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教案优质4篇
【导言】此例“祝福 教案优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祝福教案【第一篇】
祝福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1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1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5、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祝福教案【第二篇】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故事情节,掌握倒叙方法的作用
2、 抓住祥林嫂的外貌描写,体会人物描写的技巧
二、基础掌握
1、字音
监( )生 镯( )子 朱拓( ) 陈抟( ) 瘦削( ) 间( )或 悚( )然 支梧( ) 不更( )事 惴惴( )
谬( )种 新正( ) 荸荠( )( ) 怔怔( )
草窠( ) 呜咽( ) 驯( )熟 讪讪( ) 拗( )
炮烙( )( ) 歆( )享 牲醴( )( )
阿( )弥陀佛
2、解释
四书
间或
不更事
沸反盈天
新正
歆享
三、基础拓展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修葺(qì) 渲染(xuàn) 倾轧(yà) 叱咤风云(zhà)
b.蓦地(mò) 缄默(jiān) 遒劲(qiú) 朝夕揣磨(mó)
c.裨益(bì) 犒赏(kào) 惬意(xiá) 腾挪跌宕(dàng)
d.谙习(ān) 感喟(kuì) 荟萃(cuì) 胜卷在握(quàn)
2.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学术界对这件出土文物所属的年代,一直有
②要把那些党纪国法,敢于顶风作案的领导干部交司法部门制裁
③请容许我大胆地一下鲁迅先生那副知名的短联:舒眉傲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a.异议违反篡改
b.异议违犯窜改
c.争议违犯窜改
d.争议违反篡改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让我们徜徉其中,含英咀华,尽情感受遥远的馨香
b.等我们来到厅,里面已是万头攒动、济济一堂
c.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d.大连万达战胜了浦项制铁,无独有偶,鲁能泰山也战胜了现代恐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结果
b.晚会上,他们神情自若,舞姿潇洒,谁能相信他们不是年过花甲甚至年逾古稀的老人呢?
c.昨天,市图书馆举办知识经济讲座,聘请了东南大学的教授,会议室的座位真是座无虚席,好多人站着听了一下午
d.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购物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四、文本体悟
1、 小说在结构上采取了怎样的记叙方式?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2、 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3、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五、课外阅读
《绿的歌》
冰心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惘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
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的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
1、文中“临去秋波”比喻什么?用这一比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的字数均不得超过8字) (4分)
答:比喻 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2、文中“‘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这句话中“‘向前看’的思路”指的是什么?从文中摘出它所指的语句,然后再简要概括出上述整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不超过18字)分别把答案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向前看”的思路指的是 (3分)
表达了作者 的精神(3分)
3、作者见到“绿”感到“惊喜”,甚至“陶醉”了,这是为什么? (4分)
答:
4、下面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的开头,作者说“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这是因为“我”那时大多沉醉于这蓝色中
b.“我”离开海边,进入城市后,“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这暗指城市色彩的驳杂,与辽阔大海的一片湛蓝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c.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是引自明代诗人顾炎武《己亥杂诗》,其下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
d.文章的题目是《绿的歌》,作者却先写大海的湛蓝,城市的杂色,枫林的红色,这是为突出后面的绿色作铺垫
e、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比拟手法,分别赋予蓝色、杂色、红色和绿色以人的思想感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分析小说的环境
2、 领悟小说的主旨
二、复习巩固
1、选词填空: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 (a.简洁b.直捷c.直接d.简捷)的说
②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 (a.偶尔b.偶然c.间或d.随便)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③“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 (a.精神b.神采c.光采d.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④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前先 (a.悲凉b.悲苦c.悲郁d.悲哀)的神色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 常见些但愿不为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 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 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a.尽管 而 就
b.因为 却 所以
c.既然 也 所以
d.即使 也 就
