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意味》教案【汇编10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通过分析家庭的情感和意义,探讨亲情、归属感与文化传承,激发学生对家庭价值的思考与理解,如何看待家庭的角色?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家的意味》教案”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家的意味》教案

《家的意味》优秀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一)课程标准(2011)的具体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我与他人和集体” ,其中“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上述规定,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课程标准依据。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法治教育大纲第四部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分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初中阶段(7-9年级)作出规定: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上述规定为本课“正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

(三)本框核心教育价值

第七课共包括《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三框内容。《家的意味》的核心教育价值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亲人之爱,学习家庭道德,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强化法律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孝亲敬长的法律义务。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友善”的目标。

(四)本框内容逻辑分析

本框的内容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课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

本框内容包括“生命的居所”和“中国人的家”两目内容。第一目“生命的居所”通过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家的意义。第二目“中国人的家”通过感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特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通过对我国传统家庭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分析,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家的意味》一框从地位和作用上看,可以为后面两框的学习奠定基础,只有对家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

二、学情分析: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然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过多地享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即使感受到了家中的亲情,孩子与父母太熟悉,也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父母对他们好是应该的,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安排此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亲人的情感和乐于孝亲敬长的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家、为什么需要孝亲敬长。

知识目标:知道家庭的含义和家庭的特点;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法律义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家的含义和中国人的家

教学难点:理解子女为什么要孝亲敬长,为什么尽孝在当下。

教法、学法

(一)教法:实践探究法、创设情景法、讲授法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情境分析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1、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家规家训的内容

2、心形便利贴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公益广告《家》

师:大家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

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刚才播放的是中央电视台做的一个公益视频短片。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这个字大家想必都很熟悉,家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宝盖头,它代表着屋檐,下部分是一个猪,代表着食物,一家人在一块儿,有着遮风挡雨的屋檐,在一块儿吃着饭,这就是家,我们从公益广告中明白到家中有爱,也有责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去体会这份爱与责任。

(二)新课教学

一、认知篇:体会亲情,我会说

一、中国人的“家”(板书)

活动一:播放公益广告《摩托大军回家过年》(2分钟)的视频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念亲人的心情在中国春节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的春运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远方游子归家的心?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师:回家过年,牵动着十万万中国人的心。可见家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重要的分量。在中国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活动二:运用你的经验

二、生命的居所(板书)

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家常》片段

师: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家”是什么呢?

生:学生思考自己眼中的“家”并回答。

(一)家庭的含义

师: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可以把学校、班级比作自己的家,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这些是广义上的家。狭义上的家与家庭有关,即“小家”。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生:学生自主阅读,得出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包括: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课件展示

师:大家看过《家有儿女》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从下面的谈话中,找出一些家庭的功能。

生:学生相互讨论、记录,选代表回答。

师: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家庭的功能有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情感交流功能、教育功能、休闲娱乐功能。

(二)家的功能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家庭功能的认识。

生:讨论分享并回答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引导。

(三)家的特点

活动三:心灵的港湾

师: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回想一下刚才看的春运之前摩托车骑行大军回家过年的视频。

思考:每到春节前夕,车票那么紧张,回家的人那么多,不回家不行吗?为什么大家还要回家呢?

生:学生相互讨论、记录,选代表回答。

师: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过渡:家是爱的源泉,爱为我们的成长提供精神营养,爱家人使我们的生命有了意义和价值,家是我们生命的依托。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不仅是一个避风港,它还是我们的天然学校。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都注重家庭与亲情,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一大传统习俗。每当临近春节,中国游子无论身在何处,都纷纷踏上回家的路。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凝结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彰显着特有的风俗人情。再这样的节日里,除了亲人团聚,围炉夜话之外,更是长辈教导后辈子孙传承家风的好时机。每个家庭都有一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优良家风,例如“家规”、“家训”。

二、感知篇:传承家风,我会感

活动四:“家规”“家训”展示和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诫子书》

师: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较深的“家规”“家训” ,你能说一说吗?在你的家庭中,有什么好的家风和传统?

学生交流回答《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傅雷家书》、《包拯家训》……

课件展示《弟子规》节选,学生阅读

师:读完了《弟子规》,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学生回答,发表看法。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过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作为未成年人,孝亲敬长是否与我们无关?若有关我们又该怎么办?

