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最新8篇】

美好 分享 时间:

通过系统复习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强化学生对重要概念和技能的理解与应用,帮助他们巩固基础,提升解题能力,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如何更有效地掌握这些知识呢?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30到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并能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 通过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回设计师,请大家将我们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白纸上。(长8米、宽6米)

2、 请画好的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有不一样的请你贴上来。

3、 按大小分类。(讨论后说明随意画的长方形不是教室的平面图)

4、 讨论:将这么大的教室画到图上你采用了什么办法?(缩小)。为什么这些图有大有小呢?

5、 分别请同学说说自己画的设想。

6、 在同学们贴上的纸上介绍图上距离、(画在图上的8厘米、6厘米就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同学们量出的教室的长8米,宽6米就是实际距离。同学们缩小的倍数就是你这幅图的比例尺。请你写上自己的比例尺。

7、 板书课题。“认识比例尺”

二、 新课展开

1、自学课文

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第56页,初步接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

说明:我们所缩小的倍数,一般取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为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

改写自己所画的图的比例尺。

2、出示中国地图(投影)

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30000000

(电脑演示放大效果)

介绍线段比例尺。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与数值比例尺比较。(线段比例尺操作性强的,便于估计)。

你能从地图上大致的估计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吗?小组讨论、反馈。评价各种计算的方法。板书: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小组反馈,评比优秀方案。

电脑课件演示。

根据讨论板书:

补充板书:

把实际距离按原来的大小画出来,比例尺就是1:1

三、 练习

1|试一试。

四、 作业:31页练一练。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百分数(二)《折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一、导入新课: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二、在生活情境中,讲授新知: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电脑显示)

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

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讨论,找规律:

A、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B、学生汇报寻找的方法: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

归纳,得定义:

A、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打八五折呢?

B、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 “几折”是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1)指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2)学生试做,讲评。

3、巩固练习:

(1)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A、打九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B、学生试做,讲评。

(2)判断:

① 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

② 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

(3)完成课本中P8“做一做”练习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种量的增大和减小,也可用这种量的某一状态为标准,把它们看作是向两个方向变化的量。要确切地表示这种具有相反方向的量,仅仅运用原有数(自然数和分数)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两个互为相反的方向表示出来,于是产生了正数和负数。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表示相反方向的量,是数的一个飞跃发展。正数和负数的学习过去安排在中学有理数中学习,本课教材所处的位置,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说,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为今后学习实数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下了基础。因此,本单元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使学生切实地学好。

学情分析

负数切实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天气预报”和存折上的“支出存入”情况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储备比较丰富,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对于理解正、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做了准备。

教学要求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解释。

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对现实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负数来表达和交流。

教学建议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感受负数存在的必要性。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作为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小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教学中,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只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没有出现严格的定义。

课时安排

1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1课时2用数轴表示正、负数1课时

1、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必要和方便。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

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有兴趣吗?

师生开始做游戏,如“上——下”;“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运进2吨——运出2吨”,等等。

师:如果你是管理员,需要记录物品的进出情况,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运进2吨——运出2吨”吗?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用符号“??”“?”或相反方向的箭头表示。?用笑脸和哭脸表示。?用正、负数表示。 ……

只要学生选取的表示方法合理,能正确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如果学生答案出现正、负数表示的情况,可以借此直接引入新课:“同学们,这就是负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负数。”如果学生的答案中没有出现正、负数情况,教师就要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们一般用什么方法简洁而准确地表示这样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热身,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的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1、教学例1。

师:下面是中央气象台20xx年1月21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仔细观察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图)

生:我发现同一时刻这些地方的气温是不同的。

师:你知道这些数据表示什么吗?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零下的温度数字前面有“—”,零上的温度数字前面有的有“+”,有的没有。

师:同学们发现“0℃”是一个特殊的温度,那么0℃表示什么意思呢?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认识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过程。

2、知道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反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课前准备:

找一本《安徒生童话》,把四个人看书表格画在小黑板上(图用文字),找一张10元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读书,许多同学特别喜欢读童话故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本童话故事书,你们看是什么?

出示《安徒生童话》,可了解一下谁读过这本书。

师:猜一猜,这本书有多少页?

