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说课稿【实用4篇】
【导言】此例“高中化学说课稿【实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化学说课稿【第一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20xx至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即将过去,回顾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可以总结和思考的地方很多,在这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
一 、理念的转变
相较于我刚接手普高化学的时候,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从根源上讲是源于理念的变化。
我以前的教学理念是"以重点中学、正规学校的高中化学要求为参照,要求学生达到这一水平"。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其必然性。首先是我自己受的教育,作为重庆市顶尖名校的毕业生,我所能想到的第一参照系就是我自己的母校,换句话说,我当初的教学要求是什么样,我就会要求学生也达到。其次是客观条件,在那时我还在承担职高数学的教学工作,势必不能两头兼顾,而现成的最容易找到的普高化学资料几乎全部是名校、重点学校的资料,这也就使得我的教学无法降低知识难度。另外,我想讲的是这一理念提出除了有其必然性以外,还有其合法性。尽管来到菁华中学的学生生源差、底子薄,但只要学程设计得当、教学保障有力,是有可能取得进步甚至接近或者达到重点中学的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做课外辅导与重点中学和名校的学生接触中感受尤深,他们的底子确实扎实,但他们并不是高不可攀,他们仍然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学习和训练才能取得优异成绩,而这些扎实的工作恰恰是菁华的教学所难以达成的。
从这学期开始我辞去了职高数学的教学工作,专注于普高化学,这使得我终于有时间将一门学科研究得更加深刻和透彻。加之来自课外辅导工作的启发,我开始质疑之前所提出的理念的一些前提,那就是,这样的要求,即使是学生全部达到,这样的化学到底有多少意义。如果说重点学校或正规学校的学生将考学作为最大的意义,那么对于菁华的学生来说--他们中很多对此并没有执着的信念和想法--这种训练又有什么意义,这让我的思索回归到学习本身、知识本体。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不想升学,我们用"高考要考"这样的说辞已经没有任何恫吓学生的威力的情况下,学化学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知道"麻黄碱是一种兴,奋剂"到底对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的品质有多少的提升?有鉴于此,我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学能学会的化学,学有用的化学"。后来再加上一句:"学基本的化学素养"。
最后一句的提出是来自于如下的一些思索。科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我们身边的世界。物理从物体与力的角度,化学从物质变化的角度等等。而这个世界的化学解释有它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和语言体系,例如,化学认为物质变化来源于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离子的重新组合。换句话说,化学中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微观粒子体系,和用这种体系来解释世界,是化学核心的部分,是化学的语言,掌握这样的体系是一个学生学没学化学标志。这便是我在理念中提到的"基本的化学素养"。这正如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对化学的界定那样:"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之下,我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编写了《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必修1、必修2、选修1三个分册。下面我就谈一谈这样的一份教辅资料是如何落实贯彻以上三方面理念的。
二、 解读《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
文末附有《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第一版前言,在其中我已经对如何使用这一教辅资料和编写目的进行过较为到位的说明,在这里我从解答关于理念的三个问题的角度出发再次阐述如下:
1.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能学会的化学"
得益于课外辅导的开展,我有了在教学实践中详细梳理包括初中化学在内的整个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和脉络的机会。并且通过对学生在学程中的观察与师生的交流,我更加清楚地感受和认识到他们关于化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理解教材编写者在这里如此编订的意图,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会化学的相关知识的,这两点是能够贯彻"学能学会的化学"的先决条件,也是"能学会的化学"的具体内容。
在编写《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的过程中,我在阅读教材时始终在想教材编写者到底希望学生掌握什么,想让他们获得什么知识和形成什么能力。然后,我将这些东西以提问、留空的形式留给学生去解答。这些问题来源于教材,但绝不超越教材。换句话说,只要学生去阅读教材和思索,是能够解答或者说从书本上找到绝大多数问题答案的。这就夺走了学生以"学不懂""基础差"为理由不学化学的合法性根据。如果说以前的化学确实要求很高,学生除非特别刻苦勤奋、废寝忘食地补上以前学习欠缺的漏洞才能够听得懂,那么现在的化学就不需要如此,仅仅需要学生用一些精力在读教材上,将教材上浅显的知识点记录、转述在学案上即可。
这份《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同时也决定了这个学期考试试题的变化。为了与之配套,我自己编写了选修1四个单元的单元检测题和半期、期末考试题。在这些考试题中,重视基础,问题来源主要是《知识过关》。
2.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有用的化学"
化学应该是有用的。这一点来自于职业教育的启发。在过去的普通中学教育中强调学科体系,强调各种复杂的变形、计算,而恰恰忽略了对身边化学现象的解释和关注。学生只有做题计算的能力而缺少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缺少生活经验的积累。
例如我辅导的一个鲁能巴蜀中学的高一学生,他能够很顺利地进行结合化学方程式的复杂计算,却无法回答"加工铝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这样的常识问题。即是说明在他的日常学习中,教师并不注重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而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仅仅学会了应付考试难题,而并没有办法提升自己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和适应能力。这恰恰是化学"有用的"部分。