三、践行篇:孝亲敬长,我会做

活动五:展示2016年最美孝心少年捐髓救父的曹胤鹏的故事或播放视频《用爱托起生命的希望》

师:曹胤鹏的哪些优秀品质让我们感动?他的行为对我们有何启发?

生: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师: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生:阅读【相关连接】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

师:在法律层面上,我国法律对孝亲敬长也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孝亲敬长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课件展示: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①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师:尽孝在当下。孝敬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提问:作为一名中学生,如何以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

生: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师:尊敬、倾听、感恩

活动六:爱的告白(课前准备心形便利贴)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了》

师:回家后,我们可以问候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迎接下班的爸爸妈妈,倒杯热茶双手递给他们。

我们感受到家的亲情与温暖,爱与责任。让我们带着爱与希望,孝亲敬长,和家人共筑美德之家。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从认知篇到感知篇再到践行篇3个环节让大家认识家,品味家进而热爱家。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家就是,在我们归心似箭的步伐中,在欢声笑语的年夜饭桌上,在我们的家规家训家风里,在“百善孝为先”的传承中,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中……同学们,在家庭中,我们尽享亲情和温暖。希望同学们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不要忘记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孝敬父母,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让爱住我家。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从热爱小家到奉献国家,延伸生命的价值,让这份亲情之爱不断放大,使生命之所无处不在。

《家的意味》优秀教案 篇2

一、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同时,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而本框题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

二、设计思想

本框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的思想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设计了“话说我家,体味亲情——晒晒家规,传承家风——孝亲敬长,学会践行”的教学过程,巧设情境,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热情,同时把课内知识与德育相渗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

认同——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

★能力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展示“家规家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行为能力——在生活中,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提高辨别家庭传统优劣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知识目标

知道——知道家庭的含义。

了解——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和家庭的功能。懂得——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设计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特点需要进行设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家庭文化

(依据分析: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重亲情、重孝,学生只有理解中国家庭文化的内涵才能从情感上继承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并且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依据分析: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接受父母的呵护而忽略对父母的孝敬,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去孝敬。)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学时间约3分钟)多媒体展示亲情故事《妈妈的眼睛》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自己的家庭照片。

【教师活动】刚才播放的是歌曲《我想有个家》以及同学们展示的家庭照片。是啊,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是我们的乐园,是我们的避风港,是我们成长的地方。而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中国的家文化中又有哪些特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

(设计意图:展示自己的家庭照片,让学生对家有个形象的感受,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话说我家,体味亲情(教学时间约16分钟)

1.生命的居所

【教师活动】“家”是我们很熟悉的字眼,什么是家呢?有的人说家是地域,有的人说家是住所,有的人说家是一群人,有的人说家是吃饭的地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眼中的“家”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自己眼中的”家”并回答。

【教师点拨】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可以把学校、班级比作自己的家,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这些是广义上的家。狭义上的家与家庭有关,即“小家”。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那么,我们的家庭关系是如何确立的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72页的相关链接。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得出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包括: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教师活动】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家庭的功能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家庭的功能包括生产功能、人口生产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谈谈对家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调动学生的思维。)

2.心灵的港湾

【教师活动】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是有家的人却说自己没有家,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点拨】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设计意图:通过小品表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家的根本特点,感受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3.中国人的“家” 多媒体放映2016年春运图片

(设计意图:在图片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回忆,体会中华文化下“家”的特点。)过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不仅是一个避风港,它还是我们的天然学校。每个家庭都有一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优良家风,例如“家规”、“家训”。活动二:晒晒家规 传承家风(教学时间约10分钟)

【教师活动】你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 在这些“家规”“家训”中,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的家风?接下来请各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家规”“家训”。

【学生活动】小组展示课前收集的“家规”“家训”,学生分组讨论,发表看法。

【教师点拨】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法律层面上,我国法律对孝亲敬长也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孝亲敬长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设计意图:晒晒我的 “家规”、“家训”,培养学生的收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收集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体会到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过渡:孝亲敬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我们作为未成年人,孝亲敬长是否与我们无关?若有关我们又该怎么办? 活动三:孝亲敬长 学会践行(教学时间约7分钟)多媒体播放2016年最美孝心少年视频:捐髓救父的曹胤鹏

