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与浮教案中班(汇总10篇)
通过沉与浮的实验,孩子们观察物体在水中的表现,理解物体的密度与浮力关系,激发探索兴趣,如何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沉与浮教案中班”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沉与浮教案中班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2、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组一大盆水、一块擦手毛巾。
2、每组一个筐,内有雪花片、泡沫、硬币、棉签、圆铁片、塑料瓶、铁钉、记号笔若干。
3、个人记录表每2人一张。
重点难点:
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怎样帮助蚂蚁过河?
(幼儿开动脑筋:游泳圈、小船等)
二、基本部分。
1、引出沉与浮的概念,认识沉与浮的标记
师:为什么游泳圈可以帮助小蚂蚁呢?出示沉与浮的标记,指导幼儿如何画标记。
2、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帮助小蚂蚁的方法
是不是和你们猜的一样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等一会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把这些材料放进水里一个个试一试,2个人一组,一人记录,一人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请一组幼儿讲解记录结果。
师小结:小朋友们都观察的很好,雪花片、棉签等会浮上来,圆铁片、硬币等会沉下去。
4、引导幼儿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探究:借助辅助材料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5、展示幼儿探索结果。
请个别组幼儿讲解自己的探索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三、结束部分。
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不要玩水,学会自救。
师:小朋友们真棒,在你们的帮助下,小蚂蚁已经上船了。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所以我们不要到河边玩水,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游泳圈、盆、木头等物品自救。
沉与浮教案中班 篇2
一、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东西,洗脸、刷牙、漱口我们都必须用到它。虽然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是我们的孩子对于水的浮力并没有太多的认识。
有一天,在洗手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一个塑料袋掉在水里,于是孩子马上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那个塑料袋漂在水上面呢?”我发现孩子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便抓住契机设计了科学“浮与沉”这一活动。本活动通过实验来探索、丰富孩子们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并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科学实验现象,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三、活动准备:
水、小盆、毛巾、水彩笔、记录卡、塑料吸管、树叶、铅笔、泡沫板、钥匙、小石子、橡皮泥、回形针。
四、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课题。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百宝箱,这个百宝箱里装了好多宝贝,小朋友你们想看看吗?(教师播放PPT)
2、师: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把他们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请幼儿先猜测一下,哪些会沉,哪些会浮,然后教师动手操作实验,幼儿观察。
3、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幼儿理解“浮”“沉”并认识浮沉符号。
钥匙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树叶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师引导幼儿看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
4、教师继续播放PPT,展示记录卡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告诉幼儿做记录的方法。
(一)分组实验,自主探究。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啊?
1、讲解操作方法与规则:要求幼儿操作完后,马上用水彩笔在记录卡上做好物体沉浮现象的记录。
2、幼儿操作:师,小朋友在把物体放进水里时要看仔细了,看一下物体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认真观察水中的现象。
温馨提示:
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实验,每次只放一种材料。
②实验室要注意安全,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③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把物体进行分类放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放在水盆的左边,沉下去的物体放在水盆的右边,并及时记录结果完成表格。
3.教师来回巡视,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在观察沉浮现象时,如何做好表示“沉”和“浮”的记录,同时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三)分一分。
教师继续播放PPT,引导幼儿将百宝箱中所有物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类。
(四)延伸拓展。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问题:
1、塑料吸管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
2、回形针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
(1)让塑料吸管沉下去的方法:捆上重物,如将其和钥匙或石头等捆在一起。
(2)让回形针浮上来的方法:放在浮的物体上,如将其放在泡沫板上或捆在铅笔、吸管上等。
(五)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沉浮现象,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放在水中会发生很有趣的现象,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动手去做做实验,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噢!
沉与浮教案中班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鱼、潜水艇、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鸡蛋的下沉、上浮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念,并且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产生三种状态所需的条件;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解释鱼、潜水艇的浮沉原理;通过动手制作,让学生自己制作“自制潜水艇”和“热气球”;通过在网上查阅,让学生设计出打捞中山舰的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鱼、潜水艇和热气球的沉浮原理这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现象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通过制作“自制潜水艇”和“热气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学习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物体的沉与浮
(1)演示实验:石块和塑料空心球
把它们分别浸没在水中,叫同学们观察现象;
提问:浸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提出各种解释。
(2)今天的课上完以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演示实验:取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向水中慢慢加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动?如果再加些清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a)鸡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还是下沉?
b)加盐轻轻搅拌的目的是什么?(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盐水溶于水后,变成盐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加盐会导致液体的密度的增大;
c)随着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有什么现象出现?
