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优推8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优推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实物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在图形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教师板书单元题目:七、认识图形)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找出图形后,指名回答。(有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等)。
学生独立观察找“角”,教师请同学到电脑前指“角”。学生指出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从图中抽出“角”。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角”的样子。)。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角”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角”。
学生试着指出“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角”,为学生独立画“角”做好准备。)。
(三)画一画:了解“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1.学生试画。
师:你能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画在纸上吗?
生1:我把三角板放在纸上,沿着它的两条边描。
师:你是利用三角板把“角”描在纸上,还有谁也是这样描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借助三角板描出一个“角”。
生2:我看着三角板上的“角”,自己画出来的。
2.教师示范。
(1)描“角”
师:有同学用三角板描了一个“角”,请你仔细看老师描,从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个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下面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把这个“角”描下来了。
师:请同学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1:“角”是尖尖的。
生2:“角”的样子像小于号。
生3:“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生4:“角”有两条边,比三角形少一条边。
生5:我们只描了一个“角”,比三角形少两个“角”。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大家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会儿看看谁会用。
(借助三角板引导学生描出一个“角”,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出“角”的过程,同时体会到三角形与“角”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画“角”
师: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画一个“角”。(教师指着黑板说)我把“角”画在这儿,就先点上一个点,(教师边说边点)它就是“角”的――顶点。(教师故意停顿,请同学回答,强化学生对名称的记忆。)再从顶点开始,用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边,(教师仍然停顿,请同学回忆并说出名称)还从顶点开始再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另一条边。(在学生说出“角”各部分名称的同时,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由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就组成一个“角”。(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角”,使同学通过观察教师的手势,再次感悟出什么是“角”。)。
(3)表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呢?从“角”上面的这条边到“角”下面的这条边画一条弯弯的线,它就表示由这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现在有两个“角”,为了清楚的表示是哪个“角”,我们可以给“角”编编号。(教师边说边给一个“角”编上1号,学生自觉想出另一个“角”要编2号。教师再介绍“角”的符号,并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的符号像什么?
生1:它像一个小小的角。
生2:它像我们美术课上画的鼻子。
生3:它像写4的第一笔。
生4:它像钟表的时针和分针。
(教师请同学观察并想象,帮助同学记忆“角”的符号。)。
师:注意“角”的符号下面的线是平平的。
3.学生再次画“角”
请同学对比自己画的“角”,再次画“角”,画好后要边指“角”边介绍,讲给小组同学听。
(四)摆一摆:感受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1.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请同学用两根小棒做一个会活动的“角”。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制作情况,等学生做好,要求都把做的“角”
举起来,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大一些吗?
生1:我拿着“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我和他不同,我只动了“角”的一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小一些吗?
学生操作后,请同学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角”的两条边往里推,“角”就变小了。
师:通过玩活动“角”,你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角”有大有小。
生2:我发现把“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往里一推,“角”就变小。
听了生2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的点点头,看起来很多同学都同意生2的说法,同学们已经悟出“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只是在用语言叙述时还有困难。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角”的一条边慢慢展开使“角”变大,再逐步变小的过程,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说:同学的意思是说,“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
生1:“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两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生2:“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请同学再次观察、体验“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五)比一比。
师:请每位同学把5个“角”摆好,仔细观察。你认为哪个“角”最大,(教师请同学选出最大的“角”并举起来)互相看一看是几号“角”。
生:4号“角”。
师:为什么4号“角”最大?
生:4号“角”的两条边叉开的最大。
师:你能找出几号“角”最小吗?
生:2号“角”、4号“角”的大小很明显,1号、3号、5号“角”的大小很接近,看不出它们的大小了。
师:请同学自己想办法,比一比1号、3号、5号的大小。
学生自己动手比较,教师请同学汇报。
生1:我比1号“角”和5号“角”,我把它们的顶点对齐,5号“角”的两。
条边在外边,所以5号“角”大。
生2:我比1号“角”和5号“角”,也是5号“角”大,我还把一条边对齐了,看另外一条边就可以了。
师:生1比较方法是把顶点重合,生2比较方法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生3:我是用直尺量的,我用直尺量1号“角”的开口是21mm,5号角的开口是22mm,所以5号“角”大。
教师征求同学的意见,显然同学都认同生3的方法,于是我用活动角进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
生:不公平。
生3:我把1号“角”和5号“角”的两条边都延长到3cm,再量它的开口就可以比大小了。
生4:我用三角板量,都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它比1号“角”大一些,比5号“角”小一些,所以5号“角”大。
师:生4是借助另一个角帮助比大小。
师:还有3号“角”,它的大小怎样?