3、“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四婶这句大喊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祥林嫂的歧视和摧残
b.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迷信与自私
c.使祥林嫂用替身赎罪的幻想破灭了,造成她在封建神权压力下精神崩溃
d.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
4、《祝福》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于一项):( )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a.真实地描绘了鲁镇旧历年底的欢庆气氛
b.具体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c.形象地展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背景
d.衬托“我”及时回到故乡过年的欢愉心情
e.表现“我”对故乡鲁镇深沉的感情
5、《祝福》开头一段文字中对鲁四老爷语言、外貌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一项):( )
a.为展示小说的人物关系拉开序幕
b.表现鲁四老爷是一位令人敬畏的长辈
c.说明“我”对四叔的矛盾心情
d.表现鲁四老爷对晚辈的关心及对新党的仇视
e.表现了鲁四老爷冷漠无聊、顽固守旧的思想和性格
6、下面这句话表现了这些老女人:( )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段悲惨的故事
a.发自善良本意的同情
b.把咀嚼别人的痛苦当成开心的事
c.同情是主要的,好奇心是次要的
d.好奇心是主要的,同情是有限度的
三、基础拓展
1、选出下面划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不啻(chì) 迂讷(nè) 邑庠(xiáng) 咸与(yù)维新
b.忤(wǔ)逆 觇(chān)视 叱咤(chà) 乳臭(xiù)未干
c.酵(jiào)母 斡(wò)旋 安谧(mì) 为虎作伥(zhàng)
d.鸩(zhèn)毒 嗾(shuō)使 萧瑟(sè) 自怨自艾(y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长篇累牍 川流不息 风驰电擎 残羹冷炙
b.随声附合 趋之若鹜 固若金汤 泽被后世
c.贻笑大方 遐思迩想 众口砾金 莫明其妙
d.孑然一身 恬退隐忍 臻于郅治 不经之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迄今还没有一个人设计出一种计算机能在解决难题时转念再用另一个办法
b.今天的孔庙曾经具备了一个小型汉代雕刻陈列馆的条件了
c.越来越多的北京人选择中国周边的国家当作自己和家人度假的地方
d.我们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措施扼制盗版的产生,难怪《宝莲灯》被盗版的这一天是迟早都会到来的
4、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某领导任命的这位学科带头人,既不懂外文,又看不懂电路图,面对着浩如烟海的国外科技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b.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c.桂林的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d.大家诚挚的劝慰,使他消除了顾虑,这才说出了难言之隐的苦衷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我报收到的群众来信中,反映这方面问题的读者来信始终没有间断过
b.谁又能否认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在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呢!
c.扶贫工作组的同志们经常下到农村了解情况,他们的足迹踏遍了黄冈的五十多个乡镇
d.大家事先都知道这场灾难势必难免,政府也作了移民安排,但还是有人没有逃脱这场无妄之灾
四、文本阅读:
1、祥林嫂死了,不论是自杀,还是冻死,鲁镇上的人们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责任仔细阅读小说,找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讨论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2、祥林嫂对加于自己身上的命运,并不只是逆来顺受,她是反抗过的,她是怎样反抗的?你怎样看待她的反抗?
3、祥林嫂的悲剧是必然的,她悲剧的根源在哪里?从而总结文章主旨
4、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描写并加以分析
五、课外延伸:
1、把下面横线上的长句改为较短的句子,要求读起来简短明确(4分)
为了使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更有说服力,安先生从数以千计的图片中精选了十几幅具有震撼力且能突出主题的照片作为每篇文章的配图
答:
2、校训是大学的精神它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刻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品行下边是中国两所著名大学的校训: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请仿照上述示例,为下面几处大学拟制校训,要求:①采用对偶形式②体现学校专业特点(任选两处即可)(4分)
某师范大学:,
某医科大学:,
某地质大学:,
3、从下列文字中,概括“高纯度”饮用水的缺点(不超过32个字)(4分)
人们饮用纯净水的初衷,是避免污染,但纯净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绝不可小视科学家指出,饮纯净水,无异于让肾脏“下岗”据专家分析,现在市场上的各类所谓“高纯度”饮用水,在消除细菌、有机污染物及致癌物质等的制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将大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消除得一干二净众所周知,“水至清则无鱼”,试想连鱼都养不活的水,于我们人类能有多大好处呢?研究表明,“高纯度”饮用水的凝聚态结构,还会把人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淋洗出去这样一来就减弱了人体的免疫力,可以引发许多疾病
答:“高纯度”饮用水
五、练笔活动
课外观看或了解电视剧《橘子红了》,比较祥林嫂与秀禾的性格和命运
《祝福》教案【第三篇】
李殿林
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祝福》的彩图“祥林嫂(张嵩祖作)”是祥林嫂的一幅肖像图,展现的是她被鲁家打发出门后成为乞丐流浪街头、濒临绝境的情形。画面生动形象,其悲惨境地深深地触动了读者。
可是,通读几遍课文之后,我就想,《祝福》几乎写了祥林嫂的大半生,而大部分笔墨又是写她中年时候的生活。更由于鲁迅先生对中年祥林嫂的两处肖像描写(“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一处应该是青年时期),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一个这样的祥林嫂——纯朴、善良、勤劳而又不乏端庄的年轻女子形象——祥林嫂不美吗?