所谓有用,并不是应考这样急功近利的角度定义的,而是从学生未来人生的适应能力的角度出发去界定。在他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更多地会接触到直观的、直接的现象,而不是命题人精心设计好的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他们如何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去解释这一现象,从而降低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紧张感,提高适应性、提高生活工作的效率和品质,这便是"有用"在何处。
也因此,我在编写过程中,将普通教学中往往一笔带过或忽略的例如用途、实践中的应用的知识也纳入了其中。
3.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基本的化学素养"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对中学化学课为什么开课的追问。课程标准对其必要性是这样阐述的:"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如果说之前的"有用"是偏重于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希望学生能够做一个更高品位、更有涵养的人。那么"基本的化学素养"则是针对想要在化学或者别的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化学课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研究工具,具备基本的知识能力。换句话说,我在理念中并没有抛弃掉学科,将中学化学课完全变成科普常识讲座的意思。恰相反,我认为学科基础非但不是要弱化,反而应该强化。这个基础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识记,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科思维的构建,正如之前所谈到的那样,化学是用原子分子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解释现象的能力。这其中包括,用原子分子的理论进行思维和推演和将这样的思维推演过程形成文字或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后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看懂和能写化学方程式,能够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培养化学式的思维和使用化学语言的能力,我想这是我们过去一直被忽略而新课程所要求的。也因此,我在编写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简答题,需要学生阐述这个反应之后的道理,需要他们学会诸如"过量""适量"等等定量描述的语言。除此之外,一如我在前言中所说,对于教材中一些非化学重点掌握的点,我认为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也一并纳入。例如浓度,在选修1第75页资料卡片中,温室效应气体浓度数据采用的是每立方米多少毫升这样一个体积浓度的单位。在这里我想让学生将学过的几种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并置并加以比较各自的差别。
另外这里所说的"基本"也有之前"学得会"的含义。在以往的应试教学中,对解题法、解题术、公式套用的讲解过多,而对基本方法的关注不够。其实化学计算中的差量法、十字法等都是在基本方法之上提出的一套简便方法,将以前需要两三步做出的事情一步完成。这些方法当然可以使得计算更加简单,但如果忽略了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讲授和训练就直接传授这种"中间步骤""二手公式",是令教学陷入低效、反复讲授学生却仍然不懂的元凶之一。很多情况下,学生只知用这个方法,却不知如何去用、为何要用。这样的'教学学生是越学越死,只要题目稍加变化,或者出现无法直接套用的情形,学生便会不知所措。究其根本,还是对基本的原理认识不清、对基本方法体会不深。在我编写的过程中,这种需要所谓"简便方法"的题目尽量不涉及,即便涉及,我也不会按照这种方法去进行教学。简便方法是来自于基本解法熟练掌握之后自动生发的,所谓熟能生巧,但如果直接跳过基本的方法,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导致盲目地、机械地套用。这也是学生普遍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觉得化学难学、枯燥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中化学说课稿【第二篇】
实验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更加有效的掌握了有关化学知识。但传统单一枯燥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尤为有限,效率也比较为低下。科学创新是实现学科进步的动力所在,将科学创新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化学实验教学作用,使学生在创新的教学方法下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
一、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而高质量的人才不仅体现在掌握知识的数量,还体现在学生自我学习与创造知识的能力。在科技创新的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实验进行有效的创新性学习,通过自己不断的尝试来深入探究新的知识领域,从而实现自我学识能力的提升。
科技创新能够提升教师的水平素质,也可以提供给教师更好的教学设施,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创新教学模式来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具有浓厚创新氛围的学习环境。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的改善整个学校的师资水平,利用科技创新设施来发展创新式教学,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能力。
科技创新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中的表现
1.组合法
该方法是通过对一些相关性较强的化学实验知识的整理,来实现有关联化学实验知识的学习,这种将已存在的化学实验进行有机组合,从而产生新特征和新功能的方法,就是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方法。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使用组合法时,应当注意以下内容。第一,科学的组合并不是对若干实验进行表面连接与统一,它必须能够在原有知识上产生新的特征和功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第二,有效组合不是机械搬移和拼凑,而是在原先实验理论上升级以后形成的有机结合;第三,对实验进行组合时要把握结构简单化、操作明了化的原则,如果课堂中使用大量巨型、繁杂,甚至需自己制作器设备的实验,就会很大程度上弱化学生的学习重点,使他们将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仪器与结构的介绍上,最终影响了学生常规知识的学习。
2.模拟法
该方法意在通过一些学生较为熟知的实验器材,来展现学生平时很难感性认识的知化学识。高中化学实验多是切合生活实际的实验,因此,设计一些创新性的实验来促进学生学习知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就一定能取得优良的效果。例如沼气、温室效应、酒精制作等都可以在试验中来制作完成。
3.逆向法
顾名思义,逆向法就是利用反向思维进行研究教学,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有效促进新实验、新方法的提出。
