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篇)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掌握基本运算和简单几何知识,能否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下面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假期情景 ,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48页练习七第6-7题、“动手做”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调查数据、表示数据和分析数据等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数据调查表,能用调查表收集、整理数据,并能有效地表示,能简单地评价和分析统计获得的数据。
2、使学生经历现实的统计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以及整理和表示数据的过程、方式,提高数据简单处理的技能,进一步感受数据可以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逐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调查和统计活动,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数据统计,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尝试在活动中提出建议,感受数学活动的成功,逐步具有尊重客观事实的意识,获得重视阅读和保护视力等方面的行为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
数据统计和分析。
教学难点:
小组调查与整理数据。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引导回顾
提问:在前面的学习和练习中,你了解了一项统计需要经过哪些基本过程?
2、揭示课题。
按基本过程,自己来收集、整理数据,再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开展调查统计活动。
二、调查统计
(一)统计课外阅读情况。
1、出示练习七第6题。
提问:小力是怎样了解他的同学课外阅读情况的?他的调查表怎样设计的?你知道小力用这个调查表会怎样了解同学们的情况?
2、分小组活动。
引导:想:如果用这个调查表在小组里了解每个同学课外阅读情况,再整理数据进行统计。
分小组统计(出示要求)
(1)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情况,如实填写调查表。
(2)组长负责收回全部调查表。
(3)小组讨论怎样整理数据比较方便,和组长一起用小组的方法整理。
(4)根据集体整理的数据,各人完成第46页的统计表。
(5)在小组里交流统计表,校对是否符合调查、整理的数据。
3、交流、分析数据。
交流:能说说你们小组同学课外阅读的情况吗?
根据你的统计,简单分析你们小组课外阅读的数据。
4、汇总数据分析。
提问:如果要知道全班同学课外阅读的数据,可以怎样做?
分析:你对全班同学课外阅读的'情况有哪些了解?
5、活动小结:总结我们这项统计经过了哪些活动,你对统计有什么体会?
(二)统计全班视力情况。
1、提出问题,了解要求。
要了解全班同学的视力情况,你觉得用什么办法解决,需要怎样统计?
出示练习七第7题。学生阅读、了解要求。
2、小组调查数据
每人依次汇报自己的视力情况,用你的方法做好记录,核对你的记录是否正确。
3、汇总数据,完成统计。
提问:按照我们班选择的调查项目,统计表中要设计哪些项目?
学生完成统计表的设置,根据汇总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4、分析、评价数据。
知道了全班视力的哪些情况,对班上同学的视力情况作一番评价。
5、活动总结。
说说这项统计的收获和体会。
三、拓展延伸。
1、完成“动手做”
(1)明确做什么。
说明要做什么,了解什么结果。
(2)了解怎样做。
强调滴水时要和硬币面靠近些,滴水要慢些,尽量使滴水能多一些。
(3)学生动手做。
同桌合作,一人滴水,数滴数,另一人记录数据,然后各自完成统计表。
交流:你滴得最多的一次是几滴?最少呢?
2、阅读“你知道吗”。
(1)阅读统计图。
了解怎样表示数据,在不同的统计图里分别知道些什么。
(2)交流:你觉得这些实际上都是什么统计图?第一幅统计图用什么表示条形的?为什么会想到用麦穗表示?第二幅,第三幅各是用什么代表条形的?
第二幅图里“100人”“10人”“1人”是什么意思,中国每平方千米有多少人?俄罗斯呢?
从图里你知道了什么,有些什么想法?
四、活动总结.
通过统计和活动,你了解些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习。
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
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4。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形的画法,会画一个长和宽已知的长方形。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画法。
难点:应用垂直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
(1)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如果这一点不在直线上,又怎样画呢?
(2)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有什么关系?
2.教师出示:
长方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怎样画一个长方形呢?因为长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我们可不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呢?
