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精彩5篇】
【导言】此例“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精彩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观察物体【第一篇】
说课
随着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化,数学课程标准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强调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发展中创新。
一、说教材,说学情
从数学知识、方法的角度看,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以前的几何教学,教材上主要是对形体的具体认识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没有一定的落实措施,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而现在根据“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编排的“观察物体”,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观察物体”一课与美术有很密切的联系,但并不等于美术课,它是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重新去看待世界,与纯粹的美术要求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表现世界是不一样的。此课例是要通过学生的空间想像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让学生初步体验二维与三维空间相互转换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丰富的数学学习经历,使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完整。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不定型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像、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对一年级六七岁的孩子而言,这一学段的教学要注重丰富学生对形状的感受和认知,要联系实际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累积之中,学生的视野才会不断拓展,对图形的理解也才能更加深入。所以,此课的设计总是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去做的。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一)组织反映空间观念的数学材料
本课设计了以下五组材料:1.依次出现冰箱的三视图,运用反例,让学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物体。2.让学生将从家中带来的玩具、物品等实物摆放在桌上,仔细观察,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3.利用课件提供的具体生活情境:三个小朋友从不同角度给熊猫照相;小老鼠看水壶等小朋友喜欢的画面。4.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相关的练习。5.动手操作摆积木的游戏。
(二)设计体现空间观念的呈现方式
先从看图片到猜物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展现了他们的丰富想像力。对三维空间关系的认识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空间想像能力,一种更高水平更复杂的空间概括能力。因此,课一开始设计的“猜一猜”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再从看实物到画出它的一个面,仔细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坐在不同的方向、角度去观察,结果画面不同。然后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一步体验感知,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达到感知的升华。最后通过搭积木的练习,利用课件出示的三视图,让学生想一想,再把头脑中形成的物体的表象摆出来,由面到体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样的呈现方式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研究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1.学生已有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又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对物体的认识学生并不是一点没有的,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从课一开始就遵循这个原理,猜冰箱、画实物、动画演示等,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界限就可渐渐地靠近。
2.发展空间观念的途径应多样化。过去,比较强调用算式加语言来表达数学思想,其实,表达数学思想的方式有很多,还可以用符号来表达,也可以用动作来表达,发展空间观念也同样如此。本课中就通过学生生活经验的再现、回忆(照相、穿球鞋)、对实物的观察(玩具、日常生活用品、人)、动手操作(画画、搭正方体)、猜测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空间观念需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气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小房子,并且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再和同组的四个小朋友交流所画、所想、所思,这样以学生为本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加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性,更加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潜能,培养了空间观念。
有关观察物体(推荐【第二篇】
我们最近学了1篇课文:《爬山虎的脚》作者叶盛陶把自已观察爬山虎的事情记录下来。我也想写观察日记,于是,中午放学一回到家,我就拿了十多颗绿豆放进透明的玻璃碗里。爸爸告诉我,水不要把绿豆全部淹没过,留四分之一露在外面。这样它有充分的氧气,就能长得更好。我按照爸爸的说法去做,果然,晚饭后,绿豆就已经比原来涨大了几倍呢!我突然发现,每颗豆子上都有一粒白色的小东西,我好奇地用手拨了拨,它都掉不下来,妈妈对我笑了笑说:“这是豆子的芽儿,你可别把它弄断了。”
9月23日星期五天气晴26℃
今天早上起床后,我顾不上洗脸、刷牙就跑到了绿豆前,哇!芽儿已经有0。5厘米长了,豆子们一个个都脱掉了绿色的外套,露出了乳白色的衬衣。它们都摆着小尾巴,呵呵,还真有点像小蝌蚪呢!
