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愚公移山教案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愚公移山教案【第一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预设教案;即兴创造

在中学教育中,所谓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不顾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的、合理的思考和安排。实际上,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灵活性,两者在教学中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一、课堂不能全是预设教案的展示过程

兼有预设与生成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展现课堂的动态美,才能使课堂充满人文美。

案例一:

同课异构的公开课,学习的是《夸父逐日》,教师在课前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夸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很多学生的回答是:有理想、不懈追求的人;无私奉献、为理想甘愿献身的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人等。

但有一个女生的回答是:一个自不量力的人。

课堂上,教师在这里并没有关注这一声异样的回答。

教师如果抓住这个女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神话创作的目的和意义,即夸父为什么逐日?(教师在课前预设中没有这一问题)让学生明白,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是不能做出科学的阐释,只能借助神的力量来解释。“夸父逐日”反映的正是远古时期人类在认识和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对黑暗的恐惧和对光明的追求。此时,夸父的形象就初步有了:为了追求光明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古代英雄。

再结合教师课前预设的另一个问题:课文最后一句“弃其杖,化为邓林”如何理解?这个问题解决了,夸父的英雄形象就更完整、更丰富了。至此,文本的人文目的也基本达成,即学习夸父身上所表现的为理想不放弃追求,甚至甘愿以生命为代价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案例一中,学生的回答已将教师预设的几种答案汇报了出来,可以说生成都是在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意料之中”的。但当女生有不同的见解时,教师却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并没有有效地利用这个随机生成的资源,对女生独到的见解与创新意识没有给予肯定和赞赏。

“课堂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如果上课仅仅是执行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照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课堂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

凡事都有度,重要的是和谐、自然。教师不能只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为了追求“动态生成性教学”,而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扰乱视线,为求“生成”而“迷失”文本,“迷失”目标。

案例二:

同课异构的公开课,学习的是《夸父逐日》。教师在“课堂延伸”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天动地,移走了两座大山,但有人认为愚公移山是破坏了生态环境,你是怎样看待的?

一位男生这样回答:实现目标,不一定要有坚定的毅力,运气好同样能够实现目标。因为两座大山最后是天神帮着移走的。

教师预设问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能力,所以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回答只是默认了。但是,想一想,学生的这种发散理解是不是游离于文本的思想核心之外了呢?

愚公面对困难、别无选择之时,毅然选择了搬走两座大山。面对艰巨的任务或困难,愚公身上所表现出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不懈努力、迎难而上的可贵精神不论在哪个时空都是应该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这正是学生学习文本之后得到的生活启示。

即使在文本最后,借助于神的力量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愚公面对困难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这不也正诠释了“天道酬勤”这句话吗!要让学生明白,面对困难,不言放弃,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就文本中人物和思想的评价与分析,可以让学生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但更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文本应达成的教学目标。否则,学完了文本,再回头去问学生:为什么学习夸父逐日?如何评价夸父?学生的回答很有可能会游离于文本、人文目标之外。

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三、教师要形成课堂生成意识,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权利,要善待课堂中出现的生成

教师在课前的预设中留出生成的空间,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意料之外的问题要积极地做出反应,将生成看作一种资源,激起智慧的碰撞,才是教学的精彩。

由于的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的知识、经验、认识与课文的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差距,教师不能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置之不理,或者束手无策,也许学生的问题就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契机,只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瞬间即逝的生成作持续探究,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给课堂生成一个足够大的空间,让学生在层层深入,自读自悟中发现、生成文本意义,使全班学生受益。这样,就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用师生之间的对话转化成教学的亮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生成源于预设,我们教师只要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对预设灵活机动地进行改变,有时只是教学顺序的调整,有时删减一些费时费力却效率不高的无用功,有时只是对提出的问题换个说法,我越来越感觉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把握契机,抓住课堂精彩闪光的生成火花,灵活机动地改变预设,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灵动、更精彩、更有效。

愚公移山教案【第二篇】

时间的脚步刚刚移入2015年,"全民敬业行动"就在我市轰轰烈烈拉开了序幕。刚刚接到学校活动系列任务之一:人人学习,人人收获,人人提高。看到学习内容,我马上给自己锁定了《愚公移山》作为自学重点,大脑里马上搜集记忆的碎片,整理起《愚公移山》的相关资料,印象中的故事讲的是行动力、坚持,我还想试着能上升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谈点自己"哲学"的思考。真可谓"雄心壮志".

今天打开《濮阳市全民敬业行动读本》,看到的此《愚公移山》非彼《愚公移山》也。这篇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题目也是《愚公移山》。

细细读来,里面有我国古代寓言《愚公移山》,即我记忆中的《愚公移山》,但更多的是思想认识的统一,扎实工作的动力,政治观念中的一分为二。

文中写到:"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里面有思想认识,有思想立场,还有信心决心。这种思想不单单是在当时是进步的,即使是在当下也是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试想,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一项工作,只要是能做得"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就能战无不胜、坚无不催,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真的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思想问题是人发展的根本问题,一切工作不努力、不认真,究其根本原因,都是思想出了问题。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处室、年级组、业务组,要想工作有起色,首要的是抓人的思想认识,有经常地、不间断地统一人的思想认识问题,激发起人的向上的精神,使人有信仰、有追求,工作就有动力,这才是社会发展的根。