d)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可以对鸡蛋做受力分析;
这里有两个状态,一个是鸡蛋下沉的状态,另一个是鸡蛋上浮的状态;
当它下沉的时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当它上浮的时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在两个状态过程中,鸡蛋的重力没有发生变化;
鸡蛋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重力没有变,那么肯定是浮力的变化引起它下沉和上浮;
不断加盐,导致液体的密度增大,鸡蛋所受浮力逐渐增大;
当浮力小于重力时,鸡蛋下沉;当浮力大于重力时,鸡蛋上浮。
(a)学生观察回答。
(b)教师引导得出搅拌的目的,一步一步让学生建立起加盐水是改变液体密度的概念。
(c)学生观察发现,鸡蛋上浮了,有的学生很吃惊。
(d)学生思考。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让他们分析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整理自己的思路,用“=”符号描述你的思维过程。
(4)学生用逻辑推理的符号阐述自己的思路。
二、认识三种状态鸡蛋所处的三种状态:
下沉:浮力重力
上浮:浮力重力
悬浮:浮力=重力(平衡)让学生了解三种状态。
三、生活中的下沉与上浮
(1)对于海洋生物来说,浮力非常重要,浩瀚的海洋中,许多生物用不同的方式创造沉与浮,这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展示各种海洋生物图片。
(2)我们来看看鱼是怎样使自己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和悬浮的?(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鱼同上面的鸡蛋一样,重力没有发生变化;
鱼也只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
重力没有变化,而浮力变化了;
鱼是通过鱼鳔改变自己的体积来改变浮力的;
鱼鳔较小时,鱼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鱼下沉;
鱼鳔较大时,鱼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鱼上浮;
鱼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时,鱼将可以在水中任意的深度游动。激发兴趣,学生思考。
一步一步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整理自己的思路,用“=”符号描述你的思维过程,写出鱼在哪种条件下处于下沉、上浮或悬浮三种状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潜艇与热气球
(1)最早的潜艇用于军事侦察和袭击,现在也用于深海考察,为开发海洋,获得新资源提供信息。
连接到凡尔纳,加潜艇图片;
另一个仿生学的例子——潜水艇(潜水艇的水舱相当于鱼鳔)。
(2)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潜水艇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
注意潜水艇的水舱的体积是不变的(这一点与鱼鳔不同);
潜艇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潜艇处于同一液体当中(即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那么浮力是不变的;
浮力不变,只可能是重力的变化引起了潜艇的下沉、上浮和悬浮;
潜艇有两个水舱,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向水舱中压入和排出水;
潜艇通过向水舱中压入和排出水能改变潜艇的重力;
人工向水舱中压入水,直到重力大于浮力的时候,潜艇下沉;
人工从水舱中排出水,直到重力小于浮力的时候,潜艇上浮;
当重力与浮力相等时,潜艇悬浮。引起学生思考。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整理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潜水艇下沉、上浮和悬浮的状态,你可以用“=”来表述你的思维过程。(4)学生自己整理自己的思路,并写在纸上,逻辑推理的思维再次得到强化。
五、分析比较
(1)提问:鸡蛋、鱼和潜水艇都会在液体中下沉、上浮和悬浮,那么它们都是用了同样的方法处于这三种状态的吗?
学生分析回答。
不是;
鸡蛋:是由于鸡蛋浸没的液体的密度发生了变化,引起浮力变化;
鱼:是通过它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引起浮力变化;
潜水艇,是通过它的自身重力的改变引起了下沉和上浮,它的浮力并没有变。
(2)同学们自己归纳一下,总结出他们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学生自己思考;
(3)介绍热气球,加图片;
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释热气球的沉浮原理。
解释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假如由你来设计一个吊篮的热气球,为了使它能降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
(3)引起学生兴趣;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交一份报告,与同学分享;
六、打捞中山舰介绍我国古代用浮船打捞沉落江中的万斤大铁牛的故事。学生思考。
简单介绍中山舰——浓缩了中国现代史的一代名舰,1938年在长江被日军击中,沉入19m深的长江;中山舰排水量达780吨,长,宽。与历史结合,了解到物理学科和历史的关系。
让学生自己设计打捞中山舰的方案,填写到书上的表格中。学生自行设计。
七、课堂小结
1.了解三种状态:下沉、上浮和悬浮。
2.三种状态产生的条件:
下沉:重力大于浮力;
上浮:重力小于浮力;
悬浮:重力等于浮力。
3.用学过的知识解释鱼、潜艇和热气球的沉浮原理。
作业学生活动手册内容。
【实践活动】
制作自制潜水艇(如图11-3-5),制作热气球(如图11-3-8)
在因特网上查找有关飞艇的资料。
【教学反馈】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课学习了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沉浮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因此本节内容一定要将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这一节课有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鱼、潜水艇和飞艇的沉浮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在设计教案的时候,主要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层层设立关卡,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
本节设计了“动手做”的’实验,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又让学生接触到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内容,激发了他们对物理的兴趣;还与历史结合,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沉与浮教案中班 篇4
一、观看视频,感受沉浮现象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神奇的视频,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吧!
