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舞记》教案(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观舞记》教案(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4、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设计说明]

本文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在朗读中学生就不仅能品味揣摩到文字的美,也可掌握一些生字词的音、形,故确立第一、二个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要以发展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宗旨,故确立第三个教学目标。外国优秀的文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精神财富。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故确立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对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

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师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录像机(带)、投影仪、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设计思路

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教师的引导还很必要。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可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朗读作品中最富表现力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语言为“切入口”,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自己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千手观音》。)

师:这段舞蹈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师: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设计说明]

能否开个好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千手观音》风靡全中国,学生们应该很熟悉,况且这段舞蹈也缘于印度宗教,有着印度舞蹈的特色,即使条件不允许的地方学生们对这段舞蹈也很是熟悉的。以相似的情节熟悉的旋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千言万语也比不上有声有色的一小段舞蹈更有吸引力,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的设疑,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冰心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舞蹈艺术呢这样学生就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的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文字优美,但也不乏生字。大家在预习时一定扫除了“拦路虎”,哪位同学愿意带领大家读屏幕上的生字?

颦蹙粲然嗔视咿呀

(2)、那位同学能够为我们解释一下这两个词呢?

尽态极妍叱咤风云

(或者可用比赛或造句的形式使得枯燥的生字词学习变得有趣味,也变硬邦邦的生字词为形象的句子。)

2、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也决计了教学目标1、2。能力固然重要但双基也是不可忘。)

朗读后谈初读体会,各抒己见,教师不要作硬性评定。

思考问题:此文是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

由此问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设计说明]

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放手让学生自读,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集相关信息。通过各抒己见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音乐的陪衬熏陶,如催化剂一般,渲染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品读课文,集体探究

(一)探寻“舞蹈美”

1.师: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飞动)

2.课文中作者说到:“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到的飞动的‘美’!”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表演是一种“飞动的美”,同学们,我们也是欣赏者,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她们姐妹俩的表演,但是印度舞蹈的美已尽在作者的笔下了,请仔细研读文中有关卡拉玛姐妹表演的语段,请同学们用“印度舞蹈真美!‘美’在她们的”这一句式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现自主阅读,勾画圈点。

小组前后四人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其中。

全班交流。

4.师生小结:

本文就是从卡拉玛姐妹俩的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来写这印度舞蹈“飞动的美”。

(二)探寻“语言美”

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俩那“飞动”的印度舞蹈美,这一感受让我们久久不忘!这都源于作者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现在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句段,体会一下这些语段的“精妙”所在。

1.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寻找“精妙”句段,仔细体会。

2.全班共同交流,教师倾听引导。

小结:这1篇文章作者注重将“视觉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感受”相结合,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言摇曳多姿。

四、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试分析本文与《安塞腰鼓》的异同。

(提示:可从选材、语言风格、结构、主旨等方面进行比较)

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差异较大,要让学生明白与作家本人、写作对象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间不够的话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教是为了不教,学就是为了会用。当学生能够在比较中懂得了欣赏作品时,那就能真正让知识成为自己思考的结晶的时候。)

板书设计

观舞记

冰心

神态美

形体美

表现服饰美

语言美舞蹈美面貌美心灵之舞

(飞动之美)动作美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第二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储备目标:

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

2.了解鲁迅及其代表作品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品味富于表现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景物

描写的作用。

3.学习通过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三)情感体验目标

1.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2.会农家少年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优秀品质和“我”与农家少年的诚挚

情谊,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设想

(一)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疑点:社戏并不好看,但为什么“我”不能忘怀。

(二)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1.课型:讲读型

2.基本教学思路:在反复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段概括出文中的主要事件,勾画出景物描写的语句,揣摩作者精心选材,结构文章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中所表现出的对劳动人民纯朴真挚的思想感情。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因此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另外,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交流思考中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快乐的童年常常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童年有祖母讲不完神话故事,童年有长大以后再也吃不到的美味佳肴,童年有情同手足,情深似海的小伙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本品不够的书,今天,让我们一起寻觅迅哥儿童年的足迹,分享他在农家获得的无限快乐。

二、课前热身,初读课文

(1)了解鲁迅及代表作品。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的知识。

(3)齐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扫除字词障碍。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2)学生细读课文,学习圈点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来帮助理清课文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

(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

①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看社戏途中。⑤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3、4、5节略写1、2、6、7节。

2、讨论探究,感知课文思想内涵

(1)小组讨论:

①平桥村在“我”的心中的位置?为什么?(乐土:得到优待、免念古书、钓虾放牛)

②且不管戏是否好看,中心事件是看戏,为何要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

(从中看出老人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平桥村是“乐土”,因为那里老人孩子纯朴善良可爱。这样写能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3)归纳思想内涵。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巩固生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阅读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思考它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

板书设计

得到优待老纯

平乐免念古书人朴

桥土钓虾放牛孩善

村好豆好戏子良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大概内容,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一起了解课文以“社戏”为线索写了“我”在平桥村的愉快经历。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试着欣赏课文的精彩语段。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描写精彩的部分,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方面着手学习,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对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敢于质疑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1、学生阅读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想想这部分美在哪里?