(板书课题:画长方形)
二、自主探究
1.讨论: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2.动手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画法步骤。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一侧画两条与线段互相垂直的1厘米线段。
(3)把两条垂线的另一端点连接起来。
4.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完成作图。
5.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正方形怎样画呢?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相互交流画正方形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练习十”第1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修路最近?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可以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来修这条路。
3.教材“练习十”第12题。
以已知的线段为边,画出完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怎么画?
(1)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
4.教材“练习十”第13、14、15*题。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2)由代表汇报。
(3)教师归纳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平行线,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
1、初步感知,尝试判断
师;上课一开始,让我们先来看一小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录像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啊? 生:开窗户。
师:开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呢?
生:平移
师: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平行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行线。
师:你知道平行线吗?
高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线?
生1:第1幅、第5幅、第7幅。
生2:就第1幅
生3:1 和5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2、充分体验,探讨本质
师:那么数学上,究竟什么是平行线呢?
我们来看: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生:不会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生1:因为延长是不会弯过来的。
生2:他们不会越来越近,最后靠在一起。
生3:它们之间的宽度始终不会变的。
师: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课件验证)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3、提升概念,再次判断
(板书并口述: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师: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如果我们把两条直线分别标上名字,AB和CD,我们就说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记作AB∥CD
师:我现在如果把这两条直线都斜过来,现在他们相互平行吗?
生:平行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永不相交。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刚才的8幅图。
⑴你能利用刚才学习的概念,找出这里的平行线吗?要说出充分的理由。
(重点讨论学生初次判断错误的、有争议的或不敢肯定的。是平行线,为什么是;不是,又为什么。使学生对平行的认识更加深刻)
⑵指图⑦只有一条直线,你能帮他找一天和他平行的直线吗?
生:图1
师:上面一条还是下面一条
生:两条都和图7的直线平行
4、生活中的平行线
师: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平行线吗?
生1:黑板的上面和下面
师:是的,黑板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桌子的这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师:你指桌子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吧,我希望同学们能表达得清楚些。
师:高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片,你能从中找到平行线吗?
生1:那幅画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楼梯扶手的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3:护栏竖的和竖的是相互平行的
师:是的,现在再来看看这里
生1:爬干都是平行的
生2:瓷砖的对边是平行的
生3:花坛的对边是平行的
师:看来生活中的平行线还真不少。有个小朋友叫淘气,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
师: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生1:不同意,因为这样的话,窗户就无法移动了。
生2:如果窗户往右移就会掉下来。
师:看来,平行不仅美观,还很有用。
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静止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运动中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的上边从这里平移到了这里,他们是相互平行的。
师:再看看这副图。箭头从这里平移到这里。同学们,线段 HG一开始在这里,平移后到了H1G1,线段HG和线段H1G1平行吗?那你能从平移前后的箭头中,找出类似的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生:线段AD平行于线段A1D1
二、动手画平行线
1、师:现在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线,你能在白纸上画平行线吗?
请同学们拿出白纸,看第一题,高老师已经给你们画好了一条直线,现在你能画出它的平行线吗?
注意:你在画的时候想一想,按照你的画法能保证一定平行吗?
生:动手操作
展示:1、量距离。2、沿着一把尺的两边画。3、直尺平移
师:画这条线的平行线,可以画几条啊?
生:无数条
师:现在,你对这三种方法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说说各种方法的局限性)
师:看来每种方法各有各的有点和缺点,因此我们在画平行线的时候,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2、师: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完成第二题。
教师掩饰直尺平移法,注意点:1、对 2、靠 3、移 4、画
2、师:现在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任意一条直线。
生:……
师:现在请同桌交换白纸,给同桌画的直线画一条平行线。要求先一个人画另一个看,看同桌画得对不对,然后再交换,听明白我的意思了吗?好,开始。
三、总结,交流
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线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四、拓展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条线,它们相互平行吗?
师:它们都在长方体的哪一个面上?
师:请同学们注意(转动盒子,使两直线异面)
师: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它们平行吗?
那你觉得我们在说两直线平行时,是不是还应该加一个前提条件啊?