师:从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1)幼:乒乓球、玻璃球等
师:哦,看到很多的东西吧!那谁能告诉我,是什么沉到水下去了,又是什么漂浮在水面上?
(2)幼:看到玻璃球沉到水下去了,乒乓球在水面上
二、教师做实验,幼儿观察沉浮现象
师:小朋友们真棒,观察的很仔细!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我们也来做一回科学家,看看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哪些东西又会浮在水面上。
1、出示铁钉
师:看,这是什么?
师:你们猜,铁钉会沉到水底,还是会漂浮在水面上呢?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看看小朋友们说的到底对不对。
师:看,现在发生了什么?铁钉怎么样?哦,沉到水底啦!
师:既然铁钉沉到了水底,我们就在这张记录表上,铁钉的下面用“↓”表示“沉”(教师在白板上展示如何做标记)
2、出示泡沫
师:看,这又是什么?
师:猜猜看,泡沫会沉下去吗?
师:我们一起通过实验看看吧!
师:哪个小朋友告诉我,现在出现了什么现象?
师:哦,泡沫漂浮在水面上!所以,我们要在记录表上找到泡沫一格,在他的下面用“↑”表示浮。
3、出示乒乓球
师:你们看,乒乓球是沉还是浮呢?
师:谁能告诉我,我们该用什么标记表示它?
4、出示磁铁
沉与浮教案中班 篇5
教材分析: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要去理解沉与浮的关系是有相当的难度,所以设计了浮起来和沉下去这两个人物形象来贯穿。本活动是通过猜一猜、想一想,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来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了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最后出示沉浮兄弟,让幼儿根据沉浮兄弟的特征送水果,也让沉浮兄弟验证幼儿分类的结果,在愉快的分享中结束本活动。
教学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2、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教学重点:
通过水果实物在水中做实验,初步理解沉与浮的关系为重点。
教学难点:
在理解沉与浮的基础上,能认识标记“↑、“↓,并进行简单分类为难点。
课前准备:
1、 各类时令水果若干。
2、 “↑与“↓的标记各一。
3、 沉浮兄弟头饰各一。
4、 盛水容器若干。
5、 箩筐两只。
教学过程:
一、猜猜谁会沉下去,谁会浮上来。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老师准备了许多水果来招待这两位小客人。你们看,都有些什么水果。(请客)
(幼儿一一指认水果。)
2、师:“今天要来的两位小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来,专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浮在水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翘了(师出示标记‘↑’);弟弟叫沉下去,专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沉在水下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师出示标记‘↓’)。我们可不要学他俩。
师:“可是不行呀,如果沉浮兄弟吃错了水果,就要拉肚子,所以我们要帮兄弟俩把水果分出来。
二、浮起来又沉下去。
1、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呢?幼儿自由讨论后回答。
2、师:“刚才小朋友们各有各的说法,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沉下去的,哪些水果是浮起来的。现在就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水果,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里到底是沉是浮。
三、幼儿实验,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小朋友听。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沉与浮教案中班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在《好玩的水》的活动过后,幼儿对物体的沉与浮现象比较感兴趣,最近幼儿谈话的主题总是与之有关的内容,于是,我借此机会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协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情。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通过活动相互协作,共同探索。
难点:能通过操作、记录,体验盐的多少与鸡蛋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铅笔、小勺、记录纸、盐、纸板、小瓶、海绵、手绢、泡沫板、木板、烧杯、熟鸡蛋、塑料积木若干等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启发谈话,引出主题
师:孩子们,你们玩过水吗?
幼:玩过。
师:你们是怎样玩的?
幼:我们把积木、石子放在水中,看谁能浮起来。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呀?
幼:积木浮起来,小石子沉下去了。
师:出示鸡蛋,请幼儿猜猜看,鸡蛋在水里会怎样?幼儿讨论(沉下去,浮上来)。好,老师现在把它放到水里看看会怎样?放到水中观察结果:沉下去了。那咱们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呢?
幼:纷纷讨论,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好,请小朋友们找伙伴一起来试一试。
二、幼儿自主操作活动
1、幼儿亲自做实验。
2、讨论:你用什么办法让鸡蛋浮上来的?(把鸡蛋放在木板上让它浮上来,把鸡蛋放在泡沫上让它浮起来等。)
三、师幼共同操作探索
1、出示盐
师:盐能不能让鸡蛋浮起来呢?小朋友猜猜看。
幼:能;不能。
师:好,现在我们试试看。
要求:三个小朋友一组分工、合作进行操作,一个幼儿用小勺放盐,一个幼儿用筷子搅拌,一个记录,每放一次盐就要做一次记录,还要记录好鸡蛋位置的变化。
2、幼儿操作、教师参与并指导。
3、交流记录结果。
(1)鸡蛋浮起来了吗?
