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数学教案【优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找规律》数学教案【优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找规律》教案【第一篇】

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在墙面上贴瓷砖、选择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都可以和图形的覆盖现象联系起来。围绕覆盖了哪里、有多少个位置可以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感受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工具,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乐于探索的。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例1里的覆盖比较简单,覆盖的位置只有一个维度上变化。例2里图形的覆盖位置,在两个维度上变化。练习十运用例题里的方法和认识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数学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1、 例1突出探索规律时的数学活动。

例1的教学从游戏开始。把1~10这十个数从左往右顺次排列,组成一张数表,游戏的方法是,用红框在数表里框数,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只框两个数,第二次要框三个数,第三次框更多个数。

第一次游戏,先框出数表左端的两个数1和2,算出它们的和是3。再任意移动红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两个数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数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戏里的数学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红框在数表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首先会想到第一种方法,随着红框从数表的左端逐渐移到右端,依次计算1+2=3、2+3=5……9+10=19,数数一共写了9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第二种方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准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是问和的个数,不是问和是多少,所以不必进行求和计算。二是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通过红框从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结果。其中,红框平移8次,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继续进行的游戏和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

第二次游戏,红框每次框出三个数,和第一次游戏相比,有两点提高: 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戏中体会了平移是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必然乐意应用这种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数多,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少。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问题的答案上获得: 每次框2个数,得到9个不同的和;每次框3个数,得到8个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过程中体会: 每次框的数少,红框平移的次数多,得出的和的个数多;每次框的数多,红框平移的次数少,得出的和的个数少。显然,通过这次游戏,学生对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深了,为发现规律迈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次游戏,在同一张数表里,每次框出更多个数,如4个数、5个数,分别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安排学生继续实验,并把数据都填入一张表格。有前两次操作的经验,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方法。或是仍旧用红框逐次去框数,或是看着数表想像框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对这类现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数的个数越多,红框平移的次数越少,得到的和的个数也越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得出规律是例题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带着教材里的两个问题逐行观察表格里的数,研究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找到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类现象的规律。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的关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们相加的和都是10(数表里有10个数)。由此推理,10减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等于平移的次数。如果联想平移红框的操作,就能体会这个关系是合理的。如在数表左端框出3个数,数表里还剩7个数,红框还能向右平移7次。发现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比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数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个数,在几次操作活动中都有这一体会。发现的规律要用自己的语言,顺着填的表格,从左到右概括地讲述。如数表里有10个数,减每次框几个数等于平移次数,平移次数加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看着表格讲述比较方便,关系清楚,也有助记忆。

“试一试”增加了数表里的数(从10个变成15个),“练一练”把数表换成正方形图案连成的花边。要求利用例题里的规律,说出几个问题的答案,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发现的规律。还要注意的是,“试一试”直接说出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练一练”直接说出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它们都没有问“平移多少次”。这是因为平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平移次数是解决问题时应该主动思考的中间数量。

2、 例2用较简单的规律构建稍复杂的规律。

例2的素材是在墙面上贴瓷砖,每块瓷砖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块花色瓷砖拼成正方形,组成一个图案。把这个图案贴在墙面任意一个位置,称为一种贴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图案在墙面上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显然,图案在墙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动,还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动,这是例2比例1复杂的地方。但是,无论图案从左往右移动,还是从上往下移动,计算平移次数的方法与例1是一致的。所以,这道例题要以例1的规律为基础,构建稍复杂一些的规律。

首先是理解题意,激活相关的经验。示意图的墙面上贴了瓷砖,中间的4块组成一个图案。“把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引发想像,可以把图案贴高些,也可以贴矮些;可以把图案贴在墙面的左边,也可以贴在右边。经过交流和,得出两条线索,即教材呈现的两种思考。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例1里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种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动,和例1非常贴近,很快得出贴在最上面一行有7种贴法。第二种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动,比例1稍有变化,所以贴在最左边一列有多少种贴法需要数一数或算一算。

然后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第(1)个问题需要的时间最多,把第一种一行有7种贴法和第二种一列有5种贴法结合起来,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从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从左到右想7列。第(2)个问题在理解题意时已经有了答案,这里再次讨论,是因为第一种方法讲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种方法讲的是最左边一列,需要扩展到每一行都有7种贴法,每一列都有5种贴法。第(3)个问题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种)贴法,这个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与一共有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和“练一练”都是例题的变式。“试一试”的图案虽然仍旧由4块瓷砖拼成,但拼法变成“凸”字形。把它贴到墙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把图案看成长方形。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来理解。“练一练”在墙面上贴的是长方形瓷砖,有6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个图案。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的思考与计算,和贴正方形瓷砖相同,能再次体会一共有的贴法与沿墙面长的贴法、沿墙面宽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十第3题里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5个数,一共有多少种框法。解决这类问题,要把红框看成每次框出9个数的长方形。这一点,学生在“试一试”里已有初步的体会。另一类问题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只要通过几次框数活动,就能发现框里的5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5倍。中间的那个数是5个数的平均数。

找规律【第二篇】

课题:

单位:江苏省铜山县大许镇太山小学  姓名:李春红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数学(上)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一想”,完成第49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两个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小棒(10根)、纸片(10个)

教学过程 :

一、游戏导入

夹小棒

师:如果用两个手指夹1根小棒,那么一只手能夹几根小棒?