概括: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8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平行线)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地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借助三角尺、直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
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认识平行线
1、认识相交与不相交
谈话:同学们,生活处处皆数学。下面这些设施里你能找出哪些可以看作直的线?
出示书上情景图(电线塔架、铁轨、双杠)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画出三组直线。
提问:这三组直线是什么关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在全班交流。
活动发现:左边一组直线延长后会相交,右边两组直线无论怎样延长也不会相交。
2、认识互相平行
联系第二、三组直线说明互相平行。
像第二组直线这样的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3、练一练第1题。
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为什么?
闭上眼睛想一想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是什么样的。
4、回归生活,提问:你能举一些生活里见到的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提问:谁能用手势比划出两条直线的相交或平行。
5、小结: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就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二、画平行线
1、探索画平行线。
谈话:刚刚我们一起认识了平行线(板书课题),那你能利用一些材料和直尺,想办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展示所画的一组平行线,交流自己是怎么画的。
2、教学平行线的画法
结合学生介绍的方法,提出问题:如果要画一组更宽、更窄的平行线,该怎么办?设置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难以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看多媒体展示是怎样画平行线的。
师生交流,教师示范画平行线的步骤、方法。
提炼方法:
一、画(线)
二、靠(直尺)
三、平移 (三角尺)
四、再画(线)
学生用这种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再给同桌说说画的方法。
3、完成“练一练”第2、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判断,再说说是怎样判断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段的。
2、练习十五第7题。
学生按要求操作。
交流: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第6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练习十三第4、7、9~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商所在位置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谁能说说它的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二、指导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三第4题。
指名学生先回答,再上台将竖式计算写出来,然后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三第7题。
(1)指名学生读一读题目,并指出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
(2)想一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小组议一议,再写出答案。
(3)一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其他学生演示笔算的过程。
3.课件出示:小学四年级463名同学到科技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辆车可坐60人,要租几辆车?
教师要求学生读题并指出有用信息,随便抽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有两种做法:
(1)463÷60=7(辆)……43(人)
答:一共要租7辆车,还剩43人。
(2)463÷60=7(辆)……43(人)
7+1=8(辆)
答:一共要租8辆车。
让第二种做法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肯定并向学生强调这种结合实际灵活解题的做法。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9题。
引导学生看清题中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12?*题。
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教学反思: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中难度并不大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中,如果通过练习,是可以强化计算方法的理解的,但是往往就是有许多学生在笔算的'过程中出现以前的法则中所描述的错误,特别是确定商的位置。问题是教材中没有文字计算法则,教学中要不要归纳?这个问题要依据具体的课程中的内容才能确定,但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归纳出计算的规则。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难点:数位上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读出下面各数。
2308560070091567
2.说说你是怎样读的。(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组织学生先试读例2中一个数的两种读法,想一想:哪种读法比较简便?然后小组讨论: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引导学生试读例2剩下的两个数。
(3)练一练: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教学例3,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1)出示例3。
像这样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该怎样读呢?小组中互相试读,并讨论、总结两级数的读法。
(2)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的填空。
(3)说一说:读亿以内的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1)组织学生分小组练习。
(2)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存在什么问题。
2.如果没有数位顺序表,只出现数字你会读吗?(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3题)
(1)尝试完成。
小组中互相试读,注意倾听同伴读的是否正确。
(2)反馈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读的,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读数又对又快?(先分级画出比较容易读,或者利用数位顺序表)
3.正确地读出教材第2页上各省的人口数。
(1)组织学生独立练习。
(2)教师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能谈谈怎么读含有两级的数吗?