学生猜测,然后实际看一看,说出页数。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书中的四个同伴都读过这本书,而且记录下了他们每人读书的情况。请同学们看小黑板。

小黑板出示:亮亮红红聪聪丫丫

每天看的页数12 15 18 20

看的天数15 12 10 9

2、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师:观察这个统计表,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很多,如:

●亮亮每天看12页,看了15天。

●红红每天看15页,看了12天。

●聪聪每天看18页,看了10天。

●丫丫每天看20页,看了9天。

●丫丫看得最快,只用了9天,亮亮看得最慢,用了15天。

二、认识反比例

(一)读书问题

1、师: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每天看的页数越多,看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看的天数就越多。

●每天看的页数乘看书的天数,积是一定,都是180。

第三种意见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启发:

师:把他们每天看书的页数和看的天数分别乘一下,看发现了什么。(每天看书的页数与看书天数的乘积就是这本书的页数),你们能总结出一个数量关系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即板书:

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书的总页数(一定)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书的总页数一定时,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四个同伴看同一本书这件事情中,看书需要的天数是随着每天看书的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天看的页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就缩小;反之,每天看的页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就扩大。而且,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3、师: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而且他们的乘积相等的事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一个换零钱的问题。教师出示表格,并拿出一张10元的人民币。

师:老师这有一张10张的人民币,如果要把它换成5元的,能换几张?如果换成1元的呢?那要换成5角的,2角的,1角的呢?

学生说,教师填在表格中。

面值5元1元5角2角1角

张数2 10 20 50 100

师: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换的钱的面值越大,需要的张数就越少;换的面值越小,需要的张数就越多。

●表中面值与张数的积是一定的。

师:你们能总结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钱的面值×张数=10(元)

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并得出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学生可能会说:

●10元钱是一定的,钱的面值和换的张数是变化的,钱的面值变大,钱的张数就变小;钱的面值变小,张数就变大。

●钱的总数是一定的,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是是变化的,钱的面值越大,换的张数就越小。反之,钱的面值越小,钱的张数就越多。

师:通过看书的事情,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反比例,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多请几人发言。

5、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上面的两个例子和数量关系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

●它们都是乘积一定,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变小。

师:像上面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相对应的积也一定,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 这段话在课本第13页,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书。

6、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成反比例关系的量,谁来说一说,成反比例的量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可能会说:

●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这个量的乘积一定。

●一个量变大,另一个就变小;一个量变小,另一个就变大。

三、尝试应用

1、让学生自己判断“试一试”中的三组数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试一试”,自己判断一下,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给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的时间。

2、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重点让学生一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如果有其它说法,只要是对的就给予肯定。

3、师:我们认识了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的量,你能举一个生活中反比例的例子吗?先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然后指名举例并说明理由。

4、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成反比例关系的量,下面请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判断一下,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要说明理由。

给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时间,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乒乓球的总个数一定,就是说每盒装的个数和需要的盒子乘积一定,每盒装的越多,需要的盒子就越少,反之,每盒装的越少,需要的盒子就越多。所以乒乓球总个数一定,每盒装的个数和需要的盒数成反比例。

●全班的总人数一定,男生和女生人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但他们不是相乘的关系。

学生如果有其他说法,只要意思对,就给予肯定。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并判断,然后指名汇报。

2、练一练第3题,完成表格再判断,交流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3、练一练第4题,先帮助学生理解题,让学生明白大齿轮与小齿轮转数的关系,因为30:10=3,所以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3圈,然后,说明在工业生产中,齿轮转的周数叫转机,让学生填表,并回答问题。

五、知识拓展

介绍成反比例的量可以用方格纸上的图表示,让学生课下自己阅读。

师:在学习正比例的时候,我们知道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图表示出来,其实成反比例的量也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图来表示。请同学们课下自己看一看知识窗里的内容,了解成反比例的量怎样用方格纸上的图表示。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迁移,在复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究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借助对比练习,总结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策略多样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准确判断题中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组学习记录卡。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路程和时间。

(2)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3)圆柱的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4)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2)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一)回顾旧知,激发兴趣

1.出示例5情景图,说一说图意,了解数学事例。

2.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引导过渡:这个问题除了用算术方法解答外,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怎样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法,感知策略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问题,必须知道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你们能说一说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吗?(板书:相关联的两种量:水费、用水吨数)

2.因为(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 )和( )的比值相等。

5.根据这样的关系,你能列出比例吗?

6.请解比例。

小组合作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对应的数据,完成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组织学生如何开展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探究的问题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形成策略,展示成果

我们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或28:8=x:10),比例的解是x=35。(板书解法)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再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己发现方法。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

(四)检验反思,提炼策略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师: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一起来归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

一找(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四解(解比例)、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设计意图]“检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即时练习,巩固提高

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联系。

(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三。应用策略,拓展新知

1.例6:一个办公楼原来平均每天照明用电100千瓦时。改用节能灯以后,平均每天只用电25千瓦时。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多少天?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

(1)自主解决问题。

(2)交流汇报解决过程。

(3)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独立解决做一做的问题。

师: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感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归纳总结,揭示主题

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强调: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和解题步骤。

五、巩固练习,考考自己(课件出示)

1.独立去思考,列式不计算。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仔细去分析,巧妙来选择。

(1)李师傅5小时做8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16小时可以做多少个零件?这题( ) A.用正比例解B.用反比例解C.不能用比例解

(2)装订一批书,计划每天装订1800本,40天完成,实际每天装订20xx本,实际几天可以完成?解答时设实际X天可以完成。正确的列式是( )

=20xx×40 =1800×40 3.争做小法官,认真来判断。

(1)某食堂12天烧煤15吨,照这样计算,100吨煤可以烧多少天?