生动手夹一夹,说一说。

师:一只手可以夹4根小棒,那么两只手,三只手,五只手,甚至是更多的手夹小棒,能夹多少根呢?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二、探索规律

1、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观察

师:我们下面到小兔宝宝家去参观一下吧!你们看到了什么?

让生说一说。

2、出示问题。

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生回答,板书:9 10

7 8

12 13

3、提问: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

生:一个一个排列的。

师:一个一个排列就是手帕、手帕、手帕……夹子、夹子、夹子……来排列的,它们是这样排列的吗?

生:不是。是按照一个夹子、一个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对,它是按照夹子、手帕、夹子、手帕……顺序排列的。(板书:夹子、手帕、夹子、手帕……)

师:最后一个是什么?

生:夹子。

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师:请同学们来观察小兔和蘑菇的排列顺序,说一说他们是怎样排列的?最后一个是谁?

生:是按照小兔、蘑菇、小兔、蘑菇……小兔的顺序排列呢?

师板书:小兔、蘑菇、小兔、蘑菇……小兔。

师:那么篱笆和木桩呢?

生:篱笆、木桩、篱笆、木桩……篱笆。

师板书:篱笆、木桩、篱笆、木桩……篱笆。

4、小结:像以上这样的排列,叫间隔排列。

板书:间隔排列。

5、师:如果我们把排在前面的物体叫作甲物体,排在后面的物体叫作乙物体。你能说说甲乙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生:是按照甲乙甲乙的顺序排列的。

生:最后一个物体是甲。

师:你们说的真棒。(板书:甲、乙、甲、乙……甲)

6、师:请同学们观察甲乙两个物体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甲比乙多。

生:甲比乙多1。

师:你真棒。

生:乙比甲少1。

7、师:同学们真厉害!下面就用你们发现的规律来试一试吧。

同位互相合作摆小棒和纸片。

摆三根小棒,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一张纸片,摆了几张?

生:摆了两张。

师:谁是甲物体,谁是乙物体?它们的个数间有什么关系?

生:小棒是甲物体,纸片是乙物体,小棒的个数比纸片多1。

师:摆九根小棒,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一张纸片,摆了几张?

生:摆了八张。

师:谁是甲物体,谁是乙物体?它们的个数间有什么关系?

生:小棒是甲物体,纸片是乙物体,甲比乙多1。

师:摆七张纸片,每两张纸片中间摆一根小棒?摆了几根?

生:摆了六根。

师:谁是甲物体,谁是乙物体?它们的个数间有什么关系?

生:纸片是甲物体,小棒是乙物体,甲比乙多1。

8、师:我们通过摆一摆再次验证了刚才找的规律。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这样有规律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生观察、思考后说一说。

生:桌子和它们的间隔是间隔排列的。

生:窗户上的钢筋棍和空档。

生:课程表,时间表与它们间的空隙。

生:走廊上的柱子和空档。

生:钟面上的数字和大格。

师:钟面上有几个大格,几个数字?

生:十二个大格十二个数字。

师:数字和大格是怎样排列的?

生:按数字、空格、数字、空格……的顺序排列的。

师:最后是谁?

生:是空格。

生:还可以看作是按空格、数字、空格、数字……顺序排列的。

师:最后是谁?

生:是空格。

生:还可以看作是按空格、数字、空格、数字的顺序来排列的,最后是数字。

9、师:这两位同学说的真棒。同学们看看这两位同学找的例子和刚才那几位同学说的例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间隔排列的。

生:如果把数字看作甲物体,把大格看作乙物体,它们是这样排列的:按甲、乙、甲、乙的顺序,最后一个物体是乙。

师:我们大家来为他的发现鼓掌。

生鼓掌。

生:那么甲是十二个,乙是十二个,甲和乙相等。

师:板书:甲、乙、甲、乙……乙          甲和乙相等。

10、回顾游戏:

师:用两个手指只夹一根小棒,我们用一只手夹了几根小棒?

生:四根。

师:照这样计算,两只手能夹几根小棒呢?