小结: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教学反思: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既让学生懂得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及笔算方法。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渗透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正确笔算,提高一次计算的.正确率。
2、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5×6= 140×3= 29×2=
56×10= 17×30= 80×5=
140×6= 240×2= 5×24=
2、笔算下面各题。
629×53= 408×75= 1200×40=
注意:为防止丢进位数,在没有达到熟练之前可以标出进位数的方法,但必须在练习中逐渐锻炼用自己的脑子记住进位数。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在学习中更容易出错,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在订正时可以增加对比。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问清学生,为什么可以把0甩出去进行简便运算。以1200×40为例,可以这样理解。
1200=12×100 40=4×10
所以1200×40=12×4×100×10
这就是”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的道理。
二、综合练习。36页第1题。
30×6 16×7 12×30 50×60
300×6 16×70 12×300 500×60
1、比一比谁算得快。
48×23 72×12 4102×15 56×456
603×3 425×11 2460×18 35×440
2、不计算,判断对错。
58×18=4534( ) 88×34=318( )
150×40=600( ) 350×70=2450( )
三、课堂作业设计
36页第4题、5题、6题。
板书设计:
体育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具:图形,剪子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
(1)教师演示。
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
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
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
(2)认识等腰梯形。
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
2:小组交流汇报。
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
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
(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73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
2、73页3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
四、课堂小结:
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74-76页4、8、10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2.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掌握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教材第2页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提问:这些数你会读吗?
(学生试着认一认这些数,会觉得数据较大)
2.教师引入:以前我们学习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要用到比万更大的数。如:30万千米,一千三百八十一万九千人等。这些数是怎样数出来的,又怎样读、怎样写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准备。
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一百是?( )?,10个一千是( )。
2.教学例1: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出示:北京市人口:19612368人
教师:要认识这样大的数就要先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数:
(1)在计数器上拨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拨到九万。
提问:再拨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10个一万就是十万。
(2)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数出: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教师:1亿是个很大的数,我们每秒在纸上画1个点,一刻也不停地画,要画3年2个多月;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由此可见1亿是个很大的数。
(4)教师小结:像以前学过的一(个)、十、百、千、万一样,今天学的十万、百万、千万、亿也都是计数单位。用数字来计数时,每个计数单位都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边说边板书:
…… 亿 千
万 百
万 十
万 万 千 百 十 个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5)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A.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教师边讲边在计数单位下添上“位”字。
B.一个数占有几个数位,我们就称它为几位数。例如:128是三位数,20xx是四位数。
C.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亿位在亿级。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完成数位顺序表。
(6)读、记数位顺序表。
考考你:从右起,第五位是什么数位?第九?位呢??
(7)数的组成:在19612368中,十万位上的“6”表示6个十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分小组练习,教师巡视。
2.教材“练习一”第1、2题。
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主张让学生学会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有用的信息,理解简图中表述的意思进行分数内容中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复习。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解决看图写分数,看图理解整体中的部分,这些问题在三年级学习中或多或少已碰到过,这节课进行集中地梳理、练习。主要的是要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个内容。教学中,通过群体中元素的变化,使学生懂得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练习纸。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阶段〉
一、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折纸。
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分。
2、请学生说一说:你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平分成了几份?
3、请学生涂色:平分成几份就涂几分之一。
4、请学生任意涂,然后说一说:
你涂的部分是几个几分之一?表示几分之几?
5、提问:表示一个分数必须要注意什么?(平分)
二、练习书上P9的`内容。
1、请学生完成第一题。
⑴学生独立练习。
⑵交流
2、请学生完成第二题。
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
⑴小组讨论
⑵交流
〈新知探究阶段〉
3、请学生完成练习三:他们得到的巧克力一样多吗?
⑴小胖:我得到下面一堆小亚:我也得到下面一堆
巧克力的12。巧克力的12。
⑵都是整体的12,为什么得到的巧克力不一样?[来源
〈巩固提高阶段〉
一、基本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涂色部分。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___。
2、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
〈板书设计〉
分数
要平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教材第77页例4。
教学目标:
学会“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和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
难点:运用“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笔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教材“练习十四”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四”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独立练习,在教材上完成后,选择两道,如:
提问:你是怎样试商的?
