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精编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月光曲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相关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力。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⑴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⑵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⑶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⑷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曲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课文
1、自渎,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⑴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谈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
贝多分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⑵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谈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你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的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A、贝多芬心情激动。
B、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借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引导: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因为贝多芬弹得非常好,加上皮鞋匠懂音乐,他听到贝多芬弹奏的美妙的钢琴声就联想到了这些景物。)
引导: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贝多芬的这首曲子弹得非常好,能让人产生共鸣,引起人无限的联想;也说明了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
⑶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⑷有感情地朗读8、9两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月光曲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月光曲》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读好”的阅读全过程。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研究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3、尝试研究阅读的过程。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2、教师准备《月光曲》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发现)
1、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
2、师: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提倡使用工具书)
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收集、展示资料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通过自读、交流,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选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细读课文(读懂)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课题的研究情况。(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
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够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
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
把读书、探究、评价的权利完全放给学生,以提高学生自主研究的乐趣,尝试自我研究的过程,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从音乐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表达,再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出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拓宽了语言文字理解的途径和视野。
四、感情朗读(读好)
1、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读给同学们听。(读后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集体评议读得怎么样。)
2、同桌合作:一人读,另一名同学根据内容配上弹琴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过程。
3、播放《月光曲》录音,论证曲调的理解,随乐曲进行朗读训练。
4、试着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
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五、课堂练习(扩展)
1、听着美妙的琴声,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课学到的研究阅读的方法,自己选取1篇文章阅读。
设计意图:
拓宽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的联想,感受听同样的乐曲,由于人的理解不同,因而产生的联想也就不同。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外,运用本课学到的研读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学习,使学习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附板书设计]
6、月光曲
读通、读懂、读好
利用工具书、抓要点理解、边读边想
确定研究课题、根据联想研究、体会感情
发现、提出、研究、探索、总结
月光曲教案3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学习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从课文结尾入手)
1、《月光曲》音乐起,齐读课题:
曲是什么意思?
2、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的?
(相机教学第一自然段。)
3、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
(相机教学最后一自然段。)
4、过渡:
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文章交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出示第九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⑴ 这段写了什么?
(大海和月光的变化。)
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⑵ 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相机出示课件: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⑶ 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读课文9末)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⑷ 教师小结:
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
在前面写上:
柔和徐缓
有力快速
高昂激荡
⑸ 系统练说:
师开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生接着说──
⑹ 是这样的音乐(指板书)引起了这样的联想(指板书)。这是我们的猜想,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不过我想: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象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
(音乐欣赏。)
⑺ 想象练习:
你听着这首曲子好象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产生?(学生质疑)那么,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带着问题自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2、学生分小组研读2~8自然段。
3、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的源泉:
⑴ 有感于知音:
什么叫知音?从哪儿看出贝多芬遇到的是知音?这位知音特别吗?特别在哪儿?在贝多芬遇到知音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板书:
一分触动
十分感动
万分激动
⑵ 寄情于月光:
他把这份感情寄托给了谁?
(出示朗读第8自然段。)
4、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
(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空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练说。
五、课外延伸
1、教师: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网络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介绍:
他的乐曲热情激昂,像一团熊熊的烈火,迸发着炽热的激情。
《月光曲》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人格和才华;
2、品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4、感情朗读课文,背后课文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
入情入理品读结合。
教学过程
一、简介贝多芬、进入新课
教师:
200多年前德国有位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为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和庸俗。我们今天要学的《月光曲》的创作就是他这种性格的一个写照。
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通读全文,概括文意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交流反馈。
三、再读课文,感悟《月光曲》创作过程
1、在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中: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
(弹了两首曲子。)
贝多芬认识盲姑娘吗?一位音乐家为什么会给不认识的盲姑娘弹完一曲,还要弹一曲呢?
2、带着这个问题先自己阅读2到7自然段,将找到的答案打上记号,然后小组交流。
指导理解:
⑴ 贝多芬先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琴声──自己的曲子──引起注意,走近茅屋。
⑵ 走近茅屋,贝多芬又听到什么?从中你懂得什么?
多难弹哪要是能听一听那有多好啊!随便说说──姑娘爱音乐,通情达理──同情、想看个究竟,推开门。
(理解的读。)
⑶ 贝多芬推开们看到了什么?
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一位盲姑娘──很贫穷,但仍然爱音乐──想帮她实现愿望,弹一曲。正因为姑娘想听贝多芬弹曲子,正因为姑娘买不起票,所以贝多芬决定亲自满足姑娘的愿望。
⑷ 听完贝多芬的弹奏后,姑娘有什么反映?
盲姑娘:
入神激动多纯熟多深哪(曲作者)您……──姑娘不但爱音乐,且懂音乐,是知音──盲姑娘虽然贫穷,但是那种热爱音乐,对音乐的向往感动贝多芬──爱听吗,再弹一首。
(理解的读。)
3、体会:
大音乐家贝多芬为不认识的穷盲人姑娘弹奏乐曲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人?
贝多芬是一位待人平和、关心贫苦人的音乐家。
四、品读课文,鉴赏《月光曲》创作部分
1、体会《月光曲》创作的动因:
贝多芬弹奏的第二曲是什么曲子?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吗?
文章:
望了望借着按起键来。
体会:
贝多芬深为穷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2、鉴赏《月光曲》:
引导鉴赏:
⑴ 《月光曲》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我们先听开始的一段。
播放音乐。
这段曲子的旋律、节奏怎样,你想到了什么?
鞋匠听到后也有想象,看看课文哪一句是对这段音乐想象的描述?为什么?
面对大海月亮缓缓的升起。
(节奏缓慢,旋律优美音,很弱指导读。)
⑵ 鞋匠听到后还想象到了什么?
用笔在课文第9自然中段画出来。
⑶ 小组讨论:
看看课文其它描述鞋匠听音乐的想象的句子,所对应音乐的节奏、旋律应该是怎样的?
指导:
理解文意,想象情景,想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海面撒满银光(……)
升高穿云层(……)
大风卷浪(……)
浪花涌过来(……)
⑷ 听着起伏跌宕的乐曲,为什么哥哥感觉到妹妹仿佛也看到了这番景象?
乐曲优美懂音乐。
仿佛看到的是:
由乐曲产生的联想。
(哥哥是看和听产生妹妹是听和情感产生的。)
3、品读:
这么优美的乐曲,作者是通过兄妹的联想来展示的。下面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习,再指名读。)
4、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激动万分他飞奔客店花一夜的功夫记录下这首月光曲。
5、最后完整的欣赏《月光曲》。
五、作业布置
回家完成课后的思考练习。
板书设计
听 断断续续
弹一首 “多纯熟啊!”
弹 慢 轻
再弹一首 平静柔和
急骤 奔放
记 飞奔
《月光曲》教学反思
教学完《月光曲》,我个人认为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重视预习:
上《月光曲》这课前,我提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进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现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组成哪些新词;二查字典、词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习中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2、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张扬个性:
《月光曲》这课的情境教学,我主要采用语表情境和音乐帮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采用语表情境,学生才能把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九自然段采用音乐帮助想象情境,学生才能体会乐曲由舒缓到明快到激昂,从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读得有滋有味。
3、以读为主,重视熟读成诵的指导,充分感悟语言:
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熟读成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全面、合理时,教师及时、积极地指出来,灵活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飞扬。
5、体会联想,拓展思维,创新教育: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教完全文后,问学生:“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呢?”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所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案(汇总4篇)
下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最新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