【教师活动】曹胤鹏的哪些优秀品质让我们感动?他的行为对我们有何启发?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教师点拨】尽孝在当下。孝敬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课堂巩固 学以致用(教学时间约4分钟)详见附件1(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巩固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四)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教学时间约3分钟)(1)利用思维导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播放“感恩父母”的公益广告视频,进行情感升华。

(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轮廓。情感的升华,增强学生对父母的热爱,懂得尽孝在当下。)

(五)布置作业 提升能力(教学时间约2分钟)

(1)查一查“家”在中国古代文字中有哪些写法,探讨文字背后的意义。(2选择自己熟悉的一门外语,从中找出与汉语的“家”相对应的一些词语,通过分析比较这些词语,探讨中华文化中的“家”有哪些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探讨中华文化中“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

《家的意味》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家”的含义和重要性,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对家的热爱。

教学准备:

家庭照片、家庭故事等素材。

绘画材料(如彩笔、水彩、画纸等)。

音乐播放器和适合氛围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温馨的背景音乐,展示一些家庭照片,引导学生进入家的氛围。

教师提问:“家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分享对家的初步理解。

二、认识家的意味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故事和经历,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师结合学生的分享,讲解“家”的含义和重要性,强调家庭对个人成长的支撑作用。

三、家庭责任感与感恩之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讨论如何为家庭做出贡献。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为家庭付出的经历,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家庭责任感。

四、创意表达

教师提供绘画材料,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对家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作品展示与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创作灵感和背后的故事。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评价,鼓励他们用赞美和肯定的语言给予彼此鼓励和支持。

六、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珍惜和感恩家庭。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家庭活动,为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家庭作业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并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忙做家务、制作一张感恩卡等。

教学反思:

本次教案设计旨在通过讨论、分享和创意表达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家”的意味和重要性。通过绘画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让他们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对家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分享,以促进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思维发展。

《家的意味》优秀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理解“家”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培养学生思考和表达个人对家庭情感和看法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家”的含义和价值。 难点: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家庭观念。

三、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导入,问学生“家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讲授新课:通过PPT展示“家的意味”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家的含义和价值,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巩固练习: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表达对家庭的情感和看法。

归纳小结:总结“家”的含义和价值,强调家庭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

教学手段:PPT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

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作业:课后让学生写1篇关于“家”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

评价方式:结合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

PPT:用于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使教学更加直观易懂。

家庭照片:帮助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故事,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教学视频:提供一些关于家庭情感的短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家的含义和价值。

七、结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家”的含义和价值,认识到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培养家庭观念和责任感。在未来的生活中,学生应该珍惜家庭,用心去经营和维护家庭关系,让家庭成为我们心灵的港湾。同时,也应该积极关注社会上一些家庭问题,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和关爱他们,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家的意味》优秀教案 篇5

【导入】

1.回顾旧知 参与“填家”活动

学生回顾第六课知识点。活动:你觉得这个房间还缺了些什么?缺了“家”的味道。(补全孩子、父母、美食)

(学生回顾知识点)上周的课程我们学习了我与老师,回顾了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在这周,相信同学们也知道了我们要去感受、讨论下一个话题了,家。在我们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之后,在我们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我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我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在学习之前,大家来看看这个房间,按照你对家的理解,你觉得这个房间还缺了些什么呢?缺了我们、爸爸妈妈,还应该有热腾腾的饭菜……非常好,随着空荡荡的房间被填满,家的味道也被填补了。

2.说文解字 导入新课

(1)提问:你能猜出家的甲骨文包含了什么意思吗?

(2)教学语言引导,古今对比家的意味不变

(3)导入新课,呈现本课知识目标①家的意味(what、why)②中国人的家(what 孝亲敬长)

我们现在来看看“家”的甲骨文,有同学能拆分说一说吗?外面的这个框框,就是原始时期房屋的构造,上面住人,下面圈养家畜,可以阻挡野兽侵袭和洪水,非常有安全感。中间这个是猪,猪既可以被当作食物,繁殖能力又很强,所以在原始时期,开始养猪意味着安稳、长期定居。所以大家从刚刚的填家小活动,以及对甲骨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古往今来,即使日月变迁、斗转星移,但家的含义几乎从来没有变过。一家人在一起,只要有房子、有家人、有食物,就让人感到温暖、安心。今天我们就走进“家”的意味,感受家的温暖。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家的理解“填满”房间,在对甲骨文进行拆分理解,教师语言引导家的意味,导入新课。 )