2、学生在个人精读的基础上分组,按写景的与写人的分若干组,相互交流,再全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概括,得出供学生参考的结论:《社戏》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对话,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疑问的能力,也培养了通过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3、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月夜行船,朋下归航”语段,速度稍慢。其他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语言的流畅和表现的自然美。

4、请男生齐读10自然段少年朋友开船的动作描写,圈出动词,揣摩语言的准确。

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1、为什么要写戏前三次波折?

渲染小伙伴们盼看社戏的迫切心情。

2、不能看戏“我”心情怎样?

心理描写突出心情十分沮丧。

3、一切问题解决否,小伙伴们自然急急忙忙赶着去看戏。作者抓住了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们看戏的心情。

⑴第10自然段:开船一系列动作,突出他熟练的驾船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看戏时愉快的心情。

⑵第11自然段: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水乡月夜图”表现“我”愉快而急切的心情。

4、小伙伴如此热衷看戏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他们更在乎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玩耍,感兴趣是看戏前后那种快乐的氛围和感觉。

5、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自由畅谈,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教师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①围绕中心精心选村,详略得当地叙述事情。

②景物描写细腻逼真,很好地起到烘托人物,抒发感情,推动情节。

③成功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④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⑤社会环境描写颇具地方色彩。

五、体验反思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在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通过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六、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设计些题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习俗的兴趣和喜爱之情。)

七、作业:

你觉得平桥村有哪些好的民风?你家乡民风如何?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

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自然美:豆田河流远山月色戏台

“三美”人性美:善意的嘲笑偷豆对付六一公公

情感美:伙伴得到物许来陪我

母亲再三嘱咐与深夜候船

年幼的陪“我”坐船中

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

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3、品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受到美的熏陶。

4、积累写月的诗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教育。

5、小练笔:月的畅想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

2、理解品味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教学准备:

搜集写月亮的诗句、片段。

朗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月夜图,你觉得这一幅月夜图怎么样?是的,太美了,坐在月光下,陶醉在月色里,你会想起哪些描写月亮的词语或诗句,谁能说一说。

2、揭题:月亮悄悄地升上天空,它静静地把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万物如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银纱,柔柔的,滑滑的,多美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一起去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20、21自然段)

2、课前预习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结合板书:赏景、吟诗、幻想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跟随作者一道去欣赏江上的月色,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这幅画面。

2、谈话:读了这段话,假如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色图,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出示:()的江上月色

(优美、柔和、朦胧、宁静、安详……)的月光。

用心读课文,去发现月色美在哪里?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词语或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适时引导:

①月夜江景很柔和,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理解“安详”:“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词,一种温情,从容的神情,用在月亮的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月亮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温情;月亮仿佛也像母亲一样让人亲切,温暖!)

②引导想象:月光下的江水除了像光斑,还像什么呢?

(像一颗颗星星,像一颗颗珍珠,像一颗颗闪烁着光芒的钻石,像一河的碎银……)

③从哪儿体会出朦朦胧胧的感觉?(理解“隐隐约约”,你想用哪个词语来换一换?理解“剪影”:芦荡、树林和山峰在江天交界处看上去朦朦胧胧的,只能看见一个大概的轮廓,所以作者说那是“黑色的剪影”。)

3、你还有哪些感受?

4、指导朗读:月光下的江景是幽静而迷人的,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令人心醉不已,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这种美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小声地练习练习。

(1)谁愿意试试看?指名配乐朗读。齐读享受如水的月色

(2)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小声地练习背诵。指名朗诵其中最喜欢的句子。

四、赏读经典美文,感受语言美

1、过渡: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恬静的“江上月色图”,都深深地陶醉了。皎洁的月亮,晶莹明净,清柔似水,曾给了人们多少梦幻,多少遐想。朱自清、冰心等大文学家都曾描绘过它,赞美过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个片段。

出示:

片段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朱自清《荷塘月色》

片段二: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地在她的爱光中睡去。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二》

2、学生挑最喜欢的片段自由朗读,比谁读得有韵味。

3、学生配乐朗读。

五、学习课文三至十三自然段。

1、师:月夜,江上的景色是美的,偶然回头时,我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请读课文第4节,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他聪明、爱幻想、很可爱)是的,你能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他的聪明、可爱吗?