生:八根。

师:请你动手夹夹。

生夹一夹,说一说。

生:老师,我这样夹(举手给大家看),夹了八根。我还有一种夹法,用两个小手指再夹一根,就夹了九根。再演示给大家看。

师:你真聪明,还有不同答案吗?

生:那么两个大手指间也可以夹一根,就是共夹十根。

师让生到前面演示,其余生跟着做。

师:在这儿谁是甲物体,谁是乙物体?它们又是怎样排列的?

生:手指是甲物体,木棒是乙物体,它们是按照甲、乙、甲、乙的顺序排列的,最后是乙物体。

师:甲和乙的个数分别是多少?有什么关系?

生:甲和乙都是十个,它们相等。

师指着刚才在钟面发现的规律,说:从游戏中我们再一次验证了这个规律的存在。利用刚才的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想想做做。

1、第1题,让学生读题,说说谁是甲物体,谁是乙物体,再说结果。

2、第2题,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和答案。

如有困难,师可用粉笔演示。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说出答案。

4、第4题,学生读题后,说一说是怎样排列的,再说出结果。

四、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学习了,有两个物体间隔排列。

生:一个物体是甲,一个物体是乙,它可以按甲乙……甲的顺序排列,还可以按甲乙……乙的顺序排列。

生:有时甲比乙多1,有时甲和乙同样多。

……

五、作业 :

1、一座石桥的一边共有竖杆40根,每两棵竖杆中间有一块石板,这座桥的一边共有多少块石板?

2、

(1)把一根木料锯30次,能锯多少段?

(2)如果锯成60段,需要锯多少次?

3、一条路两端都种树,每3米种一棵,一共种了120棵树,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附:板书设计 :

乙 甲

9 10 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7 8 小兔、篱笆、小兔、篱笆……小兔。

12 13 木桩、篱笆、木桩、篱笆……木桩。

(1)甲、乙、甲、乙……甲    甲比乙多1。

(2)甲、乙、甲、乙……乙    甲和乙同样多。

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练习题【第三篇】

1、按规律填数。

(1)6912()。

(2)16()()。

(3)357()()。

(4)5()15()25。

2、填空。

1、2、3……9都是()位数,其中最小的数是(),的数是()。

10、11、12……99都是()位数,其中最小的数是(),的数是()。

3、写出个位上是7的数

()()()()()()()()()()

4、写出个位和十位上数字相同的两位数。

()()()()()()()()()

5、在7、51、63、6、17、4和81中,一位数有(),其中最小的数是()。两位数有(),其中的数是()。

《找规律》数学教案【第四篇】

活动目标:

能主动发现排列的规律AABAAB、ABBABB和ABCABC,学习按规律AABBCC的方法进行排列。

在做珠帘、欣赏珠帘的过程中感受规律美。

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找规律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主动发现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

学习按规律AABBCC的`方法进行排列。

活动准备:

1、教具:小熊、小猴、小猪、小猫的图片;三条有规律的路;三个已粘有部分AABBCC规律的盘子;一根长绳子,上面穿有夹子;一条有AABBCC规律的围巾图片。

2、学具:人手一根长纸条,一个固体胶、各色小圆片若干。

3、经验准备:幼儿已有AABABB、ABBABB的排序认知经验。

活动过程:

一、复习规律AABAAB、ABBABB,引出规律ABCABC

1、出示三种动物图片。

2、逐一出示三条路,引导孩子发现AABABB、ABBABB和ABCABC排列规律。

二、学习新规律AABBCC

1、出示围巾图片,引导孩子观察、发现AABBCC的规律。

2、观察围巾上的花纹有几种颜色?每种颜色又有几个并排放在一起?

3、引导孩子发现盘子上的规律,并接下去往下排。

第一个集体排,还有两个请两个孩子上来比赛排,检查是否排对。

4、小结:原来这三个盘子上的花纹也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的。

三、操作,进一步巩固规律AABBCC

1、做一串珠帘,要三种颜色有顺序地排。

2、介绍操作材料和要求:每个人拿一根长纸片,从画着颜色的这一头开始粘,三个颜色有规律地排,一直到纸片粘满了,就把它挂到珠帘下面,用上面的夹子夹住。

3、孩子操作。

四、欣赏漂亮的珠帘,感知规律美

教学反思:

我设计了以“小熊请客”为线索,巧妙地渗透各种具有规律排序的事物,让孩子在与这些“动物”的互动中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的规律,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

孩子们对今天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而且决大多数的孩子在自主的操作过程中也能正确地完成排序规律,但是在自己的讲解和孩子的操作中也有不足:

1、在引导孩子感知AABBCC的排序规律时出示了一个圆盘,但当孩子全部粘贴完整之后,忽然意识到应该给孩子一个起始的标记,没有标记颜色就混在一起,规律不再那么清晰。

