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练习五教案例文【实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练习五教案例文【实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练习五教案例文【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激发学生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兴趣,树立学生计算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和需要处理连续进位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教你们认识一种你们从没接触过的东西——人造地球卫星。知道它的用途吗?我们无论是打电话、看卫星电视、还是gps定位都离不开人造卫星。它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是不可估计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知识——卫星运行时间。(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师:(显示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时间)大家把黑板上这句话读一遍,将得到的数学信息记下。

设计意图计算教学源于生活的需要,我创设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看来同学们三年级的乘法学的非常棒。我也知道2圈、5圈肯定是难不住你们的。那么假设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0圈,你们会吗?(请同学起来回答)。

师:同学们,我们没有学过两位乘三位数的乘法,______能现在做出一个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非常的棒。

(预设1)我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200。

(预设2)我把114看作100,把21看作20,100×20=20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000。

师:通过同学们估算的答案,我们知道估算就是将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因数进行适当的四舍五入得出的答案。那么谁估算的答案最接近精确值呢?同学们去试着计算一下吧。(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养成计算前估算的习惯。将课堂还给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反馈方法,优化算法。

师:老师下去走了一圈,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做法,总结出三种算法,呈现出来给大家看看。

先算20圈:114×20=2280(分)114×21。

再算1圈:114×1=114(分)=114×7×3。

加在一起:2280+114=2394(分)=798×3。

=2394(分)。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刚刚接触的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做法。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将之前的知识发挥出的迁移,自己摸索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式。

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都选择的竖式计算,那么在用竖式做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数位的对齐。

设计意图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中学生最容易犯的就是数位对齐和进位错误的问题,在这步就正好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四、总结算法,巩固训练。

(一)、师:看看自己学会了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吗,“试一试”吧!(请学生演板课本p34“试一试”)。

135×45408×25。

54×31247×210。

(二)、师:演板的同学已经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做的怎么样呢?(组织学生找到演板学生犯的错误,集体订正。)。

(三)、师:总结错误,强化算法。

1、学生在做中间带0的竖式计算时,往往会出现0乘任何数得任何数的现象。

2、两位数放前面时,学生不知道讲数位多的数放在上面列竖式其实更简单。

3、进位很容易就会忘记或者上一步的进位加到了下一步,标明进位时数字写太大造成混淆了原来了因数。

四、师:这些错误下面的同学应该也会出现,那么经过我们一起总结出来这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对计算要更细心、更准确。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新知识。对于乘数中间有0的算式应强调0的处理,在计算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时,我们通常把数位多的乘数写在上面。集体订正,也会减少学生的错误,激发学生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兴趣,树立学生计算的信心。

师:学习数学最终都是要将数__用到生活当中去的,既然今天同学们学会了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算法,能不能帮老师解决一下这些问题呢?(多媒体显示问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会了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后,还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的。此环节设计两道应用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__,让原本单一的竖式计算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生活性。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课堂总结,课外巩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

(1)把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因数进行适当的四舍五入。

取近似数;。

(2)将近似数相乘的积作为估算的结果。

2、列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1)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到的末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到的末位数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课外作业:课本p34页练一练1、2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练习五教案例文【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线段、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认识直线。

同学们,笔直的线里也学问!

电脑出示铁轨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中画的是铁轨,铁轨很长,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头,像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线,就叫做直线。

(1)画一画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

(2)说一说(直线有什么特征?直没有端点无限)。

2、认识线段。

电脑出示马路中的斑马线,引导学生观察。

(1)画一画。

(2)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征?直两个端点有限)。

3、认识射线。

电脑出示夜景图,学生观察。

师:这是一条什么线?你什么时候见过?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的说说)。

你能画一画吗?

(1)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画射线。

(2)说一说(射线有什么特征?直有一个端点无限)。

4、比较三种线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图形端点个数延长情况与直线的关系。

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

线段两个端点不能延长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是直线的一部分。

5、认一认、说一说。

(电脑出示各种直线、线段、射线)。

6、线的读法。

(2)线段请你猜一猜,这条线段该怎么读?ab。

(3)射线谁来试一试,读出这条射线(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思考:“射线ba”和“射线ab”有什么不同?(射线ab:端点是a,向b点无限延伸射线ba:端点是b,向a点无限延伸)。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本第17页的试一试第一题(小结: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闯三关。

第一关:填空。

(1)______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它没有端点。

(2)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做______。

(3)_______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第二关:数线段。

第三关:从a点到b点,哪条路线最近?(课本试一试第2题)。

(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线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练习五教案例文【第三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00页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第101页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101页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练习五教案例文【第四篇】

设计说明: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通过引导想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本质特征。运用激趣导入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正确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想象—操作—交流—归纳—质疑—总结—应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线”、“感知特征”、“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动,运用想象、观察、讨论、验证等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形成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

小棒3根/人,白纸2张/人,记号笔1只/人。

教具准备:

三角尺一把,直尺两把,立方体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大胆想象。

1、复习直线及其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想象直线的'延伸。

(3)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如果大屏幕上又出现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2、大胆想象: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之间可能形成的关系画下来,看看你能画几种不同的情况。注意:一张纸上画两条线,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欣赏。

3、选择部分学生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并进行编号。

二、观察分类,感知特征。

1、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组的直线。

2、分类。

(2)交流分类方法,揭示“不相交”“相交”概念。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好,学数学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分类的时候围绕一个词语——交叉。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如果按照“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来分类,应该怎么分?(板书:不相交)。

(3)你觉得相交的有哪些?说出你的理由。

质疑:同学们的主要分歧在哪里?2号、3号的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用自己的方法验证a、观察想象b、延长验证c、测量判断)。

对于延长后可以相交的给予课件演示突破难点。这种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直线时,没有吧直线全部画出来。

(4)再次分类。

(5)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线。

师: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线)。

1、学生自学课本65页中间第1行第2行完成学案(一)。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2)通过图形对比加深理解概念本质属性。

(3)通过判断深化理解概念。

3、师生共同小结。师: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还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师: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说……强调要说谁和谁互相平行?