【讲授新课】

任务一生命的居所——家的内涵

活动1 请你用“家”造句

活动2 我的家庭成员有哪些?分别有什么关系?血缘、婚姻等

小结:①内涵: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我们首先来探究家的内涵,“家”听起来很抽象,我们应该怎么去探究呢?请各位同学们用家字造句,看看咱们班能有多少种不同的句子。是不是答案已经在同学们造的句子中了?家包括住所、地域、吃饭的地方……这是地理上的概念,那我们再来看看,咱们的家庭成员有哪些?请一位同学说一说,我们家庭成员之间有哪些关系?我们常听到三口之家、一家四口生活在一起等等,家就是各种亲缘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造句生成结论,并归纳家庭成员的关系,引发学生思考。)

任务二生命的居所——家的意义

活动1 请你连一连家庭的功能有哪些(创设情境 提供支架)

活动2 观看视频,提问:你认为家对你有哪些意义?有了房子就是有家吗?

小结:②意义: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现在同学们来看一看,家庭有哪些功能呢?请同学们来连一连。家庭不仅有生育功能,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还让我们有安居之所,不愁吃穿,还能旅游、娱乐,还陪伴我们成长,教会我们做人……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让我们身心都觉得温暖。现在我们来看视频,请同学们思考,家对我们有哪些意义?有家就有爱,有爱就是家。看视频里这么多家庭,只要能看到家人,能团聚,是多么莫大的喜悦啊。家庭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爸妈在,家就在,想到家在,我们心里就踏实了。因为我们与家人密切、紧密的亲情,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丰富的内涵。(简说国外家庭)。

任务三中国人的家——内涵

活动1 展示春运图片,提问:说一说你在回老家路途中或春节和家人团聚时的感受

小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说到中华文化,在中国有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现象,同学们看这张图片,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就是春运。各位同学们经历过春运吗?你在回家路途上,和家人团聚时是什么心情?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辞旧迎新、家人团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世界再大也要回家,这可以说是中国人的执念。在外的游子心心念念着回家,而父母总是在家准备好可口的饭菜,等待着游子归家。血脉的连接,亲情的温暖,在中国人心目中,家就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设计意图:用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讲述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意义。通过学生讲述自身过春节的经历和心情来生成结论。)

任务四中国人的家——怎么做(孝亲敬长)

活动1 讲述家训家规,引出孝文化 精神文化内涵

活动2 思考与探究:中国人为什么要孝亲敬长?从情感上、道德上、法律上说一说。

活动3 时光穿梭机:你最想去哪个节点,为父母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活动4 分享:根据你现在的能力,你可以为父母、长辈做些什么?

小结:①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

③尽孝在当下,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活动5 播放《央视x李焕英》情感升华,布置作业

传承的不仅是血脉,还有一代代家庭的教育、训诫、规矩。可能大家觉得父母很严厉,但父母现在教导给各位同学的,可能也有一些是当年爷爷奶奶教育给爸爸妈妈的。同学们知道朱子家训、严氏家训吗?这些训诫至今听来仍然有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在严氏家训中提到了孝道,刚刚同学探讨过的春节,常回家看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我们孝敬亲人,尊敬长辈。

那么请同学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孝亲敬长?请你从情感、道德和法律三个角度说一说。从情感上来讲,父母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将我们从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养育成今天活蹦乱跳的大家,我们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是世界上最深沉伟大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我们敬爱父母、孝敬父母是作为孩子必须要做到的。其次从道德上讲,这是中华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从法律上看,宪法规定了我们对长辈是有赡养义务的,如果不管老人可以被判为遗弃罪。因此孝亲敬长既是传统美德,也是法律义务。

同学们看过这部电影吗?有同学能讲讲这部电影大致讲的什么吗?(看时间)这部电影是贾玲根据自己一部分的亲身经历拍摄的,在她妈妈突然车祸去世后,贾玲痛苦自责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妈妈在世时她没能好好陪伴母亲,母亲突然离世也让她永远没有尽孝的机会了。这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想静静伫立而风永不停歇,随着时间流逝,往往我们幡然醒悟想尽孝道时,父母可能没有时间了。现在我们来到时空穿梭机,假如你有特异功能可以穿越时空,你想去到父母的哪个时间点,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感人,张老师也感受到大家想为父母付出的一片孝心。现实没有时空穿梭机,所以我们要尽孝在当下。根据你目前的能力,你可以为父母长辈做些什么呢?孝亲敬长,要用实际行动表达,世间的温柔,一定要给我们的父母一大份。

