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案精编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案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品德与社会》教案1
一、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三、活动准备
写有活动内容的卡片
四、活动过程
(一)开展“我来做一回…..”的社会体验活动
1布置任务。
2根据所抽的任务结组。
3小组讨论:在公共场合开展体验活动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4分小组课开展体验活动。
(二)活动汇报
1分组汇报内容和形式。
2班级汇报,全班评价。
3评选“文明使者”。
(三)举办“文明使者”的经验墙报。
1.总结“文明使者”的经验。
2.选取不同类型的学生作品刊登出来,并组织学生学习,交流,谈谈自己的体会。
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案2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案--诚信是金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儿童的生活经验,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2、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诚实是立身之本,理解“人无信不立”,理解诚实在待人处事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准备:1,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经典事例。
2、把第八页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完成调查问卷,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3、利用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诚”,什么是“信”,今天我们将继续来探讨“诚信”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续编故事。
1、课件出示第八页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1)那个扔掉诚信的青年人可能回成为什么样的人?
(2)想象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在待人处事上会是什么样?这样下去其结果会是什么样?
3、小组合作,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续演出来。
三、交流收集,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交流课前调查的情况和问卷统计结果,看看划去“诚信”的人占多大的比例,他们选择丢掉诚信的理由是什么;不愿意丢掉诚信的人占多大比例,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四、学习第九页的案例,体会“人无信不立”的含义
1、课件出示第九页的案例。
2、讨论:
(1)仅仅是三次逃票的记录使他失去了(工作的机会),这些公司为什么把诚信看的这么重要?
(2)在我们生活中,人们有时常常在不经意中失去了诚信,然而当诚信被丢掉时,同时也失去了什么呢?
3、小结
是啊,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样,人如果丢掉了诚信,即使有着聪明的大脑,出众的才学,也会因为不被社会承认,他的才学机敏无法展现,金钱荣誉无法获得,可见诚信是人立足与社会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说的(出示孔子的话)——人无信不立。
五、作业
通过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六、板书设计
诚信是金
人无信不立
《品德与社会》教案3
教学目标:
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不仅要解决教科书中‘红领巾信箱’中提到的问题,还要打开我们班的‘心里话’信箱,并在下节课召开‘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让我们先从教科书中乐乐所在班级同学的来信开始吧!”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5~6页上同学们的“苦恼”,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在班集体中,同学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3.小组探究。教师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同学中的“心里话”,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也可以让各个小组阅读事先准备好的故事,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教师在巡视学生的讨论时,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的妥当性。
4.教师。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发布会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心里话”发布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说“心里话”,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说解决的办法,同时引起全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3.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
品德与社会教案4
1、发挥榜样作用,激发学生“向优性”情感体验。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学生都有很强的模仿性,典型的故事很容易深入他们的内心,学生身边的典型例子,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收到教育的效果。本课中《写在矿工帽上的遗书》和德国人民遵守规则的故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遵守规则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自己叙说遵守有关规则带来的好处和快乐,激发起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冲动愿望,从而自觉分析自己的行为,自我审查自我提高。
2、学生亲自参与,增强学生直觉性情感体验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具有情景性的特点,他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心理学也认为:“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为达到既定的目标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要能让学生内心产生碰撞,形成共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火花。本课选择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能动参与和思考空间。在活动中,观察有得体验真切,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情感体验。
3、指导学生行动,促使学生的实践性情感体验
实践性是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的途径和推动情感的动力,因此,激情也离不开实践。“行”即是实践。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坚持正面疏导,用真情感染学生,有的放矢的知道学生行为,使导行真正做到离学生“近一点’’,难度“小一点”,行动“实一点’’,达到良好的导行效果。一般来说:越实践,情感越深,越愿意完成,从而变成学生自觉的行动。本课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疏导,通过自我总结,实话实说等方式,对自己的过去的言行做个辨别,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严格遵守规则,对不能自觉遵守的规则给自己提出下一步的要求,从而知道行为。
上一篇:打电话教案实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