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教案(精彩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山行教学教案(精彩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山行》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1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山行》小学语文教案【第二篇】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1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 “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 “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 “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 “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第三篇】

第一部分  教学方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着意描绘了秋天傍晚的美景,通过对几个关于“秋”的典型意象——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的点染,抒发了诗人的热爱之情。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感情最复杂最丰富的一个,可悲可喜。秋天也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季节,因此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对秋天的联想。历代关于秋的诗文也为数不少,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只要加以引导,容易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课堂上,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强调学生的整合创造。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以“秋”为主题,回顾有关诗文,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秋的意境。

3、能够独立完成1篇关于“秋”的写景小文章,有一定的意境。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是一个爱做梦的季节,因此教师比较容易调动他们关于生活的联想和想象,但教师应多作引导;我校的学生阅读面相对狭窄,阅读量不多,联想和想象能力相对一般,教师在课堂上可多作提示。

四、设计思路

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注重实践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从中协调,适时点拨。可以在课前先请同学观察身边的“秋”,并搜集有关“秋”的诗文。

第二部分课堂实录

师: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人称“小杜”的杜牧的《山行》。(教师将诗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这首诗。(学生自读)

师:好,现在请一些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哪位同学来?

(三位学生一一朗诵了这首诗)

师:哪位同学读得最好呢?

生:(较一致地)黄敏

师:为什么大家一致认为黄敏同学读得最好呢?

生1:因为她读得抑扬顿挫。

生2:因为她读得比较自然。

生3:因为她读得有感情。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为什么一致认为黄敏同学读得最好呢,主要是因为她确实是读出了诗中的韵味和感情,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自读一下这首诗,最好是闭上眼睛,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感情,读的时候尽量要表现出诗的韵味和感情。读到自己认为已经体会了诗的韵味和感情的时候,再动手将它默写下来。

(学生有感情自读,默写)

师:好,现在大家都会默写了。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秋景?也就是说,秋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身边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在我们学过的诗文中,又有哪些是描写秋的?

生1:秋风萧瑟,还有大雁南飞。学过的诗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生2:草木凋零,天变凉了。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生3:晴空万里。刘禹锡的《秋辞》中写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生4: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到处果实飘香,也是农民最忙的时节和最开心的时候。

生5:八月桂花香,还有中秋的明月。

生6: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师:好。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体现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能引用学过的有关诗文,甚至有一些还是课外的,说出了一些秋的意象。现在请同学们再将这些景物重新整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有自己特色的秋景图来。想出来后,拿起你手中的笔,将它记下来好吗?

生:好。

(学生思考,写作)

(教师巡视课堂)

(学生基本完成)(教师发现其中两位学生写的文章较有特色)

师:同学们,我现在想请两位同学把他们心中的“秋景”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表现出期待的神情)

师:好,现在请温文富同学给我们描绘一下心中的秋景。

生:(读)一阵风吹过,不禁使人感到有些凉意,随着就是“哗哗”的黄叶落地声,树上仅留着光秃秃的树枝,没有任何装饰,显得十分寥落。然而山那边的枫林,漫山遍野都是红的一片。在夕阳红光的陪衬下,比二月天的红玫瑰还要红,此情此景,真叫人留连忘返。

(师生鼓掌)

师:文富同学不但写得好,而且读得很有感情。好,下面请苏俐俐同学来朗读她的作品。

生:(读)在夕阳的映照下,枫树的叶子愈加焕发出红霞般的光耀。红了的叶子像融进了鲜红的夕阳,也像染上了鲜血。那样的鲜红,像一团生命之火,在树林中熊熊燃烧。它们红得那样夺目,却又那样自然。让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时的愁绪绵绵,而是像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在跳着舞。此时虽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显得壮美。

(师生鼓掌)

师:比喻生动恰当,更是一段让人奋发的好文章。相信同学们能够从这两篇文章里得到许多启发。其实还有很多同学的作品写得都很好,只是限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朗读。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发挥了集体的力量,通过联想和想象,合作创新,写出了一段段富有诗意的小文章,值得表扬。同学们回去之后,把你写的这篇文章再修改、补充,要写出你们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水平,明天再把它交给老师好吗?

生:(齐声)好。

师:下课。

第三部分  学生习作

秋天即景

高一11 温文富

“呼……”一阵风吹过,不禁使人感到有些凉意,随着就是“哗哗”的黄叶落地声,树上仅留着光秃秃的树枝,没有任何装饰,显得十分寥落。(阿拉文库☆)

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成了个“人”字队;一会儿成了个“一”字队。仿佛舞台上袅娜的舞姿,富于变化,在天空这个深蓝色的布幕的衬托下,显得风致极了。鸭子在水中嬉戏,不时用翅膀拍打着本来就很平静的水面,发出“啪啪……”的水声。泉水也不甘服输地唱起“叮咚……”的歌。这舞,这声,这歌组成了美丽的歌舞曲,打破了深秋的宁静。

虽有落叶的悲剧,但也有收获的喜事。瞧,山那边的枫林,不,应该说是红霞,漫山遍野都是红的一片。在夕阳红光的陪衬下,比二月天的红玫瑰还要红,此情此景,真叫人留连忘返。

夕阳下的枫林

高一11苏俐俐

夕阳尚未完全消逝,满天挥着的是一片淡彩,酥黄的色调渐染成血红色。这样的好时光,是秋天傍晚时分独有的美景。

此时,恰逢深秋,在这血红夕阳的笼罩之下,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深山,山上有一条盘旋而上的石头小径。满山是血红的夕阳,浸赤了丛林的树梢,也染红了路边的小草,这时隐隐约约地听见在白云深处传来的飘渺的声音,而大自然这位天生的艺术家,妙笔生花,使眼前的画境富于层次感。画的底色是澄蓝——黄昏时分山间空气的颜色;夕阳余晖幻成满天火红的云彩,跌宕起伏的高山在彩霞的映照下尽情延展、屈伸,勾勒出世间最自然最动感的曲线。这幅画是如此的美。忽然一片火红色跃入视野。噢,原来是一片枫树林,在夕阳的映照下,枫树的叶子愈加焕发出红霞般的光耀。红了的叶子像融进了鲜红的夕阳,也像染上了鲜血。那样的鲜红,像一团生命之火,在树林中熊熊燃烧。它们红得那样夺目,却又那样自然。没有声音,却听得见它们热情的火炎在呼呼地燃烧;没有声音,却听得见它们永远的理想像小溪般欢快的流淌……眼前的红色,让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时的愁绪绵绵,而是像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在跳着舞。此时虽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显得壮美。枫叶尽染,在夕阳的点缀之下,那遍野的枫林,如火的暮霭,烧红了半天的山岗。

杜牧古诗《山行》教案【第四篇】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首好诗都是“诗情”洋溢,溢于纸上。诗人凭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抓住鲜明的景物来表达自己饱满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或缘情写景,或融情入景。由此可知古诗的学习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下厚实的底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和古人握手谈心。

教材简析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1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然后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加深对“秋”的认识并引入《山行》的学习。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设计思路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

(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我们应以文本中的古诗为点,让学生在古诗海的畅游中,不但领略到各具形态的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引起的审美情趣,以此来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好亮丽的底色。

《山行》教学设计【第五篇】

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

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

《渔家傲》的情调:悲壮。

《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

《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

《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

《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

《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①衡阳燕去无留意。 ( )

②四面边生连角起。 ( )

③山应斜阳天接水。 ( )

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 )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

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

20 2570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