生1:我比1号“角”和3号“角”,它们一样大,我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来比的。
师:请同学都比比看。
同学自己把1号“角”和3号“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比大小,这时许多同学露出惊奇的神情,“它们真是一样大”。此时,再一次使同学认识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六)找一找: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它吗?并请你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生:桌子上有角,这是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七)全课小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样比“角”的大小。
(八)反思: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3的乘法口诀,然后记住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类推、概括、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各式和样的练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教学难点:对“数学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教学准备:挂图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自己的这双小手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周末,方方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
二、问题探究。
三、体验感悟。
1.拿小棒摆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用几个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吗?编制口诀?
3.板书:1×3=3。
一三得三。
4.组织学生摆2、3、4、……个三角形,写算式,编制口诀。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题:找朋友。
2题:找规律填数。
3题:动物运动会。
数学故事。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10页。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1×3=32×3=63×3=93×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5=153×6=183×7=213×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第三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头大象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木头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出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身实地的观察,更加清楚直观学习本课。)。
(4)请小组长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同学们做的太好了,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一个茶杯,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茶杯,并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出示饼干盒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下面三幅图是谁看到的?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长方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长方体,四位同学坐在。
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用图画出来。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说说你看到的是长方体的哪一面,画的是哪种图?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4)和它们对着的三个面是什么样的?
(5)请小组长把长方体和图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观察正方体和球。
每个小组的学生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画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第四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重视情境的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我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图书阅览室读书,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二、多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发现、交流。
课堂上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也出现了不同的想法。列出了算53-25+38这样的算式,计算时不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我抓住这个时机进行的运算顺序的教学,安排请学习好的学生来讲解,又安排了同桌交流等学习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要先走了25人后的人数,再加上下午来的人数就是下午一共有的人数,突破了难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将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中解决了问题。
三、多种练习形式结合。
在练习题中设计了说运算顺序,计算,解决问题和改错几种类型,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选取,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即能纠正自己的错误,又能体验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乐趣,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问题与不足。
今天的学习还是比较顺利的,孩子们对两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得也比较理想。只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错误率还是较高,如我们班的崔俊辉、赵溢林、黄裕田等主要是抄错数字、抄错运算符号、忘记进位或退位、只写了第一个算式忘记第二个算式等等,还有的同学如李雨辰、赵运通掌握的不够灵活,能够口算的仍进行竖式计算。看来今后要在抄题、检查,培养灵活性上下功夫,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会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
2.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3.在对比练习中,优化出算法,同时感受到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美。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果园丰收,小朋友们在果园帮助收南瓜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连加。
出示表格及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
预设:28+34+22=。
提出问题:这是三个数连加的问题,要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提出问题:连加计算应该注意什么呢?
预设: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预设:连加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
设计意图:利用尝试练习、合作交流、比较算法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同时体会灵活、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2.连减。
出示问题:共用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好和计算过程。
提出问题,在计算连减算式时,你发现了什么?(可提示学生找运算顺序。)。
预设:连减和连加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预设: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84-(40+26)。
提出问题:这该怎样计算呢?
设计意图:通过连加的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知识迁移,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1.列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同时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2.看谁算的对。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3.算出红星小学参加3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同时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计算连加、连减,在计算时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计算。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减。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学会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第六篇】