正是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年轻女性在封建礼教的罗网里遭受了种种不公正的命运(居然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嘿!凭什么呀),结果被人们慢慢地“吃”掉了,多可悲呀!我深深悲痛于祥林嫂的毁灭,而这种悲痛正是发端于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美的女性的毁灭。
这是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我相信也是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年人的阅读体验。
悲剧之所以能震撼人的灵魂,是因为它毁灭了“美”。被毁灭的对象越美,其悲剧力量越大,也就越具有艺术感染力。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如果课文的彩图突出“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两颊却还是红的”青年时期的祥林嫂的形象,一定能起到使读者痛恨毁灭“美”的那个时代的艺术作用。从教学角度看,这样做也更容易拉近作品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作者邮箱:
《祝福》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导语激趣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情节提纲,并且思考作者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采用了何种顺序,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小组谈论,后全班交流
情节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叙开端祥林嫂来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交代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造成悲剧气氛,奠定悲凉基调;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只有具体考察每段河身迂回曲折的流程之后,才能对黄河入海的全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阅读活动中,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也必须对文章的有机结构作深入剖析,细心发现各部分之间与整体的内在联系才行。在把握了整体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的思想意义,也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在艺术上作出准确判断,因为与整体的关系,对整体的作用,是解析评价各个局部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对提高鉴赏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专题品析,合作鉴赏
鉴赏角度: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其他描写人物的方法。任选一个角度,可以化大为小深入研究。如"形象"这一角度,可以把视点集中于"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上。
分组讨论,确定本组鉴赏专题,合作探究品鉴。15分钟后小组长将整理有序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交流过程中,本小组的成员可以补充论证,其他小组也可以质疑或补充。
1、人物姓名鉴赏
祥林嫂:
(1)、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主权。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
(2)、祥林嫂"不祥",命运多舛,数遭闵凶,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悲悯与同情。
鲁四老爷:
(1)、他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说明他是地方权威人物、最高统治者,掌控鲁镇。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鲁镇沉浸在他礼教阴霾的笼罩之中。
(2)、他书房里的对联写作"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平"、更不"和"。而另一联已经脱落,说明他的附庸风雅。那脱落的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可以暗示他是个不明品节、无品缺德的人。
鲁四老爷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嘲讽与憎恨。
柳妈:
(1)、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妈对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于她对迷信的执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
(2)、柳,生命力及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
柳妈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
贺老六:
(1)、俗话说"六六大顺",而他贺老六是大不顺。花钱娶来的是寡妇,婚姻不顺;死于伤寒,寿命不顺;儿子夭折,家门不顺。
(2)、贺,有庆贺、庆祝之意。而贺老六的人生最终一无所有。大伯,即他的长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赶走了祥林嫂。贺老六无喜可贺,有悲可哀。
贺老六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祥林嫂的婆婆:
(1)、卫家山人。只卫护自己的家,是个专横贪婪的封建家长。"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堂而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并且"又取了衣服"。为了获得更多的彩礼,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当作奇货卖给了深山野奥里的贺老六,得了八十千钱。这就是她的从容和能干!
(2)、她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这种专横贪婪之徒远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利用宗法家族权威无所不为的封建家长比比皆是,有一个广大的群体。
小结:小说《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美(祥林嫂、贺老六)的毁灭于其中,或寄寓讽刺(鲁四老爷、柳妈)于其里,作者的怜悯与憎恶,无奈与悲愤隐于人物姓名的深处。
2、爆竹声声话祝福--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威迫对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第三次实际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善。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再一次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于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3、画眼睛的艺术--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眼睛是心之窗。课文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肖像描写,描写的重点是眼睛。通过她的眼睛,我们可以知道,她原本是勤劳善良,安分耐劳的,她饱受生活的惨重打击后,在人们对于她的苦难的鉴赏、恐吓、威逼之下,精神完全崩溃,极度悲哀与麻木。最后变成"眼睛间或一轮"的"活物",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威迫下,一步步被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4、祥林嫂死亡之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侦破
祥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贺家大伯、柳妈和鲁镇的人,都有罪责。生活在祥林嫂身边的人们,谁也无意逼死祥林嫂,但确实是这些人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中国人世代奉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它毒害了所有的人,而就是这些人,又在不自觉的害别人,他们不约而同得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着祥林嫂一类善良的、不幸的弱者。丁玲硕果这样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幸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
(文章的意蕴,是贯注在文章生命机体的精神能量,是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思想和智慧的闪光。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和艺术个性呢?叶圣陶先生给我们作出了回答。叶老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鉴赏(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起手来,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部分的设计在于把课堂真正还个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专题,主动去发现,去研究,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中不断生成新发现与新见解。)
四、拓展延伸
1、经典具有永久的可开掘力。《祝福》中的艺术焦点很多,请同学们"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课后自己确立专题去阅读,去发现,自主研究并写出阅读体悟。
2、根据《祝福》的内容,为祥林嫂写1篇小传。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努力摆脱从众的思维惰性,启发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站在书本之上,开拓崭新的个性视角,勤于探索,敏于发现,言人所不能言。这一设计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上一篇:《g k h》教学设计(5篇)
下一篇:白公鹅教学设计(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