(2)检查幼儿记录结果,提问幼儿操作过程。
(3)教师小结:盐放的少,鸡蛋浮起来的慢,盐放的多,鸡蛋就浮在水面上了。
活动延伸:在区角中放入此材料,供幼儿操作。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沉浸在沉与浮的操作兴趣中,对老师提出的注意事项放在身后,弄得到处是水,特别在放盐时一次加足了盐,导致无法记录比较。不过大班幼儿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从幼儿的反映看,幼儿对盐水的浓度与鸡蛋的沉浮的关系的理解是个困难,没能真正理解,希望在区角活动中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理解。
沉与浮教案中班 篇7
一、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
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2、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每组一大盆水、一块擦手毛巾。
2、每组一个筐,内有雪花片、泡沫、硬币、棉签、圆铁片、塑料瓶、铁钉、记号笔若干。
3、个人记录表每2人一张。
四:重点难点:
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怎样帮助蚂蚁过河?
(幼儿开动脑筋:游泳圈、小船等)
基本部分:
1、引出沉与浮的概念,认识沉与浮的标记
师:为什么游泳圈可以帮助小蚂蚁呢?出示沉与浮的标记,指导幼儿如何画标记。
2、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帮助小蚂蚁的方法
是不是和你们猜的一样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等一会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把这些材料放进水里一个个试一试,2个人一组,一人记录,一人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请一组幼儿讲解记录结果。
师小结:小朋友们都观察的很好,雪花片、棉签等会浮上来,圆铁片、硬币等会沉下去。
4、引导幼儿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探究:借助辅助材料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5、展示幼儿探索结果。
请个别组幼儿讲解自己的探索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三)结束部分:
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不要玩水,学会自救。
师:小朋友们真棒,在你们的帮助下,小蚂蚁已经上船了。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所以我们不要到河边玩水,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游泳圈、盆、木头等物品自救。
沉与浮教案中班 篇8
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雪花片、剪刀、夹子、回行针、小碗、笔、泡沫等)若干。
2、另备盆、篮子、毛巾、操作纸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两样东西,看看是什么?猜猜这些东西在水中会怎么样?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出示记录,把猜测结果记录在纸上
出示记录纸,一起猜测结果,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三、幼儿尝试操作
1.教师交代操作要求。
2.幼儿操作第一次
3.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入水底。
1、挑战问题:谁能把浮在水面的雪花片让它沉下去?谁能把这个小石子让它浮起来?
2、各组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3、教师巡回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小朋友说说你们是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许许多多材料都能拿来做实验,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两把梳子,看看这两把梳子一样吗?猜猜放入水中会怎么样?我们们来试一试,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一模一样的两把梳子在水中一把沉一把浮,这个问题,老师留给你,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讨一下,明天把答案告诉老师。
沉与浮教案中班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瓶子中空气的多少与瓶子的沉浮有关,积累物体沉与浮的经验。
2.初步学习记录自己的猜测和将自己看到的事实记录下来,积极参与交流。
活动准备:
1.幼儿实验记录单人手一份,集体记录单一份。
2.幼儿实验材料:两只大水盆;每组四只相同的矿泉水瓶子,标有1、2、3、4号,四只瓶子分别是:装满水、装2/3水,装一半水、装四分之一水。一只大的空雪碧瓶。
活动过程:
一.观察瓶子,引出问题
提问:这里的四只瓶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果将这四只瓶子放入水中,你猜猜,会怎么样?
2.幼儿猜测并记录
幼儿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将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
教师介绍记录单,幼儿了解记录的方法。
交流:将四只瓶子放入水中,会怎样?幼儿将自己的猜测与大家交流。
3.幼儿实验
幼儿实验,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实验情况,并将看到的现象记下来。
要求:认真观察,将看到的事实情况记录下来。
4.交流讨论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将幼儿的实验情况归类到集体记录单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教师小结幼儿的发言。
出示大雪碧瓶,引导幼儿思考:如果在瓶中装一瓶矿泉水瓶子的水,大雪碧瓶在水中会怎样?
引导幼儿发现两只瓶子装了水的不同点。
小结:我们发现,在瓶子里装满水,没有空气,这只瓶子就会沉到水底;瓶子里只要有空气,不管它装了多少水,这只瓶子都不会沉到水底。
沉与浮教案中班 篇10
活动准备:
1、小泡沫板、石头、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
2、记录表、笔、水盆 。
活动过程
1、教学活动的导入幼儿进入课室室后,坐在座位上。 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使幼儿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活动目的:
1、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 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有关于沉与浮教案中班的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生活愉快。
上一篇:争做校园小卫士教案优秀1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