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数学评课稿范文【第一篇】

您在“个人研修计划”已经选定了一节课,作为本次研修的教学实践内容。

请您针对这一节课,完成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和教学课件初稿,将这一节课的初步成果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提交。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包括一份这堂课的“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初稿和一份与之对应的教学课件初稿。

作业要求:

1.该教学设计初稿和课件应体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教学设计和课件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请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注:由

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5. 请至少查看一位同伴提交的“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在其作品的下方

给出您的合理评价和建议。您的同伴会综合考虑这些评价和建议,后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修订。

温馨提醒:此项不作为考核内容,旨在与同伴分享交流培训成果。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2第五单元“空间与图形”的《相交与平行》。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以后,本单元教学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直是特殊位置的相交。

教材按上述的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作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先教学平行,再教学垂直。以理解这两种位置关系为重点,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画垂线、平行线和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画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直线,并通过这些活动,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性。对于理解掌握初中几何知识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行与相交的现象无处不在,但由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少,学生只对与本节有密切关系的“角”“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熟练的掌握,但对平行与相交的现象还只是有初步模糊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一些几何术语可能理解不透,如:“同一平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互相垂直”等。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时忽略了直线可以延长导致分类标准乱。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能正确判断互相平行、互相垂直,正确理解相交现象,尤其是看似不相交,实际相交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六、教学难点:

相关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明确“互相”的含义和“位置”的意思。

师:在课堂上,我是老师,你们是学生,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师生关系),你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关系),**和**在一个座位上,他们两个是什么关系?(同桌关系),我们叫他们互为同桌,也就是互相叫做同桌。单独一个人能叫互相吗?“互相”一般指两个人的关系,一个人不能叫互相。同桌关系与什么有关?(与两个人所坐的位置有关)。

〔设计意图:师生沟通了解的同时,了解“互相”“位置”的意思,为下面知识的学习做个铺垫。〕

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谁能说一说直线有什么特点?

(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不可以测量)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一起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回顾直线的特点,为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做准备。〕

三 、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它想象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1、学生想象2、小组交流)

2、师:每个组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们刚才交流的结果画下来。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此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大胆猜想的广阔空间,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的逐层递进的过程。使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最大可能的通过学生的思考、想象、动手操作展现出来,为分类提供材料。〕

(二)观察分类,初步感知相交、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1、展示各种情况。师:画完了吗?

师:谁愿意上来把你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

2、:分类研究直线的位置关系。

(1)我们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先给每组的两条直线编号

(2)师: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的位置不同,给分分类? A:小组讨论:能分成几类?你们是怎样分的?

B: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初中数学评课稿【第二篇】

太仓市中小学深入推进“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指出:学会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或他人的指导下,自己研究学习,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得知识,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

二、“学会学习”理念的实践

前置性作业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前置性作业是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习作好必要的知识和情感准备。通常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设置前置性作业呢?我觉得至少在以下四种情况下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也有利于学好新知。

1.对新课学习有帮助的日常生活材料的收集。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前要求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形体,有利于学生初步感知圆柱和圆锥的形体特征,在脑海里建立表象,为教学圆柱、圆锥的高者以难点做好知识准备。在《百分数的应用――税收、利息问题》时不知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税收和利息知识。由于税收利息这些知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有所耳闻,但了解的不是很多。而且这部分内容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税种和存款方式,税种有消费税、购置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利息税等;存款方式有不同年限和不同利率的。教师布置这样的作业能够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较全面了解税收和利息这两个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从而为计算税收和利息打下良好的知识和心理基础。

2.复习和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新课时,往往会用到上学期或者上学年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许多时候不能系统地一下子回忆起来。这个复习回忆的会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可以在置性作业中来布置完成。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中,有一个回顾以前哪些知识的学习用到了转化的策略环节。我布置了前置性作业想一想:①我们是怎样计算小数乘法的?例如:把×看成( )×( )我们又是怎样计算分数除法的?②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在上周学的《圆柱和圆锥》中,我们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的?你知道吗其实在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都用到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③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问题的解决也用到了这种思想方法?(试举几个例子)。这样就在课上缩短了复习整理已学知识的时间,使这个环节的交流讨论更加有效。

3.于本堂课教学重点、难点突设置。《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可以设计在一张长方形纸上表示分数――1/2的练习。体会1/2的表示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法。这样的练习有利于突破难点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是关于分数的描述式定义,单位“1”、平均分、表示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定义里的三个主要内涵。相对于后两个内涵,单位“1”较难理解,是教学分数意义的关键,是必须突破的难点。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中,有两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两题的特点是,普通的解法学生经过思考可以想到,但这样的解法比较烦琐。引导学生产生换一个角度思考的需要从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我布置了以下两个练习设法启发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练习一: 试一试

计算 如果把下面的正方形面积看成单位“1”

怎么在上面把这个算式表示出来?