逆向法最常见得使用方式就是功能逆向,从功能的逆向思考去探索新的实验。以稀释浓硫酸为例,该实验要求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的流入水中并同时进行一定搅拌;但是若把水倒入到浓硫酸溶液中,便会引起不良后果。教师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操作,从而加强学生们的意识。
结构逆向也是一种有效的逆向方法,即通过逆向结构来探尋新实验的方法。以碳棒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为例,当学生明白其电解原理之后,调换实验中碳棒阴阳极的位置,然后再次实施电解,学生们就会发现之前碳棒阳极的铜逐渐不见了,学生就会对实验原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果逆向是指对实验的因和果进行相互转换,以求得到新的实验。在进行铁的钝化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在实验前告诉学生铁会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但笔者认为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象,即让钝铁和硫酸铜进行反应,铜不能发生置换,此时学生对知识就会产生困惑。
状态逆向,依照实验属性逆向来进行实验的创新。以制备溴苯为例,把苯和溴放入烧饼并加入铁粉以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化学反应会异常的激烈,引起溴经过导管挥发溢出,最终造成实验的失败。但假如在放入苯和溴之前就加入铁粉,并将苯和溴进行混合分液加入,利用分液漏斗来控制液体流速,就可以很好地达到实验的目的。
二、科技创新对提升课堂效率的展现
科技创新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非常的多。上述各种方法可有效的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来:通过组合法可以科学的将众多的实验进行有效组合,实现知识的连接与优化,使学生课堂积极性得到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模拟法将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这会使学生更愿意投入注意力到化学实验上来,从而极大地促进有关实验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逆向法的使用较为广泛,它利用对实验结构、功能、因果、状态等方面的逆向思考,使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思维体系,从而有效的提升其学习效果。
小结
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之源,也是学校实施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优化途径。高中化学实验有其特有的知识属性,广大教师应当积极注重高中化学实验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只有不断实现对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结束语
科技创新对于教育工作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更为明显。由于笔者能力及文章篇幅的限制,文中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未能进行深入的展开和探讨,希望以上的论述能够为广大化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宏伟,侯千金。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08).
[2]李萍。新课改下对高中化学实验创新教育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xx(02).
[3]王锦峰。浅谈新课改下的化学实验教学[J].学周刊。20xx(10).
[4]吴昊。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师实验教学的理念初探[J].才智。20xx(10).
高中化学说课稿【第三篇】
23-25日,全国和省中学化学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在金华市第一中学开展,共有来自全省各地区的12所中学教师代表参加优质课比赛。湖州市各个中学都有教师代表参加了听课,下面我把本次活动记录总结如下:
1、情况简介
在优质课评比活动之前,大会请来了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祖浩教授,做了一个关于“高中化学课程改革重点及实施中的问题探讨”专题报告,他就21世纪高中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本次活动共分两个小组同时进行,我于24日下午和25日上午共听了第一组的6堂课,内容是有关“氯气”两堂课、“电解”一堂课、“乙炔”三堂课,由于两个小组是同时上课的,另外小组的课没听,内容也是上述三个。
2、活动收获
通过听取王教授的报告,获得了很多的信息,比如,在目前的化学学科论文中,存在着关于“课堂教学”的内容过多,而有关“定量数据处理”和“通过实验来探究”等方面的文章却相对较少,对于指导化学课程的论文写作很有指导意义。
另外,王教授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说在现在的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老师经常引用一些化学药品的中毒事件,造成学生对化学的情感是不积极向上的,提到化学就想到中毒或爆炸,他提出应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积极情感,化学有很多正面的例子和生活实例。
另外,来自全省的优秀青年教师所上的优质课也给人很大的启发,在课堂组织和调动上,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宁波二中范彬彬老师,她的课堂组织受到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她把化学反应和学生游戏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
3、启发和反思
听了王教授的报告,在我了解了新课程改革情况介绍以后,我充分的认识到老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感受化学,首先老师自己要学会,以往通过化学污染或中毒事件来进行化学引课的做法要有及时改正,并注意和新课程改革的衔接。
对比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所观摩的省优质课,我觉得自己要反思的实在太多,包括课堂的任何细节问题,都要精心设计。
高中化学说课稿【第四篇】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辅助手段
1、说实验:
①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致,表面积相差不大。
②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
2、说现代化教学手段: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两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以上二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
上一篇:数学课评课稿精编5篇
下一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