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精编3篇
【导言】此例“《曹刿论战》教案精编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曹刿论战》教案1
教学目的:
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1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
1、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刿(guì) 间(jiàn) 褊(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mǐ)
2、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注意重点的字词,如:
(1)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
(2)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思考:
(1)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辙: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4、学生思考讨论:
(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节课学习的要点,背诵一、二段。
2、自读第三段。
《曹刿论战》教案2
教学目标:
1、部分文言词语的含义,能正确翻译课文。
2、巧妙地安排材料,有详有略地叙写。
3、重点人物曹刿,鲁庄公的形象分析。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
1、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2、学习在岗位上“忠于职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教学难点:
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2、“论”战的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背景,把握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分析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大家也许会想到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 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默读课文,(亦可分角色朗读)理清文意。
1、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待交流。
2、交流难词难句,并翻译课文。
3、师归纳: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情节:
提示: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发展过程为线索概括。
明确: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生复述课文(建议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四、作业布置: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思考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试简要地分析。
3、收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课文,分析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生复述课文导入)
二、 探究,交流。
1、组织学生讨论:给课文换一个题目,并谈谈原因。
2、生给课文换题目。
3、分析详略安排与题目的关系。
(与中心有关系,联系比较大的则详写,反之则略写。)
4、找出文中详写略写的部分。
三、 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1、小组讨论: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2、分析人物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 “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四、 迁移积累:
1、理解词义,找出、理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 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2、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五、 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左传》,进一步了解课文的背景。
《曹刿论战》教案3
学习目标:
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1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主要过程: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导入: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巨鹿之战等导入。
1、个读、齐读课文。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2、再读课文。
二、点读课文: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鄙 安 加 信 孚 狱 绩 轼 焉 靡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四、品读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第一自然段: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上一篇:中班语言的教案【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