4.设问:如果除数的个位上是8,又该怎样试商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出示例4。
1.读题后列式:
197÷28=
2.除数“28”的个位上是8,应该把28看作多少来试商呢?试着算一算。
小组内先试算。试商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该怎样解决?讨论交流后再算,再交流检查。
学生汇报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3.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指名说说除法的验算方法,学生再独立验算。
4.巩固练习。
教材第77页“做一做”。
小组分工完成练习,每题各选两道组织学生板演,再集体订正。
5.小结。
刚才完成的几道题,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作多少来试商?如果商小了怎么办?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五入”试商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四”第11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小组内完成,交流检查。
3.教材“练习十四”第13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小组内分工完成,再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四”第14题。
学生读题后,提醒学生注意:求的是“可以放满几块展板”,先算出来,看该怎样回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4
授课时目标
1.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教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过程。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两个队员身高的表格和两次问题的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平均数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姚明吗?他是干什么的?谁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如果学生答不出,教师可以介绍:姚明的身高是米,并找个参照物比一比有多高,如和门比还高出半米多等。
师:打篮球的运动员,身体都比较高。在20xx年,某市举办了一次小学生篮球友谊赛,我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求平均身高们来看一下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队员身高和体重的情况。贴出两个队的身高表格。师: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师:估计一下那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到底那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实际计算一下吧!教师进行巡视,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发现信息,除了教材上的信息,学生可能还会说出:
●两队人数相等,每队都是9人;
●除李斌外,体重都在50千克左右;
●谁最高,谁最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计思路和答案。如:
●银河小学有一个队员身高超过170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高一些。
●银河小学队有两个队员的身高是140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一些。
●红星小学队有一个队员身高才138厘米,这个队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一些。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三、求平均体重师:谁愿意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与同学们交流。
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要特别给与表扬,若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提出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计算出了每个队队员的平均升高。现在有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出示教材第98页议一议的内容。
师:谁能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师:刚才我们求出了两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那么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又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结果是多少?学生交流中,教师给予启发交谈。
师:谁还有其他方法?师:刚才我们计算出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两个问题。
出示教材说一说的两个问题。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用身高和÷人数●身高后两位数的和÷人数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四.扩展应用师:就这两个问题,谁来说一说你的看法。知道“本队”意思吗?师: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考虑的?师:两个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关系吗?学生可能回答:
第三种情况,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指出。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两个篮求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体重的问题,下面再来看新华小学四(1)班两个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出示体重表)你了解到了什么?师:如果要比较那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师: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法,自己算一算吧!注意观察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
生:就是自己的队。
学生可能回答:
●红星小学队最重的运动员是56kg,超过本队平均体重6kg;
最轻的是35kg,比本队平均体重少15kg。
●银河小学队最重的运动员是58kg,超过本队平均体重8千克;
最轻的是40kg,比本队平均体重少10kg。
●红星小队的身高是158cm,体重是50kg;
银河小队的身高是157cm,体重是49kg。各相差1;
●红星小队的队员平均身高要高一些,体重也重一些;
●一般情况下,平均身高越高,平均体重就越重……生1:五组有7个人,六组有8个人。
生2:五组最重的同学有50千克……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五、课堂练习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让学生展示不同方法。
师:计算出的42千克和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练一练第1题师:“平均每个组”和“平均每个人”是什么意思?
1.练一练第3题师:我们再来看第3题,拟从表中了解哪些信息?谁知道表中“售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师:从表中的销售情况看,你认为哪种书的销量好?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生:求百科全书平均的销售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
学生可能说出:
●42千克表示五年级7名同的平均体重;
●40千克是六组8名同学的平均体重;
●六组8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
学生可能会说:
●平均每个组就是按6个组平均。
●就是用总棵树÷6学生会有不同意见:
●百科全书销量好,因为五天中,用4天都比童话世界卖的多;
●童话世界销量好,从五天卖得总数看,比百科全书卖得多。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3.练一练第2题,师:请同学们读第2题,然后自己解答。
生:求百科全书平均的销售量。
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1)《童话世界》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2)《百科全书》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3)销量最多的一天销售的册数超过平均每天销售量多少册?教后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