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实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实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教具模式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归纳与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3、会用符号语方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重点:
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难点: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复习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教具中木条b与c重合在一起,转动木条a确认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问: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还有别的位置关系吗?
2、教师演示教具、
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让学生思考:把a、b想像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b时,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b与c木相交的位置?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形成共识、
转动b时,直线b与c的交点从在直线a上A点向左边距离A点很远的点逐步接近A点,并垂合于A点,然后交点变为在A点的右边,逐步远离A点、继续转动下去,b与a的交点就会从A点的左边又转动A点的左边……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置,它与直线a左右两旁都没有交点、
二、平行线定义表示法
1、结合演示的结论,师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定义:同一平面内,存在一条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与b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
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第二是设有交点的两条直线、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去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即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或者不平行就是相交、
三、画图、观察、归纳概括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
1、在转动教具木条b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与a平行?
本问题是学生直觉直线b绕直线a外一点B转动时,有并且只有一个位置使a与b平行、
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点B,点C、
(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3、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推论、
(1)由学生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
(2)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
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唯一的
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
4、归纳平行公理推论、
(1)学生直观判定过B点、C点的a的平行线b、c是互相平行、
(2)从直线b、c产生的过程说明直线b∥直线c、
(3)学生用三角尺与直尺用平推方验证b∥c、
(4)师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结论,教师板书、
结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结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公理推论:
如果b∥a,c∥a,那么b∥c、
(5)简单应用、
练习:如果多于两条直线,比如三条直线a、b、c与直线L都平行,那么这三条直线互相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本练习是让学生在反复运用平行公理推论中掌握平行公理推论以及说理规范、
四、作业:课本P16、7,P17、11、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复习巩固解下列不等式:
①5_+54<_-1②2(1一3_)3_+20< p="">
③2(一3+_)<3(_+2)
④(_+5)3(_-5)-6
先让学生板演、练习,然后师生共同点评、订正,指出解题中应注意的地方,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目的地思考,既可巩固已学内容,又为下面的新课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20__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与全年天数之比达到55%。若到20__年这样的比值要超过70%,那么,20__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至少要增加多少天?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此题既承上启下,又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1、20__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
2、用_表示20__年增加的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则20__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
3、20__年共有多少天?与_有关的哪个式子的值应超过70%?这个式子表示什么?
4、怎样解不等式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做解题过程示范。
5、比较解这个不等式与解方程的步骤,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只是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要注意不等号的方向。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_-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_a或_a)的形式。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阵阵思考。
展示整个解题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
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即可渗透类比思想,又能掌握注意点。
巩固新知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2)2、。当_或y满足什么条件时,下列关系成立?
(1)2(_+1)大于或等于1;
(2)4_与7的和不小于6;
(3)y与1的差不大于2y与3的差;
(4)3y与7的和的小于-2.学会举一反三,巩固已学知识。a)的形式。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阵阵思考。展示整个解题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即可渗透类比思想,又能掌握注意点。巩固新知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2)2、。当_或y满足什么条件时,下列关系成立?(1)2(_+1)大于或等于1;(2)4_与7的和不小于6;(3)y与1的差不大于2y与3的差;(4)3y与7的和的小于-2.学会举一反三,巩固已学知识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能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熟练运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经历探索提公因式法的过程,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索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公因式的定义以及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难点
准确找出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什么叫做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联系?
2、 计算:
3、 观察上式运算的结果 ,各项所含的因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到各项含有相同的因式m后,教师给出公因式的概念:
几个式子的公共的因式称为它们的公因式。
一个多项式如果各项含有公因式,怎样分解因式呢?
二、探究新知
根据 的计算结果,你能将 分解因式吗?分解的根据是什么?你能说说分解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分解的根据是乘法分配律,具体的做法是把各项的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 随后给出这种方法的名称。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这种把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时要把所有的公因式都提出,使剩下的多项式因式里不含公因式。
三、典例剖析
例1 把 因式分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项的公因式,并板书分解过程。
解:
反思:分解得 对不对,为什么?
例2把 因式分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项的公因式,并总结出找公因式的方法:一看各项系数,找出各系数的最大公因数,二看各项的字母因式,找出相同的字母因式。
板书分解过程:
解:
例3 把 因式分解。
引导学生观察各项的公因式,并总结出找公因式的方法:一看各项系数,找出各系数的最大公因数,二看各项的字母因式,找出相同的字母因式,相同的字母取指数最小的作为公因式。
板书分解过程:
解:
四、课堂练习
基础训练:
1、说出下列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
(1) ; (2) ;
(3) 。
2、 在下列括号内填写适当的多项式:
(1) ;(2) 。
3、 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
(1) ; (2) ;
(3) 。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组织学生互相批改。 补充说明,当多项式首项系数是负数时,一般要把负号提出括号。
五、小结
请你总结一下如何确定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
六、布置作业
教材P62第1题,第2题的(1)(2)(3)。
七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4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深刻理解正数和负数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具有相反意义的理。
3.进一步理解0的特殊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熟练地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分小组派代表,注意数学语言规范。
1.认真想一想,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某零件的直径在图纸上注明是 ,单位是毫米,这样标注表示零件直径的标准尺寸是 毫米,加工要求直径可以是 毫米,最小可以是 毫米。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带有“一”的数是负数; B、0℃表示没有温度;
C、0既可以看作是正数,也可以看作是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认识正、负数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特别是数0。
讲授新课:
例1. 仔细找一找,找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甲队胜5场;零下6度;向南走50米;运进粮食40吨;乙队负4场;零上10度;向北走20米;支出1000元;收入3500元。
例2 (1)一个月内,小明的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01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德国增长%,法国减少%,
英国减少%,意大利增长%,中国增长%。
写出这些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例3. 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正整数,哪些是负整数?哪些是正分数(小数),哪些是负分数(小数)?
例4. 小红从阿地出发向东走了3千米,记作+3千米,接着她又向西走3千米,那么小红距阿地多少千米?
复习巩固:练习:课本P6 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 的第3、6、7、8题。
活动与探究:海边的一段堤岸高出海平面12米,附近的一建筑物高出海平面50米,海里一潜水艇在海平面下30米处,现以海边堤岸为基准,将其记为0米,那么附近建筑物及潜水艇的高度各应如何表示?
课后反思:————
上一篇:记叙文阅读公开课教案精编4篇
下一篇:《黄鹤楼送别》教案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