那么在课堂的最后,请同学们看看这个视频。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李焕英,享受着母爱,陪伴我们长大的同时,妈妈也在逐渐老去。……妈妈是个美人,岁月不要薄待了她。(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这一目内容较难串联。从血脉传承过渡到家风家训传承,引出中国孝文化,孝亲敬长。提供支架让学生从情感、道德和法律三个层面思考为什么要孝亲敬长。开展时空穿梭机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落脚在尽孝在当下。)

【课堂小结】

知识归纳:1.家的意味(内涵+意义)

2.中国人的家(内涵+孝亲敬长)

【板书设计】

《家的意味》优秀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明白家庭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学会尊重和保护家庭成员的权益。

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道德法制观念,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二、教学内容:

家的定义与家的意义。

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

家庭责任与道德法制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老师引导学生分享对“家”的理解,以及家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讲解家的定义与意义

老师讲解家的基本定义,强调家作为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家庭对个人性格、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3. 探讨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如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等。

结合法律法规,让学生明白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是受法律保护的。

4. 培养家庭责任与道德法制观念

老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明白家庭责任的重要性,如关心家庭成员、维护家庭和谐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法制观念,如遵守家庭规矩、尊重家庭成员等。

5. 课堂小结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有家庭责任感和道德法制观念的人。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他们主动思考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让他们明白遵守家庭规矩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的力量。

通过这堂道德法制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家”的含义和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还能够培养家庭责任感和道德法制观念,为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家的意味》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家”的深层含义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探讨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通过分享和讨论,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归属感。

教学准备

相关的家庭照片或图片。

家庭故事或案例。

准备一段关于家的温馨视频。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老师展示一些家庭照片或图片,并询问学生对“家”的初步感受。

播放温馨视频,营造课堂氛围,为后续的讨论和情感共鸣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

老师引导学生探讨“家”的多种含义,如物理空间、情感寄托、亲情纽带等。

分享一些家庭故事或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讨论家庭责任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对家庭的关爱和责任感。

三、互动活动

“我的家庭故事”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的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家庭拼图”游戏: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完成一幅家庭拼图,寓意家庭成员间的紧密联系。

“家庭树”绘制:引导学生绘制自己的家庭树,了解家族成员的关系,增强对家庭的认同感。

四、总结回顾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内容,并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强调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关爱我们的家庭。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回顾过去的家庭时光,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为家人做一件贴心的事情,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家”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家庭的责任感也明显增强。通过互动活动和分享,学生们积极参与,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让他们在课堂中感受到家的温馨和关爱。同时,我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家庭责任感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家的意味》优秀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家庭承载的多种功能;

知道孝亲敬长既是传统美德也是应尽的法律义务,明确家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意义。2.能力目标:

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提高辨别家庭传统优劣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初步形成继承家庭的优良传统、学习家人的优良品质、为家庭作贡献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庭关系的确立和提高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难点:如何做到孝亲敬长?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案列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到“家”,在座的同学们都说再熟悉不过了。如果问你什么是家?家对你意味着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不管回答的出来与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家的意味》。

多媒体显示:家的意味。本框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二)新课教学

【情景故事】 “三毛流浪记”

思考:1.三毛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家)2.那“家”到底是什么?(有亲人、有亲情的地方)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真情告白】我眼中的家

一、生命的居所

1、什么是家庭?(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

多媒体显示:1、家庭的含义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家庭关系确立的形式: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图片展示:学生判断图片中家庭关系确立的方式?(加深印象)

例题加深理解 例1:下列不符合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的是()

A、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B、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

C、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或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D、通过购买新生婴儿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求子梦

真情倾诉:说说你和爸爸妈妈之间那些温暖而感动的事情。教师小结

多媒体显示:

2、家对我们的意义?(家的作用)

(1)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探究与分享:(多媒体显示)思考:家庭的功能有哪些?说说你的认识。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谈认识。

(多媒体显示)家庭的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消费功能;情感交流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阅读感悟:教材P73“醉汉和中年男子的故事”

思考:家是什么?(多媒体显示)

(2)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探究与分享:多媒体显示图片

你从图片中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

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谈看法,教师小结。

(多媒体显示)

二、中国人的“家”

1、如何理解中国人心中的“家”?