9月24日星期六天气晴26℃
今天,绿豆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小根儿已经长长了,两片豆瓣之间的缝更大了,人们常说绿豆很有营养,它的营养可不是为别人准备的,而是为自已的后代提供的。
9月26日星期一天气晴26℃
今天,绿豆的豆瓣之间冒出了尖尖的、白白的,带一点儿透明的小东西逐渐成了嫩黄色,还挂着一些若隐若现的,若有若无的嫩绿。这时,我才发现这就是绿豆的叶子。
10月1日星期六天气晴26℃
“好久不见啦!小绿豆,你长得怎样啦?”我兴奋地朝着绿豆奔去,只 山草香…见绿豆的茎已经长得有10厘米了!它们一个个叶子都舒展开了,瞧它们在向我挥手呢!咦?原来那白白胖胖的豆瓣呢?怎么不见了?原来豆瓣的营养与水分被茎吸收了,从而导致豆瓣变得又黑又小,看,那美丽的茎都抛弃它了,把它抛到水面上,再也不理睬它了。我把透明的玻璃碗移到爸爸的书房里,心想:看看绿豆在新环境下会有什么变化。
10月2日星期日天气晴27℃
早晨,我蹦蹦跳跳地来到书房,看看绿豆有没有发生变化,当我看到它们的时候大吃一惊——在短短的一天里茎和叶了都朝着窗户倾斜了。我仔细想了想,因为之前,我把绿豆放在客厅,客厅两边都是落地大窗,墙壁也是白色的,对于绿豆来说,光是来自四面八方。所以,绿豆都是向上长的。而书房只有一面窗,其它三面墙都摆着高高的深色书柜,所以,绿豆倒向窗户,就象是张开双臂拥抱光明一样。
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
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教师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4、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2、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好在哪里?
观察物体【第四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例1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准备
学生4人一组(桌子的前、后、左、右各一个),每组准备一个玩具老虎。教室中间空出,全班学生分别坐在空地的前、后、左、右。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师出示两个纸盒(其中一个一面有几个孔,另一个没有),把两者存在不相同的地方背对学生。
师:这两个盒子完全相同吗?(生:完全相同。)
师指一个学生围着看一圈。
师:你看到这两个盒子完全相同吗?(生1:不同。)
师:(转动盒子,把两者存在不相同的地方面对学生)完全相同吗?(生:不完全相同。)
师:刚才同学们为什么说完全相同?
指生述说理由。
师:这就提示我们,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观察
师: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游戏。
(师请一个有代表性特征的学生站在教室的中间。)
师:请问哪些同学是在这位同学的前面?
请问哪些同学是在这位同学的后面?
请问哪些同学是在这位同学的左面?
请问哪些同学是在这位同学的右面?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位置仔细观察这个同学,你能看到她的什么?
分别请坐在她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内容。
师:从刚才这四个同学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我们从前、后、左、右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这个同学,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二)分组观察
1.请各小组把玩具老虎放在桌子上,让学生从自己坐的位置观察,并汇报观察到的情况:谁从前面观察的?你看到了什么?谁从后面观察的?你看到了什么?谁从侧面观察的?你看到了什么?
2.请学生调换位置继续观察,并向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情况与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了老虎,现在你能说一说老虎是什么样子吗?
指生汇报。
(三)观察小结
师:刚才观察同学、观察玩具老虎时,你有什么体会?我们主要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的?
生回答,师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三、练习体会
(一)想一想
出示书上第67页例1图。
师:这三个同学在干什么?他们观察的位置一样吗?
谁站在恐龙的前面?她主要能看到恐龙的什么?
谁站在恐龙的后面?她主要能看到恐龙的什么?
谁站在恐龙的侧面?她主要能看到恐龙的什么?
让学生回答,师连线。
(二)连一连
出示书上第67页“做一做”图。
师:这三个小朋友坐在桌子的不同位置观察一摞书,他们会看到什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并连一连。
生分组讨论。
指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三)猜一猜
师出示照相图。
师:这四个同学在给小猫照相,你知道下面的照片是谁照的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
指生汇报讨论结果,师点击连线。
(四)指一指
师:(出示实物)这是一个同学的赛车,这里还有一些图片(展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图是从什么角度看到的?
