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案设计与反思大全(通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览】优质的范文能让您的写作方便快捷,远离加班,以下这篇“初中思想品德教案设计与反思大全(通用8篇)”是由阿拉题库网友整理分享的,供您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些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第一篇】

经营一词往往形容做小买卖,用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未尝不可。研究教学一定要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研究学习小组的管理。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对教师、学生都是考验。相当多的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要求,组织形式,注意事项,准备工作等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存在形势逼迫时偶尔为之;或“放羊式”大撒手,每课都让学生爱怎么讨论就怎么讨论的现象。

加之教师本身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合作的潜能没得到充分培养,与人合作的技巧未得到充分的培养,不能真正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

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尚未养成,教师急于求成,违背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分组随意、任务不明确、不关注弱势群体、学生难以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生呢,初中生独生子女多,自我优越感强,娇生惯养、不善于倾听、讨论,没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有时小组中有意见、分歧,争论不休,浪费大量时间。其实组员之间的水平差距过大,有些同学课前准备不充分,“优秀生讲,学困生听”,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对合作的质量也有相当影响。

小组组建之初教师要舍得下大力气,如何分组、谁和谁一组、谁当组长、谁做发言人都要仔细琢磨。实践中我还发现,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好小组长,让他不仅是学习上的,更是行政上的小组的当家人,组员的任务分配,评价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如能培养多个合适人选,轮流兼任,效果更好,但是宁缺毋滥。

合作也是一种能力,能力是一点一点培养的。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群体合作意识才能全部发挥出来。

小组的管理还要渗透到生活中,比如纪律、卫生、作业完成、交友、思想状况等,可采用监督与自我监督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我激励与组内、班级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比、学、赶、帮、超的效果,人人皆获发展,合作互助共赢。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第二篇】

在当下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是一个产生伪命题的时期,也是一个把真命题转化成伪命题的时期。真真假假,难辩真伪。比如,我们熟悉的“三个一切”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如果说教师对学生不负责,那真是冤枉了,我们生怕他们学不好,考不上学,不辞辛劳。不光为了他们的学习,为了他们的安全,为了他们的生活。所以说,对于学生除了他们的父母,能给他们一致的无私的'关怀的就只有老师了。但结果大家都是清楚的,我们其实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他们负责,他们没有因我们的教育而发展、完善,而是走向两种极端:一种学生成了温顺的羊,种成了冷酷的狼。他们没有因我们的教育而感恩,而走向反面。以上学生观实际是把真命题在应试教育中变成了伪命题。

“没有不合格的学生,没有不合格的老师”是我们常听到句话,其实是地地道道的伪命题,与之有相似或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如其他的“没有不合格的xx,只有不合格的xx”,“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素质教育,成在教师,败在教师”等等。这些命题,实际是在夸在教育和教师的力量,其结果是造成“教育万能论”和“教育完美论”。教育不是万能的,总是有缺憾的,我们在夸大追求教育的同时,也让我们教育与其真正的初衷走向反面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二》这一教学反思,来自网!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第三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往往我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我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记得听过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当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老师们谈到这一问题时,老师们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更应该拥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第四篇】

新课程改革的政治课教学要求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认真审视、研究课堂教学,剖析我们的某些教学行为,反思如下: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往往我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我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记得听过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的。

教学设计。

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当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老师们谈到这一问题时,老师们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更应该拥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对于我们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第五篇】

本学期我负责八年级201、203、205、206、211班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谦虚谨慎,严谨治学,勤学上进,为搞好思想品德教研教学工作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反思和总结。

1、教学常规工作: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细致的批发学生作业,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学效果较好。虚心学习,多听课,钻研教材,丰富自身专业理论。认真及时写好计划,按计划实施教学工作,成果达到预期目标。

2、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平时注重再学习,浏览百科,摄取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当代社会新科技发展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3、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优化课堂教学。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采用讨论、阅读、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鼓励优生积极灵活学习同时辅助差生。做好个别差生思想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辅导,提高了差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4、严于律己,教书育人:立足本职工作,热心向学生传授真理。言传身教,平等对待爱护学生。工作认真细致负责,教育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让学生喜欢学习政治科,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懂得的道理,我还存在的疑问的思路进行总结,达到知行的统一。只要长期坚持,就会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获得了明显的学习效果。

6、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经常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询大量的资料,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还争取机会多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

1、由于学科的局限性,致使与学生交流不多,认识学生有限,对学生关注不够,影响了师生关系。

2、作业单一,本学期我在培养学生自学、复习总结方面能力增强了,但却忽视了学生专业术语和答题技巧方面的训练。

3、在作业批改方面,我在大面积鼓励学生的同时,对特优生的培养忽视了,同时也弱化了学生在学习中、作业中暴露的问题。

4、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深入进行分析,因而教研力度不够。

1、将教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搞教研,把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真正做到以教研指导教学,以教学促进教研。

2、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倡交流形式多样化,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师生关系和谐,人人乐学、爱学。

3、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深入钻研教材,在备课上下功夫,课前准备得越细,课堂教学就越自如,学生就越容易学懂,课堂效率就越高。

当然,除了这些我还有一些关于自己的想法:

