清了沙皇统治下俄国腐败落后、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以其内心的虔诚和高度的自我觉醒找寻出一条拯救自我的道路,而这正是托翁的伟大之处。

但这样一位伟大的文豪,死后他的坟墓却是那样的普通,茨威格在他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中如是写到:

图片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109年后的今天,通过这堂课,我们认知了托尔斯泰的伟大,为了表达我们的敬意,请大家为托尔斯泰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墓志铭,等会我们来分享一下。

图片

五、结语(作业布置)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知不觉,已过谷雨。明天是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们上学期读完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学期又读完了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想大家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收获,读书是一段经历,更是一种生活。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我们的整本书阅读课,激发阅读的兴趣,体验阅读的快乐。希望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上一路有书。

课下进一步深入阅读《复活》,结合本节课的讨论分享,完成1篇读书报告。

附:

《复活》读后感

王振飞

《复活》讲的是男主聂赫留朵夫为了弥补过去所犯的错误,而决心为女主玛斯洛娃做出的一些牺牲的故事。

书中一开始就是那女主在监狱里被唤出来审判,接着男主出场,一边考虑要不要跟富贵人家联姻一边受到陪审员的通知,剧情一下就开展起来,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期待。

图片

试想一下,假如换个作者,换成我们,借着这个开头会怎样写下去?男主落井下石,赶紧弄死女主保全名声,万一抖出陈年旧事来呢?一本暗黑小说;或者男主决定救回女主,并成功地在一起?一本爱情小说。

而托尔斯泰选择的是男主在追忆往事的过程中,正视了真实的自己,决心救回女主赎罪,而且紧接着不可思议的是,他在利用权势打通各个通道以及接触监狱犯人的同时,他开始对贵族通天的权势非常反感,却对监狱的囚徒充满了同情,谴责土地私有制的东西,来骚扰我们的阅读快感,这些东西说教感严重,但我想托尔斯泰可能也正是想通过这种对心灵的追寻与拷问完成男主道德上的赎罪,精神上的复活。

关于此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聂赫留朵夫为玛斯洛娃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不是为了爱情,还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我的看法是他对玛斯洛娃的只是同情,怜悯,和不知从何处冒来的责任感。对于他自己而言他仍然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公爵,是有权威有能力的男人,所以他有义务拯救被自己糟蹋了的女人,也有义务帮助受苦受难的社会下层人士。在这一个过程中,聂赫留朵夫虽丢掉了一些物质上的东西,但却获得了精神上的巨大满足。

对啊,众人皆醉我独醒,是怎样一种至高无上的感觉啊。丢失了高贵灵魂的贵族们和需要帮助的犯人们之间,只有我看透了这一切,向着更高的追求和新的灵魂前行。

聂赫留朵夫,一位富贵人间的纨绔子弟,原本可以享受贵族阶级及其奢华的生活,迎娶门当户对的白富美,但是为了“拯救”曾经的那个纯真少女,那个因自己而堕落的女人,甘愿搭上下半辈子,许多人也许会感慨这是真爱啊,但正如文中聂赫留朵夫自己所说的:“我要拯救的不是她,我是在拯救我自己。”

人性的觉醒,灵魂的重生

尹佳宁

“这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东野圭吾如是说。而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在那个灾难深重的旧社会里,人性,变得更加复杂,让人难以捉摸。

聂赫留朵夫本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少年,年少的他有着高尚的灵魂,喜欢思考问题,关注不公平的社会制度。那时的他,对卡秋莎的爱是青涩的,亦是真挚的。他与卡秋莎是灵魂上的相爱,无关家庭背景,也无关社会地位。但在他离开姑妈家的那一段时间里,他被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腐蚀,学会了虚情假意。纪伯伦曾说:“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于是,聂赫留朵夫变得不再相信自己,而是屈服于这个社会,去相信别人。他的另一个“我”被唤醒了。他打扮精致高贵,内心却十分空洞。他整日浑浑噩噩,过着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生活。于是,当他再次见到卡秋莎的时候,他的兽性战胜了他对卡秋莎的爱,并促使他做出了伤害卡秋莎的事情。他的堕落,也将卡秋莎推向了无底的深渊。

图片

“我本能忍受黑夜,如果我从未见过天堂。”十年后的法庭上,聂赫留朵夫与马斯洛娃的再次相见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他认出马斯洛娃就是卡秋莎,他开始厌恶身边的那些虚伪的人。他浑浑噩噩的生活开始改变,他想要赎罪。然而,他的赎罪仅仅是对自己忏悔过程的欣赏。正如蒋勋所说:“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那就是丑陋的作假。”因此,这时候的他,还没有完全认清自己犯下的错误,实现真正的复活。