课件分别出示从上、下、左、右、前、后看到的图。
让生说意见,并在实物上指一指,把相应的位置展示给大家。
四、学习总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观察物体,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第五篇】
二年级(上册)教材曾经安排过一次“观察物体”,那时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选择适宜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本单元继续教学“观察物体”,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并用视图表示看到的形状。全单元教材分两段编写,第一段观察长方体、正方体或这些形状的生活用品以及由2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第二段观察由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1、在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相同的。
第86页例题观察长方体形状的图书柜,首先教学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已经能辨别图书柜的前、后、左、右等面,图书柜的前面又可以说成它的正面,图书柜的左面和右面都是它的侧面,图书柜的上面更容易理解。所以,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由大卡通直接问学生“你能指出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让学生在指指、认认、说说等活动中实现认识的转化。然后教学在不同位置观察这个图书柜,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三个面,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两个面,有时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又画了两个这样的图书柜,其中一幅图上画出了正面、侧面、上面三个面,另一幅图上只画出了正面和侧面。让学生判断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学生在情境图里分别感受老师和女孩的`观察,能够体会老师同时看到了图书柜的三个面,女孩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只同时看到两个面。虽然例题里没有出现只看到图书柜一个面的情境,但学生能够从看到三个面、看到两个面,自觉体会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
“想想做做”里的习题大致分成三部分。
第1题是巩固对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认识。让学生分别指一指哪是洗衣机的正面、侧面、上面,哪是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两种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不会有多少困难。他们凭头脑里已有的洗衣机和冰箱的表象,识别洗衣机、冰箱各个面的图形;又依据洗衣机、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图形,想像这两个物体的样子。教材通过物体与图形间的这种转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有学生因不熟悉这两种家用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下面的实物图给予帮助。
第2题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放在桌上的长方体形状的文具盒,看到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同的,最多只能同时看到文具盒的三个面。教材不把这个内容作为知识讲授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体会这个内容。由于文具盒比较小,经常能同时看到它的正面、侧面、上三个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正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侧面也不难。而只看到它的正面、侧面,只看到它的正面或只看到它的侧面却不是很容易的,要把视线放在与文具盒的正面、侧面相同的高度上才能看到。教材希望学生学会把视线放在适宜的高度上观察,为下面继续学习物体的三视图作好准备。
第3~5题是观察几何体,先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再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正方体,说出看到的图形;然后是观察两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指出看到的图形。在从正方体或长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时,要指导观察的方法。如从正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把视线垂直于物体正面的中间。又如从上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并紧靠物体,低下头看把视线垂直于物体上面的中间。另外,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必须看实物,不是看教材画出的正方体、长方体的实物图。
2、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表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三视图是指描绘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面的形状的平面图形。
在第87页“想想做做”第4、5题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方体、长方体的三视图,初步体验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要领,初步使用了说一说或连一连等选择视图的方法。
第88~89页教学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例题先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照教材插图里的样子摆一摆,再分别从摆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然后把观察位置和相应的视图用线连一连。摆、看、连是教材安排的三项学习活动。
为什么先“摆”?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通过摆能够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区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便于观察;第二个原因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可观察的实物,防止部分学生因缺少几何体而去看教材插图。
“看”是例题教学的重点,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这里的“看”要注意三点:
一是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在全体学生中必须是一致的。
二是观察方法要正确,视线必须垂直于物体的那个面的中间。
三是要想一想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图形。例题里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三个正方形组成的,下面是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其中右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两个上下连在一起的正方形。从上面看是教学的难点,虽然在物体上的两个正方形面一个高些、一个矮些,但是用同一幅平面图表示它们,应该是左右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必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体会。
“连”是表达观察结果的一种方式,教材里画出了物体的三幅视图,让学生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适当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试一试”向学生提出了两点要求,先是依据指定的正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然后是画出这个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让学生比较充分地经历“视图—物体—视图”的转换活动。
依据视图摆出物体一般经历“研究视图—摆出物体—验证摆法”的过程。“研究视图”要分析视图的结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其中左边的那个正方形上面还有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对视图进行分析研究能启示物体的摆放方法。“摆出物体”是在分析视图、构思摆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时也会在分析视图的同时进行。如看到正视图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就拿出两个正方体左右并排摆在一起;又看到左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就在摆出的左边那个正方体的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是不是符合要求?需要验证。验证的方法是从这个物体的正面看一看,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一致,摆出的物体是符合要求的。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不一致,应该重摆。这道题在摆好以后还要画出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画视图的要求比选择视图连连线的要求提高了些,学生能画出草图就可以了。
3、“想想做做”围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相互转化而设计。
第1、2题要求学生先用三个正方体摆一摆。其中第1题是照教材画出来的几何体那样摆,第2题是按“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这个要求摆,教学时不能疏忽这一点。
第3、4题是“依据视图要求拼搭”,其中第3题的每小题都只有一种摆法,摆好后还要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并画出视图。第4题是开放的,符合正视图要求的摆法不惟一。先把两个正方体一上一下竖着(或一左一右横着)摆放后,第三个正方体可以摆在这两个正方体的前面,也可以摆在后面。虽然摆成的物体形状不同,但正视图相同;虽然这两个物体的正视图相同,但侧视图不同。学生在体会这些同与不同时,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
第5题里的三个物体都是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其中左边和中间的物体都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4个正方体,右边物体只能直接看到3个正方体,让学生体会还有1个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
上一篇:《毛毛虫的故事》(精编3篇)
下一篇: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案【精彩5篇】