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额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图片展示:(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显示:说一说:你的家庭有什么好的传统?你的家人有什么优秀品质?你打算怎样为家庭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爱家庭的每个成员,那么,我们的家庭就会充满温暖,更加和谐,更加兴旺。

(多媒体显示)

2、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1)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2)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我思我行:

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去孝敬父母?

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后回答,教师引导点拨。(多媒体显示)3、怎样做到孝亲敬长?(1)尽孝在当下。

(2)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需要尊敬长辈,耐心倾听,感恩长辈 说一说,现阶段,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来孝亲敬长? 在家里,要孝亲敬长,多做家务。在学校,要努力学习,遵守纪律。在社会,要遵纪守法,多作贡献。

(三)知识整合,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家是我们人生的驿站,是我们生活的乐园,也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四)、课堂训练

1.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而成的亲属生活组织称为()A.集体 B.家庭 C.亲情 D.家族 2.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毒气的最好良剂。”中国有句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说明()

A.家庭的教育功能 B.家庭的人口生产功能 C.家庭的消费功能 D.家庭的休闲娱乐功能 3.下列对家认识正确的有()①家就是我们住的房子,没有其他意义 ②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③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④家对于我们有着丰富的意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右边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孝亲敬长就要时刻守在父母长辈身边 ②孝亲敬长就要一切听从父母长辈的

③孝亲敬长要落实到行动上,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④孝亲敬长要懂得尊敬和倾听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家的意味》优秀教案 篇9

说教材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认同——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在生活中,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知识目标: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设计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特点需要进行设计。)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家庭文化

(依据分析: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重亲情、重孝,学生只有理解中国家庭文化的内涵才能从情感上继承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并且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依据分析: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接受父母的呵护而忽略对父母的孝敬,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去孝敬。)

说教法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和体验活动为主,教师要为学生开展这些活动提供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教师重在点拨,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扫除盲点。在课后开展的活动中,主要是要求学生践行课堂学习的观念和方法,即把课堂所学的内容,运用到与父母交往的时间当中,提高亲子交往的质量,共建共享家庭美德。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教学相长的含义

2.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3.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4.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公益视频短片《爱的表达式》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

【教师活动】刚才播放的是中央电视台做的一个公益视频短片。是啊,每个人都 有一个家,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则负责相亲教子。家这个字大家想必都很熟悉,家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宝盖头,它代表着屋檐,下部分是一个猪,代表着食物,一家人在一块儿,有着遮风挡雨的屋檐,在一块儿吃着饭,这就是家,那家有着怎样的具体含义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设计意图: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对家有个形象的感受,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预习新知 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答案。

【教师活动】教师限定时间2分钟,并用电子白板的随机数产生器的方法提问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自学新知,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四、新课教学

活动一:话说我家,体味亲情 1.生命的居所

【教师活动】幻灯片出示关于三毛的图片,问三毛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呢?三毛最渴望自己能有一个家,那么,家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自己眼中的“家”并回答。

【教师点拨】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可以把学校、班级比作自己的家,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这些是广义上的家。狭义上的家与家庭有关,即“小家”。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得出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包括:依照法定条件和法 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谈谈对家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调动学生的思维。)2.心灵的港湾

【教师活动】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是有家的人却说自己没有家,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幻灯片上的两则小故事,同时请大家思考富豪为什么明明有家却不想回家?中年男子为什么找到自己的女儿后说“我又有家了”?