(二)认识垂线。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认为在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这几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学生们自学65页中间的部分完成学案(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3、师生共同小结。

(三)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其中两种比较特殊的是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联系生活。

1、想一想。

生活中,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哪组直线互相垂直?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练习五教案例文【第五篇】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线与角》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并会用字母表示。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处理:

直线、射线、线段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个别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还不曾深入了解,鉴于学生的思维依赖于直观形象的特点,我充分运用教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设疑边探索;边实验边总结,最后由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线段。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一对带线的盒子(即一根长长的线由两头向中间缠起,然后将两团先分别放在两个封闭的盒子里,)、剪刀、手电筒、尺。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那些线?”(直线、线段、射线,还有学生回答为毛线、白线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但毛线和白线是一种生活中的实物,而直线、射线、线段是将生活中的线抽象出来的一种表达形式。今天我们就具体来研究它们。

板书:直线射线线段。

二、实验验证探索真理。

(一)分组活动。

活动1:(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

1、选两名学生每人拿一个盒子分别向两边拉,但要保证线是直的,要求四名学生认真观察整个过程。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盒里的线怎么拉也拉不完。

生:我发现线是直的。

生:我想我继续拉一定会到头。

师:根据观察到的这些你们认为它属于你们说的哪种线呢?(有的说直线、有的说是射线)。

师:它是直线,今天我只拿来直线的一部分让大家观察。一会你们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是射线了。

师:你们观察到直线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两端都可以不停的拉长。

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

生:直线是无限延长的。

教师板书直线的特点:直直的、无限延长。

活动2。

1、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剪断,然后一名学生将线头固定不动,另一生将线继续拉长。共同观察其特点。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只有一段可以拉长。

生:这一端也是可以无限延长,另一端固定不动的。

生:这条线也是直的。

生:固定不动的那一端是端点。

师:哪是它的端点呢?用手指一指。

生:那个线头就是。

教师板书:一个端点、直直的、一端可无限延长。

活动3。

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的另一端剪断,然后两名学生再向两端拉。共同观察其特点。

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线的两头不能延长了。

生:它有两个端点。

生:它也是直直的。

教师板书:直直的、两个端点。

(二)手势表示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手势表示三种线的特点。

学生表示的方法为:直线——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不停运动,射线——一手固定,另一只手水平方向运动,线段——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运动,然后停止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的理解。。

(三)介绍线的读法。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1、寻找生活中有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实体。

生:太阳光线是射线。

生:视线是线段。

生:我觉得视线就像手电筒发出的光线一样,是射线。

师:如果从人的眼睛到所看到的物体,你认为这一段视线是什么?(线段)。

生:火车道是直线。我的课桌的边是线段。

生:……。

2、完成书中画一画、练一练中的内容。

四、总结。

谁想当小老师,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评价。

说一说老师今天的表现怎样?再说说你的表现怎样?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下节课哪方面你会表现的更好!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练习五教案例文【第六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习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答:小玲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xx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1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练习五教案例文【第七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__70=125__8=40__5=11+7=4+25=。

70__50=8__125=5__40=7+11=25+4=。

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5__4=20。

因数因数积。

二、教学实施。

1、领会主题图。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2、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4__25=100(人)或25__4=100(人)。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__25=25__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__b=b__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__5)__2方法二:25__(5__2)。

=125__2=25__10。

=250(桶)=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5__5)__2=25__(5__2)。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__6)__1015__(6__10)。

(125__80)__3()125__(80__3)。

(12__25)__4()12__(25__4)。

(6)、归纳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__b)__c=a__(b__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3、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4、巩固提高。

(1)、填一填:

75__26=()__()8__2=2()。

a__b=()__()a__()=15__()。

125__7__8=()__()__7(40__15)__[]=40__([]__6)。

25__(4__[])__([]__4)__132__4__6__5=(4__6)__([]__[])。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6、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练习五教案例文【第八篇】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通过引导想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本质特征。运用激趣导入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正确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想象-操作-交流-归纳-质疑-总结-应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准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线”、“感知特征”、“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动,运用想象、观察、讨论、验证等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形成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小棒3根/人,白纸2张/人,记号笔1只/人。

三角尺一把,直尺两把,立方体一个。

一、复习导入,大胆想象。

1.复习直线及其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想象直线的延伸。

(3)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如果大屏幕上又出现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2、大胆想象: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之间可能形成的关系画下来,看看你能画几种不同的情况。注意:一张纸上画两条线,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欣赏。

3、选择部分学生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并进行编号。

二、观察分类,感知特征。

1、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组的直线。

2、分类。

(2)交流分类方法,揭示“不相交”“相交”概念。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好,学数学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分类的时候围绕一个词语——交叉。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如果按照“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来分类,应该怎么分?(板书:不相交)。

(3)你觉得相交的有哪些?说出你的理由。

质疑:同学们的主要分歧在哪里?2号、3号的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用自己的方法验证a.观察想象b.延长验证c.测量判断)。

对于延长后可以相交的给予课件演示突破难点。这种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直线时,没有吧直线全部画出来。

(4)再次分类。

(5)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线。

师: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线)。

20 3092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