直到他向马斯洛娃提出想要和她结婚,马斯洛娃被激怒,愤怒地斥责他,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究竟对马斯洛娃造成了多大的伤害。绝望不是死亡,但比死亡更死亡。聂赫留朵夫意识到自己之前“欣赏自己的忏悔”有多么虚伪,感到内疚和羞愧。这个时候,他才真正地开始复活。而后来在不断了解监狱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因身份证过期被关押的农民们,看到了老实巴交、淳朴善良却被诬陷的梅尼绍夫……无数类似的例子抨击了聂赫留朵夫的心灵。最终,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不顾旁人的冷嘲热讽,把土地分给农民,陪马斯洛娃去往西伯利亚流放地,认清了统治阶级吃人的本质,实现了真正的复活。

图片

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两面,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便容易显现出什么样的人性。感喟于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带来的影响,我们也应看到最终觉醒、实现灵魂重生的聂赫留朵夫。敢于相信自己,不屈从于社会,在那些布满灰尘的人身上看清生命的本质,并坚定地走下去,才能实现复活,迎接明亮的人生。

复活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7

教学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范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和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安排同学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和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1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同学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和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实际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禁锢颔首低眉锃亮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

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考虑:

1.课文主要可分几局部?每局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志,并考虑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同学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局部: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沛的表示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局部

指读:找五名同学每人读一段,考虑: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身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5)访问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和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只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发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局部,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考虑: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局部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访问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和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烘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安排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标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局部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局部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1)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2)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标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如下:

(1)“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二、感悟研读文本

同学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局部,其他同学听读考虑:

1.本局部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第一局部异同点是什么?

同学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1)写犀利目光;(2)写目光蕴情丰富;(3)眼睛有威力;(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倒霉。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实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同学细加体会,讨论交流。)

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

(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同学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1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让同学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

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富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抵触,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

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教师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发明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只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重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四、质疑问难

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以讨论的方式解决,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和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身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规范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倒霉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富,以致于和家人发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六、拓展延伸

1.查阅有关资料,写1篇小优秀论文,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倒霉。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复活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8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 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

怎么看出来的?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板书设计

复活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9

教学目标:

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4.了解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渗透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两课时

一、导入(导读部分):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文学常识简介:

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三、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疏通字词:髭(zī) 髯(rán) 鬈(quán) 黝(yǒu)黑 滞(zhì)留 禁锢(gù) 颔(hàn)首低眉 锃(zèng)亮 犀(xī)利 广袤(mào)无垠 尴尬(gān gà) 炙(zhì)热

鹤立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2.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5段)外貌的平凡普通,丑陋粗鄙的外表

第一段:写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多发,胡须浓密

第二段:面部轮廓结构

第三段:面容表情—阴沉

第四段:说明了他是俄罗斯普通大众的一员

第五段:说明了他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第二部分:(6—9段)通过深邃的眼睛来表现托尔斯泰的精神

第六段:描写了他犀利的目光

第七段:他的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第八段:写出了他眼睛的威力

第九段:赞美托尔斯泰的目光,揭示托尔斯泰的不幸

四、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

阅读第一部分(1-5):

1.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第1自然段) ”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第2自然段)

“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第4自然段) ”

总结外貌特点:须发茂密 面部丑陋 表情愚滞 普通大众

2.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结合课后练习三)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须发:“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鼻子:“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眼睛: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眼睛: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总结效果: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3.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就全文来看,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位文豪的不凡,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点:一是,庸甚至丑陋,二

是,十分普通。意在反衬其灵魂的高贵,反衬眼睛精美绝伦。先抑后扬,相反相成,相互衬托,独具艺术效果。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曾说过:“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阅读第二部分(6-9):

独具慧“眼”:目光犀利 感情丰富 威力巨大

4. 理解下列语句,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结合课后练习二)

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第6自然段) ②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第7自然段)

③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第8自然段)

④……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第8自然段)

⑤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第8自然段)

明确:

①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他目光的犀利,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②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比肩的伟大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以为此做出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③由此得知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句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

④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⑤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总结:眼睛是托尔斯泰身上最有生命力的一个特征,它使托尔斯泰与众不同,作者力图通过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来揭示他的精神世界,表现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五、总结本文艺术手法的独特之处。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先抑后扬”;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六、深入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1.如何理解第3段中“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明确: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

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7.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结合课后练习四)

明确: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

但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七、板书设计

4.列夫·托尔斯泰

多毛、须发浓密

欲 外貌特征 面部 田野村夫的脸孔 崇

扬 (平庸甚至丑陋) 忧郁、消沉 敬

普通大众

先 赞

抑 非同寻常的眼睛 犀利的目光 美

以上是复活教学设计一等奖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复活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

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教学难点】

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自读、研讨。

【教学过程】

一、有关人物介绍

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怀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粗点字注音:

胡髭(zī)长髯(rán)鬈(quán)发黝(yǒu)黑 滞(zhì)留愚钝(dùn)禁锢(gù)轩(xuān)昂 犀(xī)利侏儒(rú)尴尬(gāngà)酒肆(sì) 锃(zèng)亮甲胄(zhòu)粲(càn)然盎(àng)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愚钝:愚笨;不伶俐。

禁锢:束缚,限制。

犀利:锋利;锐利。

酒肆:酒馆。

炽热:极热。

滞留:停留不动。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2、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⑶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四、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五、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六、作业

课外阅读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20 3885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