对于我们教师也是同样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就能取得胜利。就像我校的大课间,在全体班主任、体育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上学期,我校的大课间活动得到了市局领导的高度赞誉,兄弟学校相继来我校参观学习,他们扛着摄像机,生怕漏掉我校大课间活动精彩瞬间。上学期我校的大课间活动在我市处的位置是"人无我有".经过兄弟学校的争相效仿,这学期我校大课间活动就面临着"人有我优"的局面。因此,一开学,我们就组织全体班主任、体育老师召开大课间专题会,首先是解决认识问题,要统一思想,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要通过共同努力,把大课间活动打造成我校的名片。会议召开的效果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静候我校大课间静悄悄的崛起。

寓言《愚公移山》,传递着行动力和坚持,只要选准目标,就要马上投入到行动,并且把这种目标传递下去,同时也坚信强行动力就能达成目标。愚公坚持: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少一点,为什么会挖不平呢?这就是信念。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信念可以激发人无尽的潜能,敢于为信念付出行动更是可贵的。试想一下,我们工作中遇到点困难,那不就相当于愚公家门口的大山吗,只要像愚公一样,坚信自己、乃至子子孙孙坚持挖山,就能搬走大山。我们选定方向,坚持一步一步向前,就能客服困难,完成工作任务,使工作步步推进。

愚公移山教案【第三篇】

一、巧激活,培养创新思维

1.让学生的思维在可发散处多向辐射

发散思维是和集中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或是语文活动课,都有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发散思维训练的切入点,设计训练。比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后来于勒怎么样了,他是不是又回到了兄嫂身边?我的父母将会怎样对付他?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辐射。教学《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入情境:“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便可以联系实际,多层次、多角度地创造出生动形象的新画面:柳丝、柳絮在春风中飞舞的形象,柳树在烟雨迷蒙的江畔的形象,柳树杏树桃树掩映山路的形象等,不仅在诗的意境中感受体验诗人的情感,而且运用已经感知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重新组合,创造出种种新的形象。

作文教学和语文活动课更有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立意,材料作文的组合,童话的创作等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形式。如《眼光》可以写知人善任的眼光,也可以写教师关注我们的眼光,更可以写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内心思想情感的外露等;以《朋友》为题的记叙文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世界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提供图形“0”写《0的断想》学生说像西瓜,像车轮,像跑道,像太阳――经启发学生不光从图的外形特点联系相似的形象,还从象征意义等方面发散,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0,是一片空白,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它是一块处女地,需要我们开垦、播种,它是一面镜子,让你认识自己,它是战鼓,催强者奋进。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老师都习惯从一个已有定论出发,秋天只能是“收获”的季节,而不能理解成“金色”的季节,冰雪化了只能是“水”而不能理解成“春天”,用习惯的思维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打开思路,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2.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求异处和已有答案撞击

语文教学中,常常看到有些教师精心设计的所谓课时计划,事实上却是“牵”着学生的鼻子沿着教师的思维轨迹爬行,煞费苦心把学生引入既定的答案之中。这样做,完成了一课教学的小任务,却忽视了发展学生思维的大目标。其实,让学生大胆的说出他们的见解,无论对与不对,都能培养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地独立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主动探究的能力。更何况教师、教材,以及前人、权威,并不是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于教师的,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如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却认为:如果不是深埋水中的淤泥提供养料,清香又亭亭玉立的荷花是怎么来的?更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只有这样让学生大胆说才能强化创新意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再如《愚公移山》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愚公”征服大山的强烈愿望,学习、养成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并战胜困难的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智叟”的观点有没有可取的地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不可以回避等等。相同的教材,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尤其不能用成年人的想法代替儿童的思维。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敢向“权威”挑战。有的学生的求异未必逻辑严密,理由充足,但是学生的求异过程,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敢于用批评的眼光看问题的品质,这是发展创新思维所必须具备的。

二、 善引导,发展创新思维

1.思维不当时,引入正轨

创新思维一个重要特点是用批判眼光看问题,敢于对前人的说法提出不同的观点,其思维要突破一般的思维模式。在思维的角度上不同一般,过程上也可以有一些跳跃,但每一个思维环节之间仍需符合逻辑。

有时候学生的思维会目标不明,混乱不清,钻牛角尖。如学了《伤仲永》一文后,有学生认为方仲永由神童变成了平庸的人,原因是“不使学”。而自己是由于笨才学不好,这就要教师举一些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更加准确,人文素养也得到提高。

2.有悖常理时,纠正导向把握尺度

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和最高价值就在于不受传统思维和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想人所未想,从而开拓思维空间,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求新求异本身切实体现出创新思维,但求新求异性应把握好尺度,符合道德准则。这既是思维的方法问题,也是思维的品质问题。

愚公移山教案【第四篇】

一、导演目前,在众多语文教改呼声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的情态。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变色龙》一课的学习,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老师把课文编成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小话剧。老师适当指导学生的表演细节和道具运用,导演的角色在这里就充分地体现出来。再如《市长》一课,就是现成的剧本,更加适合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共同学好、演好这场戏。这样一来,语文课就活跃起来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当好演员必须认真地研读好课文。

二、舵手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了老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里的老师也没能真正领会到学生错误的答问到底错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三、记者如今,学生作文的内容及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的考试形式。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老师可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这时,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例如:关于"手"的话题,老师可以从"手"的形态、作用等角度采访学生。有关"门"的话题,老师可从实在的门、虚拟的"门"等角度采访学生。再如"树"的话题,老师采访学生的角度就更多: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记者角色的扮演还可运用在课堂的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中。

20 722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