2、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每上一节课后,我都对自己本节课的教学写上那么一两句,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己,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个人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有所收获。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大家都知道,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心中留下痕迹,我们可能就是学生的向导。因此,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这样几个方面:

4、老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有的老师总是想让所有的学生都尊重自己,但是,自己却随意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甚至当着其他学生的面辱骂学生,将心比心,学生能对你产生好感吗?他们甚至不知道,你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先尊重别人。又或者有的老师总是一厢情愿替学生“着想”,常常因此而忽略学生的权利,认为自己为学生好,而学生的权利微不足道。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作业没完没了,久而久之,难免学生会对你产生厌倦和反感。要想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就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的收获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有法,但无定法。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把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性的劳动,坚持不懈地去摸索和总结,我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对于一个新教师而言,教学的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要想真正赢得学生的赞许,你需要付出更多。古语有云:“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而贵在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做得并不是很好,但是我相信,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我会做得更好!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第六篇】

思想道德教育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思想道德教育也充满了乐趣,总是有无穷无尽的探索。接下来,我将对初中政治教学进行以下思考:

1.坚持联想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是一个关键问题。联想教学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特点,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从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就我个人而言,我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接触已知知识,发挥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和老师一步一步地讨论和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生活。这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师讨论和交流的教学方法称为联想教学。

2、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一般方法,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目标的一部分,也是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深入学习教材,探索教材中的启发因素,设计启发问题。问题本身是一个学生不知道的新问题,能够反映教学的关键材料,适应学生的认知技能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但又难又易。这是他们跳跃后可以摘的“桃子”。问题的表达清晰明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相互尊重为课堂教学的基准。没有情感的教学就没有生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科学习有强烈的兴趣时,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课堂教学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前沿科学知识,从学科、生活、社会的结合点出发,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始终对每一门学科充满神秘感,坚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4.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一些活生生的动态知识总结成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注重知识点的记忆,而不是学生去探索和思考。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活动的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惯性,摒弃“依赖”、“恐惧”等不良学习习惯。教师应始终研究如何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激发探究动机,努力营造浓厚的探究学习氛围。

一句话,教师应该努力开辟一个多维互动的课堂,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减少规章制度,让非统一的教学模式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迸发智慧的浪花,激发创新的活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的劳动将显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初中九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案设计【第七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共筑生命家园、共建生态文明的意识。

能力目标:提高收集整理材料和信息处理提取的能力,提高对基本国策的理解能力,以实际行动保护资源环境。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认识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知道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本课内容是第六课的第一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社会的人口变迁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应对生态危机的现实所迫,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所向。“美丽中国”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然而当前我们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正确认识面临的挑战,是必然要求,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资源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程度有限,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认识不充分、不全面,对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和发展战略理解不够深刻,对人口政策的调整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有必要使学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正确认识人口、资源和环境现状,唤起关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导入:

世界人口日。

198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理事会建议国际社会把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集中注意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提问:为什么要设立世界人口日?

教师归纳:人口问题成为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图说人口。

提问:上述图表和数据表明了什么?

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新特点增速趋缓;出生率低;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

阅读思考。

提问: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生态系统能够承载无限量的人口数量吗?

教师归纳:人口增长过度导致生产资料人均占有量少,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坚持。

政策完善。

2016年1月1日,国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提问:全面放开二孩是否违背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是使人口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人口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全面二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探究与分享。

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提问:你对上述环境问题了解多少?

请你选择其中一类环境问题,介绍其在全球及我国范围内的现状。

教师归纳: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数据分析。

数据一:

数据二:

提问:综合分析上述数据说明了什么?

教师归纳: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总体上资源紧缺;资源开发不尽合理、不够科学,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探究与分享。

面对严峻的资源形势,九年级(x)班同学以“我国资源面面观”为主题进行讨论。

提问:请你点评以上观点,并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探究与分享。

小源的日记。

提问:你了解霾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危害吗?

生活中,我们可以为减轻霾做些什么?

教师归纳:环境恶化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环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正视发展挑战,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第八篇】

在当下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是一个产生伪命题的时期,也是一个把真命题转化成伪命题的时期。真真假假,难辩真伪。比如,我们熟悉的“三个一切”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如果说教师对学生不负责,那真是冤枉了,我们生怕他们学不好,考不上学,不辞辛劳。不光为了他们的学习,为了他们的安全,为了他们的生活。所以说,对于学生除了他们的父母,能给他们一致的无私的关怀的就只有老师了。但结果大家都是清楚的,我们其实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他们负责,他们没有因我们的教育而发展、完善,而是走向两种极端:一种学生成了温顺的羊,种成了冷酷的狼。他们没有因我们的教育而感恩,而走向反面。以上学生观实际是把真命题在应试教育中变成了伪命题。

“没有不合格的学生,没有不合格的老师”是我们常听到句话,其实是地地道道的伪命题,与之有相似或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如其他的“没有不合格的xx,只有不合格的xx”,“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素质教育,成在教师,败在教师”等等。这些命题,实际是在夸在教育和教师的力量,其结果是造成“教育万能论”和“教育完美论”。教育不是万能的,总是有缺憾的,我们在夸大追求教育的同时,也让我们教育与其真正的初衷走向反面了。《二》这一教学反思,来自网!

20 29334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