【教师点拨】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两则小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家的根本特点,感受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3.中国人的“家”

多媒体放映电影人在囧途截取片段

【教师活动】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念亲人的心情在中国春运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的春运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远方游子归家的心?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在中国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中,家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设计意图:在图片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回忆,体会中华文化下“家”的特点。)过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不仅是一个避风港,它还是我们的天然学校。活动二:孝亲敬长 学会践行 幻灯片出示一则小故事

【教师活动】从这则故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教师点拨】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在法律层面上,我国法律对孝亲敬长也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孝亲敬长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尽孝在当下。孝敬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五、课堂巩固 学以致用 幻灯片出示随堂训练习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巩固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六、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轮廓。情感的升华,增强学生对父母的热爱,懂得尽孝在当下。)

七、布置作业 提升能力 写一段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设计意图:通过调查探讨中华文化中“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

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案通常包含关于家庭成员角色和责任的内容,让学生明白每个家庭成员都在为家庭的幸福和和谐做出贡献。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的意味》优秀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的含义和意义

2、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家的含义和中国人“家”的内涵

孝亲敬长的原因和做法

教学难点:理解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情形

三、教学准备

课前要了解学情,在上课前调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一些学生在家的表现以及在家孝亲敬长的情况;

课前要充分挖掘本课课程资源,一方面,收集相关视频、图片资料,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收集一些古代和现代孝亲敬长的故事,以丰富课堂内容,同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课前要做好活动设计,对在课堂上开展的活动,要提前布置。本节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和讨论为主,课前要为学生开展这些活动提供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

四、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通过这些方法来创设一个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归家之路》,导入课题。

老:回家之路如此艰难,我们为什么还要回家?

学: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里有亲情之爱,有父母无私的爱。正是因为这种无私的爱,这种亲情之爱,让我们无论身在何方,路多艰难,都渴望回家。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视频中的这种亲情之爱,来学习第七课有关家的内容。

出示学习目标和自主学习题目,学生对照题目进行自主学习。

探究: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家是地域,是住所,是一群人,是生命的居所。

第1篇章 生命的居所

活动一:探究与分享

多媒体展示:你家都有哪些人?家庭成员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我各是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并分享

教师小结:

1、家庭的含义

2、家庭关系确立的多种情形

过度: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对我们起了怎样的重要作用呢?

活动二:探究与讨论

1、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小组讨论你对家庭功能的认识,并举例说明。

师生交流,教师小结:家庭的功能主要有:

经济功能,生育功能,赡养、扶养和抚养功能,情感交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等等。最后得出结论: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多媒体展示课本上的阅读感悟,学生思考:

阅读上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家的认识。

师生交流,教师小结:

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教师进行活动的总结:通过这个活动,让我们认识到了,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亲情。这就是家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家的意义,学生齐读。

过渡:从古到今,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对家文化始终有其独特的理解,那么,中国人的“家”有何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走进第2篇章 中国人的“家”

第2篇章 中国人的“家”

多媒体展示春运图片

思考: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学生思考感悟

播放抖音视频《回家》

问:视频中的主人公回家为什么会如此的兴奋?

学生思考感悟并发表看法。

教师:回家过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可见家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重要的分量。在中国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凝结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彰显着特有的风俗人情。在这样的节日里,即使你远在他乡,都渴望回家,需要回家,回家过年,除了亲人团聚,围炉夜话之外,更是长辈教导后辈子孙传承家风的好时机。每个家庭都有一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优良家风,例如“家规”、“家训”。

活动三:探究与讨论

1、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

2、每小组讨论并收集5至10条中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

3、分析这些“家规”“家训”的内容,说说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的家风。

4、在你的家庭中,有什么好的家风和传统?

学生讨论交流,列举一些中华文化中流传至今的“家规”“家训”

学生:家庭以爱为根,生活以和为贵;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字当头,“礼”字在后,“净”字压轴等等。

教师:从这些“家规”、“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孝”是其重要的内容。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这一优秀的传统美德。

小结: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过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我国法律对此又有什么规定呢?

多媒体展示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

问:法律这么规定,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小结:孝亲敬长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

多媒体展示:

孝亲敬长的原因:

①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长是

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

教师:有的同学说“我现在年龄小,没有能力孝敬父母,等我长大了再孝敬父母也不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学生讨论交流。并请学生在全班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尽孝在当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我实践 我幸福

教师进一步用多媒体展示问题:作为中学生的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将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长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展示一些中学生孝亲敬长的图片,并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1、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认真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3、帮父母揉揉肩、擦擦背、洗洗脚

4、陪父母散散步、聊聊天、谈谈心

5、父母生病时,为父母端茶送水

教师寄语:我们感受到家的亲情与温暖,爱与责任。让我们带着爱与希望,孝亲敬长,和家人共筑美德之家。

20 4205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