4.延伸阅读,介绍对于本课知识的一些背景。课后的延伸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而课前的延伸阅读可以启发学生对将学新知的思考和研究兴趣。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实际上数学阅读不只包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还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因此可以在课前进行阅读延伸,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课外书籍知道了东方明珠塔、古埃及金字塔、马特农神殿、维纳斯、雅典娜女神像等建筑物和艺术品都蕴藏着“黄金分割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蕴藏着“黄金分割点”作品。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时,我设置了前置性阅读:《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发明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启发学生思考: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个著名的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非常直接地感受到转化策略的价值。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自己的班级学生打草稿的习惯很差。一部分学生在做作业时胡乱抓过一张纸就把草稿打在上面,有的同学打在作业本上,有的同学打在教科书上,有的同学干脆打在桌子上。只有极少数学生有专用的草稿本,而且看上去草稿打得也比较乱,不容易找到哪题打在哪个地方。没有很好的打草稿习惯是我们班级计算题失分比较厉害的重要原因。我觉得用好草稿有以下几点好处:

1.用好草稿,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根据我的调查分析,班级中计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的草稿打得极其乱,数位都对不齐,字写得潦草,数据时有抄错。用好草稿,纠正运算中出现的错误,培养良好的运算习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运算乐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第一步。

2.草稿是评价学生计算过程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平时作业中通常是书写计算的结果,而体现计算过程的竖式往往写在草稿上。随着学生计算熟练程度的提高,学生为了简单化计算过程中还会出现“跳步”的现象。教师要了解、评价学生的计算过程就必须看学生的草稿。而许多同学会告诉老师他打的草稿早就擦了,或者他是口算的。教师一定要抓住草稿这一评价学生计算过程的第一手资料,来分析研究学生的计算过程,及时纠正错误的计算方法,巩固正确的计算方法,推广简便的计算方法。

3.草稿可以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学习品质。学生们之所以坚持不了良好的打草稿习惯,一个原因是我们――包括学生和老师对于草稿的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计算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没有严格的检查评价草稿的机制。第二个原因是闲麻烦,草稿抄起来就打了,专门备个本子翻出来一笔一画的认真打费事得很,所以有些好同学都是抓哪就打哪。久而久之他们就逃不开粗心的毛病了。用好草稿不光是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更是培养一种做事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品质。我打算从以下几点出发促使学生打好、用好草稿,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更长远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1.备好专用草稿本。备好一本专用的数学草稿本,不得随意更换,不与其他学科混用。草稿要打在草稿本内页,不在封面、背面等地方写草稿。

2.形成相对规范统一的草稿格式。保持草稿本的整洁,书写字迹清楚,注明题号或顺序号。将一页纸平均分成4份,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书写,合理安排版面。每次作业对应的草稿写好相应的日期、对应的页数,便于检查对照。草稿本上有错的地方自己用红笔画“×”,不可随意擦去错误的竖式。

3.形成检查评价草稿的常规机制。学生自评:学生每天对自己的打草稿情况进行评价,分A(优秀)、B(良好)、C(一般)三个等次。

组长检查:每天组长检查组员的打草稿和自评情况,作好记录。

教师抽查:每周抽查一个小组的草稿情况。

每月评选草稿打得最棒的小组。

初中数学评课稿范文【第三篇】

一、加强“三级”研讨系统把握教材

全册教材研讨。每学期初,教务处组织全体教师分学科进行全册教材研讨活动,要求教师研读课标,通读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特点、内容和要求。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照课标,找准知识点,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以学科组为单位形成各年级、各学科的学段知识网络,并对学段教材的课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情分析等进行系统把握。绘制系统知识树,分科解说教材,达到人人对整册教材都熟记于心,系统把握。

