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评课稿(4篇)
【导言】此例“数学课评课稿(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学评课稿【第一篇】
从设计思路中可以看出,活动的来源是由于部分孩子对颜色的区分还存在着混淆的现象,所以尝试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操作和概括能力。所以设计时先让幼儿进行求同活动,提高他们掌握标准的能力,循序渐进,再让幼儿进行分类活动。通过生动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动动、玩玩、做做的过程中,积累有关类的经验,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在“行为跟进”教学研讨活动姚老师执教了一堂数学活动:《图形宝宝》。从设计思路中可以看出,活动的来源是由于部分孩子对颜色的区分还存在着混淆的现象,所以尝试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操作和概括能力。
在环节设计中,姚老师首先出示引出三角形和正方形,巩固两种图形的特征,接着引入颜色的认识,激发孩子往下学习的兴趣。接着姚老师通过教具的操作,让孩子知道如何给图形宝宝按颜色分类,让孩子在自主的实践中探究颜色、形状,然后给图形宝宝分类。最后让孩子们在自己的操作中探索如何给图形宝宝分类,并在找朋友的游戏中结束活动。
活动中由于姚老师亲切的教学语态,加上为孩子营造的轻松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很浓厚,对于活动的目标达成度也是较好的。
从整堂活动来看:
1、教师选材合适,课程设计不错,内容丰富,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师运用电教教学手法,使幼儿对图形、颜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扩展了他们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2、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在这堂课中,幼儿对图形、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提供的丰富材料环境中,能大胆的动手去操作。去尝试分类,发展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和探索欲望。大部分幼儿都能用目测的方法说出物体的形状、颜色。幼儿在操作环节中更好的体现了他们参与学习的自主性。
4、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富有情趣的游戏和学习情境,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拓展了幼儿思维的空间。教师并帮助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学习的内容。
5、不足之*山草香 *处:
教师的语言应该注意规范性、完整性。教师在评价幼儿时,要注意面向全体,与幼儿一起评价,加强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还应该采用同伴间的评价。这能够给幼儿带来自信。
数学评课稿【第二篇】
《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通过教学,学生直观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能认、读11~20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特点:
1、重视通过操作和直观,引导学生认识“十”,促进学生思维达到深刻的程度。
认识“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十”的概念是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含义,正确建立“十”的表象。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红花榜的红花,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数一数、捆一捆,联系直观体会什么是“10个一”、什么是“1个十”。然后让学生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考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操作、观察获得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建立表象,并用语言进行抽象、概括,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逐渐建立起“十”的概念。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概念,还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接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自己数数,呈现12根小棒的摆法,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十几都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成的数。为了让学生逐步认识十几的组成,老师先提出“怎样摆12根小棒,要一眼看得很清楚”这个挑战性的问题。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其实可以把10根捆成一捆。”接着老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并示范捆成一捆。在这过程中老师让学生1根1根地数,得出一个结论:10根就是10个一,捆成1捆后就是1个十,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10个一就是1个十。有了这样的铺垫,摆12根就很容易了。接着学生摆11根小棒,有2种摆法,让生比较得出摆1捆和2根的方法简便,可以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感受了十几的数的意义。这里,老师只是提出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利用已经知道的知识完成12根小棒的数数和“看得很清楚”的摆法,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
3、重视对学生的数感培养。重视通过数数、交流建立11-20各数的`概念,培养学生具体实践、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练习时教师注意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感的意识十分强烈:读直尺上的数,按顺序数数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数的大小关系。在观察数轴上数的变化过程中,使数的顺序变得更加清晰。估计物品的数量,加深对数的多少的体验;通过画圈数物体个数,可以进一步建构“十”的模型,加深对“十”的认识,强化数的组成的表象。类似这样的活动,无一不对数感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4、除了以上特点之外,课堂常规的训练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小棒摆放的位置,何时拿小棒,何时收好小棒,都做了统一的要求,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的培养。
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自由摆12根小棒,有了前面红花榜的渗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可能会有1根1根地摆和1捆再带2根的摆法,甚至还有其他的摆法,这时老师可以在投影上展示这几种摆法,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1捆再带2根的摆法一眼能看出是12根,很简便。然后对这种摆法重点研究,得出10个1是1个十的结论。也让学生加强了10根捆成1捆的认识,摆之后的13、15、19根就会很迅速了。
2、教师在一处的数学语言欠妥。在“14怎么写?”这一环节,老师说:“先
写一个1,再写1个4。”混淆了数的写法和数的组成,其实只要说“先写1,再写4”就可以了。
3、我认为老师放手的不够。
在数草莓的环节,倪老师直接说“数10个,为了不漏数,可以数一个划一个。”我认为处理的不够好,可以问学生:“这里的草莓排列得比较混乱,有什么办法不数错呢。”也可以这样处理,先让学生数,再让学生说数的结果,交流小朋友有什么好办法数得又对又快,这样自然让学生对数一个划一个有深刻的印象。
4、估计环节处理得不是太好的。先估一估,再数出是多少。伞图这题的要求是: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如果图一直出现,孩子往往只数,而不估。为了帮助孩子培养估算的意识,可以让伞图出现一次后闪一下,展现朦胧的影像。第二幅是洋伞图,可以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草莓多还是比草莓少,猜一猜有多少颗,最后反馈。
数学课评课稿【第三篇】
本节课设计,努力凸显了以下三个方面:
1、激发兴趣,注重体验。
课堂教学中创设“你能创造哪些分数”这一情境,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文本”,更是“体验”。本课教学中的创造分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为学生供给了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学生感受到不再是机械地学习,有了更大的收获感,成就感,有利于激励他们更深入地学习与研究。
2、练习及时,便于巩固新知。
在教师讲解了单位“1”之后,“晒晒你的收获”让学生多所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避免了知识点的混淆,如:确定中把单位“1”分成若干分……,强调平均分,又如在自学了分数单位后,又练习了“我会填”,给表哥写信,无一不在对所学资料及时的进行总结、巩固。
3、提出问题,加厚知识
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不断提出问题,引学生思考,带着学生的`思路逐步加厚知识,如:在学生创造出分数24后,她问:其中一份是多少,2份呢?剩下的又是多少?又如:在用4个苹果,8个苹果写出分数14时,又提出:都是14,为什么大小不一呢?等等,这样经过不断的问,使学生的知识到达了加后、扩宽。
提议:区分量与率,在讲到“都是14,为什么大小不一?”时,不妨放慢脚步,找找那里的学问,当时学生说出是分的物体不一样,也就是我们说的单位“1”不一样,那从单位上区分呢?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个,是14,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也是14,对照一下,14是和分成的份数有关系,1个,2个是指具体的苹果,是和总体的苹果数量有关系。
数学评课稿【第四篇】
1、靳老师用课件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然后利用天平称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状态下,空杯子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然后往空杯中加水,这时天平向左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质量,怎么表示水的质量,用字母x代替。接着提问要想称出水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加砝码。从而得到不等式100+x>200。让学生感受到加100G砝码仍然没有使天平平衡。继续加砝码。得到100+x<300。天平向右侧倾斜。引起学生的思考。砝码加多了,应该加一个小一点的砝码。从而得到100+x=250。得出这些式子后,老师继续提问,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2、比较100+X=250和2+7=9,都是等式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方程的含义。问题引领性强。
3、练习及时,认识方程后及时进行判断练习。形式多样,有集体练习,有独立练习。
4、看图列方程,靳老师鼓励学生:你能列几个?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为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
建议:刚认识了方程时刻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几个方程。
上一篇:立定跳远教案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