2、我提供给孩子长纸条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根据规律粘贴,应该提示孩子当纸条已经不再有地方粘时,一个节结束的时候就不再往下粘了,而我们则应该在孩子操作之前就要要提醒孩子将AA也要去掉,地方不够了就不再往下粘了。

让我知道了我们要做的前期准备有太多,包括教材的核心经验,知识点的正确把握等等,尤其是数学、科学领域,是不允许老师有丝毫的学科知识方面的偏差,甚至只是环节设计中的一个小细节,教师都需要考虑周全才性,才能带给孩子最为科学的认知经验。

找规律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找规律(图形)|人教课标版。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

教具、学具准备:CAI课件、每组一张例1情境放大图。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要到了,大家正在忙着布置教室,可是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要彩排节目先走了,整个布置工作停了下来,我们能不能帮助布置完哪?

自主探究、发展智能

师:请前后座4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讨论接下去怎么布置?并在题纸上完成。(小组合作探究。)

师:为什么这么布置?

生:彩旗后面是黄旗、红旗、黄旗。彩灯后面是紫灯、蓝灯、紫灯、蓝灯。彩花后面是绿花、红花、绿花、红花。

师:像这样前面是什么,后面也是什么。并按照一定顺序有秩序排列就叫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找规律”。

师:去参加彩排的小朋友回来后发现教室布置好了,高兴极了,围成一圈跳起舞来,(出示投影)请你看看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一男一女,一女一男。

师:你们能不能按照规律站成一排?

(学生自由站成一排。)

师:请同学说说都是怎么排的?

生:一男二女,二男一女等等。

师:请你看看下列物体是按什么规律排列?(一个一个出示。)

生: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

师:接下来应摆什么?为什么?

师:再看看下面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接下来应摆什么?为什么?

生:它的规律是一个三角,一个圆,一个正方形,接下来摆圆、正方形,因为前面是三角形,所以后面是圆、正方形。

师:出示例3,涂一涂。

师:后面涂什么颜色?为什么?

生:后面涂绿色、黄色,因为前面是一个绿色,一个黄色,所以后面涂绿色、黄色。

生:第二排涂黄色、红色,因为前面是一个蓝、一个黄、一个红,所以后面是黄色、红色。

拓展思维、深化升华

1.请作涂上合适的颜色,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涂?

生:第一排涂红色,蓝色;

第二排涂黄色,绿色;

第三排涂粉色圆,红色三角形,小学数学教案《 找规律(图形)|人教课标版》。

2.请同学们圈出合适的图形。

3.联系生活。

a.师:(出示跳棋)同学们,这是同学们经常玩的一种玩具,叫跳棋。下跳棋有什么规律?

生:隔一个一跳,隔两个一跳……

b.你知道还有哪些事物有规律?

学生汇报电影院里的灯,教学楼的瓷砖,长城的烽火台等等。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我们一起看一看。(课件出示桌布,气球,手帕等物体)

4.实际应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用手中的三角,圆,长方形按一定的规律摆一摆,贴一贴,看谁设计的图案最漂亮?

展示作业、提高认识

1.在展示的作业中,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2.在身边继续寻找有规律的事物。

教学设计说明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这部分知识学生接受得快而且饶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例如各种各样的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在本课开始时并未给出布置完的会场图,而是将一部分隐藏起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把图补充完整,在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运用了一定的规律去摆,不知不觉就体会了“规律”的含义。在初步理解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男女生站排可以怎么站?引出有规律不只可以数量上一个一个变,还可以两个,三个,或一个两个变。在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及时加以巩固练习,通过摆一摆,涂一涂进一步体会并运用规律。在跳棋这一环节中,通过走棋子这一环节既体现了对规律的运用掌握,也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有规律的事物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如:在操场上找有规律的物体,老师展示装饰的图案,到生活中找有规律的事物,还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设计手绢。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创造出美丽有规律的图案,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趣。

专家评析

人教版的一年实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能力发展的。极大空间,“找规律”就是其中较典型的一课。赵老师上的这节课就较充分体现了教材的设计意图。

赵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结合教材所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积极动脑、动手实践、充分体验、反复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现象所蕴含的规律,挖掘知识要素,领会事物的本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共进,情感与体验提高。

教师精心的设计,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的专心、听的仔细、想的认真、做的投入、说的流畅、合作的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充分体现了现代课堂评价观。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引导或是委婉的提示,学生对他人的做法的肯定、指正,学生自我评价时的自悟、自醒,达到了师与生,生与生的互补和共进。

新教材要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实施者──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意识、教学思路、教学实施都要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站在为学生服务的角度,设计适合学生、适应社会、适于发展的教学。

20 3050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