单元教材研讨。每周一个午段是全校分学科说单元教材的时间,主要由各学科骨干教师主说下下周要讲的单元教材,主说者依据绘制的单元知识树,分析明确单元的知识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探讨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学情设计教法。同时,备课组长分配初备内容。这样有利于对单元知识的全面把握、导学案初稿的撰写。课时教材研讨。任教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每周说课研讨两次:语、数、英学科分别为周一、周三下午,其余学科为周一、周三上午。周一说周二、周三的课时内容,周三说周四、周五及下周一的课时内容。各学科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分好说课章节,主说教师要充分准备,写好说课稿,包含(1)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教什么);(2)实现目标的策略(怎么教);(3)有效评价(教的怎样?)。时间≤20分钟,之后全组研讨、修补,为导学案定稿提供保障。

二、关注“说课”过程确保有序有效

说好课已成为教师的一种追求。说课时,任课教师做到了依据导学案初稿而说,说有准备;主说人先说,其他人圈、注,说有秩序;组长主持,小组发言,增删修改,说有组织。

各年级注重对教师说课的有效管理,包组领导要参与本组说课活动,了解教师说课情况;备课组长要认真组织好说课纪律;年级教务员要检查各备课组的说课情况,对迟到、早退、旷工等违纪行为考核。

考核有评分标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打分,教务处汇总、分析。发现典型,做好推介;发现问题,立即整改。评分标准为:四点一练明确30分;教学策略有效30分;时间分配合理(讲、学、清)20分;学法指导实效20分。

三、看重“补白”内容力求优质高效

市教研室提出的集体备课基本模式为“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人复备”,一中人结合学校实际,在此基础上给予完善,规定为“个人初备――合作备课――集体研讨――个人复备――课前复案”,并严格执行。

个人初备:在整体感知单元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个人初备。语、数、英、物、化学科以及九年级思品、历史学科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按照备课组分配,在初步统一课时目标、重点、难点、可考点、易混点、易错点的前提下,每个合作小组初备一课时学习内容,一人执笔,另外一人补充、修改、把关,拿出导学案初稿并有修改痕迹。思品、历史、生物、地理学科,人人都进行初备。导学案内容包括: a学习目标;b重点、难点分析;c教法设计;d学法指导;e课堂流程。同时,印制导学案初稿,发至每一位任课教师。

集体研讨:说课时,依导学案初稿,由主备人主说,备课组集体研讨。研讨重点是重难点的突破策略及各环节教师学生活动设计、巩固测评及各环节时间分配等。集体研讨后,各自在初稿上直接修改,形成定稿。

个人复备:集体研讨结束,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所任班级的学情特点,将初备的导学案予以补充完善,彰显个性特色。用红色笔补白,补白要具体、详实、有效,有自己的独创。补白包括:教师的知识储备,每个环节的落实措施,以及教师追问、点拨、总结、拓展的预设,课堂学生收获的预设,知识的查缺补漏,以及时间分配等细节问题。

课前复案:上课前,教师对导学案再次熟悉,结合自己班级具体学情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教后反思:上完课,备课组或教师个人及时反思,总结教学中得失及应对措施。

五个步骤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每一份导学案都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于各学科的学案,他们要求:学习目标符合课标要求,具体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体现自主--合作五步模式:预习提纲重在整体感知,合作释疑重在组内交流,师生互动,重难点突破,展示提升重在四基的综合训练,巩固测评重在自我检测、反馈,运用创新重在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层次性、系统性、实效性。将教案、学案合二为一,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为确保学案优质实用,学校严把三关,初备关、定稿关、复备关。责任人分别是由备课组长、包组领导。每周都要评出优秀导学案展评。不合格的导学案要限期重备,并提出警示,责任要与星级备课组挂钩。学案评定结果纳入绩效工资考核。

优秀导学案评审条件:①看学案的设计是否合理;②看基本教学环节是否齐全;③看个人复备,学案补白、个性化批注是否详细;

④看习题是否精选、是否超量;5看有无教学创新。

整理学案、循环使用。期末全体教师要将将本期的学案进行装订整理,交教务处统一保存,循环使用。下一学年通过教师再次研读教材,集体研讨,添加批注(要改用笔色),使学案日臻完善,此时的导学案可谓“三色导学案”。

四、共享“同伴”优势课堂多赢增效

初中数学评课稿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写作 同伴反馈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高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了20周的实验研究,希望能提出可供参考的教学建议。