知识点:
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百就是一千。
2、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几百,十位上几就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就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百就在百位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
4、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二、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1000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相同。
3、最小两位数是10,的两位数是99;最小三位数是100,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的五位数是99999。
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
2、估算。
把数看做它的近似数再计算。
练习题:
1、一个数位是千位,它是位数。它的位是的一位数,十位上是6,其他各位是0,这个数是(),读作()。
2、用2、0、0、4四个数字按要求组数。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它们相差()。一个零都不读的四位数是()、()。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是()、()、()、()。
3、与百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4、1000里面有()个百;()个十;()个一。
5、3400里面有()个千和()个百;2500里面有()个百。
参考答案:
1、一个数位是千位,它是(4)位数。它的位是的一位数,十位上是6,其他各位是0,这个数是(9060),读作(九千零六十)。
2、用2、0、0、4四个数字按要求组数。的四位数是(4200),最小的四位数是()。它们相差(2196)。一个零都不读的四位数是(2400)、(4200)。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是(2040)、(4020)、(2004)、(4002)。
3、与百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99)和(101)。
4、1000里面有(10)个百;(100)个十;(1000)个一。
5、3400里面有(3)个千和(4)个百;2500里面有(25)个百。
一、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是属于比较特殊的学科,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让孩子们在操作、比较、交流中,有层次、有过程、有动态地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比如在孩子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合理地挖掘和开发一些资源,比如:魔方、汉诺塔、九宫格、九连环、七巧板等等,将这些益智游戏与数学相结合,来培养孩子的兴趣。调动兴趣是关键,兴趣是的老师。孩子因为喜欢数学,所以才有动力愿意去学,如果兴趣缺乏,再努力也事倍功半。因此,家长平常也可以在家里积极引导、调动孩子的数学兴趣,让孩子喜欢上数学。让孩子知道数学不只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在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上,我们可以去锻炼学生解题的思路过程,思路是解决一道题目的关键,我们要特别注意让孩子在解题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孩子对数学有了兴趣,也有了数学的思维过程,接下来我们就要带孩子打牢基础、保持好习惯。
数学基础一定要打牢。数学的计算,就是最基本的基础。学数学,计算能力差,就好像学语文却不识字一样。要想提高计算能力,家长可以每天让孩子做口算,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会发现孩子的口算速度会越来越快,正确率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也要把思维训练做好。学数学离不开思维。让孩子在上课时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思路,新知识的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都在课堂上。
培养数学思维的同时,也要将好习惯保持下去。习惯的坚持很重要,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孩子一定要养成好的听课习惯、作业习惯、思考习惯、书写习惯。
1、让学生“心静”:刚上课的一两分钟内,学生的心还处于课间玩耍的兴奋状态,要让学生在这一时间内调整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上课,才能做到聚精会神。各科老师可以配合好训练学生养成一下课先准备下节课要用的学习用品,然后再去活动的习惯,上课伊始,在学生异常兴奋的状态下,教师说和喊作用都不大,可以有节奏地拍两下手,学生跟着齐拍三下,然后坐好。
2、让学生“耳聪”:要做到“耳聪”,必须听得进,记得住。因此,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复述老师的讲话或学生的发言,还可以经常做一些听算练习,培养学生的听觉注意力。
3、让学生“会神”:要想回神,就得听懂,学生光是听,不动脑筋思考,等于没听,课堂上应注意引导学生听完别人的发言后说说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别人的发言好在哪儿,错在哪儿,或者哪儿需要补充。
4、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营造活泼、宽松的倾听氛围:新课程不提倡以往那种非常呆板的教学形式,学生只要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不必苛求他的坐姿是否端正,课堂上可以采取一些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操作或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然,在合作中教师要注意角色分配,给每位组员定个岗位,各司其责,人人有事做,合作之前教师还要讲清楚合作要求,定能激发起学生的责任心和参与感,从而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更乐于倾听。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第七篇】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平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平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第八篇】
活动目标:
1、能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按abab的形式进行排序。(重点)。
2、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三角形、圆形小卡片人手一套。
2、ppt。
活动过程:
一、春游——感知物体的abab排列规律。
1、小朋友,美丽的春天到了,大家都去春游啦。
2、点击ppt。小朋友来到了公园里,公园里有些什么?
3、树是怎么排队的?
4、花是怎么排队的?
5、出示ppt2。啊呀,前面有条河,但是小石桥坏了。我们一起来修吧!
这些石头是什么图形?他们是怎么排队的?;接下去是什么形状的石头?
二、修小路——运用abab规律进行排序。
1、情境:路遇小兔,伤心的小兔说回家的路坏了,我们一起来帮小兔修路吧。
2、小兔诉说路的规律: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
3、教师演示。
4、幼儿操作练习。
5、师幼共同检验。
6、小兔送礼物,送给每位宝宝一个图形。
延伸活动:
回家——尝试运用abcabc规律排序。
1、哎呀,我们回家的路也坏了,怎么办?
2、看看我们有几种图形?三种图形怎么排?
3、师幼合作修路。
课后反思:
亮点:
1、整个活动的四个环节比较清晰:第一环节谈话导入,并用喊图形宝宝来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第二环节看一看小路,第一次用两种图形让幼儿发现规律,在第二次加入一种图形,让幼儿有一个逐步理解的过程,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形的规则,并能将观察的结果用语言表述出来,从而来了解铺小路的规律;第三个环节选一选小路,通过帮小猫选择小路吃到小鱼来进一步理解活动中按规律排列的方式;第四个环节铺一铺小路,提高幼儿排列规则的认识,并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
2、整个活动能关注到个别幼儿,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发言的机会,并适时进行鼓励,让幼儿获得了成功感。
3、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看得出来孩子们的兴趣非常的高,也非常喜欢这个活动。
不足:
1、数学活动中的语言要比较规范性,而在本次活动中的语言比较随意,不够精炼,不够规范。
2、幼儿的操作纸的设计有些问题,可以把这条路画得再长一些,让幼儿能多排一些,教师的示范图标应该是设计在纸上而不是贴在桌面上,这样有些幼儿会忽略,从而没有根据规律进行铺路。
3、在评价的过程中,显得有些多余或者说是无效的,因为全都贴在一起很难检查出来谁没有按照规律进行排序。应该可以把图标放在上面,然后请一组的幼儿贴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检查出来谁没有排对。
收获:
这次虽然是组级的'公开课,但是让我学到了很多,我相信在一次次的磨练中,对于数学活动,我会越上越好。同时也感谢小班组的老师们,给了我这么多有益的建议,相信有了这些建议,在我今后的道路上会有更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