解答时设100吨可以烧X天。列式为12:15=100:X ( )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这是一道正比例应用题。( )

4.用边长为15cm的方砖给教室铺地,需要20xx块。如果改用边长为25cm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用比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循序渐进,围绕所学基础知识设计变式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不仅会做,而且会想。练习形式多样,从而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使他们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

六、盘点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的步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七、作业布置:教科书P63、64练习十一第3、8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例5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一找(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 28:8=χ:10

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8χ=28×10

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 χ=280÷8

四解(解比例) χ=35

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复习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3.复习用反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数量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2.一条路,已修的和未修的。

3.梯形的上、下底长度一定,梯形的面积和它的高度。

4.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5.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6.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7.单位面积一定,播种面积和总产量。

8.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9.订阅《北京儿童》的份数和所需钱数。

(二)复习应用题

1.某工厂八月份计划造一批机床,开工8天就造了56台,照这样速度到月底可生产多少台?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8天56台

31天?台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每天生产的台数一定,成正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正字,决定用正比例方法做。

解 设到月底可生产x台。

x=217

答:照这样速度月底可生产217台。

2.一批纸张,钉成20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600本。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多少本?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20页600本

24页?本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纸张总页数一定,成反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反字,决定用反比例方法做。

解 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x本。

24x=20600

x=500

答: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500本。

学生独立地用老师教的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本上做两道题。

(1)火车3小时行135千米,用同样的速度5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有一批砖,25人去搬,6小时搬完,如果30人去搬,需要多少小时搬完?

(三)练习解答两步的比例应用题

1.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黑板上的对应关系变成:

解 设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答:18天可以读完。

2.在第1题的基础上,改变问题。

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提前几天读完?

对应关系:

解 设如果每天多读4页,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30-18=12(天)

答:提前12天读完。

(指导学生分析、比较。)

以上两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使原来的题复杂了一步,但用反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

练习(学生独立分析,做题。)

1.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3小时行驶105km。用同样的速度又行驶了到达乙城,甲城到乙城有多少千米?

解 设甲城到乙城有x千米。

3x=105(3+)

x=147

答:甲城到乙城有147km。

2.光明乡有144公顷水稻,5天收割了90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几天可以收割完?

解 设剩下的x天可以收割完。

90x=554

x=3

答:剩下的3天可以收割完。

(再用间接设的方法做两道题。)

1.纺织厂的织布车间过去每人看16台织布机,每班需要42人,现在改进操作方法,每人看24台。每班可以节约几人?

1642=24x

42-x

2.某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机器48台,15天可以完成任务,现在要12天完成任务,每天应增产多少台?

12x=4815

x-48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有其独特的思考方法的,所以在教案的设计上重点放在指导、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上。

第一层次,先做判断练习,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因为这是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

第二层次,进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怎样找对应关系,如何正确判断,然后再动笔做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第三层次,进行间接设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目的是在原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一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能正确解决类似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王芳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1/3,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全校的三好学生共有96人,其中男生占3/8,女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后,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二、教学例3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默读。

指名学生读题,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从“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6”这句话中你看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

问: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多谁的1/6呢?那么应该把什么时候的班级数看作单位“1”?

教师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教师再根据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今年有多少班,可以先算什么?

请你试着把这道题做一下。

教师找出不同的解法进行板演,并让学生说说思路。

三、完成”练一练“

1、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2)看线段图分析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2、做第2、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学生直接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2、练习十三第4题。

3、学生读题后,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五.本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5题。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反比例的意义和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答正比例的意义。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

3、 写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其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1) 已知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加工时间,求加工零件总数。

(2) 已知每本书的价钱和购买的本数,求应付的钱。

(3) 已知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求总产量。

二、引新

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 新授

1、 教学例4。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加工的时间是否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

C、表中两个相的数的比值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

小结:

2、教学例5

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请你先填写下表。

每本的页数 15 20 25 30 40 60

装订的本数 40

(1) 先填表,然后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而变化的?

表中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每本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2) 小结: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本页数的变化的。每本的页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页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

(3) 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请你比较一下上面的例4、例5,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

(2)判断成反比例量的方法: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面反比例的量要具备的条件:

a两种相关联的量。

b一种量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

C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3)例4中,加工的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的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想一想:在例5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指名几个学生口述,教师帮助纠正)

(4) 概括关系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R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XY=R(一定)

3.教学例6。

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

指名口述,师讲评。

(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两6种相关联的量,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也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四、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讨论:想一想:播种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练后讲评。

六、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4――7题。

20 3581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