一、研究设计

作者选取自己任教的两个同一层次的班级进行实验,每班都是50人。两班学生的英语平均分相差不到一分,课时数一样,授课内容一样,任课教师是同一个人,基本可以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在写作教学中沿用教师反馈的班级被称为控制班;另一个班被称为实验班,在教师反馈的基础上引入同伴反馈。研究历时20周,在研究初期和末期,有两次正式的写作测试来测量两班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的进步。教学实验完成后,给实验组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来调查参与者对同伴反馈的态度。

二、教学过程

高考书面表达总分25分,控制班的前测平均分为,实验班为。

1.控制班的写作过程

第一步:教师详细讲解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写作的要求,然后从抽象到具体,学习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

第二步:讲解书面表达例题。教师根据各种体裁文章的特点,导学生集思广益,写出每种体裁文章的语篇模式。通过体裁学习写作可以给加深学生的语篇概念,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地写作思路。控制班的例文讲解与实验班一致。

第三步:学生写第一稿,交给老师。

第四步:教师批改作文,总结学生们的普遍错误,在讲评课上集体反馈。

第五步: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改,修改第一稿,完成第二稿。

第六步:教师书面反馈。

第七步:学生再次修改作文,并上交第三稿。

第八步:教师向学生展示优秀例文。

2.实验班的写作过程

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教学过程与控制班的相同。

第三步,学生小组讨论文章要点和短语翻译后,完成初稿。

第四步,50名学生共分成8个小组,每小组有2名成绩较好的成员当顾问。其他6名成员与另一小组的6名成员互相交换作文。成员们根据同伴反馈的要求,协商讨论,评改同伴的作文。

第五步,学生根据同伴反馈意见修改作文,完成二稿,并将二稿交给老师。

第六步,教师反馈。

第七步,教师将评阅后作文返还给学生,并在课堂上进行集中反馈,学生根据反馈再次修改作文,并上交终稿。

三、教学效果分析

控制班学生实验前后测分数差值是分,实验组学生的分数差值是分。控制组提高的幅度略高,但差距不大。此结果证明了教师反馈对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决定性作用,但采用同伴反馈也能取得与之相似的结果。

四、同伴反馈的实用性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作者得出以下结论:

1.高中生对同伴反馈持肯定态度。同伴之间可以面对面交流、互相讨论,不局限于听从老师的一家之言。讨论可以使学生清楚了解同伴(或读者)的感受和看法,减少沟通障碍,克服书面评语的不足,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降低作者修改的难度。

2.高中生能够提出合理有效的同伴反馈建议。实验组学生的同伴反馈能力逐渐提高,从最初的只发现部分错误,到大多数同学发现几乎所有语法错误,学生们具备了一定的同伴反馈能力。

3.同伴反馈能与教师反馈的取得相似的效果,可以缩小同伴间的差距。实验班内部的学生间差距缩小了,“低手”向“高手”学习了许多实战写作技巧。沿用传统教师反馈的控制班学生之间的差距变化不明显。

五、对实施同伴反馈的教学建议

1.同伴反馈应与教师反馈相辅相成。同龄反馈,沟通障碍小,能弥补教师书面反馈的不足。大班教学,教师如果认真批改每名学生每篇习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生很难得到及时的写作反馈。根据遗忘曲线,作文讲评容易错过最佳期,讲评效果减弱。相反,如果在学生上交作文后的第一时间内及时发给其他同学进行同伴反馈,可以事半功倍,同时减轻了教师的重复劳动,即类似的错误改了一个又一个。因此,同伴反馈可以用作教师反馈的有益补充。

2.进行有计划的同伴反馈培训。反馈之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这是整个反馈活动的基础和保障,学生是边学习边实践边融会贯通。指导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评分要求:行文和评分都要符合课标和考纲的要求。

反馈内容:①语言层面:词汇和表达法是否准确地道?高级词汇是否被恰当使用?②语法层面:句子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标点使用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③篇章连贯层面: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是否有必要的连接词?行文是否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行文是否流畅?

反馈技巧:统一各类错误的标注方式和修改形式,规范书写评语。

3. 科学编排同伴反馈小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喜好自己选择同伴,教师再在全班范围内调整。教师也可以直接把学生按写作水平分成小组,强弱搭配。分组的原则是同伴双方有互补之处,同伴能默契交流。

20 6896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