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蜡烛》教案通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2.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学习通过反复、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教学难点:

分析蜡烛、炮火的特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通讯报道——《蜡烛》

二、新授课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用两个字来表达读后的感受。——感动

(二)理清文章内容

这篇通讯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当时他秋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在这里,我就来扮演西蒙诺夫,让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还原一下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过程。

“你好,可爱的战士们,我是记者西蒙诺夫,你们真的很英勇,我听说在战场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你们能给我讲一个吗?”

(请学生复述故事)

“这个故事真的非常感人,但是因为我要写的是1篇通讯,所以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非常的准确,所以我可以再核实一下这几点吗?”

时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

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

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三)文章主题

(1)“我想请问战士们,你们认为这个南斯拉夫的老妇人与我们的红军战士素不相识,她为什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埋藏我们的战士?”——对战士的崇敬与哀悼

(2)“我们出兵南斯拉夫,老人埋葬烈士的深刻意义在什么地方?”

——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老人和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对和平的共同的渴望

(四)写作技巧

(1)“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可是我要突出哪些因素,才能达到更为感人的艺术效果呢?”

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形烈士非常吃力

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可以运用反复、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补充说明

(2)“那么,我们给这样1篇文章起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吗?”

蜡烛——象征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

“谢谢大家,那我这就回去赶快完成篇文章。”

三、迁移训练

那么,让我们回到课堂,学习西蒙诺夫来设计1篇感人的文章

一个女孩拾金不昧把钱还给失主。我们为这样一个平凡又感人的小故事设计一些感人的因素。

1、天气恶劣

2、女孩需要钱

3、钱对失主来说很重要。

四、结语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蜡烛》教案【第二篇】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1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1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蜡烛》教案【第三篇】

一、宣布学习重点,提出问题

这节课学《蜡烛》(板书),本文学习重点有三条:(1)围绕中心精心选择材料;(2)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3)结合特定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含义(板书)。这篇文章围绕“蜡烛”,描写了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和一个苏联青年红军之间的感人故事。

这节课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本文是1篇战地通讯,通讯以叙事为主,向读者交待清楚报道的事件的前因后果,即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请问: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要叙清楚是不容易的,必须有一定的篇幅。全文共44节,分几个部分叙述其前后事件?请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段意。

除叙述的表达方式外,通讯还往往借助于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是其中一种手段:它往往能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和交待故事背景的作用。本文中伴随着老妇人的出现,有两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

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二、带着问题读书,做答

共五个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做书间笔记。

学生答完,在小组中作答后,在班上作答。

三、精讲教材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可分三层。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第(28)自然段中“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法西斯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请同学们结合精讲内容,自改书间笔记,并看着板书,将老师对教材的讲解复述一遍。

《蜡烛》教案【第四篇】

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瓶子的大小影响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

2.感知蜡烛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和与人们的关系。

3.能在活动中大胆想象探索实验原因。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见过蜡烛燃烧的经验

物质准备:蜡烛大小不同的瓶子

活动过程

一、以给同伴过生日上午活动,引出活动的兴趣。

教师为幼儿提前过生日,通过点蜡烛,吹灭蜡烛引出下面活动。

二、探究问题,大胆想(山草香★)象探索实验答案。

1.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探索

小结:原来,有风就可以把蜡烛吹灭。

2.出示瓶子,提出问题,怎样用瓶子把蜡烛熄灭?

提问: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一样东西,看,瓶子,

想个办法看看能不能用这个瓶子把蜡烛熄灭呢?

小结:把蜡烛放在瓶子里,没有氧气就不着了。

三、动手操作实验,交流实验结果,了解空气是蜡烛燃烧的必要条件。

1、出示瓶子,教师讲解实验注意问题。

提问: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把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过程有什么变化?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实验过程,交流实验结果。

提问1:你的蜡烛灭了没有?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蜡烛熄灭的?

提问2:我们发现原来这个盖子盖上去蜡烛就会熄灭,想想为什么?

小结:原来把瓶子盖住之后,外面的空气跑不到瓶子里面去,然后蜡烛燃烧把瓶子里的空气一点点燃烧掉了,最后蜡烛就熄灭了,说明了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四、进行谁的蜡烛燃烧时间长的游戏比赛,了解瓶子的大小能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

1.讲解游戏规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要比赛了,比赛之前要将规则,那我的规则就是把你的蜡烛点燃后放到自己的桌子前面,然后我说开始的时候,我们统一把瓶子盖下去,盖下去的时候我们就要数数,刚刚你的蜡烛燃烧到5熄灭了之后,说明你的蜡烛燃烧到了几呀?5,我们用计数的方式,比一比,看一看谁蜡烛燃烧时间长,好不好?

2.交流比赛结果,探索实验过程,了解瓶子的大小能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的长短。

我们看一看为什么有的人可以燃烧到55,有的可以燃烧到19就灭了为什么?

小结: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空气越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所以这个游戏关键在于瓶子,瓶子越高,装的空气就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

五、玩“拯救火焰”游戏,了解空气是蜡烛燃烧的`必要条件。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提出问题。

我们玩一个游戏,叫拯救火焰,我们把自己的蜡烛再次点燃,点燃之后盖上瓶子,你看一看你的蜡烛快要熄灭的时候,有没有办法让它再次燃烧起来?

2.幼儿动手操作探究,交流实验结果。

提问:为什么把瓶子拿开,蜡烛就会燃烧?

小结:瓶子里的空气快要燃烧殆尽的时候,我们猛的一拿瓶子,外面的空气迅速跑到里面去了,然后蜡烛就又可以燃烧了起来了。

六、观察不同种类的蜡烛,感受蜡烛的多种用途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我们今天玩了好多燃烧蜡烛的游戏,知道了很多蜡烛燃烧的秘密,今天老师还带了别的蜡烛,你们去看一看。

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不同的蜡烛,它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小结:老人过生日用的蜡烛,可以开花有声音;这叫电子蜡烛。你看蜡烛种类有很多,作用也不同,刚才我们说的风景蜡烛,电

子蜡烛,都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过生日需要它,有时候可以给我们营造很温馨的氛围,也可以照明,,可以装饰我们的家,把我们的的家装饰的更漂亮。

七、活动延伸:

教师在区角投放各种大小高矮胖瘦不同的瓶子,引导幼儿继续探索不同的瓶子与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

活动反思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歌激情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诗歌激情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习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小百科: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蜡制成,在古代,通常由动物油脂制造。可燃烧发出光亮。此外,蜡烛的用途也十分广泛:在生日宴会、宗教节日、集体哀悼、红白喜事等活动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

20 458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