出示,比较: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我看见月色很美,就走出来了。我想看看美丽的月色,所以我走出来了。

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2、过渡:是的,和聪明、可爱的小外甥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这时候,他向我挑战了,要与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咱们也去凑凑热闹吧!

3、分角色朗读五至十一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评议:你觉得像咱们这样读行吗?

②老师认为我们必须弄懂原诗的内容和诗句的意思。

交流(童真、豪放、思乡、清幽乡愁、乡愁、温和)

引出这一段: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师描述:我们置身在江轮的甲板上,眼前是一片开阔,远远看去,银色的月光洒满了江面,清幽旷远。在这样的环境中吟诗,你觉得怎样?(美,很有意境,其本身就有一种诗的韵味)所以,作者说: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③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至十三自然段。自由练习。师生同诵(老师先诵读赵丽宏的,学生先诵读外甥的,然后女生男生配合齐读)

4、积累写月亮的诗句。师:同学们平时也积累了许多的诗句,如果你就在江轮上,你一定也会接着他们的诗句对起诗来。谁为我们来上一句?

六、学习课文十四至二十一自然段。

1、过渡:月夜吟诗,让我深深地陶醉在诗与月的境界里,这时,小外甥又轻轻地展开了他想象的翅膀。让我们来读读他的话吧!你一定对小外甥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是怎样聪明可爱的一个小外甥啊!

出示: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地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4、“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地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月亮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小外甥把自然规律想象成天的眼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男孩想象的奇特。

5、小练笔——月的畅想。

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于幻想。你觉得美丽的月亮像什么呢?学了本文,你也许受到了启发,又产生了新的想象,那就拿出笔来,试着写一写。

(像脸蛋,像小孩子的脸蛋。这是富于变化的脸,它和小孩子一样,有喜有忧,所以它常常把那圆圆的脸蛋笑盈盈地呈现给我们,有时又悄悄地偷偷进云层,似乎害羞似的,似乎要悄悄地向云姑娘诉说自己的忧伤。而最终,它总会开心起来,一次次用圆圆地脸蛋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拥有美好的夜晚,甜蜜的心情……小船、镰刀、眉毛)

6、交流,配乐朗诵月的畅想。

六、总结课文,感受课文的美。

1、师诵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我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提问:你觉得作者会想些什么呢?(思念家乡、亲人、妻子、同学)

2.我或许会想到那美丽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吧;我或许会想到几千年前,与我同站在月下的大诗人李白吧;我或许还会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吧!总之,月夜已经美美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了!这一个小小的省略号可以给我们多少遐思啊!让我们把这美妙的月色永远留存在自己的记忆里吧!

七、作业:

1、课后搜集写山或水的诗、文章阅读积累。

2、观察月,感受月,写观察日记。

第二课时

设计者:李筱静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4、进行迁移练习:还可以将月亮比作什么?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吟诵月亮,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让我们也喜欢去品赏玩味。我们喜欢从小就熟背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们喜欢在苏东坡的诗句中追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喜欢在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中体会乡愁的味道;我们喜欢清幽旷远的江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们喜欢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品析张继的孤独;我们更喜欢用——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来表达离别时对亲人的思念。

2、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不同人望月(板书课题),会有不同的体会。唐人张若虚写得好——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对于古人眼中的月,我们只能从诗歌中体会了。板书:诗中月。

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著名作家赵丽宏的笔下,一起去体会现代人的望月之美。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

(一)1、同学们,这篇散文中,写的是谁望月?板书:舅舅、外甥。

2、好,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对于舅舅和小外甥的眼中的月亮,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同时,对文章进行批注。

请同学来说说怎样作批注?

3、学生默读课文,进行批注。

4、讨论。

(1)讨论品析作者眼中的月亮

1)生1:安详,月光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结合学生回答,还有哪些让你感到美的词语。反复读。个读,齐读。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迷人,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对啊,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就是要抓住词语去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这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谁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谁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3:朦胧,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生4: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同学们,你能否将这里的镀字换成其他的字?(洒、铺、罩、蒙)

同学们,你们觉得是镀字好,还是其他字好呢?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不能,人情味,拟人的写法,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喜爱。谁能将这种传递出来,谁来读一读这美丽动人的月色。

(真清幽,真安详。真美丽。真灵动。)

2)太精彩了,让我感受到了那宁静旷远的美丽。你们想将这优美动人的月色记在心里面吗?请同学们小声自由背诵课文。指名背。配乐。配乐齐背。

(2)品析小外甥眼中的月亮

1)生5:“像眼睛,天的眼睛。”

a)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同学们,你们真有一颗可爱的童心,请问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从不假思索你体会出了什么?真好,能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吗?指导朗读。注意指导朗读一定要指出孩子的不足,要引导孩子去读。

2)生6:“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3)“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是啊,引读,小外甥和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小外甥充满幻想的描述,本身就是一个童话。指名读。齐读。(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不能平淡无奇)

4)同学们,从作者和小外甥的对话中,我们体会到小外甥眼中的月亮是多么的调皮可爱啊,他们对话是多么有趣啊。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文章的14-20段,女同学读小外甥的话,男同学读作者的话,老师来读叙述部分。

(二)我们刚才一起品味了作者和小外甥眼中的月色,都很美丽,他们眼中的月亮一样吗?

(三)有什么不一样?

指名答。相对客观。童话的,拟人的。

四)舅舅和小外甥的眼中月为什么不同呢?板书:成人(现实的态度)、孩子(诗意的态度)

(五)通过刚才的读书、交流,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月亮是那么美丽,小外甥眼中的月亮是那么的有趣,让人充满了幻想,每个人眼中的月亮是不一样的。此时,我们再这来读那些古人描写月亮的古诗,相信大家肯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古诗?

引读: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三、迁移仿写,升华感受

1、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在诗和月光的沐浴下,在小外甥充满童趣的想象的启发下,引读——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

2、板书:心中月。此时,作者的心中月是什么样的?是和开头眼中的月的景致是一样的吗?

3、幻想,是成年人早就忘却的。小外甥给一个成年人插上了幻想。所以,亚圣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板书:赤子之心。连舅舅都受到影响了,何况我们呢。同学们,请你也插上想象的翅膀,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到的月亮的景象,想象一下还可以将月亮比做什么?指名说。

完成评价手册上的仿写。

像什么?交流。

四、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同学们,我们在清幽旷远的月色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千古传诵的的诗句当中感受到对诗的乐趣,我们还在无尽地想象中感受到一种创造的快乐,写出了我们的心中月。

五、布置作业。

拓展李白关于月亮的诗。

在古代大诗人中,李白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不仅生和月亮有缘,死也和月亮有关。生时,其母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死时,又传说他去捉月亮而坠入水中。他一生写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幻灯出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同学们,将来你们也会像老师像父母亲一天天的长大,你们一定记住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赏月的快乐、我们对诗的快乐、我们写诗编故事的快乐;不管我们长得多大,只要我们像大诗人李白一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就一定会永远做一个快乐、幸福的的小孩!

搜集并背诵有关月的古诗,看谁背得多。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第四篇】

学习目标

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课前准备

①挂图、生字卡片。

②投影仪或幻灯机。

③列宁的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老师补充介绍并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a.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随机引导。(“引”应该读“yǐn”,不读“yǐnɡ”。“附近”应该读“fù jìn”,而不是“fǔ jìn”)

c.竞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巩固识字

①指名、集体读生字卡片。

②做游戏巩固识字。(游戏规则: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背对黑板站立。老师在黑板上指一个字让全班同学默记,然后请这名同学猜一猜刚才老师指的是哪个字。这名同学指着黑板上的字问同学位:“是不是×”,如果不是老师指出的字,同学们就回答:“不是×”,这名同学继续指字问话,如果学生猜对了,同学们就回答:“对,对,对,下一位。”老师再请下一位同学猜字)

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寸”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的右半边不支。

练习写字。

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第二课时

整体感知

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同桌交流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朗读感悟

分组朗读课文的第1、2段。

a.讨论: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之间交流,随机理解“附近”“当地”。

b.分别出示(投影仪或幻灯)下面两句话,把画线的词语换一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c.集体朗读第1、2段。

学习第3段。

a.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画画,可以表演,可以朗读,体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指名请同学汇报,借助学生的画或老师自己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花丛”“蜜蜂”“园子与养蜂人”之间的关系。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c.谈感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指导朗读第4段。(要读出养蜂人热情又惊讶的语气,列宁幽默风趣的语气)

集体朗读全文。

创编表演

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分角色表演,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和心理活动。

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20 342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